“我要去支援指挥使,官军不能败。不败,还有机会撤退,败了,大势去矣。”
虽然令人不爽,但他们都记得,他们的目标是拖住小王子,至少不能让其速胜。
尽管这个目标都很难。
“驾!!”
韩十二郎已经很久没和鞑子打过仗了,也不知道为什么,他此时的脑袋里全是喻自在当初和敌人互相捅刀、同归于尽的画面。
这些鞑子都长得脸宽肉横,好像是那天的那些人一样。
分不清了,也懒得分清。
砰!!
兵器激烈的碰撞声,抓回了他的灵魂。
眼前一张凶恶的络腮胡子脸看得他有一种恶心般的讨厌,愤怒之下,手中长枪一翻,随后直刺,大喊道:“死吧!!”
石奉看到了有援军过来,但是他很不乐意看到韩十二郎出现在这里。
连续砍翻了两人一样,他一抓缰绳来到他身边,“你该让我们的人撤退!”
“要坚持一个时辰,这个时候撤退跑不掉!指挥使小心!”
十二郎抽出绑在腿间短刀,一下子扔到石奉手中。
石奉似乎也心领神会,上半身直接趴下,接刀的左臂张开,来了一个横扫。
滋!!
刀口划过鞑靼士兵胸前的铁甲发出刺耳的锐利之声。
边上的韩十二郎则踩在马背之上高高跳起,长刀狠狠地劈下。
“啊!”
石奉伸手拽住十二郎的胳膊,免得他直接坠地。
“够勇猛!”
说是勇猛,其实也衬托出此战的凶险。毕竟这里无险可守,与鞑靼人这样撞上……如果不是百姓对其仇恨至此,他们根本就难以支撑。
达延汗对于百姓有如此激烈的反抗也颇为不满,他并非担心打不赢,但那么多人,等着被杀也要杀一会儿,主要这些人并非是明军的主力,把他的人耗在此处毫无意义。
“那么多人,就算藏得住,也总该有储存粮食的地方。”
他们这一路搜寻过来,许多村庄的粮食被搬走了,而搬去了哪里,一直是他在考虑的问题。
渐渐入夜之后,明军开始有了撤退之迹象。
达延汗想到库台失踪之事,选择谨慎行事,天黑之后,路上障碍多,小河小沟的更是看不清楚,追起来实在不便。
所以当岳、曹两人按计划‘围魏救赵’的时候。
达延汗领兵直接打出一个回马枪,这突然的指挥方式让岳、曹二人措手不及,而敌人正是杀性正盛之时,于是根本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反而也如其他明军一样,一溃而散。
看得韩十二郎很是生气,所谓兵者诡道,临场稍有意外便不能处置,这实在不妥。
好在小王子并没有有意追杀他们,否则损失大概会更加巨大。
“父汗?!”巴尔斯带着兴奋跑了过来,“为何要停止追击?”
“不要去追那路官军,去追那些百姓。”
“追百姓?”
“官军不会领你去他们储放粮食的地方,但那么多百姓是要吃东西的。跟着他们,找到明军的粮仓!”
达延汗现在明白过来了,这种干巴巴的击溃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关键是要劫掠到财货。因为汉人数量太多,今日杀五千,明日杀一万,不会对大明这种王朝造成什么影响。
巴尔斯一听顿觉有道理。
“是!”
胜利之后,鞑靼士气大振,还得是他们的大汗!
而他们不知道的是,
宣府总兵已经领兵过了居庸关,直奔京师而来,另外一方面,马荣作为前锋急速行军,已然抵达紫荆关。
第四百九十八章 决战时刻(三)
或是那日忽然间的醒悟,达延汗开始意识到,他们不能再沉迷于没有意义的胜利,所以今日的战斗他才‘放过明军’一马,而后跟随抵达良乡县城附近。
这一路走来,路过十几个村庄,所劫掠到的粮食一下子多了起来。
燃眉之急一解,达延汗升帐议事,顺便还将马益谦给放了出来。
“大汗,京师方向倒有新的异动,明朝小皇帝派了守军出城,也往良乡方向而来。”
达延汗身穿披风,绕着简易的沙盘缓缓绕圈,沙哑的声音再次响起,“此次袭击大明,到此处再要攻占大明的京师已然是不可能。我们损兵折将,而不自知,这实在是很危险的事。不过敌人出城,也是良机。
他们一定是看到我们往良乡县,所以过来支援。我以为当选一部佯攻良乡县城,另外的人马埋伏于半道。昨日的胜利并不算什么,打赢这一路明军,这个小皇帝便会龟缩在里面,不敢轻举妄动!”
