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明_分节阅读_第266节
小说作者:冬三十娘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27:06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就已经很好了。
  跟随在大辂之后要送皇帝至城外的杨廷和等人看着这一幕,彼此对视了一下。
  这都是杀出来的效果。
  从毛澄开始,到后来的陈金、郭勋请罪,再到张鹤龄被阉了带回京城,进入嘉靖元年后更是越来越多的事。
  在京勋戚和官员们,都学会了在这位天子的注视下,可以有些“能理解”的额外收入,但要把事做好,不能太高调。
  三年过去了,大家不一定称得上都是衷心臣服,但不管心里有什么想法,总之已经不敢轻易跳脚。
  那些定力不够的,有的坟头已经长草,有的正在死牢。
  皇帝挂在隐形的杆子上警示天下人的,包括吉王、益王,包括衍圣公、惠安伯,包括毛澄、孟春、傅荣忠……
  望着朱厚熜的背影,杨廷和他们心里想着他这一次去南巡,还会把哪些人挂上去。
  但毫无疑问的是,等他再回来时,湖广那边应该已经有了一个结果,而大明腹地之内还残留的一些心有不甘之人,再也不能再翻起什么浪。
  如果他能顺利回来。


第255章 皇帝来到了他忠诚的山东
  在三年前,朱厚熜对于漕运一事的理解还比较浅,只认为大明体系之内的这漕运,大抵也就是百万漕工衣事所系。
  但现在不是三年前了,朱厚熜不再那么想当然。
  从通州启航之后,朱厚熜乘坐的皇船缓缓行驶于会通河之上。
  “永乐年间重凿时,水脊在济宁。蒙元重海运,这四百余里会通河渐渐废止。昔年济宁同知潘叔正上疏请浚会通河,太宗令工部尚书宋礼办成此事,方有今日局面。”
  陪伴在朱厚熜身边的,是在那批参策离京后补入内阁的原工部尚书李鐩。
  他揣摩着皇帝专门带上他的用意——之前就有御史巡水天下,国策会议上确定的第一批三年国策里就有清查天下水患水利一事。
  这一回皇帝要沿运河南下,途中要去凤阳和泗州祖陵,李鐩已经做了一个多月的准备工作,方便随时回答朱厚熜的一些问题。
  朱厚熜果然开口问了:“如今漕船缺数好点没有?”
  “回禀陛下,已经好多了。”李鐩心里打鼓,“昔年刘六刘七贼军攻济宁,焚漕船一千二百有余,漕船缺数一度逾三千二百。清江、卫河诸厂一年虽可造办大小漕船近千,然或遇风浪沉溺,或有运军盗卖,或老旧不堪再用。正德十六年陛下登基时,缺数是两千。这三年来,缺数已经降到了一千二百余。”
  在这位面前,李鐩不敢隐瞒,所以把漕运官兵盗卖漕船这种情况也说了出来。
  朱厚熜点了点头,没做什么评论。
  这是不是百万漕工衣食所系?自然是。
  但相比较于经大海转运粮饷的过程之不可控,运河毕竟还位于陆地上,有沿岸的监察。
  定都北京,就不得不面对诸多物资要稳妥供应北京所需这个大问题。
  但这条运河的问题,也远不只是它本身。
  朱厚熜想先亲自看一看。
  船行于北直隶境内,这一程不是朱厚熜的重点。
  他不是专门来游玩的,也没有在这里就登岸去看看民生的意思。
  没必要。朱厚熜不是自小在皇宫长大的人,来自五百年后的他在脑子里早有许多画卷,比唐寅他们在广东画的更丰富。
  他登岸去体察民情,反而是扰民。
  坐在船上,偶尔看看运河两岸及河道的情况就行。再有时间,召来随行的臣子问一些情况便是。
  皇帝甚至一直没下船。
  每天快入夜时,皇船会靠泊在码头。
  会有当地的官员和士绅代表等候在那,朱厚熜也就是在船头甲板上露个面,问几句场面话、勉励一二就作罢。
  船造得不算大,朱厚熜也不嫌就睡于船上会显得逼仄。
  但文素云和朱载垺这一大一小就很不得劲了。
  经过最初半天的新鲜,两人其实都盼着到岸上玩一玩。
  用膳也简单,出了宫,朱厚熜也不让她们讲那些规矩,就一起围着小圆桌吃。
  “想说什么,说。”
  瞥了一眼文素云之后,朱厚熜嘴角微翘地开口。
  “……没,没什么。”文素云觉得陛下这是在赶路,他没心情玩——湖广还有叛军呢。
  朱厚熜自然明白她的心思,笑了笑就说道:“再忍几天,到了临清,要留些时日的。知道临清吗?”
