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他们不禁把目光看向了杨慎和杨博。
“总辅,首席,唐国老,这题目……也着实太难了吧?”
杨慎倒是平淡地说道:“企业和科学院方向的题,都是陛下出的。官府方向的题,我们几人虽先拟了奏请圣断,陛下也以为可。殿试既不除名,那么题目出得难一点,自然更好分高下。昔年我那一科若是也很难,我也不至于恃才傲物,自以为才智卓绝,蹉跎了十余年。”
其他人就只感觉无语。
你这个状元,说这样的话合适吗?
但是让新科进士感觉到“难”,似乎确实有利于他们出仕授职后谨慎一些,把姿态放低一点。
同样的,这么难的题,如果仍旧能够脱颖而出,那就确实是才智非凡,可以重点观察。
养心殿里,朱厚熜也在看一个人做题。
这做题的,是睿王朱载堚。
他的亲生父母及兄长姐妹已经抵京,他如今得到朱厚熜另眼相看,本来也不用再考什么进士得恩典。
但是既然殿试确定了有三个方向志愿选择,其中还有科学院这个方向,朱载堚还是主动奏请,说想考一考皇帝和诸位院士一同出的题。
现在朱厚熜旁边,还有一个小孩子。
这孩子才五六岁模样,他好奇地看着睿王答题,又懵懵地看着皇帝。
答题的是他的远房堂哥,监考的是他远房伯父。
作为郑王的嫡长子,朱载堉不知道为什么被皇帝叫进了宫。
朱厚熜当日安排了下去,还真找出了朱载堉。
喊来一看,果然是聪明异常。
既然是难得的科研好苗子,本来历史上也有那么显赫的成就,朱厚熜自然是要把他带到身边来好好培养。
现在已经长成的一代有朱载堚,下一代又有朱载堉,朱厚熜觉得宗室子弟还当真可以尝试培养起这种风气来。
本身既享受着宗室俸禄、又有粮储号及皇明资产局一些分红,宗室子弟相比普通人家还是更有基础搞科研的。
在这个年代,搞科研向来就是富人的兴趣。没点经济基础,怎么搞?
如果不是朱厚熜提供的资源,陶仲文没有那么多东西烧,他怎么获得如今这些知识积累?
朱载堚奋笔疾书。他主动奏请,不是要邀宠,只是再次向皇帝表明他的心迹:他喜欢这个,擅长这个。虽然父母因为皇帝而身陷高墙内十余年,但他没有怨怼,更不会掺和到将来的纷争里。
以朱载堚接触到的资源,以他这么多年本来就专精此道、还有一线研发经验的经历,这套殿试题,他花了不到四个小时就答完了。
“国议殿那边,科学院方向的可有人交卷?”朱厚熜问了一句。
黄锦无奈地回答:“陛下,这可是殿试!即便提前答完了,又有几人会提前交卷,落个狂傲名声?”
朱厚熜笑了起来:“说得也是。”
说罢他先看着朱载堚的答卷。
本就是出题人之一,出了这些题,为了后面再鼓励这些选择科学院方向的人,朱厚熜自然要先把这套题搞清楚。
他有这个能力来评卷。
看完了之后,朱厚熜有些感慨。
“答得极为不错。”
“陛下谬赞了。臣自小入宫进学,陛下教导多年,臣若答得不差,也只是勤能补拙。”
朱厚熜深深地看着他:“兴趣和志向,都是最好的老师。载堚,你研制显微镜,参与研制蒸汽机,朕只赏了你一个恩典,那却是不够的。郑魁得了新世侯,你已贵为亲王,如今能答出这份卷,朕要给你一份荣誉。”
“臣不敢……”
“不,这也是一个任务。”
朱载堚这才说道:“请陛下吩咐。”
“宗室之中,你是第一个科学院院士,这就是朕给你的荣誉。”朱厚熜看着他,“自会有人不服气,但相互较劲、你追我赶,这也是物理大道往前走的动力。载堚,再做出成果来,让天下人知道,朱家子孙里不仅有明君,也有才智卓绝、惠及万民的圣贤!”
朱载堚吓了一跳:“臣岂敢……”
“身后名,你怕什么?”朱厚熜哈哈一笑,随后才悠悠说道,“你这一生,因为皇兄和朕而改变,饱经坎坷,时常不安。如今你学有所成,已然青史留名,朕的心里其实是很宽慰的。继续走下去吧,将来,皇兄皇嫂在天之灵会以你这个嗣子为荣,你生身父母,也不会怪朕让你们骨肉分离、让你庸庸碌碌。”
“陛下……”朱载堚哽咽了一些。
朱厚熜看着他长长叹了一口气:“你不知道,朕多希望有你这样一个在科学大道上有如此建树和潜力的亲儿子。”
说罢看着朱载堉:“不过,倒也没关系。朕是宗室和大明共主,你们有成就,对朕来说都一样。载堉,你也很有天分,向睿王学习!朕盼着,宗室内奇才辈出。”
“……是。”虚岁才六岁的朱载堉奶声奶气地回答。
站了好久,腿都酸了!
