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广眼一瞪,道:“你啊,总是想为张安世绞尽脑汁的辩解。张安世这个人,倒是有才干的,唯独缺了一样……德行!”
杨荣道:“好了,你别吼叫了。”
胡广道:“好,那我轻声细语的说,这份奏疏,怎么处置?你我如何票拟?”
胡广紧紧地盯着杨荣,大有一副你不给出准确答案,我就跟你急意味。
杨荣道:“依我看,还是对张安世的弹劾,进行辩驳吧,驳回这篇奏疏,如何?”
胡广显然满意了,道:“这才像样子,不过这拟票的事,还是杨公来。我现在名声坏了,在陛下眼里,我定是那尸位素餐,名不副实之人。若是我来拟票,陛下未必借重。”
杨荣则是语重深长地道:“胡公啊,你也不要这样妄自菲薄,你至多不过是为人率真,容易被人欺骗而已。”
胡广道:“……”
他这是受了夸赞,还是被骂了?
杨荣随即提笔,开始拟票,他思虑了片刻,便开始笔走龙蛇,拟过票之后,将奏疏搁一边,等着呈送到陛下的面前。
到了正午时分,从文渊阁送来的票拟,便到了朱棣的御案前。
朱棣只有一搭没一搭地看着,大多时候,他还是尊重文渊阁大学士们的建言,所以几乎都是提朱笔,在这拟票的下头画了个圆圈,这便算是同意了文渊阁大学士们的措施。
可翻到了张安世的弹劾奏疏之时,朱棣那提着朱笔的手却是顿住了,他微微眯着眼,细细沉思起来。
先是看过弹劾,而后再看杨荣的票拟,这杨荣的票拟写着:国朝设都察院、准予翰林进言,正有广开言路之心,倘以弹劾而论罪,只恐群臣百官恐惧,不敢轻言国事。芜湖郡王所奏,虽有道理,臣却窃以为,陛下不必惩处邹缉人等,以免断绝言路。
半晌后,朱棣才喃喃道:“张安世这小子……心眼倒是小的很啊。”
亦失哈正在旁给朱棣整理着票拟,听到朱棣的话,笑道:“陛下,这又是怎么了?”
朱棣抬头看了他一眼,倒是大抵地说了前因后果。
亦失哈却不吭声了。
“怎么……”朱棣不免好奇起来道:“今日怎么这样谨慎?”
亦失哈恭谨地道:“这是大臣们的事,奴婢可不敢轻言孰是孰非。”
朱棣此时倒是显得随性,道:“无妨,你说一说,朕也是兼听则明。”
亦失哈想了想道:“邹缉等人,确实有过,不过……若是论罪,确实也不妥。太祖高皇帝在的时候,也有因言论罪的事,可但凡只要是言官或者学官风闻奏事,太祖高皇帝却大多听之任之,即便有说的不对的地方,也并不加罪。”
朱棣听罢,若有所思地颔首点头。
亦失哈又道:“不过奴婢倒以为,芜湖郡王殿下虽是率真,却也极少会因此这般为难人,此番特意上书弹劾,或许……有其他的想法。”
朱棣:“……”
朱棣觉得自己听了个寂寞。
好话坏话你都说了,是吧?
见朱棣的脸色阴沉下来,亦失哈倒不害怕,他伺候朱棣不是一日两日了,朱棣是不是真发怒,他也是看得出来的。
于是笑了笑道:“奴婢的意思是,何不问明芜湖郡王的想法呢?”
“嗯。”朱棣听罢,竟是立即吩咐道:“那叫人去问一问。”
亦失哈忙道:“奴婢遵旨。”
过了一个时辰,亦失哈便来禀奏:“陛下,芜湖郡王殿下希望……将邹缉人等……贬至和州……”
“和州……”
朱棣念着这两个字,双目则死死地盯着亦失哈。
亦失哈确定地道:“是……”
朱棣不由站了起来,来回踱步,微微低垂着头,喃喃道:“邹缉这些人……书倒是读了不少的,可是本事大抵是没有,只怕……和那胡广也没什么分别。”
朱棣又皱眉道:“却让贬了他们的官职去和州……这不是给朕的孙儿添乱吗?”
亦失哈看朱棣很是纠结的样子,便道:“其实奴婢也询问了,不过芜湖郡王殿下却说的语焉不详,好像……藏着掖着什么……”
朱棣便冷哼一声道:“这个家伙……就喜欢卖关子。不过……他再怎样,总不会坑害自己的外甥。至于邹缉人等……哼……朕本不想加罪他们,不过当初他们弹劾张安世,张卿非要追究,那就将他们贬至和州去吧,教文渊阁拟诏!”
亦失哈道:“奴婢遵旨。”
亦失哈点过头,却又突然想起了什么来,于是又道:“陛下……东厂这边……”
却是在说到这里顿住了。
朱棣道:“说!”
亦失哈这才接着道:“东厂这边侦知,如今天下各省,乃至各府各县,似乎都有许多的妖言……这些妖言,甚是厉害……”
朱棣警惕起来,眯着眼,看着亦失哈:“什么意思?还有人敢谋反?”
