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代,大家还是更喜欢吃外头买来的东西。
楼小乔下午回到家的时候,工人们刚吃完午饭,难得见到这个家里的主人回来,众人纷纷打招呼。
“老板娘,今天刮什么风,这么早就回来了。”
张玉娇正在收拾厨房,中午煮的几个菜全都吃完了,洗完还要备晚上的菜,这个季节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昨天张玉娇说了一声,今天楼小乔从菜市场回来的时候就买了大麻袋的土豆,又买了些豆皮海带这种能放的菜,顶上当季蔬菜的缺口。
“小乔,你怎么这么早回了?”摩托车脚踏板上头放着的那一袋子土豆至少有五十斤,张玉娇赶紧跑过来接,一拎着就觉得沉,满满一麻袋,至少半个月家里就可以吃土豆,另外还有十来斤豆皮,这个搞点肥肉煎出油来,煮上一大锅也是一道好菜。
张玉娇笑的眼睛都眯起来,冲楼小乔说:“白天我再去村里收点鸡蛋,明天工人就少了,一顿饭给少一点肉,再炒个韭菜鸡蛋就齐活了,明天开始熟食能少买一点。”
这边现在有人骑着车沿街卖熟食,在家里就能买到,价格跟县城也差不多,胜在方便,楼小乔让张玉娇自己看着买,但她调整预算,也会跟楼小乔说上一声。
前头要挖地基,人自然多,后头都是简单的活儿了,工人也少了一大半。
楼小乔为她考虑,她也想着为楼小乔省钱。
“你这样安排就蛮好,工人们没什么意见吧?”
“哪能有什么意见呢,去谁家干活能吃咱们这么好,别人家可没有你这么大方。”张玉娇笑的眼睛都眯起来,她是跟着工人们吃饭的,工地上的伙食开的好,她自然也能跟着沾光,大家都说楼小乔是最大方的雇主。
每天楼小乔回来这会儿,也是张玉娇最开心的时候,只有这会儿才有人跟她能说上一会儿话,这段时间她忙的很,白天把小闺女送去外婆家,做完晚饭才接回来,但忙的很开心,时不时的跟楼小乔聊些村里的八卦,楼小乔好像挺喜欢听这些的。
“王耿家那个闺女,不是上京市读书去了吗,全家供的呢。”张玉娇说的这家楼小乔有印象,当家的是个很厉害的妇人,她之前收腊肉的时候还买过王耿家的腊肉和香肠,他家的香肠味道最好:
“那闺女厉害着呢,全家勒紧了裤腰带送的孩子读书,家里几个嫂子意见大的很,要不是王耿婆娘压着几个儿媳妇,早就闹分家了,以前说的好听,等小姑子赚了钱全家都沾光,可这段时间王涛家的孩子去京市找工作了吗,她回来说王耿家闺女拿着家里给的钱,偷偷的在京市买了房,那房子还欠着贷款呢,她反手就把房子租出去了,每个月要还几百块!”
王涛家离王耿家还连着亲,两家的女儿算是一起长大的,王涛的女人叫王慧茹,去京市自然找了堂姐。
谁知道堂姐不是很想搭理她,王慧茹也是个轴脾气,就去打听她堂姐王昕到底在京市过得怎么样。
起初她只是单纯以为堂姐混的不好,不想花冤枉钱招待她,谁知道一打听才知道,王昕同学说她一去京市就找了几份家教,挣钱比谁还拼,加上还有奖学金,起初辅导员还以为她家里很困难,要帮衬着家里头,大一还本着帮助困难同学的心态,给她发过一次一等奖学金。
就因为这个一等奖学金,同学们对她就印象深刻。
后来室友们无意中得知王昕家境不错,她还经常给家里哭穷要钱,同学们一个月生活费三百左右,王昕能夸大了往家里要到一千左右。
一千块,家庭条件特别好的才会要这么多。
大家私底下都很疑惑王昕到底哪里要花钱,结果人家今年一过完年回来,就偷偷摸摸的买了一套小户型的房子。
虽然是分期付款,但好几万的首付拿出去,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因为这个事情,同学们私底下对王昕的意见很大,毕竟当初她可是拿过一等奖的,往年一等奖都是给品学兼优但家境不好的学生,王昕这种能在京市买房的,怎么都算不上家境不好吧。
但现在都大四了,就算追究起来,她大可以解释说这几年家里又起来了,学校还能把这笔钱要回来不成?
