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难怪赵刚会这么想,现在八路军能生产的炮就只有鬼炮。
但八路军自产的鬼炮只有一公里左右的射程……这意味着汽车那么大的一个玩意要开到距敌一公里的距离,那是连敌人机枪都打得到的地方。
“小东北说能行就能行!”李云龙很有信心:“那还是最高机密,这都成机密了,还能差到哪去?”
想想又觉得不放心,说:“不成,我得亲自去总部走一趟!”
第301章 炮兵
这回是赵刚和李云龙一起去的鲁家沟。
赵刚是负责保密任务的,不过他更想去看看这汽车上装火炮是怎么个装法,要真装的是鬼炮,那就得说道说道了。
但两人到了兵工厂后一看,瞬间惊得目瞪口呆。摆在面前的哪是什么鬼炮,而是一具从没见过的炮。
甚至这玩意能不能称得上炮都得打个问号,因为它啥都没有就只有炮管,一根根炮管密密麻麻的堆在一块。
李云龙在火箭炮旁转了转,然后一脸怀疑的望向王学新:“小东北,你这是用来吓唬小鬼子的还是怎么着?整出这么多根炮管来,它能打出这么多炮弹?”
“必须能啊!”王学新回答:“要是不能,咱整这玩意干啥?”
李云龙摇了摇头,笑道:“我可不信,要有这美事,人家还造炮干啥?”
赵刚也是将信将疑,他甚至认为李云龙是对的,如果这样都能把炮弹打出去……那还整什么炮管整什么膛线?弄一根这样的铁管不就成了?
张万和“嘿嘿”笑道:“你们还别不信,咱们可是用这玩意打过的,摧毁了一个炮兵阵地,虽然是假的!”
赵刚因为有了之前的想法,此时就担心射程问题,他拍了拍炮管,问:“老张,这炮能打多远?”
“六公里!”张万和得意的回答:“从这能打到赵家峪!”
赵刚心下一惊,六公里?
要有这射程,那装汽车上就不是问题了。
“你就吹吧!”李云龙依旧不信,他歪着脑袋说:“要是真有六公里,那不是压着鬼子的炮兵打了么?”
“不信拉倒!”张万和回道:“你爱要不要吧,有这好东西,我还就不信送不出去!”
说着做势要走。
“哎哎……”李云龙赶忙上前拦着:“老张,你这就不够意思了!我可没说不要,只要是你给的东西,不管啥玩意我李云龙都照单全收,但是你好歹也给咱说道说道啊?”
“团长!”王学新解释道:“您要是把这玩意当炮,那还真看不明白,但您把它当作大号的火箭筒……”
李云龙“哦”了一声,眼睛马上就亮了起来,愣了一会儿就一拍大腿叫道:“好家伙,这法子好啊!这么多火箭筒整一块,一口气往敌人方向打一拨,那就热闹啦……”
说着眼睛就直勾勾盯着这火箭炮挪不开了,时不时还稀罕的上前摸几下,生怕被人抢走似的。
赵刚也听明白了。
独立团可是最早装备火箭筒的部队,而且还参加过实战,身为政委的赵刚当然知道火箭筒的发射主要是靠炮弹而不是炮。
从这方向考虑,这两头通透的管子能打出炮弹就一点都不奇怪了,而且只要固体火药柱足够,飞个六公里也不是难事。
赵刚又是感概又是兴奋的点头赞道:“干得好啊,小东北!火箭弹都让你玩出花来了。有了这东西,咱们就可以一改之前远程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状态了!你这是给咱们部队,甚至给咱们国家争了一口气啊!”
这时一直没插上话的老酒就问了声:“王连长,可这要是火箭弹,还能打六公里,咱们……该怎么瞄准呢?”
