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战机引导?”王学新这话把苏教授吓了一跳:“这,能做到吗?”
苏欣也吃惊的说了声:“还可以这样做?”
其实不只是他们,在座的所有人都对王学新这说法感到匪夷所思,这世上还有利用战机来引导飞弹打军舰的!
但这对王学新而言却是司空见惯的事……其实不能说是“司空见惯”,因为王学新也没见过,他只是知道这些理论。
王学新想了想,就反问了句:“你们听说过电视吧?”
“当然!”
“我还看过!”
……
电视是25年发明的,此时虽然在华夏还没普及,但西方已经相当成熟了,有过留学经历的研究员都知道这东西。
王学新说:“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电视的原理制导,我们在飞弹前方安装一个摄像机,摄像机拍下前方景像后通过无线电信号传输到飞机上成像,于是飞行员就可以根据看到的图像操控飞弹使其命中目标!”
众人听着不由恍然大悟,沉默了一会儿后大家马上就兴奋起来:
“这个办法好,而且实现起来也不困难!”
“是的,需要的资金也不多!”
“我们甚至可以用现成的摄像机和电视!”
……
这些话说的倒没毛病,这种制导方式从技术上说几乎没什么难度,甚至换一个国家也能做轻松做到,难就难在要能想这种方法。
其实汉斯是想到了,他们研发的HS293D就是第一款电视制导炸弹,只不过试射成功是在今年的八月,也就是在几个月之后。
这种制导方式的缺点就是无法做到“发射后不管”,也就是导弹发射后直到命中目标全程飞行员都要高度关注,且命中目标还要看感觉。
最致命的还是这种制导方式由于是用无线信号通讯的,因此一旦被敌人知道后就很容易实施干扰。
为此,汉斯还不得不将无线通讯转换成有线通讯,也就是用一根长长的导线来连接着炸弹实现对其控制,这样就不会被敌人干扰。
王学新之所以选择这种制导方式是有原因的。
他也想一口气就研发出高卢的“飞鱼”反舰导弹,这玩意是可以挂载在飞机上发射的而且还能“发射后不管”……能实现“发射后不管”的导弹,都是导弹上带着一款雷达能自主寻的。
但以八路军此时的生产条件,确切的说以现在晶体管计算机的水平还达不到这程度。
王学新也想过被动制导,比如雷达锁定敌人军舰为“高火”指示目标,再高级点就是用激光锁定目标……用激光指示目标不容易被干扰。
但要做到这些都需要在“高火”里装上一套相对复杂的接收装置以及用于运算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这都不是短时间能实现的。
因此王学新打算一步一步来,先从简单的做起。
而且退一步说,此时八路军的情况应该更适合电视制导。
首先是“高火”速度较慢,时速不过三四百公里,这速度就给了飞行员足够的反应时间……如果速度太快,飞弹“嗖”的一下就过去了,飞行员还没来得及控制飞弹就已经过了。
其次就是此时还没有这种技术,汉斯有类似的技术,只不过它是用无线电控制炸弹。
在华夏战场上还没有这种装备,于是鬼子就不知道对这种制导方式实施干扰。
只不过……
王学新想着不由皱起了眉头。
苏欣见王学新表情有些不对就疑惑的问了声:“怎么了?有什么不对吗?”
会议室也跟着安静了下来,众人纷纷将目光投向王学新。
王学新不知道该怎么说,他总不能说汉斯也在研究这种技术,所以一旦八路军将这种装备用于战场,只要击沉几艘军舰,鬼子马上就会从汉斯那知道这种制导方式的弱点。
鬼子一旦知道,就只需要在军舰上加装无线电干扰信号就可以了。
想了想,王学新就说道:“同志们,有句话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虽然我们的确可以用电视控制方式实现制导,但我们不能满足于这个现状,因为它有一个很致命的缺点:极易被干扰!”
苏礼国点了点头:“的确如此,除非鬼子不知道,一旦知道……就很可能意味着我军的飞弹将全面失效!到时我们将会再次回到原点,而这在战场上很可能会给我军造成更大的损失!”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这很容易理解,如果我军没有这种制导飞弹的话,进攻奉天的战役很可能就不会开始。
但现在我军有了制导飞弹计划已经展开,甚至初期我军还用这种飞弹成功的击毁了鬼子几艘军舰占领沿海地区……这时鬼子如果实施无线电干扰使我军飞弹失效,那时军舰就会将大批的炮弹倾泻在我军战士头上了。
“那……还有什么其它的制导方式呢?”苏教授问。
“激光!”王学新想也不想就说道:“必须发展激光制导!”
王学新之所以会说激光,是因为如果用无线电的话一样会被鬼子干扰,还不如一步到位直接研发激光。
“激光?”苏欣瞪大了眼睛吃惊的问:“激光还能制导?”
“这么说吧!”王学新回答:“我们如果在战机上安装一个激光发射装置,并且战时将激光持续照射在敌人军舰上,这时敌人军舰就会漫反射出激光,如果我军飞弹上装有激光接收装置并能测算接收激光的量,那么只需要让飞弹保持飞往接收量大的方向就可以了!”
这时就是陈杰风最先听明白:“接收量最大的方向其实就是光源,也就是鬼子的军舰!”
