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的姐夫是太子_分节阅读_第446节
小说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7:36
  “这……下官也不知。”
  郑赐道:“揭开来看看。”
  “这只怕不妥。”
  “这是礼部的事,所有送出去的国礼,岂有不核验一二的?何况现在不是还没有封存上火漆吗?”
  郎中听罢,他发现自己好像谁也得罪不起,尚书有令,他哪敢不遵?
  于是,小心翼翼地将东西摆在了桌上,将外头的包裹拆开,便看到了一个金漆的铅盒。
  这盒子上有一个小锁,不过……这时代的锁,大抵也只是防君子而已,很快,郎中便将这盒子打开了。
  刹那之间,他们的眼前白茫茫的一片。
  却见此时……一个巨大的夜明珠,映在他们的眼底。
  这是一颗拳头大的珠子,通体发光,格外的耀眼。
  “世……世上……真有夜明珠……”这郎中期期艾艾的道。
  郑赐也看得目瞪口呆,用一种不可思议的惊叹口吻:“好大……”
  身为礼部的部堂和主客司的郎中,无论是皇帝赐下的宝物,还是各国的贡品,他们都见得多了。
  可唯独这么个只有传说中存在的东西,他们却是第一次见。
  虽也有许多所谓的夜明珠,可其实,不过都是点了蜡烛之后,在光的映照之下,折射出光来,显得它好像在发光。
  而眼下……这珠子,好像自己在发光。


第254章 人间至宝
  它……真的会发光。
  这主客司的郎中,还有尚书郑赐,看着眼前这个拳头大的夜明珠,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这辈子,没有见过这样的奇珍异宝。
  只怕……宫中也不会有如此神奇之物吧。
  郎中道:“部堂,此物……只怕真的价值连城啊。”
  “何止是价值连城。”郑赐苦笑着道:“依老夫看,这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宝物。”
  郎中带着几分可惜道:“当真送去给鞑靼汗?”
  “不送去,那张安世会放过你我?何况人家是有内千户所的人随行的,这东西,也造不得假,怎么,你自信自己可以和张安世玩脑筋?”
  郎中欲言又止,随即连忙说是。
  他自信以自己能金榜题名的脑袋,玩脑筋,张安世肯定不如自己,可对方毕竟太强大了,哪里需要什么脑筋,直接平推,就可以将自己干死了。
  郎中忍不住又多看了一眼这夜明,而后才甚是不舍地将铅盒盖上,重新包裹好,继而道:“下官只恐……到时……一旦事泄,朝廷将这归罪于下官。”
  郑赐安慰他道:“放心,此事,户部是不答应的,是张安世要一意孤行,于我们何干呢?所以……你按着张安世的去办即可,有什么脏水,也泼不到你的身上,老夫会在庙堂上,为你据理力争。”
  郎中是了解郑赐的。
  这家伙胆小得很,为他据理力争?简直就是开玩笑。
  只是……他也只能姑且相信,毕竟官大一级压死人,何况还是高了好几级呢!
  当下,礼部这边做好了准备。
  次日正午,内千户所便有一个总旗官带着二十多个校尉来,负责护送。
  这郎中昨夜已拜别了家人,同时在礼部办理了相应的程序之后,不得不出发。
  只是这一次出使,远比他所以为的复杂。
  这哪里是出使,简直就是流放。
  内千户所那边说,事情紧急,需要马不停蹄,所以沿途不得休息,争取十天之内从喜峰口出关,十五日内,拜谒鞑靼汗。
  一听到这个速度,这郎中已是头皮发麻。
  不知怎的,他昨夜睡的不好,清早起来,也觉得有些疲惫。
  可现在,却也不得不老老实实地听从内千户所的交代去干了。
  心里自然是将张安世的祖宗十八代骂了个遍。
  兵部那边,金忠可谓是焦头烂额。
  关注边镇的动态,尤其是辽东那边,已经有边镇送来急报,他们的附近,出现了鞑靼人。
  当然,金忠对此判断,这应该只是鞑靼人的斥候,不过是暴风雨的前奏罢了。
  一般大军征发,斥候先行,探查地形,已经营寨驻扎的所在,同时观察各镇的军事准备情况。
  只是也不排除,这可能只是疑兵之计。
  或许鞑靼的主力,是在喜峰口,而绝非是辽东。
  总而言之,现在这千里的边防,处处都可能是攻击的目标。
  这也是为何,中原王朝对那些骑兵们……总是焦头烂额的原因,防线越长,就意味着他们突破任何一个点,都会让中原王朝遭受巨大的损失。
  这千里的防线上,大军要随时驰援,就等于是被人牵着鼻子走。
  兵部下达了一个又一个的命令,让各镇严防死守,做好坚壁清野的准备。
  与此同时,巡边的各路游击,要随时警觉,一旦发现敌情,不必战斗,要迅速脱离战斗,就近撤往附近的军堡驻扎。
  这半年多的时间,朝廷不得不拖延时间。
  现在也只能选择用最小的损失,换取这个结果。
  “部堂……边镇军情……”
  一封快报,送到了兵部。
  金忠道:“又是锦衣卫送来的?”
