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嫡长子_分节阅读_第215节
小说作者:皇家雇佣猫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9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20:00:16
  否则叫韩文一个六十多、读了一辈子之乎者也的书生去算账,就是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他也没多大的才能。也就是守着钱,不乱用,这一点令他一直待在大司徒的位置上。
  顾佐从户部主事一路干起,凭着苦干,成为韩文离不开的人,最后步步到了侍郎的位置。
  所以有些理念,朱厚照愿意讲给他听。
  “陛下的意思,是叫少府精简下来,卖掉不需要的商铺、房屋,一方面便于管理,一方面集中财力。”
  “不错。”朱厚照一张纸上写了两个词,“一个是盈利,一个是命脉。民间商人创办茶肆酒楼皆为盈利,但少府不是民间机构,朕成立这个机构也不是单纯的赚些银子,而是为了掌握钱粮的命脉。良弼,你一定明白,天下有些生意好做或者叫小本生意,但有些生意难做,不是百万身家,架子都搭不起来。这些行当少府就可以去做,比如说造船。还有些生意,不赚多少钱,但对于社稷安定有极大的作用,比如说粮商。”
  “如果朝廷控制着最大的粮商,便是一粒粮食都没有,仅仅是其中的运输体系也是极大的财富。极端时刻,征调军粮,马上就有运输的车队可以使用。”
  顾佐听后即有感悟,“朝廷能有这样一强大的经济力量,那么不论是赈济灾民还是平息物价,亦或是整军备战都可以事半功倍!”
  缺点就是一旦这个庞大的利益集团构建完成,往后的君主不能够很好的控制,它其中的贪腐以及对民间财富的吸食也是相当惊人的。
  但历史规律不容抵挡,没必要去操那个心。
  中国的历史,从经济角度看,都是开国的时候经济环境松,也就是所谓的与民休息,这样几十年之后,地方逐渐积累财富,于是地方的力量增强,中央的权威相对下降,那么中央开始集权,其中代表就是汉武帝。
  财富集中在中央之后,地方就会萧条,这样就会民生凋敝、社会动乱,然后就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乱上它一回,杀得差不多了,再开国,又开始松……
  这样一个循环从来没有停过。
  朱厚照大体上是在开始收紧对经济的控制。理论上来说,想要集中权力,就必定会收紧对经济的控制,说句粗俗话就是,没钱你搞个蛋?
  但他拿钱并不从普通百姓身上拿,而是伸向了经商与海外。
  顾佐的理解也是对的,
  “所以走上正轨之后,浙江的有些商铺你便作价卖掉,随后集中银钱创办一个商号,做买粮卖粮的生意,前些日子,张总宪去南直隶借粮,南直隶却没有粮,这是个警钟啊,若是有什么事,数百万张嘴巴张口要粮,你说要怎么办?”
  “陛下所言极是。民以食为天,少府所设机构中,粮食商号应当是天字第一号重要。”
  天字第一号……恩,朱厚照不去管这个顺序,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粮食确实最重要。他现在看不到国家有到极端缺粮的地步。但是以防万一,总归是没错的。
  “你说的不错。这第二点,则是赚钱目的要多一些了,朕要你去办一个造船厂。”
  这个事,朱厚照已经叫梅可甲在做了。
  但造船他不会,办厂他也不会,叫梅可甲放一个东西在那到底能不能成,他心中没底。唯一能用上的招儿就是商业竞争。
  就像西南某飞和东北某飞。
  两家搞嘛,谁搞得好算谁的。
  但顾良弼不懂的是,皇帝为何要在第二位就提起这个造船厂。
  “理由,你会明白的。总之你去做,不要怕亏钱,朕是皇帝,是可以改动政策的。”
  皇帝还不想说,顾佐也不敢问,只能领旨称是。
  “这第三件……”朱厚照负手走了两圈,“朝廷在西北用兵,算是顺利,前后一共花进去一百二十多万两银子,浙江还补充了些。不过朕承诺过,少府的银两进户部太仓,户部花钱也要改变思路,不能总是花掉了就没有了,要创造效益,要有回头钱,除了粮食和造船,剩余的银两,良弼。”
  “臣在。”
  “做些以工代赈吧。”
  “请陛下明示。”
  朱厚照解释道:“朕承诺过八个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少府的银子最后还是要回到百姓手中,不过不是白给,而是聘工。”
  顾佐面色一变,“陛下难道……要营造?”
