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明_分节阅读_第452节
小说作者:冬三十娘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27:06
  如果没有望远镜,很难提前发现远处的骑兵,然后躲藏起来。
  如果避不开,或者说猎杀一些野兽果腹不顺利,他们还必须铤而走险,找鞑子大本营附近落单的牧民。
  一个半月的任务期,有些运气好的小队,能够全须全尾地回去休整、替换;运气不好的,总会折一点人手。有的是因为没找到合适的躲藏地生火烤肉,有的是放松警惕被鞑子哨骑碰到了。
  现在有了收获,他们并不贪功、犹豫,而是立刻选择撤回。
  此时此刻,就像俺答当初决定迁徙后就冒出来了拼命把消息送回大明的外厂探子,另外的特勤小队和河套一带的外厂探子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
  在五日后,最先抵达的消息到了唐顺之那里。
  他还在等,要等更多的消息进行佐证。
  “若是真的,这可不明智啊。”唐顺之喃喃自语,“等到现在,是想等黄河结冰?”
  已经来了三边快四年,唐顺之自然早就熟知这里的气候。
  黄河在河套这里连拐四个大弯,将陕、晋黄土高原分开,一路呼啸,势不可挡。经过千万年坚韧执著的冲刷,在莽莽黄土原上拉开了一道的巨大深邃的峡谷。
  因为黄河的分隔,而除了关中之外,这一带又山峦耸立,所以山西与陕西之间的这一段黄河上其实渡口颇多。但眼下,这下渡口绝大部分在大明的控制之下。
  过了偏头关附近的河曲古渡,蒙古控制的范围之内,还有两处好的渡口。
  一个地方,位于贺兰山东北方向,黄河拐第二个大弯的后套西面,那里叫做磴口。黄河流到了这里,开始进入河套平原,又要拐弯,水流减缓。但这里,离镇远关不算远。
  另一个地方,位于云川城西南面东胜旁的君子津,或者就叫河口。它成为好渡口的原因与渡口类似,过了这里之后,黄河就要转向再往南了。但君子津这里,距离偏头关又不算远。
  除此之外,在后套核心的一带,黄河南面都是沙漠,并不适宜大规模的迁徙、渡河。若要再说一处,那就是战国时九原城的南面、后世被称为包头的一带。那里,黄河南面的沙地不算宽阔。
  关键是现在这时节。
  由于独特的河道走势和维度差异,河套地区结冰期可以长达四个月,而且是下游先结冰,上游先解冻。
  秋冬时节,如果黄河结冰了,那反而可以成为坦途。
  既然如此,为什么送回来的情报里,套虏还在大肆准备皮囊和皮筏?
  昔年大明曾有搜套一说,就是利用夏季前后黄河不易渡过的特点,在黄河以南搜寻蒙古部族。那个时候,套虏的主力在黄河北,搜套是有效果的,至少一度逼得北虏不敢在冬日里沿着结冰的黄河河道进入黄河南面过冬。
  而从弘治年间再次丢了河套开始,套虏渐渐站稳脚跟,衮必里克的大帐反而设在了黄河南面。
  唐顺之在河套这边营造出这样的形势,在他的判断里,衮必里克如果不甘放弃,反而应该趁冬天多往黄河以南调集一点兵力。
  攻守易形之后,黄河以南一旦放弃,套虏可就拿不回来了。
  眼下还需要更多情报,唐顺之才能进一步做出判断。
  一天天过去,汇集到他这里的情报越来越多,唐顺之也坐不住了。
  衮必里克放弃得如此干脆,大明必须尽快做出反应。
  “粮食、冬衣!”唐顺之迅速命人前去通知费懋中,“传信南面,蜀中新粮到陕西,陕西转延绥、宁夏。复套国债收到的银两,全用来采买新粮!传信抚宁侯,套虏也许会声东击西,除了断掉河口古渡那边套虏直接过冻上了的黄河,九原古城南面才是更加可能过河的地方。”
  磴口不可能,虽然会后冻上,但唐顺之就在镇远关,推过去就能趁套虏渡河时攻击他们。
  河口那边更下游的方向先冻上了,上游水势减缓,而且还会陆续冻上,这才能支撑套虏必定很漫长的渡河过程。整个黄河以南,如今的套虏数量已经是逾十万,不仅有最精锐的鄂尔多斯部骑兵,还有他们的家小、营帐。
  用皮筏、皮囊渡过去一部分,骑兵的退路,是后面再冻上的黄河——必须要有人断后才行。
  唐顺之先给出了数道命令,然后立即摊开纸张研磨写奏疏。
  相机而动。这个冬天,开平那边不会继续往北进攻,套虏既然真的要放弃黄河以南了,那就必须抓住这个机会。
  重新搜套、在黄河南面站稳脚跟、趁机一举击溃套虏主力,都要在这个冬天进行。
  西三边和太原全部边军、大同留守边军虽然早就做好准备,但冬日作战、深入数百里,最关键的仍旧是后勤。
  至于全力准备军粮会不会引起陕西、山西粮价上涨,那是杨慎、是两省总督该操心的了。
  他要向皇帝通告最新的情况,提出自己的要求。
  传令兵从镇远关一路往南,然后一部分再一路往东、转向东北。
  每到一处,是很明确的命令:套虏要北逃了,复套功成与否,在此一举。
  全线出击!
