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正好我也有事找你!”王学新回答:“你先说!”
“是这样的!”孙尔威很自然的在王学新面前的办公椅上坐下,手里拿着一封英文电报晃了晃,说:“我刚接到上校发来的电报,因为你的战术和建议在空战中切实有效,于是可预见的是我们很快就将与鬼子进入夺岛战。而夺岛战又是我军不擅长的,岛屿上地形复杂到处是山地和丛林,这情况似乎跟八路军中条山战场十分相似!”
王学新“哦”了一声,他大概的猜到孙尔威是什么意思了。
果然,孙尔威接着说道:“因此,上级希望我能作为一名军事观察员,参与贵军的训练和作战,然后将战术要点发到国内,这样就能避免我方在将来作战时出现不必要的伤亡!”
鹰酱因为战争压力不大,尤其是陆战战术十分落后,投入太平洋战场的部队相当一部份都是没有战争经验的新兵。
王学新假装犹豫:“这个……只怕不太合适吧?”
其实这也符合华夏的利益,毕竟鬼子是两国共同的敌人,只要对鬼子不利就是对华夏有利。
王学新之所以犹豫,只是为了给自己手里加点筹码。
“有什么不合适?”孙尔威反问:“担心我们无法保密?放心,王!我们会做好保密工作的!”
“不,孙尔威!”王学新回答:“保密问题只是其次,我当然相信你们。但不知道你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我军与贵军火力相差太大,我军基本还处于小米加步枪状态,我军的战术是以我军火力情况制定的,或许并不适用于贵军!”
孙尔威缓缓点头,被王学新这么一说他也觉得的确是这样,八路军的火力与鹰酱差太远了,其战术很可能无法借鉴。
王学新见孙尔威脸上有些失望,就故作深思的说道:“除非……”
“除非什么?”孙尔威问。
“除非我们装备一支规模一千人左右的部队!”王学新说:“按鹰酱军队的火力配置,装备由贵军提供,由我们在战场上与敌人作战,研究出战术后再……”
还没等王学新说完,孙尔威就欣喜若狂的回答道:“没问题!就这么办!”
第553章 除非……
鹰酱这么担心其实是有道理的。
主要原因是此时的鹰酱其实没有多少战斗经验。
鹰酱在一战时也是直到战斗快结束才参战,而且参战兵力不多,之后又因为国内没有战争压力不重视陆军的发展……
鹰酱虽说不是岛国,但整个美洲就它一支独秀,周围都是小国弱国,因此基本不需要担心陆战,与其它岛国一样只需要发展海空军就足够了。
因此,鹰酱的陆军只保持十多万的规模……名义上是26万,但实际只有17万,其中4万驻守在国外的殖民地,国内可用的兵力只有13万。
用鹰酱自己的话来形容,他们的步兵是这样的:
“一个个气喘吁吁的咧着大嘴,穿着不合身的军装,歪歪斜斜的扛着老掉牙的步枪,在广大无边的国土上没完没了的走来走去”。
可以想像,鹰酱的国土面积排名第二,却只用十余万兵力驻防,这步兵要落魄到什么地步。
然而,太平洋战争一爆发,鹰酱马上就发现不对劲了,战争似乎不只是海空战还有陆战……因为鹰酱在战争上的需求不只是保卫本国领土,更要在太平洋上与敌人争夺岛屿,更有甚者还需要派到别国领土上与鬼子和汉斯作战。
因此鹰酱在此时紧急扩军。
事实上,扩军从高卢投降后就开始了,只不过规模不大,只是把原先不满编的几个步兵师给凑齐了。
珍珠港事件之后就开始大规模扩军,只短短的一年就扩大的140万人。
由十几万人扩充到一百多万人是什么概念?部队里的老兵连这规模的零头都不到。
但军队这东西讲究传承和经验,此时的鹰酱陆军是一没有传承二没有经验,一个个加入的全是新兵蛋子,就算训练也不知道该往哪方面训练,战术也严重落后。
(这点在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太平洋战争》也有所体现)
所以鹰酱陆军在二战时期也是越打越强,很多时候还需要日不落的指挥。
重点是这支军队后方有强大的工业和财力、物力支持,冲锋前可以很奢侈的用火力将敌人阵地轰上几天几夜……
这虽说是一种不太会打仗的表现,但同时也给了士兵较高的幸存率使新兵有机会成长为老兵。
孙尔威现在做的,就是希望能从八路军这里获得一些作战经验使鹰酱陆军在将来的战斗中有所准备。
在孙尔威看来,装备一支一千余人的部队不需要花多少钱,却可以检验鹰酱陆军编制、装备和战术的问题,为全国军队提供经验,甚至就连敌人都是一样的……这借鉴意义可就太大了。
所以何乐而不为呢?