  “你那个脸不要发白,朕是要营造,但却不是给自己造。而是要给商人、百姓造。”皇帝摊了一张京师的地图出来,“朕想在京师之内建个‘不夜之城’,独立于其他城区,其余的地方宵禁,这个地方不宵禁,但是入夜这里要封闭,至于里面怎么热闹那不是朕管的。这不是突发奇想或者有什么嗜好,其实也是不得已。”
  说到这里朱厚照也是无奈,他就是再能算,弘治十一年也算不到七八年后。
  “前几年,朕是自掏腰包在京师之中筹建书院、女子医馆等建筑,也是当时考虑不周,其实这些场所建成了就是没有回头钱的,朕又是付钱聘人干活,周遭的百姓听说有这个活计,几年间已聚拢了几万人。可书院、女子医馆也不能盖得大过紫禁城,朕也没有那么多的钱一直投入。所以这样下去,这几万人就要失去饭碗了。”
  创造了就业,就不能停啊!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百万漕工衣食所系!这是最为主要的目的。
  皇帝开始哭穷,顾佐和杨尚义都表情精彩,谁不知道皇帝的小金库还有一百多万两白银,先前还有人惦记这笔钱被训呢。
  “不知,陛下这不夜之城具体要怎么个弄法?还请陛下明示,臣也好照章实施。”
  “其实也简单,就是朝廷专门划出一块区域,专门修建沿街的商铺,然后出租,这样你我君臣就有了回头钱。有了这回头钱,就可以再投入,于是做工的百姓能一直有活儿干,他们有了银子就会去消费,有了消费商业就会兴旺,商业兴旺,租金便可以涨,如此循环,大明的百姓人人都可以活得好。”
  顾佐眉头一皱,他瞬间抓住其中的要领,“如果商家并不愿意租呢?”
  “朕说过,朕是可以改动政策的。卖东西的人最怕什么?没有一个安安生生做生意的环境,朕乃皇帝,一个安全给不了他?买东西的人害怕什么?买到假货,那么这不夜城就可以严控商家和商品准入,总共就那么些商家,谁出的问题找谁。教坊司也可以出点力,要想让一个地方热闹起来,总归是有办法的。”
  顾佐仔细的思索,并说道:“如果京师可以这样,那么杭州、应天也可以这样。甚至连收商税也会变得简单。”
  收税朱厚照倒没想到,他眼睛一亮,其实也是个思路。
  “对了,这不夜城里,不要都建商铺,建些漂亮的宅子。”
  “漂亮的宅子?”
  “是,修好后先捂着。以后卖给有钱人。”
  “这……”顾佐和杨尚义面面相觑,谁会想去住在吵吵闹闹的地方?
  但这可说不定,这里是朝廷要保证安全的地方,要的人,可不一定会少。
  杨尚义听了这么半天,都有些听累了。
  皇帝看他的表情,说道:“当年刘邦将最大的功劳给了萧何,守文今天应该明白了,复套于你们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迈,但在后方则是鸡毛蒜皮、鸡飞狗跳,算盘珠子打得啪啪响,所为的就是碎银几两,而且就这么几件事要想做好,良弼少说得白了一半的头发。毕竟几十个人好养、几十万人可就不好养了。”
  杨尚义听闻后向顾佐行礼,“有劳少司徒,杨守文在这里谢过了!”
  “杨总兵客气,我哪里是为你?我是为了大明江山和天下苍生。我从浙江带回的银子,最终又回到了百姓手中,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陛下让这八个字成为现实,我便是呕心沥血也是值得的。”
  但杨尚义还是没听明白,复套的军需又从哪里出?
  皇帝稍微卖个关子,暂时没讲。
  而是先和顾佐交代:“良弼,书院和女子医馆的建设都已经停了。如今已是春天,借口冬天不动工的理由也撑不住了,所以朕一直催促你,便是等不了了。今日回去后,你马上看、马上议、马上报。再拖下去,京师之中就要有灾民了!”


第二百四十八章 给百姓一条活路
  皇帝把太多的银钱霸占在手里是没有意义的,有了权力还怕没钱么?
