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与现在的差距太大,两千年地形地貌都差了很多,但至少还有个大概,总能参考一下吧?
事实证明,无论是刘彻还是叶图南,想象力都还是太贫瘠了。
坐在大厅内的叶图南连手册都来不及背了,她偷偷挪了挪自己的椅子,正大光明的去看信息员们的分析。
军队无论是出行还是作战,最重要的就是知道地形,两千年沧海桑田的变化下,现代的地图并不能做为古代行军的指点,当然,古代地图更不能,所以将军会提前派出斥候寻找合适的前路,而这一次,斥候的任务变得更加繁重,他们走的更远,尽量寻找高处,好让后世通过天幕拍摄全貌。
在叶图南看来,这就是一张张平庸无奇的风景照,甚至因为现在是秋季而变得格外萧瑟,但在信息员手中,它能够分析出无数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信息。
确定时间,结合树木的影子,矿石情况,能够精准的计算出现在所处的地理位置。
通过地形走向,判断出最适合前进的道路和扎营地点。
对空气湿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建模,再加上地形,可以随时判断水流距离和行进方向。
对单位内野草啃食的情况和粪便的分析,能够判断是敌人的数量和距离长远……
甚至,因为万界播放器的存在,这些信息不需要斥候回归到卫青面前才能将消息说出来,他们只需要按照后世的要求,来到某个地方呆一会,按照后世的要求插几根树枝、挖出来些许泥土,扒开草,后世整和出来的信息,就已经汇集到了卫青手中。
看着面前每半小时更换一次的‘动态地图’,卫青沉默了。
这哪里是‘提供一点地理信息上帮助’,这分明是把对手现在在哪儿人员多少正在干什么全给他了,相当于打王者他开局拿了一件装备不说还开了透视挂——这种情况下要是还打不赢,那直接找根绳子上吊吧!
“有这样的神器在手,只打境内防守反击的话,是不是太浪费了?”
看着地图,卫青若有所思。
之前,他可是和陛下商议的要打下来河套的啊。
巧的是,后世也是这么想的。
开了全局地图还打防守反击,这不是有病吗?看,对面那片养马的草场多好,还有那么多牛羊,不去摸下来,那多亏~
想到一处的双方一拍即合,卫青当即上演了外甥的绝技,九天奔袭千里,绕道反端对方老巢,一举夺下河套平原,将匈奴右贤王连同一众小王全部俘虏,斩杀剩余兵力七千余人,收揽整个河套数百万牛羊马牲畜,顺带断了进攻境内的匈奴大军的后路,前后夹击,杀、俘虏三万余众,重创匈奴,凯旋而归!
--------------------
作者有话要说:
哔哔一点最近新查到的资料,不全,不全,不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其实现在有一个概念就是,古代很多技艺是失传,无法复制的,这个就怎么说呢,没有完全说清楚原因,并不是不能复制,是复制的成本太高且没有市场化回本,所以没人复制,也就没人会,所以归类于‘失传’。
和美国登月考古有那么点相似吧。
其次还有的原因是,有一些材料是现在没有了,或者说有也不允许复制,比如点翠,还有一些青铜器之类的,寻找合适的矿石和保持恰到好处的杂质对现在的确比较困难。
剩下的还有一些真正的‘技术’失传,同时兼顾了以上两者,一方面是我们无法完全复制当年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而且也没有完全复制的必要,没市场,复原出来东西只能往奢侈品走,但国内的奢侈品市场……额。
至于有没有可能为现代科技提供帮助,这怎么说呢,我个人感觉是很少的,大部分不能,因为它们失传本身就是因为落后被淘汰掉的,就像现代媒体炒作古代名刀剑可以吹毛断发、削铁如泥——但现代只要是优质刀同样有这个能力啊,甚至品质更高,真要拿顶尖工艺相比,现代的机床刀具钢连低碳钢都能切削,比起来就是欺负人。
甚至,现在的簪娘们手握现代工业化材料,做出来的很多发簪不比古代的那些精品国宝差。
还有一个关于基础科学的,作者是学渣我先说,目前查到的并不是基础科学百年没有进步,还是有新理论不断提出的:
牛顿搭好力学框架后,狄拉克进一步推进,将其和电磁学联系一起,1928年有了QED ,在新框架下兼容了狭义相对论,并促成了物理学中"场"概念的现代化。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的提出后,杨振宁等人继续发展,1967年温伯格新提出了弱相互作用力和电磁力的统一理论。70年代则诞生了强、弱、电的大统一理论。
但是我没看懂,就,不多写了。
关于分析是看照片分析地点得来的,由于作者知识储备有限……只能写到这种地步了,可恶,国家机器动起来一定会比这更厉害的!