所谓走出困境,就是不骄不躁,用一个一个胜利一点一点改变不利的战略态势。
他现在主力未损、士气正盛,离所谓的绝境远得很。
讲完,还得意的看了一眼马益谦,“在草原上,每日奔跑的小马驹比那些只驼货物的要健壮的多,经历磨难,才能成为真正的男子汉。你这个人,遇到一点困难就叽哇乱叫,实在令人讨厌。”
马益谦被人嘲讽的说不出话来。
达延汗轻轻哼了一声,又说:“不过你对大明还算是了解,本汗就不追究你太多。但是日后要记住,用什么样的方式奉主。”
这番屈辱一般人也受不了。
马益谦心中也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冲动,只不过死亡的恐惧笼罩着他,就像当初他躲在妓女的床底。
“……是,在下明白了。”
“好!那就行动!”达延汗满意的点点头,站起来之后坚定的说道。
“慢着!”马益谦咬着牙喊了出来。
“你又要如何?”
“在下请问大汗,是否还攻打京师?”
“不打。”
“既然不打,是否有退兵的计划?”
“你想说什么?”
“在下是想说,要退则退得干脆。大明天子已经在调兵遣将,京畿,不是久留之地。所以在下以为,应在援军抵达攻占良乡,随后坚决的撤退!且,还要仔细选择撤退的路线!”
鞑靼刚经过一场小胜,这种话实在让人愤怒。
巴尔斯直接怒喷,“父汗!你让儿子砍了这个明军的奸细!”
“慢。”达延汗抬手,“让他说下去。”
“大汗已经在易州、涞水见到了勤王之军,难道大明天子就不会调其他地方的勤王军吗?大汗威胁京师的上策既已放弃,那便行中策。而不是沉溺于和明军决出胜负。在下知道,大汗说的在胜利之中改变局势;在下也相信,大汗会战无不胜。但问题在于,大明天子有上直亲卫十几万人,大汗就是大胜了这一场,后面还有下一场,局势,真的会改变吗?”
达延汗‘嘶’了一声。
“如果攻打良乡则不然,钱粮到手以后,大汗哪里都去得,打与不打不取决于明军,而取决于大汗。”
达延汗越听越觉得对头,
良乡县没有墙高池深般的防御,面对鞑靼大军是绝难抵挡的。
这个时候,王炳也收到了奏报,虎贲卫与敌人交战了一场,小败,现在已退回良乡县城。
但他不是很在意这种失败,因为它并不影响大局,只是皇帝的圣旨是要求他尽快赶往支援,所以他不敢拖延。
张永提醒他,鞑靼大军一胜之后动向不明,如此行军,很有风险。
但王炳不听,“杞人忧天!鞑子从来都是处处劫掠,这是其本性!良乡就在眼前,他怎会分兵再来打我?”
……
达延汗帐中。
马益谦说出了一个更关键的理由,
“大汗行军至此,已打了数仗,但所获不多。大汗考虑的是军需粮草,但士兵考虑的是抢得的财货,放着县城不打,而去埋伏像虎贲卫那样的精锐,这真的妥吗?”
“马先生一言惊醒梦中人。”最后的那句话像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达延汗甚至都意外客气起来,“先前对先生有所不敬,是我的过失!确实应该先拿下良乡!”
其实这就是一种选择。
士兵的确是个关键的因素。
拿下良乡,抢下财货,士气必定到达顶峰,这个时候就算有明军过来那又如何?他一可以选择不打,二呢,即便要打,士气旺盛之时也更容易打得赢。
……
……
另外一边,又过了一天以后。
马荣的八千精骑已经过了易州,他在这里见到了都指挥使薛斯,以及现在都仍然崇拜他的军学院学生,陈大波等三人。
刚一见面,马荣便听闻鞑子在良乡县,所以他仍不停留,快马加鞭继续赶路。
宣府总兵杨兴则要更快一些。
行军在前的徐镇安已经抵达京师。
皇帝一封旨意,命他们直接前往良乡。
三路大军,十万兵马,终于要汇聚了起来。
但此时的朱厚照则更为焦急。
按照这个时候的规矩,不管产房里的叫声多么的凄厉,他也只能在外边儿转悠等待,哪怕靠近一点儿,看一眼都不行。
刘瑾就是跪,也会挡在他面前。
但朱厚照是真的很着急,他一直捶着手掌,“都已经三个多时辰了……”
该不会出什么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