简直就血赚啊!
但对于王学新来说,既能把这个山地部队搞起来还能免费得到装备,再也没有比这更美的事了。
然后孙尔威离开前还问了声:“对了,你刚才不说有事对我说吗?”
王学新一愣,这时肯定不能说买装备的事啊,这要说了还不是自打嘴巴吗?
不过也就是这么一愣,接着王学新就带着点馋相说道:“没什么,我刚才……不过是想问问你能不能给我带点咖啡,这玩意好像挺有用的!”
“我就说吧!”孙尔威哈哈大笑起来:“你会喜欢它的!没问题,我托人给你带一些来!”
孙尔威那边的动作很快。
毕竟这是鹰酱自己的事,本国的利益比谁都重要,所以其它事先靠边站。
孙尔威只一个电报过去,鹰酱在三哥那就把一千套装备给凑齐了……鹰酱的装备原本就堆积在三哥支援日不落和远征军,现在只不过是把他们给挑出来而已。
不过这其中王学新做了一点小修改。
鹰酱12人的步兵班火力配置通常是这样的:
10支加兰德半自动步枪,一支M1918式勃朗宁自动步枪(相当于班用机枪),一支春田式狙击枪。
一个排三个班。
一个连在三个步兵排的基础上增设一个轻火力排。
这个轻火力排就厉害了,三挺M1919式勃朗宁机枪再加一挺M2式重机枪,另外再加三门60MM迫击炮和三具火箭筒。
这样下来一个步兵连的总编制达到193人,妥妥的是八路军一个加强连的规模,火力甚至超过八路军一个团,两千多人的主力团要不是因为有了鬼炮和五零小炮,只怕都比不上鹰酱这一个连,尤其主力团里还有许多战士在用已经陈旧严重老化的步枪。
所以,当孙尔威把这火力配置递给王学新,王学新那是一言难尽,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似的不知道是啥感觉。
“有什么问题吗?”孙尔威见王学新不说话就问了声。
“不,没什么问题!”王学新回答:“但我听说,M1步枪你们自己都不够,可以装备给我们军队?”
鹰酱标准的火力配备的确是每班10把加兰德,但因为扩军速度太快生产跟不上,许多部队配的其实依旧是春田。
“我也有这样的担心!”孙尔威说:“但他们认为必须是加兰德,因为他们想知道这款步枪的实战表现!”
“好吧!”王学新装出一副勉强答应的样子,说:“既然你坚持,那我也就不反对了!”
然后又皱着眉头叹了口气:“孙尔威,这步枪好是好,你之前就送过我一把,可是我轻易不敢开枪,知道为什么吗?”
“为什么?”孙尔威问。
“我们的弹药不足啊!”王学新回答:“这要是对弹药充足的部队,这枪就有用,半自动不用拉栓,一个排的火力可以压制敌人一个连……但要是弹药不足只能一发一发的打,跟春田有什么区别?”
孙尔威一愣,觉得这话也对,八路军的补给情况其实不太适合用这款步枪,就算勉强用上了,当兵的要是在战场上不舍得打子弹,那还是跟春田没区别,对鹰酱也没有借鉴意义。
王学新迟疑着说:“除非……”
“除非什么?”孙尔威问。
王学新装出一副为难的样子,说:“除非你们能把这部份的弹药解决喽,包括训练用弹……这样战士们才敢放开了打!”
