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亮剑之军工系统_分节阅读_第245节
小说作者:远征士兵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1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29:54
  为此,鹰酱还送了一批花旗火箭筒和火箭弹来用于测试。
  斯金奈拍了拍王学新的肩膀,说:“我们有共同的兴趣,王,我相信我们会合作得很愉快!”
  “当然!”王学新回答。
  不过王学新嘴上虽是这么说,心里却并不这么认为。
  原因是王学新知道,眼前这个斯金奈可以说是鹰酱的火箭专家……他从童年开始就对火箭有浓厚的兴趣,曾自行制造和发射过许多火箭。
  问题是鹰酱一直对火箭没兴趣,所以斯金奈才只能在业余时间研究和制造火箭,这也是他直到现在还只是个上尉的原因。
  所以,这个项目对斯金奈而言很重要,它几乎决定了斯金奈研究领域能否在鹰酱发展,也可以说是决定了斯金奈的前途。
  而对王学新而言……火箭只不过是其中一部份而已。
  斯金奈果然是个火箭迷,他甚至还没安顿下来就急着想看八路军的火箭筒。
  当王学新把火箭筒交到斯金奈手里时,斯金奈就一脸震惊的望着王学新,称赞道:“上帝,这简直就是件艺术品,它太漂亮了!尤其是这发射方式……你们甚至还为它配了瞄具!”
  斯金奈会有这样的表现似乎很正常。
  因为王学新这火箭筒是按RPG7仿制的……RPG这玩意从1型发展到7型,最初只是一根铁管变成一款成熟的反坦克武器,其间经过多次实战、发现问题、改进,再实战、再发现问题、再改进的过程。
  王学新把这些过程全跳过直接出最成熟的成品。
  如果说有什么缺点,那就是没有空心装药穿甲能力略显不足。
  相形之下,斯金奈的火箭筒此时还真就是一根铁筒,一根连瞄具都没来得及装上的铁筒。
  所以,这火箭筒给斯金奈带来的震撼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他甚至都感到自卑,不敢将自己带来的火箭筒拿出来亮相。
  “我能试试它吗?”斯金纳问。
  “当然!”王学新回答:“不过你应该节省些,因为我们生产炮弹并不容易!”
  “没问题!”斯金奈回答,然后马上让几个部下做好记录数据的准备开始试射。
  看着斯金奈一行人忙碌的样子,王学新就在心里暗笑。
  这孙尔威可真够大方的,一送就把几个火箭专家给送来了。
  不过,这可能与他们还没重视火箭领域有关……因为不重视,所以随随便便就把这么重要的专家派到华夏来。
  只不过进来容易,要出去就难了!


第417章 经验换技术
  斯金奈用了一个简单的装置测速:
  火箭筒发射口处接上一根电线,靶子上也接一根电线,这两根电线又接到一个仪器上。
  王学新猜,这仪器能通过电线准确的感应到火箭弹发射时间和靶子被击中的时间,于是就得到了火箭弹飞行时长。
  知道了飞行时长,再用飞行距离除以飞行时间就得到了准确的飞行速度。
  “啾”的一声,当火箭弹命中靶子时,负责仪器的部下就报出了速度:“上尉,110米每秒!”
  王学新觉得有些好笑,不过抱着手在旁不说话。
  斯金奈不解的望向王学新,问:“我们做错了什么吗?”
  “不,你们没做错什么!”王学新回答:“应该说是我们做错了什么。”
  “什么意思?”斯金奈疑惑的问。
  “我们的火箭弹是手工制作的,上尉!”王学新回答:“每个弹头的装药、弹重甚至形状都不一样,所以……”
  于是斯金奈就明白了。
  如果弹头重量等都没有一个标准,那就意味着一百枚弹头会有一百个速度,于是测速度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斯金奈掂了掂手里的火箭筒,道:“我有些不明白,你们是怎么在这样的条件下做出这玩意的!”
  斯金奈一直以为,自己得不到军方的支持只能用业余时间甚至投入自己的积蓄研发火箭筒已经够艰苦了,没想到还有人比他更艰苦,而且艰苦得多。
  但他们就是能在这么艰苦的条件制作出更好、更完美的火箭筒。
  “我能看看你们的火箭筒吗?”王学新朝他们带来的几个弹药箱扬了扬头。
  “当然!”斯金奈有些紧张,就像一个被老师抽查作业的学生。
  斯金奈打开木箱,从里头拿出一具火箭筒递到王学新手里,略带尴尬的说:“它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我们需要些时间!”
  王学新一看,果然就是一根铁管,只有一前一后的两个手柄外加扳机,比八路军用的火箭筒简陋得多。
  不过火箭弹就比八路军的好,形状匀称、口径大、装药多。
  王学新没有多说什么,他在斯金奈的帮助下试射了一发,射程差不多,同样是五十几米,不同之处就是钢板上炸出一个不规则的喷孔,其后的树木被高温金属射流喷射后烧焦了一块,许久还在冒着黑烟。
  斯金奈解释道:“这是空心装药技术,它能穿透一百毫米厚度的钢板!”
  王学新没说话,他在考虑是否需要这空心装药技术。
  诚然,八路军目前或许还不需要担心火箭筒的穿甲厚度,因为鬼子在华夏使用的大多是装甲较薄的轻型坦克。
  问题是……鬼子会一直使用这些装甲薄的轻型坦克而不思进取吗?
