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鞑靼军几轮齐射过后,他马上指挥:
“凡射中柴草、架云梯者,赏银一两!!”
从这一刻开始,
守城战便开始了!
西北杨一清处大约还感受不到大同氛围,他们依旧按照先前王守仁的建议紧密安排,总督府也给先锋仇钺增了一万五千兵马。
这是一次田忌赛马。
一切就如王守仁预料的那样,只要杨尚义按兵不动、以逸待劳,则火筛不敢以全部之兵力迎战。
仇钺是血火之中走出的汉子,尽管这是一次极有可能兵败的冲锋,但接到军令以后,他还是毅然出征。
正德二年的大明西北边军已经加强了组织,从皇帝到总督,从总督到巡抚,再到各卫指挥使,上上下下都容不下怯战之人。
于是进入八月,大明从西到东都进入到战火之中。
京师离得远,迟滞月余大约才会有反应,但随着时间推移,很快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也都知道大明处于战争之中。
其影响也全面显现出来,
首先是兵部,
王炳领命重新编练十二团营,战事在即,各级将校都很紧张,朝廷的规矩很简单,哪一级的校官要留下老弱病残的,就留在自己手里,仗打起来,你自己带着这些人迎战。这个办法极为缺德,谁都知道自己的命是好的。
其次是户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自古的道理。韩文全力动员京通两地百姓,大车小辆的开始往京师中运粮食。这事于少保在正统年间做过一次,后来说好的奖赏银子也付了,这一次便没有什么阻碍,以至于京师之中一时之间百业‘萧条’,因为老百姓都没日没夜去运粮食去了。
与此同时,受战争影响,京师之中有的人开始收拾细软向南方逃命,对于这一点,朝廷没有阻止,因为京师周遭还有许多百姓想要入城避灾。
但有一件事,出乎朱厚照的预料。
他本来下旨,要内阁和顺天巡抚、保定巡抚组织北直隶各处知府、知县通知百姓抓紧抢收麦子。
这是坚壁清野政策的一部分,而且关乎百姓切身的利益,做起来应当不会有太多阻碍,谁不知道把自己田里收起来的粮食当好的。
而且本来今年就是免去钱粮的,换句话说收多少都是自己的。
这些与战争没有关系,为了帮助这部分极端贫穷的老百姓,皇帝是动了脑筋的。
但没想到的是,今年有许多百姓是刚分的田地,而且眼下是第一季麦子!没有穷过、饿过的人永远不知道,从自己的地里收起来粮食、看着自家的米缸里装满粮食那是什么样的心情。
有的人从出身开始就没见过自家这样富裕过!
这不是粮食,这是活下去的希望!
希望的力量,是一种无限强大的力量。
结果这个时候鞑靼人竟然领兵来袭击大明!大军过境就像蝗虫,抢夺一轮之后还能剩下什么?
也就是说刚到手的希望没了!
那是绝对不能答应!
老百姓的怒火难以抑制,官府更加不会去抑制百姓对于抗击鞑靼的怒火,于是乎各府州县都开始禀报,民间百姓自发组建民兵,决意与抢他们田、抢他们粮的人拼命!
但这种不在兵部当中的武力到底算什么性质?具体要怎么处置?
这些问题知府知县是解答不了的,只能层层上报。
朱厚照在宫里收到这些奏疏都有些感动和感慨,百姓的力量总归是大的,当初分田的时候他的确没有考虑过事情会演化成这样。
用内阁王鏊的话来讲:民心可用,此战必胜!!
是啊,民心可用。
这四个字给了诸多老臣莫大的勇气。
闵珪激动的进言:“陛下,如此民心民气,若是压制必遭反噬,臣以为应当导而用之!”
“如何用?”
“有军学院!”兵部尚书王炳说:“可派在军学院中派出小组,赴各府县统领百姓自发而成的民兵,有这些军学院的学生,则各县之兵皆可相互配合作战,只要鞑靼小王子一来,便让他每走一步都在战火之中!白天黑夜、不得休息!累,也累死他们!”
