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京城的百姓来说五文钱的鱼真不算贵,冬日里一斤肉得三四十文,不足十文钱的鱼可以说物美价廉。
这批鱼很快被抢购一空,然后天津卫那边卖鱼的消息传入京城。
毕竟火车开通后,这交流就变得迅速起来,这鱼前脚在京城卖起来,后脚就有人将天津卫那边的消息带入京城。
一文钱一斤的鱼传入京,立刻吸引大批想要去天津抢鱼的百姓。
大家是成群结队跑东门外去坐火车。
都是想要乘着鱼价便宜多囤一下,搬回来腌上,未来一年可就不缺肉吃了。
对于北方的人来说,囤积食物已经成为他们的本能。
天津卫涌入了大批的人来买鱼,然后就遇上了限量这道坎。
不过没关系,可以请当地人帮着代购,多出一文钱他们也心甘情愿。
哪怕是两文钱一斤的鱼也没得买去。
就这样,好几百万斤的鱼短短几日内一售而空。
普通百姓吃鱼,轮到权贵人家吃的就不只是鱼了。
什么龙虾、海蟹、新鲜的鲍鱼轮番上。
这些海鲜只在百货楼出现,还附赠了食谱吃法,这谁见了不想尝尝鲜?
吃海鲜的这股风气从民间传入权贵之家,再到宫里。
一时间就好像谁家不吃海鲜就落伍了一样,连各个酒楼也调整了菜谱,上了各自研发的新菜品。
当然也有平时没吃过海鲜的人意外发现自己出了藓,还差点玩完,不少药馆多了一批同样症状的病人。
直到北城外的医院得出过敏结论后,大家才知道原来时间还有对某种东西过敏一说。
有些喝酒醉死,原来不是醉死,是对酒过敏。
有些人吃了绿豆糕呼吸困难、起疹,原来是对绿豆过敏。
自此医学界有了过敏一词,知道对哪样物品过敏后,就不再去碰,而不是稀里糊涂死掉。
过敏一词其实已经出现了少数人耳中,之前有人去求青霉素,发现对青霉素过敏,后来又出现了另一种药才有了捡回了命。
报纸上将过敏这个现象解释得清清楚楚,一些意识到家里孩子出现过这种症状的人也还是排查自家孩子对什么东西过敏。
当然这些仅限于锦衣玉食的人家,普通人粗生粗养,哪里有那么多娇贵毛病,进化中身体娇贵的早被淘汰了。
在这种热热闹闹的气氛中,短暂的二月很快过去,进入三月气温开始变暖。
朝廷大军动作频繁,一部分派遣到了宁夏,一部分到了大同,最后一部分则前往乌兰布通。
前往宁夏的这支已经出发,第二支也整装待发。
浓郁的硝烟味在京城都能嗅到。
距离皇帝出征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也就是第三支队伍。
三月里是皇帝的寿诞,今年是简办,只赏赐了王公大臣进宫宴席。
生日过后,某天夜里他收到了一份快马加鞭的军情。
宝音被吵醒,就见他坐在床边上眼睛亮得惊人。
“噶尔丹越过杭爱山了!”
杭爱山在哪?
后世蒙古国境内,如今的喀尔喀跟准噶尔汗国的边界线。
噶尔丹率兵越过杭爱山意味着他主动出击。
[时间不对,早了两年。]
她目光看向他。
哪怕他没有解释,她也知道他定然是做了什么,才让噶尔丹提前出击。
不管过程如何,现在结果就是噶尔丹出兵侵犯喀尔喀了。
喀尔喀是肯定抵挡不了有罗刹人支持的准噶尔大军,结果就是被迫南迁。
丢失了喀尔喀的地,只能依靠清军拿回。
这样大清也就顺理成章将喀尔喀这片土地拿到手。
这些想法在心中快速掠过,皇帝眼神里闪过赞赏。
毕竟朝中还有不少人没有看懂情况,连蒙古各部都忐忑不安派人来询问,这是出兵打哪。
他之前给出的借口一直是罗刹人,只有少数人才知道他的真正目标,二月里罗刹人死灰复燃也成为大军出征理由。
朝中有几个人看透他目光盯着的是准噶尔部,这次出兵他是打着将回疆一块收复的打算。
如今等待的时机已到,准噶尔果然在罗刹人的压力下悍然袭击喀尔喀。
现在他御驾出征的机会到了!
第231章
喀尔喀的消息来得很快, 本来是札萨克图汗部和土谢图汗部之间发生纷争,谁料中间穿插过来一个准噶尔。
这下也别争了,全都等着扫地出门了。
求助的消息以最快速度送到乾清宫的御案上, 皇帝一拍桌子,意气风发宣布道:“朕要御驾出征!”
