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一个战场同样一个任务,如果用一百战士扛着一百把栓动步枪,消耗一千发子弹才能完成,那么用十名战士装备十把突击步枪,同样消耗一千发子弹也可以完成。
从总的弹药消耗量来看并不会多多少,甚至可能消耗更少的弹药,因为老式步枪无法有效压制敌人机枪,一百名战士前赴后继往前冲只会是无谓的送死,许多人甚至连开枪的机会都没有,子弹也留在尸体里无法打出去。
但突击步枪……两三个人交替射击就足够压制住敌人机枪进而取得胜利。
因此,那些认为突击步枪会增加后勤压力使原本就不堪重负的产能雪上加霜的想法其实是大错特错……
工厂和后勤的压力不是来自枪,而是来自战场的客观需求。
战争为的是能取得胜利而不是让士兵手里有枪有子弹。
这道理很简单但依旧有许多人不明白,这让总顾问耗了一段时间和精力不断打报告劝说。
这并不奇怪,汉斯那边也是因为类似的原因导致STG44一直不被重视,以至于研发人员不得不将其改名为MP43或MP44才通过审核然后偷偷将这种枪送往前线……结果一送到士兵手中就大受欢迎。
(注:汉斯“MP”的编号是冲锋枪,使用MP44这编号是为了让人误以为它是冲锋枪)
王学新这边就没有这方面的操心了,安德罗维奇在接到回电后马上就高兴的做出了回应:“营长同志,总顾问同意了这个交易,他希望你能尽快给出初步设计,因为国内战场很需要这种装备!同时,总顾问也需要你的设计来说服国内那些没有战略眼光的专家!”
“没问题!”王学新点了点头,然后随手就给出了子弹的数据。
给出的数据很简单,就是长度、口径、弹重、装药量等等。
但别看这些数据简单其实却有大学问。
原因是它的装药量、口径、弹头重量等,要保证射出的弹头射程恰好在五百米左右……仅仅只是这一点,毛熊科学家都用了几个月的时间用各种口径、各种装药量尝试,最终才有了AK47使用的中间威力弹。
但这一切都因为有王学新的存在而省略了。
“先研发子弹吧!”王学新将数据递了上去,说:“子弹测试满意后再考虑枪械!”
第572章 样品
总顾问那边,在收到子弹数据时还感到有些意外。
子弹这东西有时设计起来比枪械还困难,其难度主要是不确定什么口径什么装药适合这款步枪的理念。
比如装药量少了射程达不到500米,或者威力不足,那就达不到预期的战斗力。
要是装药量多了,虽然威力大但后座力也跟着增大,连发就有困难同时也影响射速。
因此必须通过不断实验不断分析然后才定型。
一旦定型那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子弹要是有什么缺陷,往后所有根据这种子弹设计的枪械就全都先天不足。
这也是以历史上以毛熊的工业实力,研发一款看似微不足道的子弹也要一年多的原因。
因此,总顾问还以为华夏营长那给的数据应该是一整套实验样品数据,比如十几种不同口径的药量,再各有十几种不同大小的装药量……这些样品数据送到国内专家那分别实验再分析其性能。
然而,王学新那给出的数据就只有一个,而且很确定。
后来王学新才意识到这是自己的一个漏洞,他本该多给几个错误的数据,把有用的这个藏在其中才对。
这样一来不至于让自己被怀疑又能节省毛熊的研发时间。
此时的总顾问就在想:
“只有一个样品?”
“这个样品如果适合,就说明华夏营长很确定各种数据,他凭什么确定?”
“难道鹰酱那已经有这种中间威力弹?”
“不可能!如果鹰酱有,华夏营长只需要直接跟鹰酱交易就可以,完全没有必要绕一个大弯与我们交易!”
“那又是因为什么呢?”
总顾问带着疑惑把样品数据发送到国内。
他心想,可能是华夏营长给出的一个错误数据自己却不知道吧!
但几天后由国内传来的测试结果却让总顾问大吃一惊:“子弹数据十分理想,基本可以保证500米射程,穿透力、后座力等各方面都让人十分满意。这应该是一款成熟的子弹,我们甚至觉得对它进行测试都是多余的,初步估计它可以马上投产!”
总顾问看着这电报不由大吃一惊,他不可思议的对莱蒙洛科夫说:“这不可能!他怎么知道这些数据,我是说,他怎么能没做任何实验就确定这些……”
“也许他们有这些实验!”莱蒙洛科夫回答:“他是个武器专家,而且与鹰酱方面有合作,就像他们研发火箭筒一样!”
莱蒙洛科夫说的有一定道理,火箭筒这样的东西都能研发出来,说明八路军有一定的研发能力。
但总顾问还是半信半疑,因为这不符合逻辑。
就在这时,通讯员报告道:“总顾问,鬼子对滇缅公路发起了进攻!”