而且都快毕业了,她也压根不在乎同学们对她印象怎么样。
这个时候的农村贫富差距也蛮大的,其实王昕家里在村里算有钱的了,大哥大嫂是学校老师,吃公家饭的,二哥二嫂在县城里头开了个馆子,三哥是开城际长途大巴的,她算是老来女,很受父母宠爱。
从找工作开始,王昕就更加多的问家里要钱,以各种理由,什么买衣服啦,买化妆品啦,并且跟家里说这些都是必须的。
现在也不包分配了,要找个工作也挺麻烦的。
王耿心疼闺女,又去找三个儿子要钱,这回老大家的发的难。
因为王慧茹是她以前的学生,在京市一知道这个消息,就打电话回来说了,王昕大哥家虽然是吃公家饭的,但两口子收入并不多,为了养这个妹妹,老两口以前是一个儿子要五百,谁都不偏心,这笔钱对老二老三家里或许不算什么,但王昕大哥家也有个孩子去读大学了,她跟家里人说,周围的同学生活费也就二三百,一线城市兴许要高些,但也就三五百的水平,一千块一个月,在他们学校那属于老板家闺女的档次。
王昕侄女还觉得委屈呢,要想问她爸妈多要点钱。
但听到王昕大嫂耳朵里,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她女儿去学校一个月也就给三百,王昕一个月要一千块?
加上王慧茹多嘴说了一句,一家人就闹起来了。
楼小乔最喜欢听这种八卦,兴致勃勃的听着。
“王昕也真是的,现在倒是找到工作了不找家里要钱了,家里快闹翻了天。”张玉娇把土豆放在避光的地方,这样可以多储存一段时间,等再过半个月,地里的油麦菜跟小白菜也都好了,就不需要买菜了。
楼小乔听的兴致勃勃:“我怎么没听说过王昕大哥大嫂的事呢?”
按说村里人她都认识了啊,原主再宅,也不至于嫁过来六七年,村里人还没认全吧。
张玉娇把土豆放好了,这才直起身子来,拍了拍手上和身上的灰:“王昕大哥王健,和她嫂子齐秋璇都是南江一中的老师,很少回来的,南江一中你知道不,省重点,那两个可厉害着呢,她闺女考的也是重点大学。”
楼小乔卖纸的时候去过南江一中,是个在省内都非常有名气的高中,甩开新都一中好几条街。
这会儿高考还没有扩招,大学的录取比例很低的,县状元都不一定能上清华北大,王昕侄女考的那个大学,在后世算是很有名的大学,反倒是王昕上的那个大学也就是个普通的本科。
这样一比较起来,王昕原本天之骄女的光环就没那么耀眼。
既然学霸的光环不在了,再找家里要钱怕是没那么容易。
楼小乔揶揄道:“看多了兄弟坑姊妹的,为了女儿坑儿子的倒是少。”
张玉娇笑着说:“老来女嘛,她父母生她的时候,老大王健都结婚了,宝贝的很呢,再说了王耿家里几个儿子又不是赚不来钱,别看王健两口子只是个老师,但课外收入也多啊,像他们这样的老教师,又是那么有名的高中的老师,一年在外头补课费都不知道有多少。”
两人说着话往外头走,刚好听到不远处有人在吵架,张玉娇好奇的看了一眼就说:“又是王耿家里在闹。”
第41章
王健是周末被他媳妇拽着回来的。
齐秋璇跟他是大学同学,两人是一起进的南江一中,这几年学校出了名,老师们的待遇也一天比一天好了,不过这会儿教育上没卷的后世那么厉害,教育部也并不禁止老师们在外头补课,所以两口子寒暑假靠着在外头补课,收入其实还算不错。
但高中老师本来就很累,南江高中那样的学校又是省级重点学校,周末通常不放假,两口子一年忙下来,其实也就挣几个辛苦钱,结果小姑子去京市念书,光他们家每个月就要赞助五百。
起初他们也忍了,但等到他们闺女王郁琦去省城读书的时候一打听,周围的同学生活费都只有三两百,多的也不过是五百,刚开始齐秋璇还以为小姑子的生活费都是找他们要的呢,那叫一个气的呀,后来打听一圈才知道,公婆一个月给的生活费是一千块!