王学新点了点头。
激光的特点就是高度集中,所以从战机发射出去时不会被飞弹接收到,但当它打到军舰上就不一样了……军舰表面粗糙不平会向各个方向反射,这个各个方向当然也包括飞弹方向。
于是,飞弹只要朝着军舰这个“光源”走就错不了。
这实际上就是现代所说的被动制导导弹。
第1552章 精度问题
被动制导在现代已经是落后的技术了,因为它需要时刻保持着对目标的照射,途中一旦出现什么意外……比如发射激光的战机遭到敌人攻击或者因为其它什么情况发射中断,那么飞弹就会失去目标。
但此时是二战时期,这种在现代算是“落后”的制导技术在这时就妥妥的是先进了。
只不过这东西实现起来却会比电视制导要难得多……首先是需要将大功率的激光发射装置搬到战机上,其次要在飞弹到达附近时保持照射,再次就飞弹内还需要有计算机对接收到的激光进行解算。
不过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它一旦成功,基本上就可以无视鬼子军舰的威胁了。
于是方案马上就定下来了,对反舰导弹的研究分两个方向走:
一个是电视制导,这是用来应急用的,以免在进攻奉天时没导弹可用。
另一个是激光制导,这是做了长期研发的打算,不过最迟也要在鬼子知道用干扰器应对电视制导前实现。
这一来研究所就忙得不可开交了:空空导弹和反舰导弹同时研发,这在研究所的历史上还是从未有过的。
由于研究所人员严重不足,以至于苏欣那人手都安排不过来。
比如苏礼国是无线电专家,而不管是空空导弹还是反舰导弹全都需要雷达需要无线电,另外还负责晶体管的小型化,于是在三头跑来跑去恨不得一个人掰成两个人用,有时半夜难得休息一会儿还会被人叫起来去赶工程。
处在这种状态的不只是苏礼国,陈杰风负责计算机、和志民负责飞控,一个个都要两头跑,最忙的时候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这对研发人员而言有些残忍,但王学新却没办法。
谁让现在是战争年代呢?
而且人才还这么少,要取得胜利就只能全力以赴!
有时,王学新还庆幸自己之前培养了这批人才,否则如果现在只有自己孤家寡人一个的话,即便有系统护身只怕也是毫无头绪不知从哪开始。
王学新能做的,就只是尽其所能的给他们提供更好的伙食以保持体力。
偶尔碰到那些累得不成样子的研发人员,王学新问他们苦不苦?
他们总是回答:
“这算什么苦?咱们不过就是少睡点觉!”
“就是,战士们还在战场上流血牺牲呢,这能算什么!”
“咱们多吃点苦,能打胜仗能少牺牲几个同志……值!”
……
就是老一辈科研人员的奉献精神,他们比的不是谁的工作舒服谁的工作有面子谁的薪水多,他们比的是值不值比的是出多少力!
从某种程度说,薪水对他们毫无意义,因为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明天是否还能活在这世上,说不定鬼子的战机就突然出现在空中又或者一队大陆挺进队冲进研究所又或者因为劳累而猝死……
自私的人,越是在生命关头就越是想着自己,因为他们认为其它的一切都没有意义。
无私的人,越是在这时候反而越想着别人,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能给出的不多了,应该乘最后关头再发挥点余热。
总部对王学新这个研发计划也很满意。
首长看到电报时就满意的点着头对参谋长说道:“我就说吧,这小子肯定有办法!没想到还真让他想到喽!”
参谋长感叹道:“我以前还以为飞弹能整出防空飞弹就差不多到头了,没想到这家伙居然又在整空空飞弹和反舰飞弹,看来还有很大的空间,飞弹这东西是让他给玩出花来了,从天上到地下什么东西都能打!”
首长补充道:“而且还是专打敌人先进的装备!”
说着两人就相视而笑。
他们知道,如果空空飞弹和反舰飞弹能研发成功,那很可能就不仅是打下奉天的问题,还会是推动整个抗战进程的问题。
因为在华夏其它方向,也同样可以用这种空空飞弹加反舰飞弹结合的方式将鬼子逐出沿海地区。
如果鬼子失去了对沿海地区的占领,一方面是鬼子本身会被切割成几个部份,另一方面是华夏就能轻松突破鬼子的封锁,到时从鹰酱、毛熊还有其它国家那得到援助就容易多了。
因此,首长虽然日理万机,却每天都在关注着这两款新装备的研发。
一星期后研发工作还真碰到一个困难。
这个困难是苏欣提出来的,她负责整个研发团队的调度和工作总结,一天她无意间翻看“高火”的飞行性能数据,然后马上就带着文件来找王学新了。
“团长!”苏欣将文件递到王学新面前,问:“‘高火’的精度是不是很差?有时甚至会偏离目标十几公里?”
“是的!”王学新一边签着文件一边点头回答:“十几公里还算少的了,有的还会偏二三十公里……没办法,这东西在途中如果受到不可预估的强风,它是不知道回归自己的轨迹的,它仅仅只能保持自己的飞行姿态!”
这可以说是“高火”射程远的副作用之一:射程越远,“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问题就越严重。
然后苏欣就问:“那么,我们怎么才能保证‘高飞’能飞到敌人军舰附近?”
王学新一愣,然后手上签文件的动作就停下来了。
苏欣说的对,战机的确可以对“高火”实施控制甚至是制导,但如果“高火”偏离目标十几公里……那就远在控制范围之外了。
王学新首先想到的就是缩短飞弹射程,确切的说是尽可能让的飞弹距离目标更近,这样就能打得更准。
但这想法并不现实。
鬼子军舰主炮的射程少说也有三十几公里(注:大和号战列舰主炮射程42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