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如果不出动空军,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鬼子用重炮一发接着一发的朝运城轰炸。
如果是以前,王学新可能还真拿这情部没办法。
但是现在……
固定的位置,原化坪。
这就意味着鬼子炮兵阵地的坐标是公开的。
不过这测量起来还是有些困难,原因是距离前线远,有十五公里,而且还是在高地另一侧。
这就意味着炮兵侦察员无法直接测量敌炮兵阵地的坐标。
另一方面,此时八路军又没有可以进行空中测绘的技术……其实不只是八路军,其它军队也很难在侦察机上精确测到敌人炮兵阵地,因为侦察机本身就是高速飞行的,没有一个基准让炮兵侦察员测量。
这时期还在普遍使用的一种测绘方式是热汽球……“站得高看得远”,炮兵观察员在热汽球上。
因为热汽球位置相对固定(用牵引绳绑在地面),于是炮兵观察员就能在其上测量到目标的位置。
八路军没有这些设备,就只能用坐标延续的方式,也就是通过侦察兵一段一段的测量相对距离和高度,然后再计算出准确的坐标。
这些都不需要王学新操心,那是情报人员和侦察兵的事,八路军的情报人员从来就没让人失望过,他们甚至会反复验证几次以保证数据准确。
剩下的问题……就交给“高精度火箭弹”了。
王学新第一时间就把和志民叫来,开门见门的问:“我们手里有几枚‘高火’?”
“高火”是研究员给“高精度火箭弹”起的小名,是缩写同时也有“飞得高打得远”之意。
王学新觉得这小名贴切,于是也用上了。
“目前为止只有十枚!”和志民回答:“是用之前的陀螺仪制作的,其它的要等陀螺仪到!”
王学新在地图上指着原化坪敌人炮兵阵地的位置,下令:“做好战斗准备!”
和志民吃了一惊,问:“营长,打几枚?”
“十枚!”王学新回答:“全部打出去!”
第867章 拖延
和志民还以为自己听错了,于是又强调了一遍:“营长,我们只有十枚,打完就没有了!其它的要等鹰酱的陀螺仪送到……”
“我知道!”王学新没有跟和志民多作解释:“去准备吧!”
“是!”和志民无奈的应了声。
这一来就连陈松勇都看不懂了,他等和志民走后就问了声:“营长,这十枚打完了,万一鬼子报复还击,而我军没有后续反制手段,是不是就将弱点暴露在鬼子面前了?”
王学新明白陈松勇这话的意思。
通常,两军作战尤其是炮战时不会把自己的炮弹打光。
这就像步兵总是要留有一支预备队应急一样。
战场总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所以步兵需要预备队应急,炮兵则需要留一批炮弹甚至一支炮兵应对紧急情况。
现如今,王学新却是一上来就把所有库存里的“高火”全都打光,这难免让和志民和陈松勇担心。
王学新不答反问道:“陈参谋,你认为鬼子做好准备了吗?”
陈松勇想了想,就回答道:“我认为鬼子基本做好准备了,航空兵、防空部队、雷达部队……炮兵部队在这环节里反倒是最不重要的!”
王学新又问:“那么,你判断鬼子会在多久后发起炮战?也就是向运城开火?”
陈松勇迟疑了下,就回答:“我无法确定,不过如果做好准备,很可能就是这一、两天了!”
王学新点了点头,说:“而鹰酱的陀螺仪可能还需要一周甚至更久才能运到,到时我们还需要时间把陀螺仪装上并进行一些测试,再加上‘高火’还需要积累一定的量,初步估计还需要十几天!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开火的话,运城很可能要承受鬼子十天左右的炮轰,你算过这会遭受到多少损失制造多少恐慌吗?”
陈松勇点头表示理解。
其实损失还是其次,重点是运城百姓对八路军的信心。
八路军打游击是有能力的,这一点毫无疑问。
但是守城……这还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
而鬼子上来就是用重炮,对八路军构成“你打不到我我却能打得到你”的绝对优势。
于是别说十几天了,很可能几天后百姓的人心就散了,然后就开始大规模逃亡。
运城成为空城也不是说就守不住了,但八路军还能退到哪里去?
丢了运城还有什么地方能守或者更适合守的?
只怕就只有回到山里打游击了!
接着陈松勇又觉得不对,他说:“营长,可是我们……这样一口气把十枚‘高火’全打出去,难道就能阻止鬼子吗?”
“不能!”王学新回答。
“那我们还这么做……”
王学新打断了陈松勇的话:“我是在拖延时间。”
“拖延时间?”陈松勇还是不明白王学新的意图。
“这是一款前所未有的装备,陈参谋!”王学新解释道:“如果……你站在鬼子的立场上,原本你以为敌人没有能打到重炮的装备,但是突然,敌人却有远超重炮射程的新式武器将重炮部队炸得损失惨重,你会怎么想?你会以为敌人就只有这么多枚‘高火’吗?”
陈松勇“哦”了一声:“鬼子想不到我们将库存一次打完,于是对这种装备有所忌惮,一方面在猜测这是什么装备,另一方面又在模拟、讨论对策,等他们反应过来再次尝试的时候,鹰酱的陀螺仪已经到了!”
