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尚未降临。
但苦难率先抵达叶尔羌汗国。
因为大汗赛依德的病逝,叶尔羌汗国之内正处于争夺汗位的纷争。
俺答率领大军来到了这里。
“从察哈台开始!”
昔年蒙元的四大汗国,如今四分五裂。叶尔羌,只是东察哈台。
俺答目光坚定,甚至只是看着东南面的远方。
终有一日,他将再现他血脉中继承的荣耀!
第406章 万国来朝
新的皇命传到马六甲之后,翁万达庆幸自己找了一个说法,让阿方索和赵俊他们提前开始了准备。
而他这一趟乘坐封舟巡视南洋的工作要结束了,礼交部有命令:今年万寿圣节,京城有大庆典,南洋诸国使臣宜及时抵京。
翁万达人都麻了:如今已经快八月了,陛下的万寿圣节是九月十六,这如何赶得及?
“自马六甲到广州,王师年余来所向披靡,海寇远遁。如今正是南风北向,快的话,二十日可至广州。”
赵俊这样说,翁万达很苦恼:“即便归途一帆风顺,二十日到了广州,只是不到一月时间,又如何赶回京城?”
“翁大人,你想,马六甲这边什么时候把呈奏递入京的?”
翁万达听了汪直这么说,有点会意过来:“是四月底……”
汪直连连点头:“如今只是七月底,此去京城何止万里?即便陛下与朝堂诸公很快便有了决断,急递往来一趟也只用三个月了。朝廷既然令大人万寿圣节之前及时抵京,自然不会忘了计算时日。封舟船队抵达广州后,朝廷应当自有安排。”
翁万达叹了一口气:“无论是什么安排,及早启程才是正经。靖海伯、南澳伯,石提督,汪经理,马六甲这边诸事就劳你们费心了。杨都护已经启程,盼他到时,马六甲这里大事已定。”
“自然,自然……”
新设的南洋都护府虽然是一个军事性质的边陲机构,但马六甲对于大明十分重要。
除了武将、公司之外,自然还要以文臣为首,有许多民政、市舶、教化的职差。
这第一任南洋都护府的都护,竟是年轻的杨博。
杨一清逝世时,他和皇长子一同扶灵归葬,在云南有了昆明知县的经历。去年御驾北征,他也一路伴驾。
如今这南洋都护,品级并不高,只是正四品。
这既是因为南洋都护府如今只据马六甲一城,更因为不宜派遣份量够重的大员来此,以免南洋诸小国忌惮大明有一吞诸国之志。
大明力量重归南洋,需要徐徐图之。
现阶段,通过马六甲赚取海贸之利,统合诸族一起抵御必定不能止步的欧洲殖民者,才是第一等大事。
地处偏远,有胆来这里、思维足够年轻能学新东西、才干不缺的,朝中并非没有。
但在黄崖山一战时搁笔从戎前去相助俞大猷的杨博,皇帝对他的欣赏也是不掩饰的。
嘉靖八年中了进士授职,短短五年间便升到了正四品,杨博来做这个南洋都护,恰好既把品级先提上去了,又能在这里呆上足够长的时间。而且一旦再还朝,就有了一份对大明海上事业无可比拟的经验和经历,几乎也是板上钉钉的国务大臣潜力股。
不管这里后面呆着的武将是侯还是伯,没人能因为他品级低就无视他。
马六甲的港口上,力工开始往封舟船队搬运着各种货物、礼品。
经过了几个月时间,诸小国要派出的使臣及随从早已齐聚马六甲城,期待着这一趟前往大明都城的旅行。
他们是高兴的。
满剌加王室之外的诸多新小国,得到了承认。
满剌加王室也同样如此,虽然今非昔比,但一直撵着他们追杀的西洋夷人毕竟被赶跑了,他们新建立的柔佛苏丹国可以安定下来了。
恢复旧日满剌加苏丹国的疆域?
哪怕他们心里想,现在也必须表现得高兴。
在交趾那边,吉婆岛上的严世蕃也是高兴的。
终于可以回去了。
他更早得到命令,早已出发,广州城已在前方。
在他的船上,排排站着十个交趾绝色。他坐在宽榻上,自己还左拥右抱着。
“再把步子走一遍,看看你们学得怎样了!”
