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天汉之国_分节阅读_第139节
小说作者:安化军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27:43
  黄员外道:“原来如此。倒是没有见过你的歌舞,着实可惜。”
  玉奴摇了摇头:“妈妈虽然自小教,奈何我们姐妹两个没有天分,唱曲也不行,跳舞也不行。好在长了两副好皮囊,有那好色的客人来帮衬我们。”
  这样说,黄员外就明白,这姐妹两个还算不上妓,只能算娼了。
  宋朝不许卖淫,常说的女妓,多是在酒楼等地方唱曲跳舞,名义上卖艺不卖身。当然,身处那样的环境中,只要客人出得起钱,有几个能守身如玉?等到年纪大了,要么就靠着积蓄买几个小女孩,自小教导,等她们长大了赚钱给自己养老。要么就像玉奴这样,给别人做妾。外室还好,不用跟家里大娘子日日斗气。住在一起,才不得安生。当然还有一种,就是找老实人嫁了。不过这个时候比不得后世,身份不明的女子总是被别人看低。若嫁得近,更是人人都知道以前经历。哪里比得了她们的后辈,年轻貌美的时候由着自己的性子玩,年纪一大,还是抢手货。
  做娼的名义上是一家人。妈妈就真的是妈妈,孩子自小养大的。甚至有的人家,就是亲生女儿做生意,妈妈是亲妈,茶壶是父亲。后世影视剧和小说里的青楼,里面许多姑娘,公然做生意,是根据晚清民国的特殊社会改出来的。历史上的正常年代并不存在。
  这种情况,是钻了宋朝养女制度的空子。因为对奴婢的身份约束渐渐放开,朝廷不再允许社会上有真正的奴婢,而改成了雇工制度。一些富贵人家,买奴婢用的是养女身份。宋朝的婢女等经常用的称呼是养娘,便与此有关。
  经过了晚唐五代的动乱,宋朝出现了一些新气象,其中之一就是官方民间对出身不再重视。民间起义喊出了等贵贱、均贫富,官方逐步废弃奴婢制度,而改成了雇工制。这一改革意义重大,算是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全世界的范围内,也只有欧洲完成了资本主义革命才做到了这一点。不过宋朝军力弱,蒙古入主中原之后奴隶制流行,一直到明清在这一点上都是退步的。至于后人说直到清朝的雍正皇帝才废除中国的贱民制度,就是为清朝贴金了。在宋朝之前,贱民制度就开始瓦解,宋朝基本废除。此时所谓的妓籍并不严格,也不涉及皮肉交易,只是唱歌跳舞的女子。妓籍也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不可以废除的。至于工商等等,并没有规定世代相承,限制也在逐渐减少。
  总而言之,中国历史发展到宋代,出现了一些新气象。整个社会不再看重出身,而看中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和财富。对人身的限制开始减少,奴婢等制度开始废除,整个社会开始进入雇工时代。随着蒙古入侵,这种积极的改变被中断。后来明朝受蒙古影响,比宋朝实际大大退步了。更不要说清朝还要加上一层民族压迫,比明朝还要更退一步。
  后世的人看历史,很难保持一个客观的心态。比如宋朝,赞的夸到天上去。说社会繁荣,市井文化兴盛,文化上达到一个高峰。黑的黑到土里去。说对外谁也打不赢,对内只有一个开封府繁华,天下其他地方民不聊生。繁荣与文化只是少数人的,大多数人比其他朝代过得更加惨。
  这样情绪化的说法对于正确认识中国历史没有益处。客观的说,思想文化上,宋朝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不只是诗词兴盛,文化繁荣,更是因为文人有意地在思想上的突破。北宋的正统争论,让宋朝对王朝正统的认识,以欧阳修为代表,进化到了以治乱来评价。某种程度上,与后来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异曲同工。这一大改变,是中国思想上的重大成就。更不要说名目繁多的洛学派、蜀学派、关中学派等等名目。还有事功学派、理学派等等争论,对于儒学进行了深入控索。