  ……
  临清位于山东境内,这是何许地方,文素云自然是知道的。
  如果套用后来的说法,此时的大明有三个人口超过百万的超级城市:北京、南京、苏州。
  再后面排,则是人口近百万的几个一线城市。这些城市里,杭州、扬州、广州、开封、西安等等在后来都非常有名,但其中也挤进去了一个山东临清。
  在大明,整个山东最繁华最发达的城市,是临清。
  因为运河。
  而如果算上流动人口,临清很可能长期处于人口过百万的状态。
  整个山东,临清出了全山东一半以上的举人。
  临清的粮仓可储粮三百余万石,是此刻整个大明最大的粮仓。
  而设置于临清的钞关,每年可以收上来的税银,也冠绝整个大明。
  要明确一点来说明的话,商税这一块,临清钞关的税收收入比整个山东省都高,占到全国课税额的接近四分之一。
  用朱厚熜熟悉的段子来表述的话,临清是此时还没出现、但后来闻名于世的西门大官人的故事发生的原型地。
  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
  十月十二,朱厚熜即将抵达临清。
  临清是东昌府辖下的州,临清州城本身就不小了。城墙周长九里有余,比它的上级府城还大。
  但由于运河带来的经济效应,从弘治初年起,临清城西一直到西边的运河两岸就住满了人。刘六刘七起义时,为了保护好临清,又修筑了外围的边城。
  时至今日,临清州城的面积实际上只有整个临清城区面积的大概四五分之一。
  李东阳昔年经过临清时留下了一首诗:
  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
  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
  折岸惊流此地回,涛声日夜响春雷。
  城中烟火千家集,江上帆樯万斛来。
  现在崔元和李全礼只感觉对于皇帝将来在此停留七日的安全操碎了心。
  人多,流动性大,杂乱!
  先于朱厚熜,两人都赶到了临清城。
  张孚敬已经到了这里来,毕竟朱厚熜不准备去东南面的济南,更不会去兖州府、曲阜县。
  山东获“恩”可以来陛见的,也只有四品以上。
  知府以下的官,恐怕只有临清州的官员们有这个幸运了。
  “一别数月,督台可好?”
  崔元和张孚敬也只打了几天交道而已,但此刻仍旧热络地彼此寒暄着。
  一个是勋戚之中孙交之外的头号人物,而且还是与军队有关的。
  一个是新朝臣子当中风头最劲的人物之一,与严嵩齐名。
  大家都是最铁的帝党,成色比杨廷和还高,毕竟能担任如今的职位全靠皇帝提拔信重。
  于是很快就切入正题:“护卫军大营驻扎于城北,先让襄城伯暂时接管临清城防。御驾在北水门之外泊岸,就从镇定门入城吧。”
  “但听参策安排,下官都已做好准备了。”
  虽然崔元还有京山候的爵位,但参策这个称呼已经成为大明仅次于“阁老”的尊称。
  大学士都是参策,勋戚却不是。
  临清知州说完这句话之后看了一眼张孚敬,而后就说道:“下官已经将文庙一带都清扫整葺出来了,参策先去巡查一遍,看看还需添置些什么?”
  “要的。”
  崔元严肃地点头后,与张孚敬一起走在前头之后才小声问:“文庙?”
  大明几乎每个府城、县城里都有文庙,因为各地都有府学、县学。
  各地兴建文庙,比较大规模的应该是从唐朝开始,到了宋朝成为定制,而在大明朝开始后则几近成形。
  文庙也绝不仅仅只是为了祭祀孔子和先贤,而一般是庙学合一。文庙的官方身份均实际上都是官学的一部分,一般而言,文庙的建筑规制在当地都是较高甚至最高的。
  而地方文庙都是由地方官组织兴建的,各地文庙呈现的均是各自地域的建筑风格。学风鼎盛之地,文庙和官学都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临清是什么地方?
  张孚敬浅笑道:“临清文庙,可比城中任何一处地方都要雅致庄肃,也最为舒适。陛下为大成文宣先师隔代衣钵、新学宗师,行驾设于文庙岂非最好?此乃临清文庙之幸。黄公公,你说是吧?”
  一同来打前哨的黄锦只微微一笑。
  崔元觉得论莽,只怕满朝无人比得上这货。
  皇帝现在有了新身份,驻跸文庙这件事,落在有些人心里只怕是会冒出一个词——鸠占鹊巢。
  何况陛下还带着二妃一嫔呢。
  不过……敦伦似乎也是人伦大典。
  一行人入了城,到了文庙门口,崔元抬头看了看就叹道:“不愧是临清,这棂星门竟也建得这般阔气。”
  棂星即灵星,为天上之天田星,用于文庙乃是推崇孔子可比上天,又因灵星“主得士”而和官学功能相合。
  在规制上,也只有天坛、皇陵和文庙可建棂星门。其特点,就是三座共六柱的一组门。普通一点的地方,木柱、石柱再加点墙瓦妆饰罢了。而这临清文庙,建起了硕大的门屋牌坊。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17页  当前第26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66/61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