这十个姑娘都是身姿婀娜。
谈判好了交趾南北两司之事、签订了和约之后,严世蕃在幕后,王学益在前台,他们就此开始对交趾下一阶段局势的引导。
黎氏和阮淦那边忙着接收清化以南的土地,莫登庸则真的表面上退位了,把他的儿子推到了前台。
面对莫登庸主动提出的遴选良家绝色、请严世蕃代为进言充为宫女的建议,严世蕃并没有拒绝。
他曾用自己的独眼瞧过莫登庸,也不管莫登庸懂不懂他的意思:若是用这件事让交趾人家认为是大明皇帝的需要、才导致民间要遭此劫难,那么就是莫氏明面上主动进献请求拉近关系、暗地里包藏祸心。
交趾百姓是否因此同仇敌忾深恨大明不重要,大明手上只要有更多理由就行了。
这件事的真实动静,严世蕃暗示阮淦去查知了。
而阮淦则是真心又找了些黎氏、阮氏、郑氏少女送过来。
比起莫氏,南交趾如今更需要大明的支持。
不管如何,王学益也好,严世蕃自己也好,都先有了来自交趾的小妾。
再送一些给京城的达官贵人,严世蕃心里没负担——反正陛下说了,交趾大业,本就是要慢慢吸纳当地已有的一些大族为己用。这样的话,将来才能渐成一体。
当然了,最好的要留给陛下,尽管只是送进宫去做宫女。
此外,还有些去宫里服侍的小太监——在大明对藩国、藩族的历史上,这也是常态。
譬如此刻已经到了辽东的朝鲜使团内,也有一批这样的太监、宫女。
大明新皇登基以来,从没搞过这种万国来朝。
即便之前也有外国、外族使臣到来,皇帝亲自见的就没几个。
这回是头一遭。
大明北征的决定性胜利是去年就完成了,消息早已传至周边。
所以这一次大明皇帝的万寿圣节,意义就非同一般了。
朝鲜使团的“朝天”之旅,按《大明会典》来说走的是陆路。
过鸭绿江、经辽东,再从山海关进京。谓之朝天,因为此时遵为天朝。而到了后来中原王朝势弱之时,就谓之“燕行”,平平无奇的燕京之行。
可见威势的力量。
此刻,高丽王朝之后半岛上的最后一个王朝朝鲜王朝已经进入第二个一百年,在位的是死后庙号中宗的李怿。
他从正德元年经过权臣政变被扶持上位,得到大明承认的过程就很曲折。
现在朝鲜使团规模庞大,正使是眼下朝鲜权势滔天的权臣金安老的长子金祺,宗室则派来了朝鲜国主李怿的庶次子海安君李山希。
“陛下常说殿下沉谨不服,怎么到了大明,却不坐在马车之中呢?”
虚岁二十三的李山希听到金祺的话笑了笑:“我酷爱鹰马,经常骑马出游,汉城内外都知道。金修撰觉得我这样不妥当吗?”
金安老是朝鲜的状元,他这个长子如今也任职朝鲜弘文馆修撰。
“臣岂敢。”金祺仍旧说道,“然大明军威正盛,陛下遣殿下朝天,正因殿下沉谨。此次还是恭顺以求大明天子亲善为上,若能请求大明重修会典改了宗系谬误,便是大功一件。”
李山希沉默了下来,最后还是点了点头:“金修撰此言有理,那我便回车中坐着吧。”
金祺嘴角露出笑容,然后才策马回到了自己的车驾旁,下了马在下人的搀扶中坐上了马车。
“你哥哥李珍,如今在大明宫中做什么?”
“回大人,去年来信,大哥年事已高,如今不得重用了。他隐晦地提醒我,如今他说不上话了,自身处境也很危险。”
金祺皱着眉头:“在办什么差也不能说吗?”
“他不敢说。”这个李珍的弟弟诚惶诚恐。
于是金琪更加忧愁了。
他口中的李珍,就是弘治年间朝鲜就进献到大明宫中的一个太监。
李怿的继位,是通过政变完成的。
政变之后,他先是遣使冒充自己哥哥燕山君的名义请求辞位。由于燕山君是大明册封的合法君主,这么做是很大逆不道的。
当时还是正德元年,朝中意见不同。最后,是李怿遣使带了朝鲜包括宗亲、大臣在内的千余人联名署本,并请了李珍疏通刘瑾等人,前后花了三年时间,李怿才正式受封为朝鲜国王。
事后,李怿赠了李珍大量土产。
而这一回,金祺出使是想帮朝鲜解决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他父亲在国内虽然权势无二,但李怿毕竟忌惮他的威势。士林残党,也无时无刻不期待着权臣倒台,再兴至治。
大明正德十年,李怿继位时的权臣之中三大臣相继离世后,以起用赵光祖为契机,朝鲜士林派全面登场。他们以司谏院、司宪府、弘文馆这台谏言论三司为根据地,推行理想的“道学政治”,其纲领是“崇道学、正人心、法圣贤、兴至治”。
最后的结果是士林派权力大涨,引发了李怿对权力的不安。在李怿重新选择和勋旧派权臣站到一起后,发起了“己卯士祸”。
就在朱厚熜登基的那一年,朝鲜士林派被大清洗,权臣重新走上前台。
又是一个轮回,如今,金祺的父亲又在暗地里被残存的士林派称之为三凶之首了。
为了避免凄惨下场,金安老特地趁这次机会把长子派到了大明,希望解决一个李怿忧心了许多年的难题,稳固李怿对他的信任。
这个难题就是宗系辨诬。
正德十三年,朝鲜正使从大明买回了正德朝新修的《大明会典》,回去之后发现其中仍旧照抄了大明太祖《皇明祖训》中关于朝鲜王朝开国君主李成桂是李仁任的错误说法。
李仁任是高丽王朝的末代重臣。其时大明太祖正在反元,红巾军再次东征时攻破开京,李任仁可是收复开京、策功一等、与出身于红巾军的大明作对的人物。
而李成桂的高祖实则出身蒙元千户,只不过后来李成桂在高丽崛起,却是在对元征战中立功的。
一个是臣服于蒙元、与大明作对的,一个是出身蒙元却深明大义、与蒙元作对的,这个朝鲜王朝开国君主身份正统性的问题,对朝鲜王室来说很重要。
或者说,对李怿很重要。
他继位的过程毕竟不光彩。若是能在“爸爸朝”那边的权威典籍中为朝鲜王朝太祖皇帝的出身正名,那么在朝鲜史册上则有一笔巨大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