  在边墙内外反复横跳了几个月的延绥边军,其实并不愿意在寒冬腊月出击。
  长久以来,北虏给到明军的心理压力还是存在的。如今他们都知道,宣府、蓟州北面也在打,他们虽然不担忧兵饷,但担忧粮食,担忧冬衣。
  但将领们不管这么多。
  “憋了几个月,这回能大杀一场了!鞑子已经胆怯,你们怕什么?”榆林卫指挥双眼猩红,“督台明令,他会从镇远关出发,直扑磴口,断鞑子北渡之路!督台的本事,你们没见识过,老子见识过!老子打也打不过他,算也算不过他!督台说了这回能复套,就是能复套!打完这一仗,将来都太平了!河套良田,人人都有!”
  朱麒那边,他已经对朱厚熜说过,明年春天御驾进一步往北推时,河套必有捷报。
  现在他还没收到唐顺之的传信和判断,但他面前,已经有了一支从整个太原镇、大同留守将卒中选出来的纯粹骑兵——得俞大猷、李全礼那边的缴获之助,足有四千余骑。
  但因为皇帝曾驻跸太原,给了唐顺之这个宁甘边区总督统帅复套事的权限,延绥那边收到的情报是及时送到了偏头关的。
  唐顺之能统一调度朱麒这边,而朱麒这边可以暂代俞大猷这个大同总兵、节制大同留守将卒。
  “鞑子要渡河了!成败在此一举,传令杀虎口,我偏头关方向往北直扑东胜,杀虎口和土城务必清剿玉林、镇虏、云川、云内,截住土城到官山一线!”
  阴山北面已经下起了雪,严春生刚刚收到他七个部下带来的消息。一路上,折了三人。
  他还不知道衮必里克当真放弃了黄河以南,但没所谓。
  “老子多的话不讲,阴山南面更暖和一些!”严春生咬着牙,“夺下的鞑子部族妇孺,都归你们朵颜部这个分支。你们已经习惯了在草原的,也拼一拼。将来大明再设一省,你们都是功臣!”
  特战营重新补给的军资,不足以支撑持续的高强度作战。
  所以严春生再次叮嘱了起来:“不要把鸟铳和虎蹲炮用好了,就忘了弓马!现在,我们的身份是鞑子部族。第一仗,只用弓马,把弹药留在关键的时候用!”
  在磴口西北面的荒漠之中,张经率部行军。
  优中选优的这三千精兵,当日从贺兰山西面的寨堡消失后,就只有一个方向。
  他们要到达河道密布的后套西面,从这个方向围堵套虏。
  这个冬天,尽管他们携带了最多的干粮,却注定只能以战养战。
  “不要节省,吃饱,睡好!”
  沙漠里,白天还好,但晚上又会更冷一些。
  这支部队,为了隐秘考虑,除了永不放松警惕的侦查,还要昼伏夜行。
  好在这里毕竟是沙漠,一路上尚未遇到套虏的部族或者哨骑。
  绕了一圈,他们现在已经接近后套,快走出沙漠了。
  “出了这荒漠,一路杀过去,小部族悉数灭杀了,牛羊、马匹,都会有!”张经鼓励着已经显得疲惫的兵卒,“只要截断了后套西面,便是不世之功!深入敌后的不只我们,还有一箭毙了博迪的镇安伯!”
  此时此刻,朱厚熜的御驾刚刚离开大同,进入到宣府的范围。
  他重新回到了虞台岭的南面,曾经呆了不短时间的宣府就在他的东南面。
  但这回,他将径直从张家口离开。
  三天后,他来到了张家口,面前就是大明边墙。
  唐顺之的奏疏急递到此,朱厚熜看完之后就说道:“套虏交给应德,起驾,出塞!”
