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明_分节阅读_第16节
小说作者:冬三十娘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27:06
  黄锦在前面领路,杨廷和三人先往行殿中走去。
  行殿之中,梁储和毛澄都在,徐光祚、张鹤龄、崔元陪在一旁,另一侧则是王府属官。
  此时朱厚熜还没出现在这,殿中诸人都迎向了杨廷和三人。
  客套中知道朱厚熜正在里面更衣,杨廷和不想太多了,先走到梁储身边问道:“叔厚,可知殿下昨夜送了一道谢笺入宫?”
  “什么?”梁储意外地问,“说了什么?”
  杨廷和深深看了一眼他,随后才转述了一番谢笺中的言论,梁储听得连连变色。
  “我着实不知。今晨从良乡启程后,我和宪清还劝了一路。”梁储眼神复杂地看了看行殿的屏风之后,“殿下竟然如此……决绝?”
  “于诸事如此论断,殿下轻率了!”毛澄更是愤愤不平。
  在他看来,谢笺中谈到的问题着实敏感。
  正德皇帝已经驾崩,对他盖棺定论议定谥号,是后续一道非常重要的工作。
  而谢笺中谈到了多少敏感问题呢?
  对前任的评价:太宗皇帝之后眼界最广、志气最高。
  对当前国势的评价:天时已变,外患不息,内忧又起。似已年迈,老态初显。
  对当前朝臣辅政倾向的评价:一味因循守旧。
  对自己可能继位后的方针战略:没明说,但他把正德皇帝一顿夸。
  对自己说这些东西的心理准备:引颈受戮。
  他可是遗诏中指名道姓的嗣君,距离真正的天子身份只差一个登基大典了啊。
  在这种时候,怎么敢一下子指责朝臣们过去的辅政成果呢?
  与继嗣问题相比,对于朝政将来会如何走更加重要,更加让朝臣们不能退让!
  看梁储和毛澄的震惊不像是作假,杨廷和又有一番思索。
  这时,朱厚熜终于从里面走了出来。
  他和他登基后的第一套重臣班底,终于面对面。
  杨廷和抬眼望去,只觉得这个年轻的嗣君双眼清亮、精神焕发。
  仪表堂堂自不必说,一路上梁储、毛澄他们送回京里称赞过很多的沉稳、镇静也见识到了。
  朱厚熜也在看着他们三人,过来先问了一个好、对上号,态度称得上随和、亲切。
  杨廷和对朱厚熜的印象更加立体起来,联想到昨天的事和谢笺中的言辞,只觉得这位嗣君心机深沉。
  朱厚熜坐下来之后,也看向了眼中满布血丝、神情疲惫的老臣。
  看来昨晚都没睡好啊。
  “阁老们辛苦了。”朱厚熜开了口,“本以为今天会是百官劝谏的场面,阁老们既然先单独到了,这里的人都知道情况。太后和阁老们的决定直接说吧,也不好让大臣们一直在外面等着。”
  杨廷和、蒋冕、毛纪三人初步领教了他的说话风格,蒋冕之外,另外两人不由得皱了皱眉头。
  杨廷和集中了注意力,上前一步行礼说道:“殿下,礼部昨日所呈禀之仪注合乎仪制,臣恳请殿下依礼入宫,再受百官劝进。”
  朱厚熜沉默了。
  行殿狭小,站不了那么多人。等会正式与百官见面,有资格进来的并不多。
  所以现在面前这些人数,倒像是日后最常见的情景:诸多大事,其实只是与几个重臣一起商量。
  朱元璋所制定的大朝会、朔望朝会、每日常朝制度,到如今实际已经荒废:除了朱元璋自己,后来的皇帝都没有扛得住这种高强度又低效率的形式。
  实际上朱元璋自己也扛不住,废了宰相后设了翰林学士作为“秘书班子”,随后才一步步演化成如今的内阁。
  到了宣宗时,开设内书堂教太监读书,司礼监慢慢崛起,如今帝国中枢就成了这样的结构。
  英宗继位时才九岁,他祖母张太后又不垂帘听政,朝会时哪里能决定一些事?还有着担心皇帝生长发育的问题,所以内阁定下来每天朝会时限制奏八件事,而且这八件事由阁臣事先写好处理意见给皇帝,这样朝会上奏时幼年皇帝就能“决断如流”。
  票拟制度就此成型,而内阁也一步步侵蚀着六部的职权。
  现在,内阁虽然在法理上仍旧对六部没有指手画脚的权力,但因为掌握了六部上奏各事处理意见的“建议权”,实则已经是上级。
  只差进一步直接指挥六部该怎么办了。
  朱厚熜脑子里在感慨这些事,但行殿中则制造出了沉默,因而慢慢压抑起来。
  回过神来之后,朱厚熜摇了摇头:“这是最终的决定吗?我还是昨天那句话:让我以皇太子礼仪入宫登基,我不愿意。”
  杨廷和表情波澜不惊,毕竟早已料到会这样,他再次说道:“殿下,老臣斗胆请问,殿下欲只继统不继嗣,此刻殿中诸人,有哪些赞同?”