“这……”亦失哈迟疑地道:“奴婢可吃不准,不过大抵……应该是人心思乱。想来……是因为河南和关中的事,吓坏了不少人。”
朱棣冷哼:“真要乱起来,朕先杀这些人祭旗!真以为朕老了,提不动刀了?即便朕不成,朕的儿子,朕的孙儿,也照样杀他们滚滚人头落地。”
亦失哈笑了笑道:“这是自然的,只是奴婢以为……这背后……或许有人煽风点火……”
朱棣眯着眼,更是露出了警惕之色,沉声道:“那就好好的查一查。”
“是。”亦失哈点头。
朱棣接着道:“东厂吃了这么些年的干饭,总该有得一点起色了。”
亦失哈汗颜,忙道:“倒怪不到东厂上下头上,都怪奴婢平日里……怠慢了东厂的事,奴婢往后,再不敢懈怠了。”
朱棣颔首,随即冷声道:“妖言惑众,坏人心术,这些人为了反对新政,真是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现在我大明的国策已定,岂容他们更改呢?朕的孙儿,都去了和州,任知州去了。朕的态度,已是不言自明,这些人倘若胆敢螳臂当车,呵……河南、关中那些人的下场,就是他们的前车之鉴。”
“陛下所言甚是。”
“下去吧。”
……
突如其来的一场贬官,倒一下子让百官人人自危起来。
要知道,大家可都没少骂张安世,往日也不见张安世多计较,谁知道张安世这一次竟较了真。
不过这也不过是一场波澜而已。
此时,张安世却将一份章程送到了和州。
朱瞻基接了,于是便开始忙碌起来。
反而张安世却是清闲无比,近来他的心思,都放在了锦衣卫的上头。
此时,有人从朝中下值回来,一回到了自己的府邸,便徐徐踱步进了家中的小厅。
在这里,却早有几个人候着他了。
看到他的身影,便立马有人率先起身道:“陈公,我等久候多时了。”
此人从容不迫地落座,呷了口茶,才道:“今日部堂中有一些俗事,倒是耽误了,诸位请坐。”
“陈公可听闻了消息吗?陛下贬了邹缉等十数人,哎……”
“邹缉人等,都是仗义执言的君子,他们被贬官,难道不是理所应当吗?”这人笑了笑道。
倒是有人急了:“这样下去,可怎么办才好!现在人人都在说,天下要大乱了,哎……”
这陈公微微一笑道:“乱有什么不好,可仔细想一想,若这太平天下,不是咱们家的,那么……即便再清平,又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所以啊,天下治乱,不必看的太重。”
“陈公……话是这样说……只是现在朝野内外,所有人都忧心忡忡,朝廷也没什么说法,反而这新政,更加如火如荼,先是直隶,后是河南和关中,再这样下去,真要天下大乱了。”
陈公继续笑起来:“我看啊……之所以朝廷无动于衷,就是因为还不够乱,人心还在思定……所以啊……还得再加一把火……”
“陈公的意思是……”
陈公站了起来,从袖里掏出了一样东西,道:“这是朝中最新的一些动向,尔等大可以拿去看,对啦……看过即焚,可不要给人留什么把柄。”
众人个个心里期待,其中一人接过了一份手稿,随即毕恭毕敬地道:“这样做有用吗?”
陈公叹口气道:“杀又杀不过,新政又是大势所趋,今日被他们蚕食河南,明日是关中。将来……你我之辈,就没有容身之地了。眼下……虽说是病急乱投医,可细细思来,这也并非不是办法,只要天下人心思乱,倒要看看,这新政如何推行的下去。”
第481章 钦犯落网
非议已是愈演愈烈,甚至已开始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
而此时的张安世,却是稳坐钓鱼台。
他现在的心思,则是放在了农业上。
河南和关中,都有大量的农田,一旦开始分地之后,那么粮种和新农具的推广,就成了最紧要的问题。
而在这方面,张安世就不得不求助于邓健了。
邓健已在太平府,开设了农业学堂。
除了招募一千七百多个学员之外,还要负责他万顷试验田的研究。
现在邓健的方向主要是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改善良种。
另一方面,是培植从各地来的新作物。
无论是航海送来的西洋、非洲、天竺、大食或者美洲的作物,甚至是大明境内,其他气候条件下的作物,他也一并进行研究。
农学的理论在这个时代,还未真正铺展开,可是带有实验性质的各种手段,却在邓健的带领之下,有了极大的进展。
通过不同土壤,不同温度以及不同肥料,最终培育出来的作物,每日都进行数据的录入,再从中一遍遍的筛选出良种来,已成了邓健眼下主要的职责之一。
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便是需有极大的忍耐力,毕竟……这个时代有身家,有学识的人,教他们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摆弄庄稼,谈何容易。
在古代,读书人即是知识分子,是绝不可能俯身去干庄稼活的。
除此之外,这样规模的试验田,也需投入大量的资金,若是没有持续不断的投入,这种系统化的农业研究根本无法继续。
好在,现在这些问题,尽都解决。这农业学堂,招募来的读书人不少,却多是栖霞的平民子弟,那些诗书传家的读书人不屑研究这个,可这些通过太平府培养出来的平民子弟,其实并不指望自己能够鲤鱼跃龙门,高中什么状元和进士,有什么功名。他们所寄望的,不过是能够生活比自己的父辈好一些而已。
何况,这些人本就是平民出身,有不少……还是农家子弟,对于耕种的事,早有常识,再加上又读过书,无论是理论还是实操,都很容易适应。
至于资金问题,就不是邓健去操心的了,太平府每年拨发的钱粮,往往都是农业学堂最多。
因此,这些年来,邓健一遍遍地育种,一次次地筛选作物,如今,已开始有了不少收获。
得知张安世要来,邓健早早便在明伦堂等候了。
等张安世一到,邓健笑吟吟地道:“先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