  哪怕朱祁镇也只是到了宣府,他后来是以“留学生”的身份出边墙的。
  宣德三年以后,时间已经整整过去了一百又三年,大明再次有了一个以天子身份出塞的皇帝。
  御驾的队列里,既有大明三辰旗,也有象征着皇帝本人在此的龙尾日月旗各一面,都是青质、黄栏、赤火焰角、中绘日月。
  遥远的东南方,宣府城西的那座碑还在,皇帝射的箭还在。
  “立此碑,将刻此战捐躯将士姓名。留此箭,待蒙元不再有汗庭之日除之。”
  嘉靖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朱厚熜选了这样一个日子行驾至此。
  并不为了工整,只为了表明决心,让后世能更方便地记住这个日子。
  这一天,大明再次北征。


第394章 谁来带路?
  “唐应德!他焉能如此!”
  奏疏既然已经能够递到张家口,自然也送到了京城。
  冬月里的国策殿,朱载墌坐在为他准备的一张椅子上,睁大了眼睛看他的杨老师发怒。
  尽管杨慎只是个财税部尚书,但现在国策殿里都理解他的爆炸。
  从去年到今年,仗什么时候停过?
  “这下好了,除了辽东没动,蓟州、和京营留守了一些,其余七镇和蓟州、京营主力,甚至海师,全都在打,全都是出征实土外!”杨慎的头上确实已经开始有了不少白头发,他看着张孚敬,憋闷到不行,“御驾和北征大军还要在开平一带过这个冬,如今哪里谈得上能稳妥支应剿灭套虏的粮饷军资?”
  压力实在太大了。
  夏言也很理解他,可夏言必须说道:“唐应德的判断没错,此千古良机!北虏一向居无定所、来去如风。如今,好不容易赶上北虏内斗,土默特与汗庭必决战于察哈尔一带,鄂尔多斯部意欲保存实力坐收渔利,永谢布万户孤立无援已遭扫除。谁也没料到俺答会如此果断,以致局势变化至此。纵然准备尚未周全,却也不得不毕其功于一役了。”
  不论是站在军务会议总参谋的立场,还是为大明考虑,夏言都得说这番话。
  他看着杨慎:“大战已起,有什么样的苦,我等都得先咽下。御驾离京前,可是把后勤重任与大明军政内务尽托你我了。用修,太子殿下当面,还是先定下心来,好好商议粮草诸事吧。”
  张孚敬也点了点头:“此战胜负,已不在前线将卒如何殊死搏杀,而在于粮草如何及时转运。当此之际,内外军心、民心都不能乱。一绝北虏之患,于大明而言是何等大事?上下当勠力同心,共赴国忧!第一事,河套及行驾大军所在,粮草耽搁不得。新粮在征,旧粮宜先起运。”
  总理国务大臣表了态,杨慎只能无奈地汇报情况。
  国库已经统一,甭管数字准不准确,他这里至少有一个大明的账本。粮储号的存粮,转运行、河运局、海运局的运力,他也知道。
  现在要做好的,是全盘的统筹安排。
  事情在一件一件地议,太子朱载墌既然已有监国名义,理应旁听。
  孙茗在后宫里,既担忧儿子的表现,又担心远在塞外的丈夫的安危,还要担心孙交的病情。
  已经过了八十,孙交熬过这个冬天的概率越来越小。
  明报行那边,自从俞大猷先行出兵,每一期都会刊印战事的最新进展。
  现在,皇帝已经出了边墙,开平已经再归大明,北虏六万户之一的永谢布已经基本被扫尽驱逐,土默特更是去年就被打怕、北逃反叛汗庭了,河套那边尽收黄河以南之地已成定局。
  对大明百姓而言,必须要有这样的内宣,让他们明白大明如今是在胜,是为了绝北患。唯有如此,战争带给财政的巨大压力、御驾离京之后的一些特殊管制措施,才能够得到理解和支持。
  “不临时加赋,就只能花钱采买。既要有钱,还要有人肯卖!”国策殿里还在商议,杨慎说道,“我直白讲吧,南京、淮扬、江宁、浙江、江西、湖广,此时真真切切是国本所在了!若无法从江南筹到足够的粮食,前线必定难以为继!”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17页  当前第45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52/61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