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王学新却不想这么干。
因为用汽车运的难度只会比用火车运更困难……汽车走的是公路,公路线是不是要打通一条?否则怎么运出去?
再加上汽车速度慢,很容易遭到地雷、火炮,甚至明天天亮后还会遭到鬼子战机的拦截。
因此,王学新在这点的想法与首长不同。
他觉得要么就不运,要运就必须得用火车运。
至于这装甲列车,王学新认为八路军并非全无机会。
王学新考虑了一会儿,就给丁伟发了封电报:“丁团长,让和尚和施沙来指挥一趟,有新任务!”
此时的和尚和施沙正在就地安葬牺牲的战士。
这是侦察连的特点之一。
侦察连常常要深入敌后完成危险的任务,伤亡不可避免。
在敌后作战的情况下如果要把烈士的遗体带回,那会给侦察连带来很重的负担也会影响侦察连的战斗力。
因此,侦察连规定,任何时候作战,烈士遗体都不得带回,一律就地安葬做好标记,战后由其它部队想办法带回。
和尚心里有愧,因此在坟前多站了一会儿。
就在这时,一名通讯员骑着马赶来,叫道:“侦察连连长魏大勇、副连长施沙,马上到团部报道!”
第821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
新一团的团部设在江阳阜纺织厂外的一个哨所里。
其实所谓的“团部”,并不像常人想像的那样必须是一间房屋还有办公桌之类的。
团部其实就是通讯兵背上的电台,电台在哪里团部就在哪里,团长、参谋可以用电台与上级联系接受任务,再用通讯兵下达命令指挥部队作战,这就是团部。
和尚和施沙一走进团部,丁伟就给和尚递来一封电报,说:“这是你们营长给你们的新任务。”
和尚接过一看就乐了,叫道:“好家伙,这下是打装甲列车了,这可比打火车要过瘾!”
“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丁伟这话是代王学新问的,这些话不需要电台里转来转去占用宝贵的通讯时间。
和尚想也不想就挺身道:“有!”
“有什么有?!”丁伟一见和尚这样子就火了:“你知道装甲列车是什么玩意吗?”
“报告丁团长!”和尚不屑的说道:“管它是什么列车呢,反正只要是列车就离不开铁轨,咱们在铁轨里整点炸药,等装甲列车来了‘轰’的一声不就完了?这有啥难的?”
丁伟又递上了另一封电报,说:“就知道你会这么说,看看这个!”
和尚和施沙借着昏暗的灯光凑上来一看,然后就傻眼了:“必须缴获?”
施沙之前当过伪军,对鬼子的装甲列车有些了解,看到这命令后就赶忙对丁伟说道:“团长,铁甲列车这东西……它打仗时门都关得紧紧的,连丝风都不透,这人都进不去,怎么个缴获法?”
施沙说的是事实。
铁甲列车更像是一种坦克,只不过是用铁路机动的坦克。
如果说有什么缝的话,那就是机枪射孔和炮孔,另外就是车顶上一些方便鬼子观察和射击的观察孔。
但这些观察孔都很小,除非会缩骨功,否则肯定没法混进去。
丁伟没有多做解释,他对着炮弹箱上的地图说:“情况是这样的,敌人的装甲列车刚好卡在江阳阜和运城的铁路线中间。如果我们的火车要开回运城……”
说着丁伟就朝火车站方向扬了扬头,然后接着说道:“就只有缴获铁甲列车用它开道,否则就会挡在铁路中间使我军的火车无法动弹,明白吗?”
和尚和施沙听着不由面面相觑。
明白是明白了,但重点是怎么才能缴获这铁王八。
施沙想了想,就为难的说道:“团长,咱们这要的就不只是缴获,还得是无声无息的缴获,否则动静一闹大,鬼子知道铁甲列车在我军手里,肯定会封锁铁路拦截,到时连带着火车也走不了啦!”
施沙说的没错,另一边在运城指挥的王学新也想到了这个问题。
他第一时间就是想让侦察连实施特种作战缴获铁甲列车。
侦察连就是干这事的,虽然困难但并非完全没有机会。
但往细里一想,又觉得这么做对计划没有半点帮助。
主要原因是铁甲列车上肯定有通讯设备,无论侦察连的动作有多快,也不可能在铁甲列车与外界通讯前就将铁甲列车缴获。
一旦铁甲列车与外界取得了联系,鬼子就知道铁甲列车落入八路军手里了。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就不难猜了。
虽然鬼子不知道火车在八路军手里,但知道铁甲列车被缴获,鬼子一样会通过挖断铁路或设置路障的方式阻止铁甲列车通过,顺带着就将火车一起拦下了。
于是最终结果还是一样的,就是此路不通。
因此缴获不能解决问题同时也不太现实,想要解决问题,必须保持鬼子处于不知情的状态。
想着,王学新的目光就在地图上沿着铁路线寻找,然后定格在一个叫连成中转站的地方,考虑着是否可以利用这中转站做点功夫。
没过一会儿,王学新就“腾”的一下站了起来,对陈松勇下令道:“给新一团发报,侦察连变更任务,改为秘密突袭连成中转站,并保持中转站的正常通讯!”
命令很快就传到了新一团团部。
施沙一看电报就暗松了一口气,这可比缴获装甲列车要简单多了。
和尚看着就有些奇怪,他问:“中转站?打下这中转站又能有啥用?装甲列车还在咱们南面不是?”
