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侯朝的区域,这里已经不会再有泥土了。
为了朝仪考虑,很多人都是靴子外面再套一层软靴。此刻他们把外面的软靴脱了下来,默默地来到午门前排队。
三通鼓还没响,此刻本不用先在这里整整齐齐地排好队。
但无形的压力之中,他们就这么自然而然地站在了雨中,而且不交头接耳。
“咚!”一通鼓。
“咚!”二通鼓。
所有人都等到了第三通鼓,午门左掖门和右掖门都洞开。
抬头望去,是肃立在雨中、铠甲泛着幽光的禁卫。
郭勋穿过右掖门,走到西角门外第一个看到的就是被任为勋卫散骑舍人的仇鸾。
咸宁侯病重来不了,但他的孙子还是以这种方式参加了大朝会。
面对郭勋的目光,仇鸾目不斜视,一动不动挺立在雨中。
朔望大朝会纯粹是礼仪性的。
大雨之中,锦衣卫陈设的卤簿仪仗庄重而辉煌,教坊司陈列大乐。
“天子升坐,群臣陛见!”
鼓乐齐鸣中,百官跪拜致贺。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抬头时,御座上终于出现了皇帝的身影。
郭勋心头的大石落了地,没见到真人之前,谁也不敢肯定皇宫里发生了什么。
现在他既然能端坐在这里,那就是宫中局势已经尽在掌握。
“众卿平身。”皇帝的声音不明喜怒,平静无波。
闷雷阵阵,大雨更滂沱。
今天的天子并不体恤群臣,大朝会的仪礼一项项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站在雨中的解昌杰比什么时候都更渴望能位列三品以上,进入能遮风挡雨的地方站着。
雨幕之中,年迈的、身体不好的自然也不少。
可今天没有一人敢于表现出什么怨言,谁知道现在平静坐在那里的皇帝会因为哪一句话、哪一个字怒起来?
他寝宫的院墙和院门,刚刚被烧了啊!
大雨中,大恐怖。
就在这种令人窒息的气氛里,常规的大朝会流程终于到达尾声,群臣都看向了皇帝。
若还没有什么事情,就该散朝了。
历来绝少有臣子在大朝会真的奏事,皇帝在这个场合也不问政。
除了太祖皇帝时。
但今天呢?
“众卿可有本奏来?”朱厚熜开口问了一句。
没人站出来奏事,但杨廷和很紧张地站了出来:“陛下,听闻日精门遇雷击起火,乾清宫可有损?臣请工部即刻着手重修,另整饬清宁宫以待兴献王妃宫眷抵京。”
张锦身后的张佐不免抬头看了看杨廷和。
那天不提,这几天不提,今天倒是主动提出来了,他怕什么?
以张佐的脑子,他想不明白。
李鐩正要站出去表态,在他旁边的王琼略微摇了摇头。
皇帝还没发话呢。
朱厚熜看着杨廷和。
他不记得老秦说过有这场火灾。
现在的朱厚熜并不知道历史上真的有发生这件事,还是自己在登基前后与大礼议一事上的做法引来了这件事。
当他被黄锦背着在雨中狂奔时,朱厚熜深刻地感受到为什么皇帝会多疑,也切身地感受到了那夜色宫殿群落间隐蔽的可能杀意。
大雨中靠在日精门廊下睡着的两个当值太监被烧死了?
朱厚熜是真的不信。
雷击起火,什么火能烧得那么快,让两个近在咫尺的太监察觉不了,一直被烧死在原地?
又或者,天雷不是自上而下,而是斜斜地越过日精门的门廊屋檐,同时劈死了他们?
一左一右,日精门并不小。是他们的脚搭在了一起,还是天雷劈了岔?
朱厚熜沉默着,冷汗从西角门中文武群臣的额头滴落,而外面的群臣脸颊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冷汗。
“今日雨大,没想到大朝会竟会持续这么长时间。”朱厚熜终于开口了,“文臣去文华殿,武臣到武英殿。张锦,让朝食多备一些姜汤。”
“臣!谢陛下隆恩!”
散朝后赐朝食,古来是有这个规矩。
但散朝的时间不固定,这朝食一般也难吃得紧:毕竟不是第一时间烹制好的。
谁也没把这些放在心上。
但像这次这样的安排,那倒意味着是提前准备好的,能吃上口热乎东西。
要不然这大朝会成百上千的人,哪能仓促之间准备过来?
想到昨夜火灾时皇帝还安排了这件事,不少人一时心中暖烘烘的。
心思更灵活的,不免想到皇帝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对群臣示恩?
不,是示恩吗?大朝会,进宫来的文武群臣数目过千!
文华殿、武英殿挤得进这么多人同时进朝食吗?
是暂时看管!
宫中禁卫把各门一守,谁出得去?
杨廷和焦急地看向皇帝,只听朱厚熜又淡淡说道:“公侯伯,驸马都尉,四位阁老,九卿,乾清宫赐宴。散朝!”
“……臣,谢陛下隆恩。”
杨廷和的请奏没有得到正面回应,但现在御座正要被撤去。
从皇帝登基后,他们将要第一次踏足奉天门之内。
是大朝会之后的赐宴,在刚刚遭遇火灾的乾清宫。
既然能在那里赐宴,想来火灾并不严重?
为大朝会准备的卤簿大驾已经在往乾清宫移动,文臣武将中有资格的人,一同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
公侯伯加上驸马都尉,人数一下子是超过四个内阁大臣加九卿的。
但谁也不认为去那里是要打起来,但又一定有什么不方便在这里说的,不方便在这里发的火。
杨廷和反而松了一口气,有什么事私下里商议好,那是稳重的表现。
阁臣和九卿这等人物,不至于没脑子。
“阁老,陛下赐宴,起居注官是否……”严嵩赶紧上前问道。
天子会出现的赐宴场合,起居注官按规矩是要出现的。
严嵩岂能不抓住这样的机会?
杨廷和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
“今日之事,慎重落笔。”他凝重地叮嘱着严嵩。
“下官明白!”
和刘龙一起随这些大明最顶层的文武群臣走入奉天门内的雨中,严嵩的心却火热无比。
前方,会是怎样一段让杨廷和也叮嘱他要慎重落笔的史实?
第69章 不是天灾,是人祸
“武定侯,你又看什么?”
走往乾清宫的路上,张鹤龄再次恼火地反问。
“哼!”
郭勋再次冷哼一声,仿佛变成了哼哼怪。
张永既然出现在众人眼前,张锦也到了大朝会现场,这至少证明宫里大珰们参与此事的可能性很小。
郭勋现在虽然不确定是天灾还是人祸,但往人祸去想是最自然的。
如果是天灾,那就只是皇帝怎么应付文臣们什么“天象示警”之类啰嗦的事。
但如果是人祸,那郭勋就有立功机会了!
本来该明天开的经筵,现在还开不开?
他郭勋作为数十年来第一个知经筵事的勋臣,就这么被这件事搅和了!
无论如何,等会有事,他就要第一个站出来请缨彻查!
一行人在急匆匆的脚步中终于到达了乾清门外。抬眼一看过去,就见右前方日精门附近还有余烟袅袅。
在火灾现场赐宴?不,皇帝是让他们过来看事发现场的。
只见日精门所在的那一角,在乾清宫的宫墙外面也站了一圈太监,就那么站在那里不动。三步一人,静立无言。
像是只保护着发生了火灾的位置。
文臣武将的心全都提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