  朱厚熜眼睛微眯。
  这就是他内阁首辅的威势吗?直接要让人站队?
  毫无疑问,此刻站出来赞成的,就是逢迎君意的小人了,接下来必定面临狂风骤雨的驳斥,许多帽子都能戴过去。


第24章 你们还认不认?
  面对这种局面,朱厚熜也有一个难处:若只是他自己开口反驳,那就是固执己见、刚愎自用、不得人心。
  皇帝虽自称孤家寡人,要使权力延伸出去,哪里能真的做个孤家寡人?不得有人听你的话,按你的意思办事?
  若是事事自己冲在前面,威严何在?神秘感何在?
  朱厚熜此时并没有其他的好办法,袁宗皋是不可能辩过这些人的。
  这件事,本就不是纯粹讲道理,而是争话语权。
  他知道局面已经演变到此刻后这些人灵活的底线,于是他不会令这件事陷入杨廷和的节奏里,开口就说道:“不用这样问了。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你们和我。你们,是太后、文武百官,包括我母妃,我王府的属官们;我,只是我。杨阁老,您该问的是我,我愿不愿意。现在也只有两种结果:我登基,继统不继嗣;我不登基,回家。”
  杨廷和顿时僵在了那里,手指有些微微发抖。
  他没想到这个嗣君态度强硬到这种程度,竟能够无视百官的态度。
  这是真正的无视:你不赞同,我不在乎。要是让我登基,就听我的。
  何等唯我独尊?
  不料朱厚熜随后却说道:“我不会因为此刻反对我的人是多还是少就改变主意,这既是因为我本心不愿继嗣,也因为,我不希望登基之后因为这个问题的支持和反对,朝臣们就此分成两派。”
  杨廷和悲愤地说道:“殿下既然有此等顾虑,何必明知只继统不继嗣必定议论纷纷,仍然执意如此?”
  “很简单,生我养我者,父母也。当然了,这是大位,既是家事也是国事,我知道会有争论。但这次本来就是特例,这件事情争论起来原本就会各有各的道理。争执不休,于国何益?”
  “既然如此,殿下更该以大局为重……”杨廷和说着说着激动起来,眼里泛着泪光阐述只继统不继嗣会有多少危害。
  朱厚熜皱起了眉。
  一开始还对杨廷和等人的强势有所感慨,但话都说得这么明白了,他们态度虽然明明不赞同却仍旧就能采取苦口相劝的方式。
  朱厚熜对这么多朝代以来已经根深蒂固的皇权威严有了新的体悟。
  “……殿下,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新君纵以多年储君继大位,尚需大赦天下以收民心、论功行赏以安臣下,何况当此殊例?继嗣再继统,实乃正途。奈何殿下解遗诏、上谢笺,另辟蹊径,在臣看来,便是舍近谋远!”
