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守村人_分节阅读_第239节
小说作者:农家一锅出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41:44
  臣只管盯住下丘村,还有城里的一点事情,其他的不操心。这次杀竹鼠,乃为了配合府衙,挑产鼠少的杀。
  再找人配合,让百姓知道竹鼠值钱,他们才愿意养殖。
  江南竹林多,通常找到了竹鼠,百姓们就自己吃了,野外哪有人工养得多?
  另外需要用药,价钱低廉又容易找的药,下丘村都给了方子……”
  李知县说起宁国府的计划,让百姓看到价值,然后才愿意饲养,这个时候再告诉他们会遇到什么情况,用啥药。
  不相信的百姓可以到外面的采石场看,之前有不少百姓都知道了,他们来磨米,顺便瞧瞧。
  百姓的眼中,竹鼠就是有点肉,皮呢不大,做个小垫子什么的。
  一般在挖竹笋的时候见到了,能抓就抓,抓到属于吃顿好的。
  朱元璋颔首,端酒碗向李知县示意了一下,自己喝。
  李知县受宠若惊,赶紧喝一大口。
  大臣们听出来了,说宁国府的府衙与宣城县的县衙有私心,没错,他们就是想自己增加收入。
  不过人家在增加收入的时候,心中确实想着百姓,真的是在尝试养殖竹鼠。
  竹鼠会生病,而且饲养的时候,一旦母竹鼠产崽,就得跟公竹鼠分开,不然公竹鼠会咬死小竹鼠。
  而野生的竹鼠是母竹鼠肚子里有了小竹鼠就会离开公竹鼠,躲起来。
  等着小竹鼠出生,养大了能独立生活了,母竹鼠才会回去找之前的公竹鼠。
  然后还有更复杂的操作方法,否则一年下不了那么多窝,只是越复杂越容易出问题。
  ……
  一顿午饭吃完,李知县等四个宣城县的官员跟在了朱元璋的身边。
  关县丞、郑主簿、王典史三人负责介绍家禽养殖和蜜蜂养殖、黄鳝养殖。
  黄鳝别的村子不养,他们会捉,下丘村必须养,它属于药,吃的时候随时取用鲜活的。
  朱元璋一路走着、听着,非常愉悦,他就希望大明的所有地方官都能如此。
  随便找出来一个官员,正常的文书、断案方面不存在问题。
  然后熟悉百姓生活上的所有方面,拿出来一种牲口立即说出来怎么养,生病了用何药。
  知晓家禽的所有习性,能人工孵化,又能把孵化好的塞给母鸡、母鸭、母鹅带。
  日常生活中能用上的动物和鱼什么的,同样懂得功效和饲养方法。
  包括蜂蜜从割蜜到摇蜜,怎样分巢控制,等等。
  朱元璋满眼笑意地看看李知县四人,准备……让们继续呆在宣城县,不忙升官。
  下丘村需要稳定,把原来的官员升上去,新的官员是何心思便不知道了。
  到时候给下丘村添麻烦,即便把人杀了又如何?损失是挽回不了的。
  朱元璋如是思忖着,大家来到小麦地,麦田中一片金黄,在阳光下显得刺眼。


第341章 开镰亲收复增产
  “咱闻到馒头的味道了。”朱元璋站在地边,举目望去,根本看不到尽头。
  群臣不由得吸吸鼻子,哪里来的馒头味儿?倒是有泥土味儿。
  “诸卿,量一亩出来。”朱元璋要计算亩产,让群臣把一亩给划分好。
  其实不用再测,下丘村的麦地需要浇水,按照水渠来算就知道了。
  户部尚书杨训文出列,手上拎一捆绳子,他先拿出来一条短的绳子,四十尺长。
  找一个位置,把绳子放好,两边用土压住,他自己则拿绳子往里进,后面有人帮忙站着不动踩绳子。
  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他不可能量一步五尺,然后往里走二百四十步。
  他量出四十尺,往里走三十步就够了,即那个绳子一百五十尺长。
  如此的一亩,不到六百六十六平方米,只有六百一十多平方米。
  量完,杨训文走出来,成熟的麦地里穿,很不容易,刮着疼。
  当然,眼下不是十成熟,而是腊熟期,这个时候的养分都在小麦粒上。
  如果等着很黄,然后麦秆快断的时候,麦粒里的养分要回流到秸秆中。
  所以叫,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
  “镰刀,诸卿,随朕把这一亩馒头香的麦子收了。
  收完回去磨面自己吃,不差这一亩种子。朕还不能吃口好的?
  妹子、太子也来收,呃……憨憨你到咱身边,你会割麦子?”