第554章 装备
“没问题!”孙尔威想也不想就一口应了下来。
M1加兰德步枪的子弹与春田步枪的子弹是通用的,顽军那也装备了许多春田步枪,子弹每年都以数千万发的数量进口,只需要从顽军那分一小部份过来就足够八路军这支一千人规模的部队使用了。
“听说你们有一种叫枪榴弹的东西?”王学新又问。
“是的!”孙尔威回答:“每个步兵班都会有一名枪手携带榴弹发射器,以便在必要时为其它人提供火力支援!”
“这东西不能少!”王学新说:“最好每个班两具,榴弹每人十发!”
这东西反正不占编制,而且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看来你对榴弹情有独钟!”孙尔威说着就从兜里抽出笔来把王学新的要求加上。
“是的!”王学新解释道:“这东西很适合在山区作战,用来压制鬼子掷弹筒是必不可少的!”
孙尔威有些奇怪的问:“可是我们有60MM迫击炮不是?它的射程比鬼子的掷弹筒远得多!”
这说的倒是没错,鹰酱装备的M2型60MM迫击炮射程达1.8公里,是鬼子掷弹筒射程的几倍,这也是后期掷弹筒被迫击炮淘汰的原因之一。
但王学新却摇了摇头,回答:“山地作战不一样,孙尔威。那是没有公路没有汽车的地方,甚至连摩托都进不去完全依靠人力。一支部队如果要在这样的山区里打几天甚至几周的仗,能携带多少迫击炮炮弹?又能携带多少枪榴弹?”
王学新这话的重点是,山地战对炮弹的要求往往是数量而不是威力。
一枚枪榴弹虽然威力小,但它重量轻意味着可以携带更多,于是可以为部队提供更多的火力支援。
一枚迫击炮炮弹虽然威力大,但只能携带有限的几枚,甚至M2迫击炮已经算是小口径了,但依旧重40斤。
带着这样的炮翻山越岭实施穿插真的合适?
因此王学新虽然万分不舍,但还是咬着牙把鹰酱编制里的三门迫击炮砍成了两门,之所以要两门,是为了必要时候能形成交叉火力。
三挺M1919式机枪和M2式重机枪全砍掉……这是只有鹰酱的后勤能力才支撑得起的火力,否则一个连的子弹就被它们“哒哒哒”几下就没了。
何况这部队还用半自动步枪还有班用轻机枪,这些机枪要是还留着,怎么也没办法打山地战。
火箭筒也只留下两具。
这样下来轻火力排就只剩下两门迫击炮两具火箭筒,再加几名背负弹药掩护炮兵的步枪手,全排二十人,精简了二十三人,全连170人。
孙尔威看到这就有些不满意了,他皱着眉头说道:“王,这样一来我们的火力够压制敌人吗?”
这是鹰酱的火力恐惧症,他们总是担心自己的火力不足,于是要求火力再多些再多些……
以至于陆军里机枪遍地,连一级就有火力排,营一级又有火力连……这要是打起仗来那子弹炮弹就跟流水似的往外输出。
然而,其缺点也一样明显:鹰酱军队极度依赖后勤机动性极差,这也是鹰酱在地形复杂的战场上一次又一次落败的主要原因。
“孙尔威!”王学新只回了一句话:“要知道这是在山区作战,除非你们能打到哪里就会公路修到哪里,否则……要多少运力才能支撑这么多挺机枪的弹药?如果没有弹药,那些机枪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
孙尔威听着觉得有道理,他微微点头就将王学新说的这些记了下来。
王学新自己也列了一个清单,因为他担心会有东西遗漏,之后要是想一出是一出,孙尔威那边运输也就不太方便。
反复思考了几遍,王学新又补充道:“另外还需要一把强弩,每排装备一具。”
“弩?”孙尔威不由一愣,在这种现代化的战争里居然还需要弩?他都怀疑自己听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