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茂惊讶:“朝廷何时这般大方?”
要知道去年还拖欠了官员三个月俸禄。
张吉午回过神来,“不是朝廷。”
他深吸一口气脸色严肃道:“门头沟修水库一事上达天听,修好了可以泄洪保京城平安,也能让下游成为万亩良田,皇上想修却没银子,这事交给了泰山商行,水库归朝廷和商行共用,泄洪时朝廷有调用权力,平时归商行所有。”
“商议后商行出钱,朝廷出人。”
出的人就是今年服役的百姓,张茂也想明白了。
朝廷付出什么?就是服役的百姓,回报是可以泄洪水保京城的大兴水库。
商行付出的是真金白银,得到的也是水库,水库的用处可就多了,光是养鱼每年就有不少收益。
张吉午见张茂脸色缓和下来,他冷哼一声,“你觉得这是好事?”
张茂也不是傻子,脸色一变:“大人是担心以后的徭役?”
“不患寡而患不均。”张吉午语气凝重。
“百姓知道那些待遇是商人提供的吗?他们只知道自己来服役。”
“往后只要条件没达成现在这样,必定会有人闹事。”
“实属开了个坏头!”
张茂担心问:“那可怎么办?能叫停吗?”
“叫停?”张吉午像是看傻子,“这可是皇上下的圣旨,徭役是皇命,岂是你说叫停就能叫停的?”
张茂吓得脸色惨白。
张吉午调转马头,“罢了,这事自然归上面管,我先去水库那边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
皇帝这一走带走了不少人,宫里又平静下来。
宝音回到延祺宫开始闭门不出。
这日赵昌脚步匆匆往来找她。
“你说是有大量官员弹劾说我对服役的百姓太好,以后朝廷会很难做?”
赵昌连连点头:“是,奏折已经快马加鞭送去给皇上了。”
若不是他跟一些官员交情甚好,也不会这么快得到消息。
宝音感叹一声,“只是提供吃食,连工钱都没给,再奖赏了一些东西这就叫对百姓好?”
“我们的百姓以前过的是什么苦日子?”
赵昌忙道:“娘娘心善,体谅万民,是万民之福。”
“奴才年幼时要是能遇见您这样善心的人,怕是也不至于进宫。”
宝音被他这马屁拍得倒很舒服,会说话的人就是不一样。
她感叹一声,不怪前朝大臣警惕太监,在他们的无条件吹捧下,就算是一个普通人也会自信心爆棚。
吹捧了一会儿,赵昌站在她的角度为她担忧起来。
“顺天府那边来报,说要求服役的人多了两三倍,都是奔着吃干饭吃肉去的,说实话,京城不少百姓日子还没服役的那些人过得好。”
宝音怔了一下,然后道:“这才是我该努力的方向。”
“行了,那些官员的废话就不要说了,不求他们帮忙,只希望他们不要扯我后腿。什么服役的标准不用跟我说,我就认一个理,人家来帮我白干活,管几顿饭犯法了吗?人家出力来帮我,送点不值钱的小礼物还得经过当官的同意?这好名声朝廷不要,我让商行声明一下,服役额外支出的粮食和商品都是商行那边赞助。”
再叨叨连好名声都不给朝廷留。
赵昌没想到还有这种威胁,他见贵妃动怒了忙吹捧道:“娘娘的善心自然是天下皆知,有您发现了牛痘,天花才不再是绝症,这两年可没怎么听说哪里暴发天花疫情了。”
“凭这样的功绩,百姓为您建生祠都是应当,皇上是明白您的,定然不会听那些官员的废话,他们做不到的事,娘娘做到了,百姓只会感激朝廷,何来会因为服役待遇没有这次好而生怨?”
宝音摸了摸小脸,“你说话可真好听,没错,我就是这样菩萨心肠的人。”
赵昌又是一阵吹捧,演足了祸国妖妃和她身边的狗腿子。
一旁的马必应看得心酸,他这人老实,亏就亏在一张嘴不会说话。
自家主子延祺宫谁都淡淡的,没想到赵太监一来就把所有人都比下去了,他也不敢做小动作,人家赵昌可是御前太监,皇上的心腹,使个眼神都能捏死他,他是哪个排面上的人物跟人家比?
“不过娘娘这般放开了让人吃可是会缺粮食?”
宝音翻看了格物学院送来的最新论文,眼里流露出异样光彩。
这世间天才人物太多了,果然只是稍微引导一下就有人将电力产生原因给推导出来了,这样一来距离电灯出现也不远了。
她给皇帝的那个只能算玩具,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坏了,真正的电力开启还要靠这群凤凰蛋!