王学新正是这么想的。
当然,这也是一种冒险,比如鬼子如果头铁不怕死,接着用重炮轰进行报复,那么八路军后继不力的储备就暴露了。
然而,正所谓富贵险中求,为了不引起运城的动荡给百姓造成损失,王学新认为还是有必要这样做的。
因为这其中还有一点是陈松勇没有想到的:如果百姓知道八路军有一种装备,能够在数十公里外炸毁敌人的重炮,也就是对敌人的重炮反过来构成“我能打得到你你却打不到我”的优势,那又会怎么样?
这显然可以稳定民心,之后即便有几发炮弹落到运城炸开造成伤亡,只怕也不会引起太大的恐慌。
因为百姓会想:八路军的炮能打得更远,鬼子每打一发炮弹过来,都出付出惨重的代价。
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才是王学新需要的。
所有的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
先是侦察部队那边传回了鬼子炮兵阵地坐标……这坐标相当准确,因为是侦察部队从不同位置不同角度经过五次测量和计算得到的结果。
接着就是和志民指挥着“高火”部队连夜架设发射架。
设备是天黑后就出发的,几小时后到达距离运城二十公里的位置……鬼子重炮距离运城十五公里,“高火”距离运城二十公里,直线距离怎么都不会超过三十五公里,这个距离恰到好处。
然后一个个发射架就在后勤部队的协助下摸黑架设起来。
全程都没有打手电,因为担心被奸细发现端倪……虽说八路军的情报人员在敌控区无处不在,但鬼子和伪军的情报人员在根据地也同样是无处不在,王学新只能小心再小心。
架设的发射架是改良后加装轨道的,所以有些麻烦,前后一共用了两个多小时才装完,接着又进入紧张的调整发射架角度以及在“高火”的控制系统里输入高度。
这其实也是一个大概的数据。
发射架的角度代表着“高火”进入预定高度的角度,到达这个高度后“高火”就依靠自身的控制系统保持高度和飞行姿态朝目标飞行,直到来到目标位置上空再做俯冲动作。
和志民显得有些紧张,他问了声:“现在还有些时间,我们要不要距离敌人近一些,这样精度更高!”
“多近?”王学新反问:“三十公里?二十公里?”
见和志民没回答,王学新就下了结论:“就现在这距离,太近了没有意义,就算能命中也没有多大的价值!”
第868章 首战
王学新把发射时间定在凌晨五点。
之所以定在这时候,是因为“高火”发射有一个特点……其实远距离炮仗都有这个特点,因为他们的射程远至视距外,于是反正都是看不到目标,在白天看不到和在晚上看不到对炮兵而言没什么区别。
但对被攻击的对像来说区别就大了……在夜里被命中,在心理上造成的恐慌不是白天能比的。
和志民在准备就绪后就问了声:“营长,要不要试射?”
“高火”部队的确有条件试射,原因是前方也就是在鬼子的重炮阵地附近此时已潜伏了一支侦察兵,而且还是带着电台的侦察兵,他们可以将试射的结果反馈给高火部队,比如打远了或打近了,然后就高火部队就能调整角度进于批量试射。
然而,此时八路军的“高火”总共才只有十枚,试射三发又有什么意义?接着就剩七发了,这也能叫“批量”。
因此,王学新打算干脆碰碰运气。
“不用试射!”王学新下令:“就这么打吧!”
和志民点了点头,然后拿起话筒迟疑了下,紧张得咽了咽口水喘了口气,然后才下令:“各单位注意,听我指挥,十、九、八……”
倒数秒结束后,和志民一声下令:“发射!”
只见黑暗中几道火光闪起,一枚枚“高火”先后被弹射到空中,接着点燃了发动机朝目标方向飞去。
由于在黑暗中看不见机身只能看见火箭发动机,因此这都给王学新造成一种错觉,以为这不过就是发射十枚火箭弹……谁又能想到,这十枚火箭弹每枚都是带着八百公斤炸药的大家伙。
火光迅速远去,先是变成一个小点,然后就消失在夜幕中不见了踪影,不过通讯员却不断报告:
“经过大洋村,方向正确!”
“经过宁明坝,方向正确!”
……
在运城之前是八路军控制区,因此王学新可以沿途设点跟踪,但是一出运城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王学新掏出怀表看着时间,三十几公里,大概需要六七分钟,他只关心结果。
另一边,鬼子第293重炮联队联队长长谷里良大佐对此一无所知,此时的他一夜未眠,不是在巡察火炮的准备情况就是在计算弹道。
长谷里良会这么紧张自有他的道理。
第293重炮联队一直被帝国军队称为“最胆小的部队”。
这并不是因为第293重炮联队时常逃跑或是在战场上表现得懦弱。
事实上,第293重炮联队在长谷里良的指挥下一直战绩辉煌,进攻北平、上海、南京、长沙等等,许多场攻坚战都有293重炮联队的身影。
之所以他们会被称作“最胆小的部队”,是因为这支部队是帝国最安全的部队,甚至比航空兵都安全。
要知道华夏几乎没有战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帝国的航空兵可以在华夏横行无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