总顾问有些遗憾的看了一眼电报。
刚才,总顾问都有亲自去中条山找那个华夏营长谈一谈的冲动。
但鬼子在滇缅公路方向发起进攻……此时的华夏远征军主力使用毛熊装备,总顾问当然要关注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建议。
王学新这边也接到了消息。
消息是孙尔威告诉王学新的。
是时王学新刚收到从鹰酱那买的二十门M1高射炮,随着高射炮一起来的还有一万发炮弹。
王学新是完全没有去看实物的兴趣……高射炮不就那样吗?早就见怪不怪了,知道数据以及性能就够了。
何况这些高射炮是直接运到参谋长指挥的高炮部队手里,要去看得翻过几个山头呢!一天都没法来回。
但李云龙就不一样了。
他一听说高射炮到了,就睁大了眼睛问:“就是那种可以把鬼子飞机打下来的那种炮?”
“是的!”王学新点了点头。
“值两百万美元?”李云龙又问。
“是的!”王学新看着李云龙一脸艳羡的表情,估摸着他又在算这些钱可以买多少大牛了。
然后李云龙就肉痛的说道:“我说小东北,这么值钱的玩意儿,你咋就不先给咱们过过手呢?”
“团长!”王学新回答:“咱们是步兵,没几个人会打这种炮……”
王学新这倒不是胡扯,高射炮跟普通火炮可不一样。
主要原因是高射炮这玩意需要定高,尤其M1高射炮还有19公里的射程,目标更多的是视距外的东西。
于是作战就要估计目标高度、估算目标速度、调节引爆时间等等,这些可不是指哪打哪凭感觉能做到的,没知识没文化就只会是瞎打一通基本没有命中率。
李云龙“唉”了一声,带着气急败坏的表情说:“这我知道,但这几百万美元的东西……怎么说也得给咱留点好处吧?你又不是不知道,咱独立团最近都揭不开锅了,咱们大家伙穷得勒紧裤腰带饿肚子,你倒好,几百万美元的装备说送就送……”
于是王学新就明白了,李云龙这是想雁过拔毛拿点好处。
这虽说有些铁公鸡的味道,但王学新却能理解,否则独立团两千多号人吃饭问题怎么办?还不是靠李云龙这里整一点那里讹一点?
李云龙说着,还真就带着警卫员往高炮营赶。
后来还真让他给“讹”来了一千多斤大米……这说起来挺心酸的,要是以每天半斤米的口粮,一千多斤大米也就够独立团吃上一天。
于是王学新又在想之前的问题,是不是该给独立团找个生财之道了?
否则这么下去可不是办法,这边要打仗要训练,那边又要自己解决生存问题!
可是在这中条山上能干些什么呢?
开荒种田?
山上种田难度太大了,而且还到处是石头,属于费力不讨好的那种!
搞矿场?
这是总部包干了,属于部队的军工命脉行业,各部队不能私下经营!
运城盐湖打盐也许是个办法,但打的人多了,利润肯定会越来越少!
就在王学新胡思乱想时,孙尔威就进来了,他一边扬着手里的电报一边担忧的说道:“王,鬼子对滇缅公路发起进攻了,日不落果然像你说的那样毫无斗志!”
第573章 织布机
王学新“哦”了一声,问:“史迪威看出来了?”
孙尔威点了点头将电报递给王学新,但递了一半又收回去。
“抱歉!”孙尔威说:“我还没翻译。”
王学新笑了笑表示理解。
其实不用看电报王学新也知道是怎么回事。
史上的史迪威之所以没能发现日不落的险恶用心,是因为他们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日不落身上,于是就会有一种执念:“我们只能选择相信日不落,否则一切都完了!”
在这种执念下,史迪威甚至是整个鹰酱政府都毫无保留的相信日不落军队,就像掉进传销的陷阱里似的,几乎就是亚历山大说什么他们就相信什么。
但有了王学新的提醒后,史迪威就带着怀疑去看日不落军队。
这一看就很容易看出毛病:
日不落军队为什么会在战前将机动部队撤往二线?
这些部队不应该是布设在一线随时做好反攻的准备吗?
除非是从一开始就打算撤退担心这些机动部队被敌人拖住或者包围!
日不落的军官为什么偷偷将指挥部后移?
他们不是很有信心能挡住敌人的进攻吗?
除非他们撒谎,他们根本就不认为自己能守住甚至不想守住!
日不落为什么没有将炮兵调往前线?
炮兵打得越远,难道对日不落军队不是越有利?
除非亚历山大早就知道这是一场没有意义的战斗!
史迪威骂了一声“去他妈的”,然后马上就与华夏远征军取得联系,提醒他们小心自己的侧翼,日不落军队很可能会提前撤退。
然后又给孙尔威发了封电报,说:“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可是我们似乎什么也改变不了!”
事情的确像史迪威说的那样,这场仗的确什么也改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