第121章 番外五
消息传回长安, 上下都沉浸在大胜的喜悦当中。
刘彻更是立刻加封卫青为大将军,赐食邑七千户,位在丞相之上, 并赏赐其他参与作战的武将侯爵之位。
而不少因为卫青过于年轻,没有领兵经验, 又觉着此次反击战过于艰险, 无法成功,没有选择投身卫青麾下的武将, 简直悔的肠子都青了。
传承
不过这些事情叶图南是不知道的。
这些天她看着信息员们工作, 从最开始的不明觉厉, 很快变成了麻木,最后看都没兴趣看了。
那些更新的图片几乎一模一样,但这些人却要一张张的分析比对, 将互相印证的消息整合到一起,时刻不停。
时间一长,那剩下的只有枯燥和乏味, 丝毫没有电影中看到的激动人心。
“现实很多事情就是枯燥乏味的,影视作品怎么会拍这个?肯定是紧着精彩的地方拍, 你之前做视频写稿子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嘛。”
刘姐摸了摸叶图南不断想打瞌睡的小脑袋:“好了, 去睡觉吧,好好休息休息, 接下来还有秦始皇时空的问题要解决呢。”
万界播放器没有升级,想要连接,叶图南必须在场,打仗这些天, 信息员轮流倒,她也得跟着熬夜, 现在自然是困的不行,刘姐说要睡觉,她直接起身想要回房间,刚走几步,看到信息员还没走,下意识便开口问道:
“他们不休息吗?”
“他们一会儿休息。”刘姐答道:
“这些检测方法,还得做个简化版本的教给他们,以后就算没有这些高科技,也能粗略的做到识别地理位置,探查水源和追踪敌军。”
这完全是现代留给古代的一个‘大坑’,想学靠太阳影子定位地理,那天体和相关数学必须跟着全学,总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嘛。
而数学,它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有了数学基础,那其它学科的发展,定然不会长久的停滞。
至于汉代会不会发现这点——
他们当然会包装一下话术,比如,谁知道万界播放器会不会那天突然消失,依靠他们,下一代不会打仗了怎么办?还是自己学会才行嘛。
甚至就算被他们察觉到了,汉代的那些高层,又怎么会拒绝这种能够决定战场走向的知识呢?
大不了只局限在斥候中传承,成为一行的机密罢了。
只要这些知识传递到汉代,传递到那个世界,那作为明珠的数学知识,即便是有所蒙尘,最终还会被人发现,继续拾起来研究。
不过这些叶图南是想不清楚的,她混沌的大脑只听到了还要忙,便点头应到:
“奥,那你们加油!”
加油的信息员们忙碌了半个月,最后只留下一位做为继续教学的老师,就都离开了。
叶图南来不及遗憾,两波新的人员又加入进来。
这是一群以老人为主的团队,大部分个个头发发白,不过年龄虽大,却精神奕奕,好像能再活个二十年似的。
叶图南很快了解到了他/她们的身份,分别是各科目的退休教师,退休课本编写人员,以及这些年去各地修路的退休工程师,退休地质学家,以及一部分‘年轻’的技术员。
这个年轻是相较于退休大佬,事实上,这部分‘年轻人’年龄普遍在30岁以上。
人员太多,信息大厅已经塞不下这么多人,刘姐带着人将新运来的电脑摆放在隔壁房间,部分知道情况老师和工程师们好奇的打量着叶图南,还有几位老教授指挥着小伙子们如何布置现场,看着新工作区越发的完善,刘姐给她解释道:
“这是给另外两个时空的长期援助。”
万界直播间这个软件现在被上百台电脑登陆回复,叶图南虽然也会去看,但信息太多,导致她记得很混乱,直到刘姐提醒,她才后知后觉的想起来:
“对了,唐太宗想要修皇家科学院来着!”
