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前面,这个舆论的话语权和解释权,把它称作大杀器……
刘彻凭借着政治家的本能,立刻察觉到了它的重要性!
【也不怪后世上上下下,从百姓到皇帝,都被忽悠瘸了。
就比如汉武帝推行的天人合一,直接被儒生拿来当党政和制约皇帝的工具。
宋朝政斗就是如此,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我以后专门出一期讲讲。】
好家伙!
短短几句话,刘彻就已经感受到这两种权利的恐怖!
他正想听得更细些,没想到天音虚晃一枪,勾出来刘彻想要了解具体的心情后,话题一转,不谈儒生如何坑歪皇帝,开始评价起司马迁了。
【回归正题。
司马迁,就是拥有话语权和解释权的存在。
我们不能把他认为完人,说他写的史记全都是对的。
他和李广一家的私交,被汉武帝下了腐刑,以及他的阶级身份,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写出来的东西。
不过,正因为如此,我很敬佩司马迁。
毕竟即便是有私人情绪在,他还是做到了史学家的操守,完整的记录下来了卫霍的功绩,没有乱写,也没有移花接木给李广。
《史记》纵然有些许问题,但瑕不掩瑜,它在中华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
这样一个评价,让刘彻等人感觉十分古怪。
这种既批评他的错误,又肯定他的价值的双重评判方式,与现在相差极大。
从周取代商,周公制定,推广礼乐,建立典章制度。著作《尚书》,创造性的将德行与天命相连接,提出君主勤政爱民,修德行,可得上天保佑后。道德便成为了华夏民族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并逐渐深入人心。
随着发展,一些人开始熟练的使用道德攻击手段,即:挑出他的错误,从道德上贬低一个人,进而否定他所有的成就。
这方面,手段最为熟练的便是儒家。
对于这些人来说,天幕的评判方式,是他们极为难以接受的。
太学
听到这里的董仲舒极为不满:
“史家秉笔,为尊者讳,却不可妄改。此人品德底下,如此夹带私意,其作更不该如此褒赞!”
他的说法,引来了身边儒者们的赞同。
【仅以我的个人观点,再来说一下李广吧。
老将军还是很不错的。
个人勇武是真的强,在大汉饱受匈奴欺凌,人人畏战的时候,他敢于和匈奴对拼。
这样的勇气,很难得,很少有。】
刘彻略微一怔,又立马反应过来,
欲抑先扬?
果然,天音和他想的一样。
【但这不能掩盖他本身实力不行。
四次大规模带兵征战一无所获。看上去是运道不好,实际上却是个人能力问题。
他所记载的七十余战,获胜的都是百余人左右的对战。
一旦带兵千人以上,马上出问题。
原因就在于李广治军不严,军纪散漫,如同流寇。
就比如他和张骞出征被匈奴包围那次。
行军,没有编制和阵势,驻扎呢,找水草丰美的地方,然后士兵想干啥干啥,就和放羊一样。
更狠的是夜间还不设岗哨!
那他不被匈奴围,谁被围啊。】
啊这……
听完,刘彻已经开始扶头了。
就连卫青也实在是看不下去,闭上了眼睛。
如此被围,真就自己的问题啊!
【不过李广的个人武力和魅力是真的强。
被围之后靠他鼓舞士气,能带着五千人硬抗匈奴四万人两天,硬是撑到了张骞来救他。】
听到这儿,刘彻微微叹息:
“是个猛将,可惜了。”
个人之勇,甚强。
可惜这般带兵,朕怎敢用?
刘彻看着天幕,隐隐约约的,从李广身上,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
天音,做了总结。
【李广的军事风格,其实是小部队突击。
这种作战方式,面对匈奴小规模入侵或分散掠夺时,能够起到很好的打击效果。
但这种小打小闹,对匈奴整体无法造成大的影响。
而防守反击,也只能建立展小规模的对战中,一旦遇上大型对战,就开始就不行。
汉武帝时期,整体对战匈奴的方式开始改变,上万人的大规模作战是常态。
很不幸,战术定型的李广,无法适应新的环境。
这,才是他四次失利的根本原因。】
第19章 平均寿命
刘彻微微叹息。
天幕所说的是李广,可又何止一个李广!
这分明是大汉如今整个将领层面的缩影。
将领带不起大军,只能带小军,短距离出塞,又或者在汉土内迎敌,打防守反击。
不过,即便是面对他们所擅长的防守反击,也不代表他们能取得胜利。
过往七十多年被匈奴入侵的经历,已经说明了一切。
连李广这样的老将都不过如此,更何况其他的普通将领?
要知道,在小规模本土反击之下,大汉的物资、兵源、马匹,其实是非常充沛的!
连骑兵的数量差不到哪里去。
就像是今年,他能一口气征调四万骑兵迎击匈奴。
其中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本土作战上,能够用极低的成本,进行大军的粮食供应。
骑兵在本土对战,是不用考虑粮食不足的问题的。
就算是自身粮道被断,只要继续前进,去下个城中再征就是了。
可出塞就不一样了。
塞外茫茫一片全都是草,莫说城池了,连个人影也没有,上哪儿找补给?
全靠本土在后方设置粮道供应。
那,怎么设置粮道,配备军队保证粮食不会被匈奴劫走?
只能给粮道配备军队保护。
注意,保证粮道的军队可不能太多哦,他们只会消耗粮食,人太多的话,粮食还没运到,就被他们吃干净了!
还有,千里运粮,十不存一,若想保证一万人出征,那要征十万人做后勤,这些人要怎么协调,才能怎么保证他们能不出乱子?
十万人,可不比十万头马听话。
累了不想干活、因为徭役太苦想跑、水土不服病了、死了,感染上瘟疫……种种问题,都能遇上个遍。
当然,事情到这里还没完。
如果遇上大雨等意外天气,导致失期,粮食没运到到怎么办?
恐怖消息,你的大军在塞外只剩下十多天的口粮,一万人,没有粮食的士兵,随时都会哗变哟~
就问主将慌不慌。
可这还只是一个粮食问题。
天音说卫青霍去病的功绩,已经泄露了大汉采取的什么战略手段,即,大规模骑兵军队主动出击匈奴。
那,这样的大军出征,在场的将领,有几个有经验呢?
莫说大军出征,仅仅是万人军队作战,光排队列阵就能逼死一大堆武将了!
毕竟,军队又一定不会在开阔的平地与敌人作战。
还能有时间摆好阵型,一字排开摆成方列。
怎么,玩1V1回合制游戏呢?
事实上,大军分队包围合击、断人后路、正面迎敌,攻击背侧,薄弱处等等对战手段,多了去了!
战场之上如此瞬息万变,只能指望主将快速做出对敌判断。
而主将一旦命令出错,整个军队就要覆没。
刘彻其实是不清楚这些事物如何具体处理的,也不太清楚万人以上的军队,到底要如何迎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