  杨廷和说到这里之后期待地看向了他,朱厚熜却笑了起来,这多少算是讲利弊的成人模式。
  说白了,继嗣又继统是消除隐患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对国家稳定作用明显。至于弊端,无非他朱厚熜一个人扛着:只认大位不认亲生父母的名声,初出茅庐就被重重顾虑束缚着保守而为的基调,承认内阁重臣所提方略更加高明形成的惯例……
  他好奇地开口:“好,就当做是我在故意曲解遗诏!就当做是我制造了这个问题!对于已经存在的问题,你们拿出来的解决办法就是让我退让?没错,对国家来说,这是最轻松的,逸而有终嘛,问题迎刃而解。但是,问题真出在我无事生非上?责任都甩给我了?”
  杨廷和脸色一变。
  朱厚熜没等他开口又继续说:“皇伯驾崩前没有让我继嗣,皇兄大行前没有让我继嗣。我先是世子,然后是亲王,有哪一时哪一刻,我的身份是孝庙嗣子?”
  “你们选立我之前没问我的意见,没有继嗣旨意直接就拟了一道让我登基的遗诏,遗诏里又把我兴献王长子的身份写得清清楚楚!到了这里我把问题提出来了,你们又只希望我改变想法,装作上面这些流程上的、表述上的问题通通不存在!”
  “昨天、今天,你们说了这么多。有哪一个,哪一次,诚心诚意地说这件事没办好,办错了?!只顾着劝谏我,可有一人低头,认错?”朱厚熜看了毛澄,看了梁储,更看了杨廷和,“我大明如此多的难处,如此多的隐患,君心常忧!但朝臣们就一直想着以最省心、最没风险的方式勉强涂抹,装作若无其事、天下太平吗?”
  这话一问出口,杨廷和脸色陡变。
  崔元一直默默旁观。
  以徐光祚和张鹤龄的水平,也许只能一直尽力跟着,思考嗣君与杨廷和言辞所表达的意思。
  但崔元深知,两人的这第一次见面将会决定接下来数年甚至新君这一朝的基调。
  杨廷和的苦口婆心还有嗣君已经到达城门之外的事实,都证明了一点:嗣君不可废,登基是必然的。
  因为他是君,所以杨廷和只能劝。
  杨廷和想拿百官态度来劝,嗣君根本不接招:这件事,你们不支持也得办。
  他在要话语权。
  低头,是真正的臣服。
  认错,哪里还有说话的资格?
  哪怕继嗣再继统确实对国家来说是更稳妥的办法,但裱糊匠的指责可太诛心了。
  这句话之后的杀机之重,简直让人毛骨悚然。
  崔元觉得话并没有说透,说透了太可怕。
  这件事,问题的源头究竟在哪里?真是嗣君的曲意解读吗?
  不,是继嗣流程的缺失、遗诏的表述、从奉迎到入宫礼仪的制定。
  孝庙驾崩之时,嗣君尚未出生;正德皇帝驾崩之时,嗣君仍是宗室有册的亲王世子;遗诏到时,他是袭了兴献王爵的亲王;到了良乡看到入宫仪注前,他是嗣君。
  但突然多了一个皇太子的身份,没有经过继嗣的手续,没有册封!
  为什么之前没有多少人觉得不对?
  知道消息的只有内阁大臣、奉迎团诸人;为保过渡平安,颁行天下的只有一道遗诏。
  百官、百姓,哪里知道嗣君是不是已经在礼部、宗人府那边走完了程序,哪里知道他是不是皇太子的身份?
  此时此刻,这番重大的争论不是一直被控制着,只有少数人知道吗?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是嗣君问话:明明有这么多问题为什么视而不见?为什么没人认错?为什么只拿得出让嗣君屈从的解决办法?
  诛心一点:这到底只是内阁因为事发突然无心犯下的一个错,还是从头到尾都刻意而为?
  就算拟遗诏时仓促没想周全,奉迎团一路前去安陆又回到了京城的三十多天里,还是没有人想到流程上有不妥吗?
  再尖锐一点:此刻面对嗣君问话,内阁不承认错误的后果可太严重了。浅一点,是无能失职错上加错,坐实了裱糊匠的名声;深一点,那是处心积虑、图谋不轨。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17页  当前第1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6/61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