日渐西斜,贡士们才在浑浑噩噩中走出奉天门。
科举路上最后一份答卷是答完了,接下来就只等待结果了。
几天之后,是哪些人能从御道出宫去?
谭纶再次回头看了看奉天门,目光深远。
最后交卷时,皇帝出现在了国议殿。
皇帝看过他一眼。
第458章 吴承恩和未来
从这一年开始,三鼎甲有了新的定义。
在过去,三鼎甲是指乡试、会试、殿试连中三元,都夺得第一。
在科举的历史上,这样的人极其少。
诡异的是,不光这些连中三元的顶级学霸,哪怕是每一科的状元,最终成就似乎都一般。历史上最终留下更大名气的,往往不是状元。
反倒是嘉靖朝,情况似乎不一样了。
第一个总理国务大臣费宏,是成化二十三年的状元。
第二任张孚敬,是正德十六年的榜眼。
张璧略过。
而现在的杨慎,也是正德六年的状元。
至于将来……三鼎甲有了新的含义,分别是三个方向的第一。
传胪大典上,谭纶、沈坤、王崇古一起被喊到了殿内。
今天,也是他们三人有资格走御道,从午门的中门离开。
三人之中,以沈坤的年纪最大,他和皇帝其实是同年生。
朱厚熜也颇感兴趣地看着他:从答卷来看,完全是没有系统规范的研究,纯粹只是因为太博学。
这是一个真正对各种杂七杂八的东西感兴趣的人。
“谭子理。”朱厚熜却是先对谭纶说话,“你没有制科要考。回乡报喜后,回来就授职,开始历练吧。”
谭纶谢了恩。
如今传胪大典上的场面话越来越少,皇帝就是先当面看看他们。
而沈坤和王崇古二人,还有制科需要准备,他们这些有资格去参加制科考试的企业方向、科学院方向的新科进士们,分别到了皇明资产局和博研院里去备考,一视同仁。
对于京城百姓来说,随后的三鼎甲游街只是个热闹。
但对于天下读书人来说,随后于三月十五刊登在《明报》上的新学制和新考纲,才更加重要。
这一回,文教部明确说了,后面不会再大改考制和考纲。
历经十几年,大明的科举改头换面,被称作科学。
与之相配套的,是社学小学、中学、大学的学制。而小学、中学、大学毕业,则都将分别有识士、秀士、学士的学位证明。
这证明,就像以前给的出身文字一样,是官方认可的学识水平。
由于乡试、会试正副榜的出现,科举逐渐转变成为朝廷选拔高级人才的通道,正榜秀才、举人不过只是参加考试的资格。
朝廷和地方寻常招录官吏,又有了另一种公考,那种公考是不论正副榜,只要有相应学位证明就可以参加的。
再到科举的层面,改名科学后,以后又将分科取士。从乡试起,目前先设了官科、商科、理科。将来,或者还会设文科、农科、工科、艺科。
总而言之:识字是成为国家各行各业人才的开始,学位证明是各行各业判断人才水平的依据。从识士、秀士、学士到会试副榜的硕士、会试正榜的博士,科举这条道路中间多了分叉,也可以提前分流进入工作岗位。
这同样是大明正在构建的一种新标准:让才能也更加可衡量,有了广泛受认可的学位证明,人才流动起来,更加称得上“天下英雄尽入彀中”。
民间的议论纷纷自然是会有的。
那些老秀才、老举人以后会怎么想?
底层大量的秀才举人,出身地位有贬值的迹象,这是让他们厌烦的。
南北两京国子监以后将改为专门的留学机构。权贵子弟的荫子也要先完成基本的教育再给名额直接进入各省大学竞争,这就不像过去直接恩荫国子监甚至直接恩荫官职那么爽快了。
各地民间的书院,过去都是大儒、同门一起抱团取暖,有丰富的书籍资源和学问老师,考起科举来事半功倍,以后也要面临新的形势。如果不是在官办大学考完毕业,那就没有学士学位证明。要去考这新型的科举,还不如先去官办大学系统学习每一科的知识。
当年早有先见之明的杨廷和、费宏致仕后都把主要精力花在当地省份的大学院,如今更多人看明白了。
任他们怎么议论、怎么表达不满,这件事还是会推下去。
三年。
三年后的会试和殿试,就要按新学制、新考纲来执行了。
说到考纲,这一回也极为不同。
不同之处在于,以前并没有明确制定什么考纲,只是默认四书五经。后来,多了陛下的实践学、辩证法,多了王守仁、杨廷和等人的著述,多了一些必考的算学要略懂。
而这一次,文教部明文刊发,制定了真正意义上的考纲。
基本功底上,要识写多少文字,清楚文法,记诵经典诗文明白其义,能书写哪些体例文章。
其余功课,算学上要会哪些,天文地理常识要知道哪些,历史人物要知道哪些,已经被参悟出来的物理大道知识要知道哪些,都在考纲里列清楚了。
更重磅的是,多年来就在筹备的,已经编印好的一套教材将刊行天下。
四书五经不再是明确必须熟读于心的教材,只是到了乡试、会试时大家还是应该都能掌握的阅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