  在社会治理上,不管是朝廷还是百姓,官员还是农民,不再认为出身决定人的一生。譬如后世有人讲的一篇《寒窖赋》,说是天下第一骈文,伪托的吕蒙正。吕蒙正幼年贫穷,后来高中状元,加上其侄子吕夷简的功劳,造就了宋朝典型的豪门吕家。之所以说典型,因为吕家是学术传家,而不是靠着有多少土地当大地主。当然吕蒙正是状元,文学素养再差,也不可能写《寒窖赋》。更不要说宰相杜衍,从小就四处流浪。后来中进士,做到了宰相。
  但不能据此就认为宋朝在社会治理上就达到了什么了起的水平。制度是制度,规定是规定,在实际中未必能够有效执行。比如奴婢买卖,利用养子养女制度的缺陷,假托养子养女之名,而行奴婢买卖之实广泛存在。思想上探讨虽多,真正制度化,能够实行的实际少之又少。
  既不能否认宋朝在思想探讨、开拓的进步性,也不能夸大其社会的先进性。宋朝只是在思想文化上有了一些有益的开端,这是比明清进步的。
  至于宋朝的军事,说是一无是处应该是过了,对于后人教训多于经验应该不算过分。
  玉奴和萍萍就是这样的出身。妈妈本是个女妓,年纪大了,便买了她们两个女孩儿过来。可惜两人没有天分,只能靠出卖身体,养活一家。
  黄员外听了玉奴讲述,偷眼看一边坐着的萍萍。果然发现萍萍虽然恬静,骨子里却风情万种,看起来自有一种风味。看了看萍萍,再看看玉奴,两人各有各的好。
  玉奴道:“开封城破,我与妈妈和妹妹失散,碰到了官人后做了他的外室。妈妈和妹妹两人逃到了陈州,没有办法,只能做旧日的营生。前些日子,萍萍碰到了一个恩客,父母逃到了唐州,在那里过得极是得意。可惜这恩客没有多少钱,无法赎了萍萍的身契。”
  黄员外一愣,问道:“既没有身契,你妈妈如何肯让萍萍来到襄城?”
  玉奴叹了一口气:“我们终是妈妈一手养大,说是身契,还不如说是给她的养老钱。妈妈也是因为养老,没有办法,对我们管束并不太严。”
  说到这里,玉奴看着黄员外,一副楚楚可怜的模样。


第324章 撤军
  后面的事情黄员外记不太清楚了。好像是喝了一些酒,与姐妹两个人就上了床。在床上玉奴花言巧语,萍萍花样百出,黄员外觉得自己到了天上。迷迷糊糊之中,答应了与唐哲一起转向南,到商水县附近住些日子,出钱替萍萍赎身。
  第二天早上,黄员外酒醒了。见两姐妹脱得精光,与自己睡在一张床上,不由吓了一跳。想起昨夜答应的事,又出一身冷汗。
  玉奴幽幽醒来,对黄员外道:“员外怎么醒得这样早?”
  黄员外道:“这——这,你们姐妹,怎么与我睡一张床上?”
  玉奴笑着道:“员外,我们就是这样人家,有什么奇怪?昨夜还尽兴么?”
  见黄员外不说话。玉奴又道:“多谢员外仁心,答应替我妹妹赎身。好人有好报,你必然会长命百岁的。等妹得了自由之身,我会接来一起同住。”
  黄员外想说自己不想改路线,谁想玉奴滑腻腻的身子贴上来,话却说不出口。
  玉奴什么样人?看了黄员外的表情,就知道他的心思。使出手段,让黄员外拒绝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来。萍萍醒来,两人要奉承黄员外,又胡天胡地起来。
  骑在马上,看着周围的山景,李彦仙叹道:“不知不觉,树叶摇落,秋天就来了。兀术大军已经开始向西进发,留大军守住龙门。此次镇抚不与兀术决战,甚是可惜。”
  王宵猎道:“为大将者,当知关节。说实话,我想来想去,此时金军锋芒毕露,精锐如前,不是与其决战的时机。等上几年,本朝兵马恢复实力,金军没有了锐气,那时更加合适。”
  李彦仙有些遗憾地叉手道:“既如此,就此别过。我已命兵马放弃陕州,退到虢州。这一退,解州和绛州一带的义军失了倚靠,日子恐怕就艰难了。”
  王宵猎道:“撤退是为了更好的进攻,而不是被动的退却。金军人数不多,纵然陕西丢了,也分散了金军的兵力。河东和太行的义军,只好过几年苦日子。只要坚持下去,我们总会回来!”
