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级管研发出来后,就给了坦克兵很大的方便。
其实不只是坦克兵获益,另外还有炮兵、海军、空军都用上了这种数字显示模块:炮兵最突出的就是炮兵雷达,海空军则是在发射飞弹时需要跟踪飞弹的位置信息,计算机也只需要连上这个小装置就可以轻松读取数据了。
之后苏礼国还有了一串很实用的衍生发明:比如之前三球定位系统就利用石英晶片共振精确的计算时间,现在又有了发光二级管显示数据,是不是就可以为各部队制作精度很高的数码钟?
别小看只是一个报时的数码钟,在作战时部队与部队之间往往因为表走不准而出现协同问题,比如约好几点发起进攻,炮兵的表如果迟了或快了,都会给步兵造成损失。
有了数码钟这个问题就完美的解决了,它可以轻松精确到毫秒。
另外还有信号指示灯等等,尤其在航母上使用又节能又安全,这对能源有限要计算着用的航母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帮助。
这些事王学新就不去考虑了,也要让研究员们发挥发挥,否则什么事都自己包了一是忙不过来,二是无法调动研究员的积极性。
王学新重新将目光盯向了四平。
八路军之前是收复过四平的,但为了能保住防线站稳脚跟不得已将其放弃了。
据说鬼子重新控制四平后在那展开了令人发指的大屠杀,百姓被枪杀、斩首、活埋的不计其数。
这使来自四平的民兵十分愤怒,争相向上级请战要求打回四平……八路军从四平撤离时带出许多愿意从军的青年,他们没想到恰恰是因为从军才逃过一劫。
所以,如果不从感情上说纯粹从战略意义上看,鬼子这个举动其实并不明智。
如果是抗战初期鬼子十分强大的时期,他们采用这种屠杀泄愤的方式的确能镇慑住一部份人起到一些作用。
因为那时大多数人相信华夏无法打败鬼子,反抗就只有一个结局,就是被鬼子屠杀,这造成许多百姓都不敢帮八路军,甚至还因为担心受牵连而告密。
但现在,在大多数人都相信鬼子会输的情况下,鬼子如果还这么做那就越发激起百姓的反抗之心,而且还让百姓知道只有反抗这条路可以走。
如果不反抗会是什么结果?
鬼子倒台那一刻他们会怎么做?
以鬼子的残暴,他们临死时已经没有顾忌了,难道还会让百姓好过?
事实也的确如此,史上毛熊打败鬼子关东军时,鬼子知道自己不敌就将屠刀伸向了华夏百姓。
事实上,残暴嗜血的鬼子不只对华夏百姓这么干,鹰酱攻进琉球时鬼子同样也实施过集体大屠杀,比如逼百姓跳海、跳崖等,要不就是一家人发一枚手榴弹围成一圈拉燃导火索。
这也让百姓看清了这样下去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与八路军一起将鬼子赶出国门才有可能活命,甚至就连伪军也有这样的想法。
从角度来说,鬼子应该尽量安抚百姓而不是还在幻想着能威慑住百姓。
威慑威慑,首先你得有那个“威”才能达到“慑”的效果,否则就会起反作用。
“团长!”陈松勇上前报告道:“鬼子也知道我军想要打四平,所以在附近构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并布署了两个师团!”
王学新“嗯”了一声没说话。
两个师团对现在的八路军来说并不可怕。
八路军在拿下奉天后在东北的军力已经迅速扩充到了四十万人而且还在增长中。
就算民兵用于进攻可能会存在战斗力不足的问题,但十万正规军打鬼子两个师团也不是什么问题。
但王学新却认为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就像之前所说的,四平是个交通枢纽,它四通八达的连着鬼子的各个城市要地,这就意味着四平很容易获得鬼子各地的援军和弹药,包括鬼子布设在边境要塞的主力。
于是,这场进攻四平的战斗很容易就会打成消耗战。
虽然八路军拥有制空权和炮火坦克的优势能将防御战打成堑壕战……但现在鬼子是守方而八路军是进攻方。
守方在工事上占了便宜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抵消进攻方先进装备的优势,这一点从之前八路军与鬼子的无数战例就可以看得出来,将来志愿军与鹰酱的战斗同样如此。
因此,王学新马上就猜到梅津美治郎的意图了:消耗八路军主力,再考虑各个击溃其它部份。
梅津美治郎的确是做这个打算。
在八路军成功收复奉天后,梅津美治郎发现自己犯一个错误。
“我们,总是希望一战就能击溃八路军!”梅津美治郎说:“用华夏人的话说,就是‘欲速则不达’!”
东北的战事的确像梅津美治郎说的那样,从八路军攻入东北起,佐佐木静江想的就是断八路军补给线将其一口气包围,直到最后梅津美治郎也是类似的打算。
然而,断八路军的后勤补给线真的能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吗?
其它的不说,八路军在收复大连后,缴获的补给和物资就够全军使用几个月了,鬼子这么干不仅注定起不了什么作用,反而一而再再而三的暴露自己的进攻意图。
参谋长在旁边说道:“可是大将阁下,难道我们不应该这样打么?”
如果不这样打,还能怎么打呢?
梅津美治郎摇了摇头,说:“不能这么打,此时的八路军就像在‘满洲’烧起了一片大火,我们这里打一点那里打一下,就算熄灭了这里那边又重新烧起来。这片火,就永远也灭不完!”