听见赵昌疑似担心地问话,她心中叹了口气。
她明白赵昌哪里是关心她粮食不够,他担心的是修水库的粮食缺口会导致京城粮价上涨。
她笑笑道:“百姓自带了一部分粮食,缺的那些你且放心。”
她略带自豪透露了些底。
“去年收了十万斤红薯干,地里的土豆刚收了一批有百万斤,正需要人消耗。”
“我在天津修了十个粮仓,里面存了两百万斤陈粮,这些也得清理掉。”
“让顺天府放开了招人,不用担心缺粮食问题。”
“要是不够山西还种了十万亩地的土豆和玉米,下个月也能收获。”
赵昌惊呆了,这样的储备娘娘想做什么?这都能支撑一支军队造反了!
难怪梁九功那老小子一直在私下里说吃软饭,他以为说谁呢?感情是万岁爷呀!
第128章
高三蒙头干了十天每天都有七八分, 最高的时候甚至是九分,赚九分那天累得四肢酸涩,隔日手臂都隐隐作痛, 后来觉得不划算,这也太耽误第二天干活了。
至于赵廷文让他记下的分,去换分票的时候才知道, 他记得那些根本不作数,一天总共才10分,他记得那些分不过是给赵廷文做个参考。
不知不觉十天过去了, 等他爹带着他大哥来替他的时候, 他都忘记了这回事了。
“啥?回去,我不回去。”
高三使劲摇头, 出点力算什么, 这里吃得好, 他看中了一头犁, 嘿嘿, 一身是铁,不用想, 他就知道这个家伙放在田里面会有多好用。
摊贩那里犁就一百个, 换完了就没有了, 一百个听着挺多的, 关键是他们这里有一万多人呢。
要不是这个犁需要五百分, 早就被换完了。
好东西谁不知道,别人也不傻,一些大庄子早打算凑分买了,剩下的为数不多再不买就来不及了。
高三领着爹和大哥去看了犁,然后在高庄头带领下找到高庄的人挨个借分。
“唉?叔, 我分不够,拿来换罐头了!”
高庄头皱眉,“有多少给多少。多个犁对于咱庄是大事。”
就这样在高庄头的带领他挨个地撸分,再加上高三自己存下的很快到了五百分。
高庄头领着两个儿子高高兴兴去换了犁,然后去找赵廷文说换班的事。
赵廷文自然是无所谓换不换人,只跟高山说了一句。
“记分的事我找个人接手,你可以走了。”
高三很是失望,回家有什么好的,不还得在田地里干活,吃得还没有这里好。
然而不管他怎么说不想走都没用,高三递给自己大兄一个心碎眼神,然后被高庄头高高兴兴连人带犁拉回家了。
只是隔天下午高三又回到了门头沟这边,这回他带着自己弟弟一块过来。
赵廷文将手里的工作放下准备去放个水,刚出站着就看到昨日离开的人又出现。
高三搓了搓手挤出笑容道:“赵哥,我能回来继续干活儿吗?不要分,给口饭吃就行。”
赵廷文挑了挑眉,“这个啊……”
“倒也不是不行。”
……
张吉午巡视水库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峡谷内干活的人比他前两日过来要多不少,可外面也没见少人。
“难道说其他县的人已经来了?”可还没到轮换的时候。
一问才知道这多出来的人是原来被家人替换服役的人,只为一口吃的。
被叫过来问话的监工笑呵呵道:“人家来帮干活也不能委屈他们,这分还是要给的。”
不过是多送一些货物过来,什么淋了雨的瑕疵布,纸质和印刷粗糙的《三字经》,玻璃簪子都是畅销货。
商行这一次出动可是掏空了京城各个商铺的陈货。
这些在京城卖不出去,庄户人家可不在意,只能说货物没有找对市场。
张吉午面色凝重,“胡闹,这多了几千人,万一粮食跟不上,让人饿了肚子岂不是要出大事?”
监工自豪道:“大人您不必担心,这粮食暂时还是足够的。”
张吉午如何不担心,这可是京城脚下,真出了事谁都跑不掉。
他非要去检查粮仓,商行这边也拦不住,便随他去检查,张吉午这才知道粮仓就设在通州。
当下张吉午就坐不住了,骑了马就往通州跑。
他甚至没有进城,绕着护城河来到东城,然后看到了呼啸而来的蒸汽火车。
火车他不算陌生,这东西每天呼哧呼哧响,京城里凡是耳目灵通的都知道这东西。
他甚至还坐过,只是这车的速度太慢,别说赶不上骑马,连自行车骑快点都能超过它。
满京贵族没将这东西当成一回事,只当是个大玩具。
偶尔还赶个时髦来坐一坐,真有急事也不坐他,太耽误时间了不说,这车票还挺贵。
蒸汽火车慢慢停下,张吉午看到车头后面一车厢一车厢的粮食,估摸了一下不少于千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