  古代中国的经济体系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高度封闭的小圈圈,理论上来说,的确是这里多一点,那里就少一点。
  而皇帝要的目的是强国富民,他需要钱,没钱不好办事,但是不能像万历那样当一个守财奴。
  朱厚照先前是为了战争做准备,因为战争这个事情花多少钱不好讲,而且他自己也应当留些应急。但户部所属少府的银钱,他是不准备留下来的。
  再说句小人的话,你不花,有的是人过来帮你花。皇帝自己的小金库,那帮文臣都盯,更不要谈户部的银子了。到时候这边洒洒、那么洒洒,一年到头还是大眼瞪小眼。一旦户部亏空了,又碰到什么大事,他们就把眼睛又放回皇帝身上。
  现在朱厚照自己来支配这些银钱,至少是投入后见得到产出的。
  四月中旬,京师的天儿已经没有凉意了,顾佐出宫之后几天之内把韩文等老上司的码头拜一拜,随后就正式开始在京中寻觅合适的场地。
  正德年间的北京城还不是后世我们所熟悉的‘凸’字形的城墙形状,现在就只有凸字的上半部分,最南面的那个门叫正阳门。
  正阳门往北就是大明门,
  自大明门内沿东西宫墙内侧,修建了连檐通脊、黄瓦红柱,带有廊檐的千步廊,东西相向各百余间,作为存放文书档案的地方。中间衬托出“平如砥直如矢”的中心御道,亦称“天街”。天街两侧,集中部署了为封建王朝行使政权的衙署,这些京师里最重要的衙门通过广场与紫禁城连为一体。
  所以从大明门再向北即可直达承天门。随后过端门、午门就到皇宫里的奉天殿了。
  这些建筑恢宏、但却不是普通百姓可以接触到的。
  真正热闹的,其实是正阳门再往南,也就是正西坊和正东坊,小民、商贾、商铺、牙店等大多集中在这里。
  但是这里是没有城门保护的。
  一直到嘉靖三十二年,因为正阳门外已经有了天地坛、山川坛这样祭祀的建筑,再加上蒙古人南下,最近的时候迫及南郊,所以君臣一商量,决定还是要扩建城墙。
  这之后正阳门再往南也就有了永定门。
  皇帝的意思,不夜城要安全。
  那么正阳门外显然是不能考虑了,但皇城之内其实也很拥挤,先前书院和女子医馆都在东城营建,顾佐一思量就想着在西城找一处地方,也尽量的离皇城远一点,想来想去,他便考虑到了西南角那个地方,那里是一些居民区。
  没什么特别的建筑,不像北边有国子监、文庙、顺天府衙,不夜城往那里去搞,实在不合适。
  顾佐想着,贴着西南城墙,还可以利用原有城墙,从而免去两个边城墙的建造费用。
  这时候没什么审批或是什么环境影响评价、可行性调查等各类报告,更没有各个部门需要跑。老实讲,连征地和拆迁都不需要管,和老百姓也没什么补偿协议要签。
  只要朝廷决定,官府一道命令下来,所有居住在西南角的人全都给我搬。当然,新的居住地,一个户部侍郎、还有皇帝支持,房子是找的出来的,那些查抄贪官的不就是嘛。
  这之后,正阳门西边儿,老大一块牌子沿街树立,几张桌子一摆,上书两个大字:招工!
  东城的书院和女子医馆楼房成片,有时候皇帝会去,所以门前的东西大街都扫得干干净净,前几年那边经常有木料或是闲杂人等进出,搞得有些乱,现在已经井井有条。
  现如今,嘈杂之处换到了西城。
  要说也是不凑巧,顾佐选的这处西南角之地,正好就挨着督察院,远近之处奔赴而来想要找份工的普通百姓把这里弄得成天喧嚣不止,朱厚照还收到了好几封御史奏疏,全都是参顾佐的!
  皇帝则把这些奏疏原数掷回,说他们狭隘、虚伪!
  顾佐在现场时,还有御史上、下值房的路上会指指点点。他这个侍郎也不是小官,根本不理,“陛下怎么说的?少府所行之事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利国利民之事,几名御史为的却是自身受了打搅的个人之私,想不到这一节上疏是为狭隘,想不到了这一节还上疏是为虚伪!”
  皇帝的话入木三分,骂得这帮人也只能把头缩回去,一时间顾佐也觉得心怀大畅。
  但话说回来,人多、情况就多、三教九流什么都有,所以容易出问题,为此顾佐还把干过这件事的国子监祭酒张天瑞给请来。
  张祭酒胆儿小,一开始是使得笨方法,就是家也不回了,吃在工地、睡在工地,两只眼睛死死盯着。后来慢慢得也有巧劲儿,比如说,不能什么人都要、不能什么鸡毛蒜皮的事都管等等,他也要有得用的人。
  现在这里,前三日还好,牌子刚挂起来,但到了第四日,正阳门下就开始人头攒动,挤也挤不动,这是官府的活儿,皇帝盯着的,干活儿给钱还管一顿白米饭。
  没有人打人,没有人闹事,同乡抱团的在中国人身上发生倒是常见,但谁敢在这里相互斗殴?
  是怕锦衣卫没活儿干嘛?
  这种环境,虽然辛苦,但是对于这个时候大明百姓来说,在这里干活基本就是天堂,甚至比当佃户还好。
  顾佐在远处瞧着这热火朝天的景象,心中不由想到皇帝当日的话。
  “在下原先还不明白陛下急得什么,但看这么多人抢一份活计才明白,几万张嘴远比营造什么更重要。”
  大明到了这个时候,土地兼并严重,很多百姓其实是无田的,不做这个活儿,那就是流民,现如今湖广荆襄一带就有流民问题。
  往大了说这是稳定问题。心眼小儿、不花这个银子,往后就要筹集那么多的军饷去平叛。
  “这么多人,要吃饭于是要有小饭馆儿,生病了要抓药于是有药房,孩子读不起私塾,就只能去书院学些杂学,所以学院才建了那么大。”
  张天瑞说完这话看顾侍郎嘴巴张得老大,解释道:“陛下说的,我可想不到。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京师热闹、繁华,这才叫大明盛世。”
  如果到处一片萧条,还要歌功颂德,自封盛世,那其实就不攻自破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57页  当前第21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15/85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嫡长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