  “是,锦衣卫那边,觉得关系到了边镇的安危,是以火速送来。”
  金忠快速拆开,这一看,脸色便微微一变。
  他冷笑道:“老夫去见驾。”
  片刻之后,金忠便抵达了文楼。
  “陛下。”金忠行礼。
  朱棣看了金忠一眼:“说。”
  金忠道:“紧急军情,兀良哈部,似乎也在集结。”
  朱棣脸色阴森森的,露出冷然之色,他手抚案牍,一言不发,良久才道:“兀良哈部,看来也不可靠了,这一次……他们只怕是想跟着鞑靼人分一杯羹。这群养不熟的狼!”
  金忠道:“兀良哈三卫,不少首领,都给我大明邀买,有不少人,心里还是向我大明的。”
  顿了顿,金忠继续道:“可问题就在于,这许多的兀良哈族人,他们本身就是蒙古人,在他们心目之中,鞑靼汗乃大漠王族,是成吉思汗的嫡亲子孙!何况各部之间,相互通婚,与鞑靼人之间,彼此也有姻亲。陛下对兀良哈人,虽是多有赏赐,可有些东西,不是靠一些赏赐能够换来的。”
  “我大明强大的时候,他们自然甘心臣服,可现在鞑靼人这么多年厉兵秣马,而我大明……自宁王等卫的兵马陆续向内陆转移之后,就再难有节制他们的力量了,这才让他们滋生出异心。”
  其实朱棣靖难,确实导致了许多问题。
  其中问题最大的,就是因为靖难,让太祖高皇帝在的时候,针对鞑靼人的布置出现了漏洞。
  朱棣的燕山卫,本是节制兀良哈人,对鞑靼人作战的主要力量,可随着靖难成功,绝大多数燕山卫人马,已跟随朱棣,到了南京城享福。
  还有宁王卫,这也是对抗鞑靼人,节制兀良哈部的主力,却因为朱棣害怕朱权成为自己的第二,也跟着靖难谋反,所以先是将宁王改封南昌,如今宁王又带着他的卫队,去了吕宋。
  如此一来,实际上整个北边的防务,开始出现了空虚。
  而以往,隔三岔五针对鞑靼人的清剿,控制他们的人口和牛马增长手段,也已经许多年没有进行。
  这使鞑靼人终于有了喘息之机,开始坐大。
  兀良哈部则趁着宁王卫转移,控制了原先宁王卫不少卫戍的土地,草场增加之后,实力也开始增长。
  再加上鞑靼人的笼络,没有了约束兀良哈部的力量之后,彼此媾和之势已经形成。
  朱棣道:“兀良哈一旦倒向鞑靼人,辽东的局势,可就要危险了。”
  兀良哈的草场,本身就是鞑靼部和大明在辽东的屏障,现如今,局势的天平,悄然倒向了鞑靼部一边。
  这就意味着,这一场的风暴,将会来的更加的迅猛。
  虽然对朱棣而言,其实这并不算什么,因为在他看来,只要自己的亲征,局势就会很快好起来。
  可问题还在世间……
  “陛下……辽东的情势,可能岌岌可危,这么多的辽东军民,等于是直接暴露在了鞑靼人和兀良哈人的屠刀之下了。”
  朱棣皱眉道:“你有什么主意?”
  金忠叹息道:“庙堂之上,分的不是对错,而是取舍。”
  顿了顿,又道:“若以对错而论,朝廷坐视各路军镇独自抵抗鞑靼人的大举进攻,是错的。因为……鞑靼人来势汹汹,兵强马壮,一旦破了任何一个口子,我大明无数生灵都要涂炭。”
  说到此处,金忠深深都皱眉起来,露出忧心忡忡的样子。
  他坚持自己的选择,就意味着许多人因他而死。他生于元末明初,深知战争的灾祸一旦降临,无数的百姓面对那屠刀,会是什么境地。
  深吸一口气,金忠接着道:“可一个臣子,向陛下进言。也只能是在取舍之间,做出最有利的判断。臣还是坚持自己的决定,朝廷这个时候,需要耐心的一步步做好战争的准备,绝不是被鞑靼人牵着鼻子走,在反复的救援之间,让将士们疲于奔命。只有如此,才能肃清边患。”
  朱棣颔首道:“卿家所言甚是。朕这几日,也在思考着这件事,你是兵部尚书,你的职责是继续做好横扫大漠的准备,按着当初征鞑靼的作战,调集兵马,转运粮草,调配武官,让各军操练。来年之时,朕与鞑靼人,一决雌雄。”
  其实讨论这件事,无论是朱棣,还是金忠,其实都并不轻松。
  金忠苦笑道:“慈不掌兵,哎……臣……”
  朱棣了解金忠的心思,便道:“不要多想了。”
  金忠抱手道:“是。”
  朱棣显得格外的冷静,他没有继续说什么,而是站起来,走到了张挂在殿中的大漠舆图之下,抬头仰视着这舆图。
  他背着手,一言不发。
  从成为燕王开始,再到现在君临天下,这一幅舆图,朱棣早已是烂熟于心。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67页  当前第44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46/96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的姐夫是太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