老酒是李云龙带来接收火炮的炮兵。
这其实也是王学新让独立团接收首批火箭炮的原因之一。
王学新这么干可不全是因为自个是独立团的,为了这事参谋长还跟王学新讨论过。
那天首长正在宿舍休息……身为指挥官的他通常是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工作到通宵白天才有时间睡觉是常有的事。
参谋长把王学新叫到了指挥部,很客气的示意王学新在办公桌前坐下,说:“王学新同志,关于火箭炮的装备问题,我觉得有必要跟你谈谈!”
“是!”王学新心下有些奇怪,这事为什么要找他谈,首长决定不就是了?
“事情是这样的!”参谋长解释道:“首长和我考虑了一番,觉得火箭炮这装备非同小可,它如果使用得当,很可能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所以我们要慎重考虑!”
参谋长给王学新递上一根烟,划燃火柴互相点上,然后一边挥着手熄灭火柴一边欣慰的说:“你又立了一件大功哪,首长是越说越高兴,一直赞不绝口,说小东北造了这东西,往后这仗打起来就轻松多喽!”
接着参谋长话锋一转,说:“但是,也正因为火箭炮重要,所以我们在装备的时候才更要慎重!我和首长一致认为,百战团拥有更久的使用火炮的经历,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炮兵,所以,火箭炮最先装备百战团会比较合适!”
听到这王学新就明白了,参谋长是担心王学新研发了火箭炮会要求装备独立团,于是给王学新做思想工作来的。
王学新想了想,就回答:“参谋长,在装备哪支部队方面我没有任何问题,这点大局观咱还是有的,但是……”
“但是什么?”参谋长问。
王学新分析道:“首先,是火箭炮与我军所有的火炮都不一样,百战团炮兵的经验很可能不仅不会有帮助,反而会有负面影响!”
参谋长点了点头,他能理解这话的意思,火炮与火箭弹的确不一样,经验转移有困难。
不过这问题在独立团也同样存在,所以,参谋长还是倾向于百战团。
“其次!”王学新接着说道:“独立团的炮兵与其它部队的炮兵不一样,他们学习过弹道以及目标距离的测量,能够快速测距及分析弹道,这些恰恰是装备火箭弹所需要的!”
“是吗?”参谋长一脸错愕:“独立团的炮兵有这本事?”
后来参谋长一调查,发现情况的确如此,而且教会他们的人居然就是小东北……
参谋长把这事跟首长一说,首长就高兴的说道:“这很好嘛,举贤不避亲,既然独立团的炮兵走在了前头,火箭炮就先装备独立团!”
于是张万和才给李云龙打的电话。
这会儿老酒一提出这问题,王学新就知道他的想法没错了,老酒已经习惯了用弹道分析的思维去打炮而不是靠感觉。
这一点,对于射程达六公里的火箭炮尤为重要。
第302章 电台
老酒这问题提的好。
火箭弹与炮弹的区别,就在于它是由火箭发动机产生推力飞向目标,这似乎就意味着火箭弹的飞行毫无规律可言,于是也就无法掌握它的飞行轨迹更别说掌握其弹着点了。
对这个问题,现代的做法是编制火箭炮射表。
简单的说,就是经过一次次试射得出弹形阻力系数、药温修正系数、动态推力等数据,再以这些数据为支撑,加入外部环境因素比如风力、风向、气压等进行多次试射,完了再将测试结果输入计算机作为参考,战时就依此快速的获得较精确的诸元并朝目标发射。
但这做法首先需要先进的测量仪器,最基本的就是用雷达实时监测飞行速度和方向的改变。
另一方面是需要大量的火箭弹,随便一项弹形阻力系数就要近百枚火箭弹,整个实验下来少说也要消耗上千枚火箭弹。
八路军显然没法完成这个试验,没设备、没时间、没弹药。
于是只能用最简陋的方式……在火箭弹沿途设观测点然后用角度和时间大致测算速度和距离。
这些工作都由苏欣完成,所以王学新就把解释权交给了苏欣。
苏欣会意,她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取出并翻了开来,递到老酒面前,说:“同志,根据我们两次实验的观测,火箭弹的燃料大概在一秒半左右就会全部燃尽,主动段速度从34米/秒左右上升到最高速度372米/秒左右,飞行约400米,接着进入被动段就依靠惯性飞向目标!”
