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太监上前来行礼,“是,皇上下旨尽早出发,今日得安顿下来。”
三格格知道自己不是去什么寺庙念经祈福,而是去宫外上学,她压抑着心中的亢奋,谨记着贵妃的交代,不透露丝毫让额涅担忧。
荣妃见太监接过了包裹,又叫了两个宫女,“樱桃、红杏你们要好好伺候格格。”
两位十五六岁的宫女福身应是。
正要走到三格格身边,被乾清宫过来的太监跟拦住了。
太监行礼:“启禀荣主子,皇上有旨说格格身边原本的人一律不准带。格格是去清修不是享福,佛祖面前众生平等,总不能离了宫女格格连穿衣吃饭都不会了。”
荣妃语噎,目送女儿雀跃离开的背影,她跺了跺脚,“傻子,去受罪还那么高兴,这不叫[自讨苦吃]吗?”
“大姐姐!”
进入乾清宫,三格格就看到大格格站在贵妃身边像是在说什么。
宝音看到她,冲她招手。
“方才我跟你大姐姐说了,也跟你说一声。”
宝音笑吟吟道:“我在城内开了一家收养孤儿的院子,叫孤儿院,养着不少父母双亡和被父母遗弃的孩子,入宫这几年也没有时间去看看,回头我让人将账本送给你们,你们在宫外有时间方便去看一看,别让人贪了给孩子们的粮食。”
三格格意外,没想到贵妃在宫外还做了这样的好事,她怎么从未听说过?
大格格笑着应下,然后问了去的话要关注什么。
“就去看看,让里面的人知道有人盯着,不要太过分。若是发现心黑的人也不用顾忌我脸面直接报官。”
三格格见大姐姐点头,她也跟着点头。
她以为的孤儿院就是一破院子,养了二三十个孩子,雇了几个婆子照顾孩子,等出宫抽出时间去的时候才震惊孤儿院养的孩子之多规模之广。
马车出了神武门绕到西边的德胜大街,半道上四位格格换了马车,一应行李都被留在马车内。
换了马车,车直接往东最后到了正白旗交界的大街的报恩寺对面胡同。
大格格等人看到报恩寺都很惊讶,没想到女学离寺庙这么近。
“大格格、三格格、五格格、六格格,女学就在王大人胡同里。”
太监领着四位格格往胡同里走,边周边道:“女子学院这边学员日益增多,原来地方小装不下,就将这胡同里的王大人住宅修缮又扩宽拿来做女学院。”
“王大人是谁?是朝廷高官吗?”六格格好奇地问。
太监尴尬道:“这王大人是前朝一个太监,因为住在这胡同里,外面的人便叫这么王大人胡同,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胡同名字。”
眼看快到女学门口了,太监急忙道:“贵妃主子说让您四位隐瞒身份入学,不要暴露身份,假期就去胡同口,回宫的马车会在那里等候,也是小的等人来接您四位。”
“在校期间不要出校,遵守学院的规矩,另外您几位出校,得跟院长说,院长是知道您几位的身份,到时会安排人保护您几位的安全。”
三格格摆手,“啰嗦,行了,既然都到了,你们就退下吧。”
学院门口院长带着等候,接到四位小祖宗才算是松了一口气。
院长身边的夫子教职工并不知道几个女孩身份,在院长将人交给她们后,负责管理宿舍的中年女子站出来道:“都跟我来,先带你们领校服,再安排入住的地方……”
***
房起元挥舞着存折,开心道:“爹,拆迁的钱到了,有十三两呢!”
房爹意外,“怎么这么多?”
“有果树补偿,咱家不是种了两棵枣树、五颗柿子树吗?每棵树按照市面上成树价格赔给咱们,还有咱庄子建房都用的好材料,这些就补偿了十两多,地换地,这个没赔偿,不过咱家签订了一个月内搬家,多给了搬家费,还有猪圈、菜地等稀稀拉拉加一起,十三两呢!”
十三两不多,进城半间屋子都买不起,可乡下的房子本来就不值钱,他们的青砖大瓦房那砖人家也不要,允许他们拆了拿到新安排的住宅地盖房子,一来二去节省不少,关键是新房子还能好好规划。
这次搬家对于他们这些庄户来说是纯赚。
房起元自拿到存折就三天两头去查赔偿的银子到没到,这回到了他悬着的心也能放下来了。
房爹也很高兴,“我让你娘去割点肉,今个儿中午吃土豆烧肉,还有过年留的半斤酒也整上,明天开始我们搬家!”
“等回头新房子起来,你我父子去找活去,我盖房子你去算账,干个几年这家就起来了。”
房起元弯起嘴角道:“爹您说得都对。”
房起元不是房家老两口的亲生儿子,是两人从远亲那里抱回来养的。
做了的事就有痕迹,房起元十多岁的时候就从庄里人口中知道了。
后来亲生父母还带着哥哥来认过,不过房起元不愿意认亲生父母,在他看来自己的爹娘就是房家老两口。
他性格腼腆,却很执拗,认定的事就不会回头。
一家三口美美吃了一顿,庄上也很快听说拆迁款到账的消息。
刚吃过饭就有不少人坐牛车往城里跑,等回来全都开开心心模样。
庄头脸上的笑容就没有消失过,他宣布道:“大家都拿到钱了,就先把新家给盖起来,人家给了咱们一个月时间搬家,咱们也不要拖拉,明天就拆房子,先将砖什么运过去……”
第144章
房起元起了个大早, 先跟着父亲将家里的墙院都给拆了。
墙拆到一半,就见庄头领着人过来喊话,“老房, 咱们打算去借车,你去不去?”