参谋长微微点头,他感觉现在的形势的确像梅津美治郎说的那样,甚至这火已经烧到帝国控制区了。
“所以!”梅津美治郎说:“我们应该先消灭引火的源头,这样才有可能把其它火势压下去!”
说着梅津美治郎就指着地图上的四平:“关键的地方,我认为在这里!”
第1710章 通化
梅津美治郎其实是看到了更细致的东西。
他知道在现在这种装备情况下,即便是八路军新兵构筑的防御工事帝国军队也很难突破。
这从奉天战役可以得出结论。
当帝国军队朝八路军防线冲锋时,遭遇到的是步兵无法承受的打击:
空中是八路军的火箭战机发射的火箭弹,偶而还有直升机的扫射。地面是八路军的炮火压制。再冲近一些要面对的就是铁丝网的阻拦以及各种地雷,在步兵速度被迟滞时,从火箭弹及定向雷打出的钢珠就会像雨点一样朝他们倾泻……
这都还没算上八路军的步枪和机枪子弹。
这种防御完全可以忽视步兵素质上的差距,不管是新兵还是老兵,都毫无疑问的会倒在冲锋的路上。
如果有什么可以突破这种防御,就只有配上战车了。
但帝国的战车在八路军的战车、火箭筒以及反战车飞弹面前又是如此不堪一击。
结果就是,八路军的防线几乎无法突破,哪怕是新兵防守的防线。
偶尔突破,八路军很快就会撤到第二道防线继续重复之前的场景。
也就是说,八路军可以犯很多次错,犯一次错不过是让他们丢了一道防线后退一步,有时八路军主力还会发起反攻把失去的阵地再夺回来。
但帝国军队,即便没有犯错也要用大批的兵力往敌人的枪口上堆。
这样打下去是没有胜利的希望的。
所以,梅津美治郎希望能“以守代攻”。
也就是与八路军换一个攻防角色,让八路军进攻而帝国军队防守。
这样一来可以拖延时间等海军那边打完他们认为具有决胜意义的一战,之后再增援“满洲”。
二来,更重要的是梅津美治郎认为这可以消耗掉八路军主力。
原因是八路军如果是进攻的话,那就只能用主力……新兵防守有余进攻却不足,他们不知道怎么互相掩护也不知道步坦协同、步炮协同,也缺乏面对敌人火力时收放自如的节奏。
如果八路军只能用上主力,那么帝国军队就先把这支部队解决掉,接下来的事就容易多了,八路军的防线就会出现许多漏洞了。
所以,梅津美治郎很自然的就看中了四平。
梅津美治郎会看中四平并不奇怪,这不只是四平是交通枢纽的问题,更是四平距离新京(长春)只有区区一百多公里。
要知道新京是伪“满洲国”的首都,这要是都被八路军打下来了,对关东军的士气乃至整个东北的人心向背都有很大的影响。
其实这是鬼子的执念,首都在鬼子的想法里就像是一面旗帜或是一种信仰,就像他们信奉的所谓的“武士道精神”一样,一旦首都被占领士气马上就矮了半截。
这也是当初鬼子打南京并展开大屠杀的原因之一,他们认为打下顽军的首都就能摧毁顽军的士气乃至华夏人的心理防线,然后华夏就会投降了。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首都在华夏人眼中更多的是指挥中心,虽然重要但还没上升到信仰的高度,顽军甚至早已做好了放弃南京迁都重庆的准备。
鬼子因为有这方面的执念,于是新京自然就成了他们的必守之地。
而四平是新京的门户,它就自然而然的成了八路军的必攻之地。
然后,梅津美治郎就可以展开他的战略了:在四平布下重兵,构筑好防线甚至测好风向在上风位准备好毒气弹。
一旦开打,就算八路军占尽了各种优势,要突破这样的防线也要死伤惨重。
毒气弹是王学新最担心的问题。
鬼子防线不是打不下。
鬼子进攻八路军防线是打堑壕战,拿人命去怼八路军子弹、炮弹,但八路军进攻鬼子防线却并非如此,八路军可以用坦克开路强行突破然后迅速穿插。
问题在于鬼子有毒气弹。
王学新首批从毛熊那购买的一万套防毒面具已经到货了,但这并不代表就万事无忧了。
毒气是会被皮肤吸收的。
进攻时把全身皮肤都包得严严实实的?
但进攻时的战术动作比如匍匐前行连袖子、裤子都能磨穿,怎么可能严实。
何况还有子弹击穿、弹片击穿、铁丝网勾破、地雷等等。
在鬼子毒气的影响下,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伤都可能变成失去战斗力的重伤甚至死亡。
更严重的还是,八路军失去了进攻的主动性:
八路军戴防毒面具进攻,鬼子就可以不戴防毒面具选择肉搏。
八路军要是不戴防毒面具,鬼子就放毒气。
王学新甚至想到灵活作战,也就是戴着防毒面具但不戴,等鬼子放毒气后再快速戴上。
但这同样也有弱点。
如果鬼子使诈怎么办?
比如鬼子打出带有颜色的烟雾弹让八路军戴上防毒面具,乘着这时候鬼子又发起反攻……
所以,面对这种人性之外的武器可以说是防不胜防,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躲在战壕里戴着防毒面具防御而不是进攻。
一旦部队处于进攻状态与防毒面具在某种程度上是矛盾的:戴上后会影响视线和视野打枪都打不准了,因为面具上的玻璃片会对光线产生折射。
这点折射或许对走路、跑步等行动影响不大,但打枪却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东西,哪怕只是偏一点点无法命中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