这就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朱厚照脑子里闪现出这个词汇。
此次朝廷分下去皇庄和中官庄田两百多万亩,分下去勋贵、各级官员庄田一百多万亩。将近四百多万亩的田,人均分得三亩,直接受益的人有一百多万。
这其中的百姓不会人人都有胆子拿起武器和正规军作战,但是愿意拿起武器的人,比例必定极高,哪怕以保守的三分之一估算,这也是三十多万人。
而这仅仅是分田的人。没分田的人,难道就愿意自己的土地、粮食、牲畜、女人被任意抢劫吗?
那也不会的!
只要有人带头,就是个从众心理。
当初,也先带着朱祁镇攻打北京的时候就面临这种情况。来的时候穷凶极恶,老百姓不敢惹,等到眼看要失败想撤军的时候,一路上就被沿途的百姓痛打落水狗。
这帮人就地取食,无恶不作,老百姓恨呐!
朱厚照想着,这倒是个出其不意的招数,一方面可以帮助朝廷抵抗鞑靼,另一方面也能够组织起百姓的力量,让他们能更好的保护自己的粮食,同时也给鞑靼军的补给添一些麻烦。
“就以……保田护粮为口号吧,简单为好,简单了百姓才能听得懂。复杂的讲给军学院的学生听,便是官员为主,民兵为辅。正经的军队并非百姓所能抵挡,一旦形成溃败之势,那就无可挽回了。”
“那是自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再有,他达延汗还不一定过得了这层层关隘,也许半道儿就给擒了也说不准。”
朱厚照看了一眼闵珪,这个小老头儿,一兴奋起来,说话就有些肆意。
“动员军学院的事,也要细细安排。此次与鞑靼之战,朝廷要明确一点,便是他们立了功也是和其他人一样,该赏的银钱要赏,该给的官职要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提早一天离开学院。危机之时,方显英雄,朕期望着大明再有一些年轻的战将。”
这件事兵部自有办法,“先前分田之事已经动员过他们,就当是先前演练了一轮,这次再有重赏,其中也必有勇夫。微臣下去以后,按照府州县做逐一划分,保证大大小小几十个县都能分得一个小组,小组与知县相结合,连同捕快衙役共同组织起每个县的守卫,县与县相连接,府与府相配合,同时兵部与各个军学院的小组保持通讯,京营和上直亲卫用以守卫京师,其余山东、河南调集的勤王之师则配合府州县作战,到时候,鞑靼人在哪里抢掠,哪里就有官军和民兵,军民一心,君臣一心,如此,焉能不胜?”
朱厚照听完之后,对此次作战也有了更多的信心。
“话虽如此,但紫荆关还是要着重防守,如此便可争取更多的时间,做更充分的准备。最好,能不让他们过紫荆关。军民一心虽说令人振奋,可如此一来,不可避免的会有府县遭遇洗劫,朕身为君父,总是不忍于这样的事情发生。”
众臣跪地,“陛下仁德宽厚,实乃百姓之福。”
这都是相互客套的话,听听也就罢了。
“遵照陛下旨意,臣已经派了都督同知石奉,成国公之子朱凤,领四卫人马以及三千火铳前往紫荆关增援,达延汗要想过此关也绝不容易!”
“按照他们出发的时间大约何时能到?”
“大军疾行,三日可到!”