和尚这话倒是没错,因为连成中转站靠向江阳阜,距江阳阜二十余公里,装甲列车在连成中转站南面。
只要装甲列车在火车南面火车就没法过去,中转站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装甲列车不可能主动开到这里把火车放过去。
丁伟眉头一皱,说:“王营长的命令应该有他的道理,只是我们暂时还没想到而已……”
话音未落,另一封电报就来了,王学新对这个计划做出了解释:“夺取中转站后,将火车停在中转站,再吸引装甲列车北上!”
丁伟不由拍案叫绝:“好办法,鬼子的铁甲列车只要一过中转站,是炸是缴,那就是随着咱们了?”
然后一转头问:“明白了吗?”
“明白!”和尚和施沙不约而同的点着头。
首长那几乎同时也得到了王学新这个计划,他呵呵笑道:“不简单嘛,这么快就想到了这个办法,可行性很高,隐蔽性也很强,这次行动交给小东北是对的喔!”
参谋长看着地图有些担忧的说道:“团长,时间有些紧张啊!”
“怎么说?”首长有些不解,江阳阜争取到几小时的时间,应该不紧张才对。
参谋长解释道:“问题出在运城的反攻。”
参谋长手指点了点运城:“一旦运城方向也就是独立团发起反攻,这场大仗就很有可能把铁甲列车吸引到运城方向增援,这与吸引铁甲列车北上是背道而驰的。”
首长点了点头,这就是所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为了让装甲列车北上而不是南下阻住去路,就意味着运城的反攻时间需要往后推移。
到时独立团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击溃正面之敌为火车打开最后一道屏障?
第822章 接收
和尚这边第一时间就派人赶到连成中转站侦察。
其实不只是派人侦察,而是在侦察的同时侦察连就已经在赶往中转站的路上了……时间太紧,再往下拖延只怕到天亮火车还没法出动。
侦察连的出战方式取了个巧,他们直接借用了江阳阜伪军的军服和汽车,又问清了伪军的编号甚至还带着几个伪军在部队中,直接就扮成残兵败将“逃”往连成中转站了。
这法子是施沙想到的。
因为施沙一合计,感觉时间不允许他们步行行军。
“连成中转站距离我军三十公里!”施沙分析道:“以急行军每小时10公里计,我们赶到那也需要三小时。三小时……那时中转站才做好准备,只怕整个计划就要完了!”
和尚问:“那咋办?难道坐汽车去?这一路可都是伪军和鬼子,汽车只怕开不动!”
汽车是没有防护的单位,只要鬼子和伪军在公路两侧来个埋伏,侦察连就要死伤惨重。
施沙当然知道这个,他想了想就说道:“除非……我们是伪军!”
和尚一愣,然后就嘿嘿嘿的笑了起来:“是从江阳阜逃出去的伪军!”
于是一支车队不久就出发了,这队“伪军”军容不整缺衣少帽,还有不少人身上带着血迹扎着绷带,一个连分六辆汽车载着,稀稀啦啦的朝连成方向开去。
因为他们扮得有些样子,路上有许多逃窜的散兵居然一路挥手要求搭顺风车,其中还有几个鬼子,有一个还是小队长……他们只道这些汽车是随后逃出来的,因为搭乘汽车所在才后来者居上。
和尚演戏演全套,顺水推舟就把这些散兵连同那几个鬼子接上了。
施沙面带忧色,他担心会被这些伪军和鬼子看出破绽。
但和尚却给他使了个眼色让他别轻举妄动。
和尚是这样想的:这一路上有许多关卡,带上伪军和鬼子就方便多了,要是有什么人盘问,由他们出面难道不更真实?尤其是连城的关卡!
至于路上是否会被这些伪军识破……识破了又能怎么样?安排人手在他们旁边“侍候”着不就成了?一个不对就把他们全都割了!
在这方面,和尚就比施沙强多了。
施沙是先后在顽军和伪军的部队中干过,这两支军队都是素质不怎么样的军队,长期下来很自然就养成了自信不足的习惯。
和尚则是虎头虎脑的打出娘胎起就没怕过,天大的事对他而言也不过就是掀桌子。
而干侦察连打特种作战的,偏偏就需要和尚这种胆量。
因此和尚和施沙两人配合才是绝配。
鬼子修的公路路况较好,三十公里的路半个多小时就到了。
事情出其不意的顺利,一路关卡就像和尚想的那样,有人要盘问,车上的鬼子“哇啦哇啦”的一吼,拦路的伪军就马上点头哈腰的放行了。
其中发生个意外,就是前出侦察的侦察兵骑着挎子返回向和尚报告。
这让鬼子有些意外,他通过翻译问和尚:“你们撤退也要派人侦察?”
这倒是把和尚问住了,撤退派人前出侦察并不奇怪,但这所谓的“撤退”其实是“逃跑”,慌慌张张的逃跑还派人侦察就有些过了。
和尚眼珠子一转,就回答道:“太君,八路进攻了江阳阜,谁知道他们会不会进攻连成啊!要是不派人侦察一下,咱们这一头扎进去可就太迟了!”
鬼子听着这话觉得有道理,一边点头一边竖起了大拇指连声称赞:“你的,大大的好!回去,营长的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