  李彦仙实力所限,也没法再说什么。互道珍重,带人从董先的永宁一带,回虢州去了。
  看着李彦仙打马离去,王宵猎一时间觉得心中空落落的。说实话,金军兵力不多,如果此时的宋军能够精诚团结,是可以与金军决战的。但是团结这两个字,说起来极是简单,做起来又何其难也。
  防御还是进攻,要看局势。军事实力有时候很玄妙,一条条剖开说,就是说不明白。但总体上的大势在那里,又一眼看得见。此时的金军依然精锐,战力很强,哪怕是一时失败,也不影响大势。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随着时间流逝,兵源转变,内部矛盾的发展,金军已经比不了四五年前了。
  后世的人看得出来,随着兀术逐步掌握大权,金军战力其实是下降的。虽然在说岳故事中,兀术是一个大BOSS,但真实的历史上,兀术在军事上比不了之前的几个人。
  王宵猎自己的判断,最近一两年金军依然会很强悍,宋朝应该避免此时决战。而应该集中兵力进行防守,消耗金军的实力,等待形势对自己有利。这个过程中,应该积累实力,扩充军队。等到金军的攻势缓和下来,在相持的阶段试探进攻。自己占上风的时候,再跟金军进行战略决战。奈何这个时候的宋朝朝廷,要么主战,要么主和,甚至是投降,进行这样长久战略规划的人极少见。
  这个时候,王宵猎就想起了抗日战争的时候,《论持久战》的可贵。虽然总有聪明人,神秘兮兮地告诉别人,其实谁谁谁早就提出了持久战。还有那个谁谁谁,分析得更加详细。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你认为的那个伟大人物,实际上思想根本不值一提。实际当然不是这样,不过是一些小文人的故作高明的言论罢了。《论持久战》详细分析了日本实力,国内情况,从战略高度提出了抗日战略。
  宋金战争当然与抗日不同。从实力来说,宋朝高于金朝,只是军事上有很大缺陷。问题是在宋金之战的前期,宋朝由于大量的战略、战术失误,几乎把自己的正规军全部丧送。开封府被破之后,宋朝境内出现大量叛乱,内耗严重。只要能够整合内部,编练军队,有坚决的抵抗意志,宋朝是肯定能赢的。而且反攻胜利的时间,并不会太长。
  赵构是个坚定的投降派,把大好局势丧送,最后只守半壁江山。换成稍有进取心的人,有大量战争锻炼军队的十年,只要不是昏了头,就应该恢复中原。
  想到这里,王宵猎看着四彩斑斓的山林,叹了一口气。这段等待的时间,实在难熬。
  兀术已经撤军,王宵猎没有必要在伊阙待下去。带着大军,撤回临汝。等到兀术离开洛阳,王宵猎的三万大军会分驻汝州各地。这三万大军北上,不会再重回邓州了。
  王宵猎的周围,除了陈州的冯长宁,光州的冯翊,其余镇抚使都比较靠得住。冯长宁不说,手下兵马不多,而且守志不坚,一心想着投降金朝能谋个好位置。冯翊的实力也不强,而且周围是李成和李伸这样的大股盗贼。王宵猎的策略,是在冯长宁和冯翊的地盘进行游击,作为一个缓冲区。
  回到汝州,处理了军中杂务,就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了。王宵猎带着一小队亲兵离开州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赵洛镇。姐姐王青秀和王忠早早等在村口,迎接王宵猎回家。
  进了家门,王宵猎对王青秀道:“去年我没有回家,家里全靠乡亲们照顾。此次回来,我带了些襄阳新制的月饼,我们一起给乡亲们送去吧。”
  王青秀自然称是。与王宵猎一起,让亲兵带着月饼,一家一家送过去。
  宋朝已经有了月饼,不过制作比较粗糙。王宵猎根据记忆,月饼里加大了糖和油的比例,并使用许多新的馅料。特别是五仁月饼,特别受这个时代的欢迎。
  送完了月饼,回到家里,太阳已经恹恹地卧在了西山上。
  王宵猎道:“我不喜欢气闷,今夜我们在外面吃饭。你在村里,全靠王忠一家照顾,今夜唤他家一起来。此次我回襄阳的时候,姐姐还是随我一起去。姐弟住在一起,也好照顾。”
  王青秀听了,转身看了看老宅。道:“我自小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要离开了吗?阿爹四处为官的时候,随着他飘零了几年,过得也不十分快活。”


第325章 月夜
  王忠夫妇把酒菜摆在桌子上,请站在梧桐树下向东望的王宵猎姐弟入席。
  看着一轮圆月终于从地平线上探出头来,王宵猎道:“十五中秋,不想还要太阳落山之后这么长的时间,月亮才升起来。不过也好,这个时间正好赏月。”
  在位子坐下,看见王忠夫妇还在一旁站着。王宵猎道:“阿爹坐。你们是长辈,今夜本该我姐弟两个孝敬你们,倒还让你们忙碌。是我疏忽了,阿爹莫怪。”
  王忠急忙道:“观察怎么这样说?小的本就是个下人,这是我们本分。”
  王宵猎愣了一下。看着王忠,过了一会才道:“自我记事起,阿爹一直叫我小舍人。现在突然间改口,倒是有些不习惯。阿爹,自我爹故去,一直是蒙你照顾,跟家人一般。你们夫妇若是愿意,以后不必见外,就当我们姐弟是你家人就好。——好了,今晚赏月,何不请你家里的人一起过来?”