“是崇学馆。”
溜达过来的顾胜之说道。
最终没有留下兰亭序复印件的他,立刻选择留在了研究所内,凭借着对唐朝的熟知,成功获得和李世民交流的重任,而后再次得见了王羲之的真迹——隔着视频的那种,虽然不能带走这段视频,但每天能在这里鉴赏一番,也是让人开心的事情,看着叶图南起的这个不伦不类的名字,他笑着说道:
“古代言简意赅,能用一个字的,就不会用这么多字来说明,周时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一个字就能表明地区等级,说起来,古代政教合一,这个崇学馆,看起来很不一般啊。”
刘姐点了点头:“对,这是将崇文馆和弘文馆合并,继续归在东宫名下,说起来,它还招收高官子弟家的女眷呢。”
顾胜之院士微微颔首,表情意味深长。
唐时崇文馆招收皇族宗室子弟为教育对象,归东宫管辖,而弘文馆只收三品以上高官子弟,归门下省管理,和中央专门教育机构的国子监是完全不同的体系,前者属于特权,特设,动它们和‘国本’关系不大,只要皇帝和三品以上的大臣自己不反对就行。
不过,上层人士的行为永远是中下层人士的风向标,连皇室都开始学这些,他们又怎么不会跟着学呢?
尤其是唐时的国子监除了四书五经之外,也有律、算二道,加入化学和物理,也不过是时间的事情。
而有了网线,外置大脑终于上线的叶图南噼里啪啦一阵搜索,把这几个名字和代表含义找出来的她,也模模糊糊感受到了这里面的交锋:
“我怎么感觉,这是唐太宗在给他们家留后路呢?”
国内地域辽阔,只能集权,一旦掌权人昏庸,社会将瞬间急转直下,民智若开,也很难再转回去,王朝覆灭在所难免,每逢王朝更替,皇室必然会经历一波大清理,要是直接换成社会国家,那末代的皇室指不定要被吊死多少人。
可新时代需要技术人才,只要在这方面培养的好,总能让一部分偏远的皇室成员在未来很好的生存下去。
“有可能。”刘姐推了推眼睛:“说不定还可以限制一下有可能出现的皇室争斗,算一箭三雕了。”
不止是现代对于崇学馆多有猜测,唐代各位重臣对皇帝做的这么个决策也是各种猜疑。
和后世感受到李世民‘真性情’,说哭就哭,说笑就笑,自信大方的人物形象不同,本朝人对于皇帝的感觉,其实是四个字。
高深莫测。
这种感觉来源于李世民的所能所为,谁能想象一个年轻人十八岁起兵,四年打下这么大的江山还在逐步坐稳,其本人对降将更是用之不疑,这太违反大家的认知了!
从南北朝乃至隋时,不断的王朝更替和毫无底线的战争,使得人们全都表现出利益至上的一面,皇帝更是如此,冷血、残酷,刻薄寡恩,这样的面孔已经持续太久,哪怕再有天幕讲述的历史验证,人们终究还是会怀疑这是不是作秀,是不是春秋笔法。
可当大家真的在李世民手下做臣子的时候,便会发现,他每一步就是在打破大家的固有认知,他没有作秀,更没有春秋笔法,而是真的有这个实力和胸襟——
这自然会给人一种,你怎么能这么做,做了之后竟然还能成的不可思议感。
认知和情绪的不断加深,自然会让大家对皇帝产生崇拜和拔高。
而天幕,它最初还只是大家窥视后世一角的工具,彼时它会造成影响,不过还在群臣的控制范围内,但当皇帝们主动联系上了无才,事情就越发的麻烦了。
所有人都知道前路将要往初级的蒸汽时代走,可面对帝制消亡,家天下消失的未来,大量的人都处于迷茫的状态,除了少部分人对此极为抗拒,更多的人是等着看陛下的态度。
到底是前进还是后退?前进要进到什么程度,后退又要退到什么程度?
当李世民确定要建崇学馆后,各方人马这才终于动了起来。
有上奏反驳不合圣人学的,有吹嘘皇族子弟学这个就是好,但太子还是不用学了吧的,亦有要求国子监也要加入这些课程,顺便开女科的,还有人对官家女眷上学表示质疑,觉着不符合男女大防,要把女眷去掉等等观点互相冲突,差点没在朝堂上打起来。
李世民看着大众的意见,或是调中,或是坚定底线,硬是将崇学馆开了下去。
不过,等崇学馆真正的开始招人授课,已经是两年后的事了。
毕竟大唐的课本才刚刚编写,总需要时间才能完成,而李承乾也刚好达到六岁,正是适合上学的年纪。
第一届男女同校的崇学馆正式开课,李世民提前翘班,在阁楼上拿着望远镜看着一群小萝卜头们上课的莫样,慢慢的又将视线移到了角落中的陈硕真身上,嘴角微微露出了笑容。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光现在的英雄怎么能够,未来的也都别跑,都好好的给大唐效力吧!
而另一边,工部尚书的应国公武士彟,收到了一封密诏。
他看完密诏,整个人瞬间皱起来眉头,“陛下要三娘五年后必须去崇学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