很快国家机器飞速运转起来,提前准备的粮草, 运送边境,跟着出征的商人也挑着胆子拉着马车准备妥当。
三月底,御驾从京城出发, 穿过长城前往大军驻扎地张家口。
皇宫的主人一离开, 不说整个皇宫,就连京城变化都不少。
太子开始了监国生涯。
大阿哥也不想看太子意气风发的嘴脸, 每日下学便跑到了宫外监督建府邸去了。
三月底温度适宜, 万物生长, 南城各伢子也忙碌起来。
徐良友是城内还算有良心的官伢, 主要干的是买卖租赁房子的生计, 不过这两个月他的主要精力不是帮人介绍房子,而是介绍人去干活。
城外有两个招工队, 一个是修水渠, 一个是埋电线杆。
这时候正是忙着播种的季节, 乡下找不到多少人手, 他便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去问, 终于拉来了十几个人的小队伍。
“修水渠需要建高架桥,这个工钱高一些,铺设电线杆工钱少一点,人也找得差不多了。”
为了省钱,徐良友没有带人坐车, 而是步行往城外走。
走了约莫半个时辰就看到了路边有人在忙活,有人往路边横躺的水泥柱上浇水,有人拆掉了昨日的模具,一根没干透的水泥杆子躺在路边。
还有人将模具放在牛车上往京城方向拉,拉一段距离后又放下。
再往北面走,路边的人更多了,有拿着铁锹挖坑的,有扶着已经凝固的水泥柱子埋进已经挖好的坑里的。
水泥柱子很高,世间已经很少有这么高的树木了,现在水泥柱子已经替代了树木的作用。
再继续往北,就看见爬到水泥顶端拉线的人。
徐良友看到路边出现帐篷,回头询问,“谁在这里干活?”
有两个人举手,“我可以挖土。”
“我修过水泥路!”
徐良友见状,就知道其他人都相中了赚钱多的那份,他没有劝说,而是领着这两个愿意的人去了帐篷,没一会儿他拿着一张凭单出来。
将凭单塞进腰间的褡裢里,他又招呼剩下的人继续往玉泉山方向走。
又是半个时辰过去,终于看到前方修出来的高桥。
高桥是水泥修建,上千工人跟蚂蚁样上上下下忙碌,一天就能修出一里路的高桥出来。
桥上方是水渠,水渠一人多高,隔一段就有水塔,水塔内安放的U型连接口,这个U型接口两边并不是一样高,而是根据地势来算高低。
得保证水能够准确运送进京城,毕竟长达几十里路的水桥,谁也不能保证水桥一直沿着海平面向下的趋势走。
水往低处流,若是某处桥修高了,不能拆掉重来,又没有水平测量仪,这时候就得用上U型连接口。
因为工程复杂,所需要的人手也多,工钱也给得多,这段时间徐良友介绍的人大部分都来修水桥了。
累是累了点,可一天赚的钱要比埋电线杆高几文,一个月下来能多出几十文的收入。
高桥这边也有帐篷,领着人进去后,帐篷里的人点了人后就写了一张凭单递给徐良友。
徐良友可以拿着凭单回城内领取介绍费,一人有十文介绍费,这十多个人一天就有近两百。
一个月每天都有这么多人,他至少能拿六两银子。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下狠力气干,几个月就能在外城买一间房了。
可惜现在是春耕,衙门看得紧,不准跑到乡下招人,就怕人跑了耽误春耕,进而耽误收税。
没几天电线先拉进了城,慢一步的是水渠工程。
电线这东西对于京城的人来说觉得不是新东西,当初城外出现了夜晚照明用的电灯,城里不知多少人跑出去看热闹。
这回一听可以拉电入户,不少人都心动了,然而一问价格,这心又冷了下来。
电线入户费用是三百两,入户后还有买材料的钱,以后每月电费以使用的电灯数量来计算。
这电灯也不是整日能用,因为条件有限只夜晚才通电。
这令人望而却步的高价,是普通人连想都不敢想的。
最后交钱的人也只有内城的高门大户和外城的富户。
当然这费用虽然高,还是有很多人趋之若鹜。
本来在城外埋电线的又进城内埋,连城墙都没放过,越过城墙将电线拉进了城。
最先用上电的是城外不远处的医院和城门口免费安装的路灯。
城门口只孤零零竖着几盏路灯,根本比不上布满电灯的医院。
本来入夜后病人变少的医院,因为有了电灯的缘故,晚间的值班大夫也跟着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