“好。”
石奉是世袭的指挥同知,朱凤是成国公朱辅的次子,这两人都是军学院出身。朱辅有一个长子朱麒,但是实在不堪大用,朱凤还算有些上进心。
其实朱厚照也希望,勋贵之中能有一人,不说再现祖宗之风采,至少不要让人觉得能力平平。
这个朱凤二十出头,希望他能有好运。
朱厚照啥也不多说了,自己反身到御案上执笔写下先前提到的四个字:
保田护粮。
“拿去,让这些鞑虏知道知道汉人的厉害。”
这个时候的动员力不会那么强,毕竟没有基层组织,但动员一方面靠组织,另外一方面更重要靠实实在在的东西。全靠组织,但不实在那也不行。
保田护粮不是假的,它其实也不太需要怎么组织。
没有刀枪,锄头一样敲得死人。
第四百八十一章 鞑靼人的目标
大同的攻防战比双方想象的都要激烈许多。
达延汗是觉得周尚文部不在,所以想一仗打出军威,这样再深入进去,便不会有哪路明军敢轻易袭击他们。
而常大成是几年磨一剑,自从新君登基,火器、士兵、训练都与以前有很大不同,所有的准备就在此刻,哪里能轻易认输,
而且他们这些科班出身的将军,心中的汉夷之防更加深刻。
有皇帝信任,荣华富贵他是不缺,所以敌人招降他不可能,再有汉夷之防,要他贪生怕死则更加不会,尤其有个兄弟已经死于鞑靼之手。
所以没说的,就是打,熬着打也打!
巴尔斯、格鲁太分别领兵攻打了武定门和阳和门,鞑靼人投掷的火石像是死神的锁链。
这些攻城的武器所造成的伤亡,常大成看在眼里,但他顾不得这些,因为鞑靼士兵架着云梯已经想要登城墙。
鞑靼的士兵也比想象中的更加勇猛,他们不惜代价顶着炮火前进。
当然,大同守城的将士一样用命,火炮、弓箭也一样在索命,虽说密密麻麻的士兵很难用这些兵器全部杀光,但即便那些开始攀爬的鞑靼军卒,明军也不会放过,火油、石头不断地向下砸去。即便真的有个别人接近爬上城墙,明军也会一哄而上,将其围杀。
这只是一道城墙,更不要提后面还有瓮城。所谓瓮城,也就是城中之城,相当于你攻破了城门,后面还有一道城门,而这段空间之内就是一个口字形的封闭城墙。
守军在城墙上,敌军攻入城门之后,除非迅速再攻破第二道城门,否则来多少人都会在这里被射杀。
说白了,就是在城门口这里修建口‘很浅的井’,瓮城的名字,取得就是瓮中捉鳖之意。
这都是多少年战事下来,不断完善的守城之法。
在一些重要的城池,还会有连续几个瓮城,把‘口’变成‘日’,边上都是守军,你冲到这个里边儿来,怎么可能活得了?
所以这种单纯的攻城想要打下大同,是绝对不可能的。
达延汗一看情势不对,立即下令退兵,减少无谓的伤亡。
等到第二日,达延汗驱赶在阳和以及各处乡村抓获的大明百姓在前,火炮、弓箭这些可不长眼,要杀就会一起杀。
对于见惯了生死的将军来说,真的下令一并击杀,狠下心也可以。
但关键是对守城将士军心的影响,如果自己的百姓都可以杀,那这仗打得是为什么?甚至这里面是不是有部分士兵的亲人都说不定。
鞑靼人不怎么擅长攻城,但是残忍,所以用这种办法也不是第一回 了。
常大成以往在军学院就见识过这种战役,他抬头看向两边的士兵,果然有许多人面带犹豫,眼中也有丝丝困惑。
“正统十四年,瓦剌也先大军挟天子而叩大同城门,那时,守城的将领、士兵为了力保大同不失始终没有开启城门!天子都如此?何况百姓?大同一失,城门一破,城内还有谁能活得下来?!到时必定会死更多的人!这第一箭,本将来射!”
说是迟那时快,只听嗖得一声,黑色的箭羽飞速向下,随后城墙下,一个白发的老妇应声而倒!
常大成站在所有人的视线中,正气凛然的大喊:“杀人者,常大成!为的,是保大同不失!保大明江山社稷不失!若有谁要报仇,尽可找我!”
将领带头,其他士兵也不再手软。
结果这么一射反倒把下面还未设防的鞑靼军给吓了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