  朱元璋要亲自收这一亩麦子,安排人手的时候把憨憨带上。
  朱闻天:“……”
  他不想下地干活,太阳还在天上呢!也没偏离正中多远,于是他……
  “哎!收,会,嗯!嘿嘿嘿嘿!”朱闻天认了。
  一群官员也认了,镰刀送来,他们挑选崭新的,准备收麦子,旁边还有人负责照看。
  三十步,要分成三截,一截十步,不然真收三十步,也很远的。
  官员们进去,找好距离,准备。
  朱元璋和马皇后、朱闻天三人,很自然地拿起旧镰刀,不过刃都磨过了,不影响锋利。
  朱标刚拿起新镰刀,手腕转转,准备去割麦子,突然看到憨憨和父皇、母后的选择,他又把手上的镰刀放下,拿旧的。
  拿起来再一动,他就明白了,那个新的没有这个舒服。
  一群人唰唰唰割起麦子,每人只需要走出去十步就行,旁边都不用管。
  然而就这十步,也让很多大臣为难了,有的年岁大,弯不下去腰,有的没割过麦子。
  好在旁边有人帮忙,朱元璋、马皇后和朱闻天三人速度最快。
  走几步朱闻天又故意慢一下,帮着旁边的朱标搂出一截,这样朱标就好拢麦秆了。
  十六七米的距离,不长时间朱元璋和马皇后就到头了,二人转身看,憨憨与标儿速度差不多。
  “重八,看憨憨!”马皇后一眼就知道怎么回事。
  “嗯!”朱元璋轻轻点头。
  他看出来了,憨憨配合着标儿的节奏,不然多拢一截时,容易被标儿的镰刀扫到。
  憨憨一边割自己的,一边配合着标儿。
  这可不是一般的本事,不是种田的熟手看不出来憨憨在帮忙。
  “父皇、母后,孩儿收完了。”
  朱标抬袖子擦汗,显得很兴奋,因为前面别人没一个收完的。“完,嗯嗯!嘿嘿嘿嘿!”朱闻天跟着说。
  说的时候他很自然地把面前割完的麦子搂一大捆,然后拿过来几根秆子拧一拧,给绑上。
  这一套下来才是收麦子的正常操作,不是割完就行,还得打捆。
  “憨憨不用捆了,有人会收拢走,马上打出来称重。”
  朱元璋见憨憨又想捆别的,赶忙阻止。
  马皇后惋惜地说:“憨憨这孩子哪都好,长得也俊俏,尤其是笑的时候,让人觉得亲近,就是……”
  朱闻天抬头,对着马皇后露出个憨厚的笑脸,这得配合。
  前面此刻在别人帮忙的情况下,大臣们也都收好麦子,转身返回。
  “来人,收拢麦秆。把下丘村那个脚踩的脱粒机抬来,以后朝廷要多做轴承,让所有大明百姓用上方便的脱粒机。”
  朱元璋想到脱粒机的难度,木头轴的连续踩动,容易断和冒烟,旁边得有人看着。
  换成金属轴承和连杆,就没这种情况。
  将来打仗的时候运输的马车也要换,还有河里的轮船,木头轴的轮船早就有,一旦坏了,在河面上就不是一般麻烦。
  护卫们把麦子收拢好,宫女过去站成排,手上拎个小筐,仔细地拾麦穗,要称重的。
  麦秆都拿过来,简单地扎一扎,三台脱粒机摆正,试着转一转,没问题。
  噼里啪啦的动静下,麦粒被快速地打下来,所有的都打完,再放到旁边的扇谷机里摇着吹。
  这个过程叫存实去浮,最后剩下的是麦粒。
  “分斗。”朱元璋吩咐。
  斗搬过来,麦粒装进去,踢一踢,让缝隙减少,再压一压,抹平后装到旁边的袋子中。
  一斗接一斗地装着,旁边人的很容易数清楚。
  一斗,两斗……八斗……十三斗……十七斗,还剩一点,换成升的量具,两次余一点。
  “陛下,一石七斗二升。”负责计数的人汇报。
  “下丘村的,帮咱再收一亩麦子,可好?”朱元璋对着下丘村的人喊。
  “出来四十个人,收一亩。”里长吆喝。
  朱闻天站出来,他的小伙伴们跟着站出来,又加十几个人,四十个人一人一把镰刀冲进去,不到半刻钟,一亩麦子就放倒了。
  这速度比之前官员们参与的快了一倍都不止,如此才是正常干活。
  四十个人转身,边往回走边收拢麦秆,然后扎束打捆,等出来后,成捆的麦子摞成个小堆。
  “标儿你好好看看。”朱元璋对好大儿说话,这些孩子是留给好大儿的。
  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什么都会,如今在努力学习。
  再过个十年八年的,等他们成长起来……
  关键下丘村的孩子在源源不断地出生,有的很快也能加入到队伍中。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57页  当前第23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39/85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守村人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