  王学新认为这可能性不大。
  原因是敌我双方的战争就像是矛与盾之间的争锋。
  史上的鬼子之所以在华夏大面积使用轻型坦克而没有改进,是因为华夏军队基本没有反坦克装备,他们的薄皮坦克在华夏已经可以所向披靡于是不需要改变。
  但是……
  现在因为王学新的出现,八路军、晋绥军甚至顽军都已经装备上了反坦克火箭筒,鬼子明知道坦克装甲无法抵挡敌人进攻还能把它们派上前线?
  鬼子不是傻瓜,他们也会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不可能明知敌人的矛已经能刺穿自己的盾,还会继续拿着这样的盾走上战场。
  尤其八路军此时的火箭弹还只是堪堪击穿鬼子坦克的装甲,他们只需要增加几毫米的装甲厚度就能很好的抵御火箭筒。
  就像他们之前在坦克外挂上沙袋焊上一圈炮弹壳一样。
  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华夏军队的进步会倒逼鬼子的进步。
  所以,王学新认为自己必须要有这种前瞻性,而不能想当然的以为鬼子没办法,毕竟此时鬼子的工业能力要比华夏强得多,于是他们根据战场需要做出改变的能力也强得多。
  否则,将来在战场上吃亏的就会是华夏军队。
  想到这里,王学新就说道:“上尉,我希望得到这种技术,作为交换,我帮助你们改进火箭筒,你觉得怎么样?”
  斯金奈愣了下。
  改进火箭筒正是斯金奈所希望的,也是他此行的目的,但他还是觉得王学新是在狮子大开口。
  空心装药技术可是他们用几十万美元从瑞士工程师手里买下的一项专利,而改进火箭筒……斯金奈不认为王学新这么快就能看出缺点并将其改进。
  所以,斯金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问道:“比如,你认为哪些方面它还需要改进?”
  斯金奈不知道的是,这对王学新而言实在是太容易了……作为一名现代人,而且还是个对武器很有兴趣的退役军人,王学新知道巴祖卡火箭筒的发展过程,当然也知道它有哪些缺点。
  实在不行,王学新就买一套现代巴祖卡火箭筒的成品,到时哪不一样就哪需要改,肯定错不了。
  于是王学新就拿过一个火箭弹扬了扬弹头,说道:“比如,你们使用的弹头过于锐利,这种尖弹头在高射角时或许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在低射角时发射,就很容易受气流的影响而偏离目标,这在战场上可不是小问题!”
  斯金奈听着不由大惊,因为它在实验中的确出现过这种状况,低射角实验总是无法命中。
  之前斯金奈还以为是偶然因素,比如风力改变、射手瞄准等问题,现在被王学新这么一说,他才意识到可能是弹头问题。
  更让斯金奈惊讶的是……王学新居然只是看了看弹头的形状就能得出结论。
  不过斯金奈很快就自行给出了相应的解释,他们肯定在实战中也碰到过类似的问题,所以才知道这些。
  接着斯金奈就暗自庆幸,这一趟果然没有白来,这些经验可不是在实验室里就能得到的。
  “怎么样,上尉?”王学新问:“你们给技术,我们给经验,这很公平,也是我们合作的目标,你说是吗?”
  斯金奈点了点头,说:“不过这不是我能决定的,我需要向上级请示!”
  “当然!”王学新回答。
  不过王学新认为这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这对鹰酱没有坏处。


第418章 混编
  孙尔威那对王学新的提议没什么意见。
  确切的说是鹰酱那对此没意见。
  因为合作就应该这样,双方都获利才叫合作,只有一方获利那叫出卖,是注定不会长久的。
  这方面,鹰酱甚至早就考虑到了,这也是他们带着自己的火箭筒进入华夏的原因之一……想要补足已方火箭筒的短板,当然也得补足对方火箭筒的短板,否则华夏凭什么把使用经验给你?
  于是斯金奈就向鹰酱拉了一个清单。
  用斯金奈的话说,就是:“这里什么都没有,他们用十分简陋的工具几乎可以说是徒手生产火箭弹,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在这里建起一个实验室!”
  孙尔威在看了这份清单后就试图把这笔帐算到王学新头上。
  “王!”孙尔威说:“实验室是笔不小的开销,仪器、工具,还需要一些零件和原料等等,这可不在我们的计划内!我们估计至少需要三十万美元!”
  “你的意思是……”王学新问:“这笔费用由我们出?”
  “难道不应该这样吗?”孙尔威反问:“我们负责运输,你看怎么样?你知道的,现在这情况,运输也是不小的开支!”
  这话说的没错。
  如果从印缅运来还近些,从鹰酱那运来途中就要中转几次,何况海岸线还被封锁,最终运费可能比设备本身更贵。
  但王学新才不管这些。
  “这是你们的问题,孙尔威!”王学新回答:“我们可不需要什么实验室。我的提议是,斯金奈上尉跟我们学习手工制作火箭弹,然后就没什么问题了。这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你看怎么样?”
  孙尔威那边沉默了一会儿,只能无奈的回答:“好吧,你们会得到一个实验室的!”
  这就是工业国与农业国合作的无奈,正所谓“光脚不怕穿鞋的”,咱八路军一穷二白啥都没有,还怕你鹰酱不成?你孙尔威早就应该有在这方面吃亏的思想觉悟了。
  直到这时,王学新与孙尔威之间的联系才算告一段落。
  因为大方向上的问题都解决,剩下有什么事由通讯员守着电台转告就可以,于是王学新这才算是获得自由不用守着电台。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21页  当前第24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45/102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亮剑之军工系统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