房爹走出来,“借车, 借谁家的车?”
庄头提着脖子上的毛巾抹了一把汗,“跟小汤山借,那边庄子放话了, 说弄来上千头牛, 愿意以一天两斤粮食往外借。”
“两斤粮食倒也划算。”
“卖不?”房起元动了心思,自家是该买一头牲口了, 以前地用不上, 以后那十多亩地, 光靠父子俩可忙活不过来。”
“不知道呀, 正打算去问问, 走不走?回头晚了,该被人借走了, 一千头牛周围分一分也没多少了, 金海那边拆得早急着搬家, 我打算一口气租石头, 谁家用补点粮食, 十头牛干半个月,咱们庄也就搬得差不多了。”
房爹推了推儿子,“让我家小元去。”
房爹舍不得儿子劳累,这墙他跟老伴慢慢拆。
房起元一听出门,想都没想拒绝, 可对上父亲有些弯曲的身影,他咽了咽口水道:“行,我去,要是能买一头牛,我就买一头。”
“对,把家里钱都带上。”
房爹说的这钱是老两口这些年卖菜攒下的。
房母去屋里将一罐子铜钱抱出来,房起元接过去,然后跟着庄头坐上车往小汤山方向走去。
小汤山今日可是非常热闹,建皇家园子并未影响这里分毫。
这里也在皇家园林百里之内,确切说这个百里是连北京城都包含在内,真正受影响的也就三十里地,就是皇家庄园到京城这一块。
西面都进山了,那里是明朝皇陵,也没哪个不开眼的将庄子建在别人家祖坟上。
房起元他们坐车坐了一个时辰才到,牛车太慢了,还没有人家骑着自行车的快。
本来这自行车只能在城里骑,到城外颠簸的狗都不愿意骑。
不过人家大小汤山不一样,这里有水泥厂,修了长长的水泥路,周围慢慢添了这车子。
马车先到了大汤山,临时的牛市就在这里,衙役和伢人正在穿梭忙碌着,有来买牛的,也有来租牛的。
庄头领着人去问哪里租牛,伢人领着他们去了旁边树林子,那几十头拴树上的牛正等着人挑选。
庄头伸长脖子往里面看,“吼,都膘肥体壮呢!”
伢人得意道:“那可不是,这可是咱们商队从草原上拿下的牛,好好喂了半年,不怎么样的,都拿去做罐头了。”
“这牛上面觉得做肉牛可惜,便送到这来,你们要是租一天得二斤粮食,牛得自己喂饱,借你们的是没有生病的好牛,回头再送回来可不能糟蹋得不成样子。”
“那不可能。”
庄头激动擦手问:“我们庄急着搬家,大概需要十头牛,能租吗?放心,粮食肯定给足。”
伢人眼神转为羡慕,“听说你们被分宛平了,分你们的土地原来是皇庄的地都是好地,以后怕是好日子了。”
谁不知道皇庄的地都是好地。
庄头摆手报着财不露白心思道:“能换多少?本来就没多少地,分到的也就勉强生活吧。”
伢人热情了不少道:“租牛多不方便,不如买牛,咱们这还有牛崽子,买回去好好养着,过几个月就能帮家里干活了,一头才要一千钱。”
庄头吓了一跳,“那可不便宜。”
成牛得二两银子,牛崽竟然要一半?
“不贵,都是半大断奶的牛了。”伢人指着站在母牛身边的小牛笑呵呵道。
“咱收铜钱。”伢人偷偷道。
按照官方汇率一两银子一千钱,衙门收税收银子,农户就得将铜钱兑换成银子,去钱庄有时得花一千一、一千二才能换成一两银子,对于农户来说是吃亏的,要是银子成色不好,还得多交不少火耗银。
一听收铜钱,房起元就心动了,庄头也心动,可是考虑到当务之急是搬家,牛买回去不好照顾,便问:“这牛能留吗?等我们搬完家再来买?”
伢人笑笑:“留不住呀,你看周围几个县的人都来赶场子了,这批牛看着多,分一分也没多少了。”
”下次买就得等明年了,明年开春还有一批牛送过来。”
庄头转头就跟几人商量。
“要不买一公两母,回去养两年就能生小牛了。”
庄头给算了一笔账,“咱们置换的地等秋收后才能分到手,搬过去加上盖房子忙完得入冬了,几家养一头牛还过得去,养多了也没地方弄草料,喂粮食不划算。”
房起元坚决道:“我买一头母牛,回头配,明年就能生崽。”
庄头呆了一下,“也对。”
这样可以省下养小牛的成本,明年牛犊子生下来,卖了就能回本。
庄头立马改变了主意,“那就买成牛,回去就能用上,再租个四五头。”
他目光火热起来,他们拆迁款都到了,不差这买牛的钱。
来的几户人家各自买一头,全买母的,打算等到明年租一头公牛给全庄母牛配。
牵着买来的五头牛和租的五头一伙人高高兴兴回了庄子。
牛鼻子上的铜环都印了数字,倒是也不怕租的和买的搞混了。
房起元牵着牛回了家,房父房母看着牛笑得嘴都合不拢了。
“这牛好,这牛一看着就养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