  王忠道:“他们是什么样身份?若是来了,打扰观察赏月的心情!”
  “身份?”王宵猎摇了摇头。“他们的身份是你的子女,是我的兄弟姐妹,为何不能一起?”
  见王忠在那里尴尬,一边的王青秀道:“那几个姐弟与大郎见面少,纵然到了,只怕话也说不到一起去。好了,这边没有什么事情了,阿爹你们回家赏月吧。”
  王忠道:“小的走了,哪个来照顾观察?”
  王青秀道:“大郎带的有亲兵,阿爹不必费心。”
  说完,吩咐门外的亲兵,拿了两框王宵猎带回的桔子、柚子、香梨等水果,还有一大捆甘蔗,送到王忠家里去。又亲自拿了一盒王宵猎带回来的最好的月饼,交到王忠手里。道:“大郎回来,颇带了些南方襄阳一带产的吃食。这桔子、柚子很甜,最适合这个时候吃。对了,这甘蔗尤其甜,又是我们这里没有的,一起带回家去。你们回到家里,与儿女赏月,吃着水果,也是一桩美事。”
  王忠看看王宵猎,又看了看王青秀,有些犹豫。
  王宵猎起身道:“我本来是当我们是一家人,是以今夜请阿爹夫妇来。阿爹放不开,那就算了,还是回家去享爱天伦之乐。中秋过了,阿爹与我们一起南下,到襄阳去。以前你照顾我良多,以后我当孝敬阿爹了。阿爹年纪渐渐大了,不需要再过度操劳。”
  王忠忙道不敢。千恩万谢,提了月饼,与搬着水果的亲兵一起出了门。
  看着王忠离去的背影,王青秀对王宵猎道:“以前你很少称呼他为阿爹的,今日这样叫,反而让他不自在。你是怎么想的我不多问,只是人都有自己的身份,不好乱了。”
  王宵猎道:“是吗?我倒没注意。我是真觉得与王忠像一家人一样,并没有其他意思。”
  王青秀摇了摇头,坐了下来。取一个王宵猎带回来的五仁月饼咬了一口,道:“你带回来的月饼果然不同,更加香甜。里面的馅料是他处没有,可口!”
  王宵猎道:“其实没有太多诀窍,就是舍得加糖,舍得放油,也要多加盐。烘的时间合适,自然就香甜可口了。这月饼制出来,在襄阳就大受欢迎。”
  一边说着,王宵猎在桌边坐下,为王青秀倒了一杯酒。
  王青秀饮了酒,看着王宵猎道:“你这次回来,感觉心情比上次好了许多。”
  王宵猎点了点头,有些感慨地道:“是啊,上次回来的时候,其实我苦恼了好久。与姐姐谈了一次后,便就忽然觉得一切想开了。想开了,就没有那么多烦恼了。”
  王青秀道:“一两年的时间,你带两三千人南下,就成了现在的局面,必然有许多烦心事。不过倒是没有想到,姐姐有这么大本事,还能够给你开解。”
  王宵猎微笑:“世上的事其实很微妙。说心里话,姐姐也没有开解我什么,但我就是从那个时候一下子想开了。这事情跟姐姐无关,或许只是机缘到了。”
  听了这话,王青秀好奇。问道:“什么事情?如此神奇?你说来听听。”
  王宵猎抬头看着慢慢升起来的一轮圆月,说道:“姐姐,你有没有觉得,我们活在这世上,有时候像个孩子?平常的家长里短倒也罢了,但一涉及到家国大事,就像回到了小时候。对一件事情,明明不清楚,但听到了别人怎么讲,突然一下子就觉得明白了。为只是觉得明白了,还要到处跟其他人讲,好像是炫耀一样。但实际上,还是不明白?”