老酒听着一脸懵,那什么“主动段”、“被动段”,还有“惯性”之类的,全是他没听过的玩意。
王学新解释道:“这么说吧,假如我们打最远射程6公里,火箭弹飞个400米燃料就烧完了,然后就跟炮弹的计算方法一样,只是因为那会儿火箭弹在空中,角度会有些不一样!”
老酒“哦”了一声:“这么说就明白了!”
接着又缓缓点了点头:“如果只是前四百米这一小段不可计算,也许能大致掌握它的规律!”
“对对对!”王学新说:“咱们要的就是大致掌握它的规律!”
对火箭弹这东西来说,想要精确掌握它的规律几乎是不可能的,有太多不确定因素。
但这又不代表可以不掌握其规律。
否则怎么才能命中目标?
用什么诸元打?
没打准怎么修正?
“另外,我寻思着!”王学新说:“咱们是不是得配上几部电台……”
“电台?”李云龙疑惑的问:“火箭炮跟电台有啥有关系?”
也难怪李云龙会觉得奇怪,电台这东西对八路军而言可不是个便宜的玩意儿,它值一驾驴车,少说也要一百元边区币。
此时的八路军中只有团一级才勉强能配上电台。可现在王学新却要为这几具火箭炮配电台,一配还要配几部?
一旁的赵刚和老酒却点了点头明白了。
“团长!”王学新解释道:“咱们在反斜面工事打五零小炮的时候,棱线上不是有战士挥着旗告诉炮手打没打准吗?”
李云龙“哦”了一声:“这话在理,火箭炮能打六公里,挥小旗看不见,只能用电台联系!”
八路军的火炮目前为止还没超出过一公里的,所以这问题还是头一回出现。
李云龙重重的点了点头:“配,必须得配!最好,再配上马匹,能快速赶到目的地引导火箭炮炸他娘的!”
张万和说:“你当然得说配啊,配上了不就全归独立团了!”
众人哄的一声就笑了起来。
接着,火箭炮的训练就以炮兵的操作和观察员的配合两个方面展开。
分配给独立团的火箭炮有三具。
李云龙带来的五辆汽车,其中三辆用来装火箭炮,两辆用来装弹药。
其实应该每具火箭炮都跟一辆弹药车,这样在战时才能尽量减少调度。
但此时弹药生产还没跟上,兵工厂赶了十几天才生产五十几发,这么点弹药用三辆车运就有些浪费。
王学新对电台的要求是五部:其中三部分别配给一小队炮兵观察员分三个方向前出侦察,炮指一部用于联系,再留一部以备不时之需……毕竟火箭炮这东西,要是没有炮兵观察员修正,几乎就相当于没有眼睛和耳朵的盲打,必须留一部备用。
原本张万和还有些担心,现在是困难时期,平时要求配一部电台都不容易,现在一口气就要配五部电台,首长那能答应吗?
没想到首长却十分支持:“必须配嘛,打仗可省不得喔!咱们现在省了,打起来要付出的代价就是战士们的鲜血和生命,甚至是整场战役的失败!”
这是首长的个性,他在生活上不管对别人还是对自己的要求都极为严格,与战事有关的却很舍得,几乎可以说是一切为了战斗、一切为了胜利。
电台的获得也不容易。
虽说这时印钞机已经运进根据地了……印刷设备不敢太靠近前线,所以运到大后方,印好的假钞再分批运到前线由情报人员配合着各部带入敌占区购物。
但战时像电台这些紧缺、急需的军需物资往往不是说买就能买得到,它需要情报人员从各处或偷或买到零件然后拼装,这其中许多情报人员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