  王青秀听了就笑:“我只是一个妇人,家国大事如何知道?不过你说像孩子,倒有些道理。像我们村里,以前宋家阿爹经常到外面贩运货物,见多识广,村里人都以为他什么都比别人明白。后来我们阿爹中了进士,做了官,大家又觉得阿爹比别人明白。当你带着义军连战连胜,占了偌大的地盘,大家现在又觉得还是你明白。别人不觉得什么,我却觉得跟孩子一样。”
  王宵猎点了点头:“姐姐说的是。我是想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确实像是孩子一样。哪怕学了再多的知识,其实还是有许多不懂的地方。真正要做决定的时候,很少有把握,大多时候明明知道有风险,还是要赌一把。便如我现在,手下数万大军,八州地盘,许多决定其实没有把握,就是赌一下。如果有人信心满满,连有风险都不知道,那就更像孩子了。”
  听了这话,王青秀就笑。在孩子中,总是有那种永远信心满满的人。
  天上的月亮明亮皎洁,偶尔飘过薄云,幻出无数影子。如果没有后世的知识,在这夜空下,王宵猎也会想上面是不是居住着仙人,他们会怎么生活。不是自己比这个时候的人聪明,而是因为有人看到了那里,甚至有人上去过,自己恰好知道。
  王宵猎道:“学知识,我们讲究的是学进去,走出来。前一段时间,我就是走不出来,心里一直在纠结。纠结多了,自然就会烦恼。自与姐姐谈了一次之后,我终于走出来了,现在觉得无比轻松。”
  王青秀奇道:“怎么走出来了?说来听听。”
  王宵猎道:“对于家国天下,以前我心里有许多教条,认为是金科玉律,违反不得。可现实是许多事情与教条并不相符,便就会觉得迷茫,甚至害怕。哪怕知道该怎么做,还是不安。怕什么呢?怕这个世界与自己认知的世界不一样了,自己的知识突然没有用了,自己不知道怎么做了。最后终于想明白,自己从来没有真正认识过这个世界,还谈什么教条呢?把这些放下,突然就一身轻松。”


第326章 学得进,走得出
  月光下,王青秀微笑着,听弟弟说着这些她听不懂的话。国家大事王青秀不明白,她不知道弟弟到底是为什么事情烦恼。但这样听着弟弟诉说,看着他变得轻松起来,自己也觉得格外欣喜。
  王宵猎前世,学了许多知识,形成了很多固定看法。这些固定看法规范着他,也束缚着他,使他做事小心翼翼。每做一个决定,都要跟自己记忆中的教条相比对。然而实际中,许多事情都与教条并不相符,让他烦恼不已。最近终于想明白,教条之所以成为教条,是因为自己的原因。那些本是知识,自己理解不透彻,才成了教条。当把这些教条破开,突然间就柳暗花明了。
  最常见的,把人类社会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并由此推导出最终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实际上,真能够这样清晰分明白的,只有欧洲,其他地方并不明显。马克思当年分析的时候,也说只是根据欧洲、中东、印度等地的情况来的,遥远的东方,主要是中国是不是这样不知道。后来成了教条,许多人认为到了古代中国,就要发展资本主义。甚至有人认为只要中国先进入了资本主义,就领先全世界了。甚至历史课本上,会专门列出来,明朝的晚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说明中国并不落后。甚至有人认为,在宋朝的时候就出现资本主萌芽了。
  什么是资本主萌芽?谁说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就说明了社会进步,文明发展?哪个历史事实说明,先进入了资本主义的国家,就领先世界?
  这样的知识非常多,甚至成了一种固有印象。如果有人提出质疑,会有一堆人嘲笑你。
  人类社会有没有客观规律?应该有的。这个规律能不能总结成这样一个公式?应该是不能的。对于一个独霸一方的领导人来说,有这样的思想是有害的。
  前世学的学术体系,很多内容是根据意识形态,或者政治原因,被人为构建出来的。这个体系可以用来统一思想,团结力量,但不能指导过去。或者说,不能因为欧洲先发生了工业革命,就认为人类社会必须像欧洲一样发展。纵然不在欧洲发生工业革命,其他地方发生不了,也不能如此认为。因为你把中国改成像欧洲一样,最大的可能,也是发生不了工业革命。
  人类社会本就是在各国交流、学习,甚至是争斗中发展的。这个知识你发现了,那个知识他发明了,自己没有发现或者发明,是人类的正常现象。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学习,并且善于学习。中国并不需要工业革命在自己的国内发生,只要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后,积极学习,并且善于学习,就足够了。
  真实的世界,不管是自然世界,还是人类社会,是一个样子。人类认识世界,所总结出来的规律与真实的世界永远不相符。如果相符了,人就是神,国家就是地上神国了。人的思想千奇百怪,在这件事情上统一,另一件事情上不统一,都不足为奇。但不能因为人的思想千奇百怪,就认为人类社会什么样子都是可以的。思想虽然不能够统一,却有一个主流。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61页  当前第13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9/46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天汉之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