到了快毕业的时候又要了几次,一次说是买衣服,要了一千,后来又说要毕业旅游,又要找他们要两千,齐秋璇心里气不过,刚好又听到王慧茹的八卦,这才上门找公婆。
“谁生的孩子谁养,养不起就不要生,我真是受够了。”齐秋璇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做不出泼妇骂街这样的事,但语气也很犀利:“谁家生的千金大小姐,一个月生活费要一千,梳妆打扮还要单独要钱,这回又要了两千是什么名头,以后她嫁人是不是该我们凑钱出嫁妆,拿着我们的钱在京市偷偷买房是吧,真够可以的,今天给我把话说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齐秋璇的婆婆叫邱癞婆,年轻时候长过癞子的,头顶上有一块癞子疤,性子很是泼辣,自从生了小闺女以后,基本上就不怎么下地干活了,刚好那个时候三个儿子也都工作了,一人给家里一点钱,俩老的也够花了。
邱癞婆却是个泼辣的,叉着腰出来骂:“老娘生的儿子,给老娘一点养老钱怎么了,我闺女买房那是她的本事,她自己挣的钱。”
一听这语气,敢情闺女买房是跟他们通过气的,齐秋璇就更生气了。
“四年,每个月五百,一年五千块钱,四年加起来是两万,我们家两万,老二老三家两万,这钱凑起来干脆便宜给你闺女买房了呗,没那个本事就找兄弟们要,真够可以的,我自己闺女才问我们要了三百啊,我这稀里糊涂的供着人家闺女过好日子是吧。”
这钱是王健偷偷给他娘的,一千五有五百是老两口的生活费,还有一千自然是都寄给了王昕。
王健心里头愧疚,低着头不敢说话。
他跟媳妇两个人是真的累啊,一个数学老师一个英语老师,都是主课,每周起码有六天的课,一天至少六七节有时候还有晚自习,寒暑假还要给学生补课赚外快,一年下来没一天轻松日子可以过。
这要是家里有正用也就罢了。
王健耷拉个脑袋:“你也少说几句吧。”几十年的体面都给败光了。
齐秋璇不肯,非要老太太给个说法。
邱癞婆哪里能有什么说法,只是一味的用孝道压人。
齐秋璇的逻辑也是满分,怼的她婆婆没话说。
楼小乔到的时候,婆媳大战还在白热化中,她看着齐秋璇觉得有几分眼熟,也就围观着看了。
倒是张玉娇跟其他村民一样,看的兴致勃勃的,还点评道:“邱癞婆这事儿做的不漂亮,她要是拿出自己存的钱给闺女买房子,估计几个儿子也没话说,这下好了,我看齐秋璇不会善罢甘休的。”
“我听齐老师说话不像是当地口音。”
“她不是本地人,二十年前那会儿的插队知青。”张玉娇想了想:“她就是京市人。”
齐秋璇也想回京市啊,自然打听过京市的房价,那边可不像新都和南江这么便宜,房子贵的她觉得肉疼,只要想想小姑子拿着他们的钱买房,她就更肉疼了。
两人看了一会儿热闹,就回家了。
张玉娇也有自己的小智慧:“当父母的不会做人,寒了几个大的的心,小的躲在京市肯定是不会回来了的。”
被惯坏的那一个总是有恃无恐。
楼小乔笑笑,她好像也会偏疼小点的那个,但也做不到这个老太太这样。
两人说着话就往回走。
楼小乔又问起张玉娇家里的事情。
张玉娇叹了口气:“王盛现在在外头干的稳定了,一个月稳稳的有一千四,我让他一月留两百,剩下的都寄回来给我,免得给了他娘,这辈子都吐不出来了。”
王盛他娘沈大娘是不帮闺女,可她帮娘家兄弟啊。
今年开始村里盖房子的人也多了,她心头也火热。
尤其是看到楼小乔盖房子,她还问了下楼小乔预算,得知也就三四万块钱能把壳子盖起来,她也想盖房子了。
但之前家里的钱都给了舅舅家,是一点存款都没留下,张玉娇就觉得心里堵得慌。
“我婆婆意见很大,每天在家摔摔打打的,我看这日子是不用过了,她要再这样作下去,老了以后还不如王耿媳妇呢。”为了娘家把儿子女儿都得罪透了,难道靠那个傻子给她养老?
有人曾经分析过,沈大娘那个年代的人,经历过战争跟穷苦,生活的经历告诉他们,只有利己才能活下去,就这样活了几十年,想改变强势的态度很难。
但楼小乔跟张玉娇这一代人,却又是生长在红旗下,想要控制他们的思想也很难。
这样的两代人,着实很难融合思想。
“哎。”楼小乔也不知道怎么劝她才好了。
两人说着话到了家里,汪京刚好也来了,昨天楼小乔打电话跟他沟通了几个改动,汪京说要当面谈,工地上才开工,汪京就来了。
好在房子才打好地基,上面的建筑物还没盖。
张玉娇见人过来,赶紧去给他泡茶,楼小乔招呼人坐下,笑着跟人打招呼:“这么早就来了,我还以为这点小事,电话里头沟通沟通就好呢。”
汪京摆摆手:“也是顺路,我刚好要经过这里,不用这么麻烦泡茶了。”
又问楼小乔:“你要改成钢筋混凝土?”
现在农村盖房,大多都是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像楼小乔这样提出要钢筋混凝土的不多。
楼小乔点点头:“这房子盖好后结构上我就不想做太大的改动了,用混凝土的,万一以后孩子们不喜欢了咱们原封不动装修一下就行,但如果用砖混结构,我看以后想改动怕是有点麻烦。”
钢筋混凝土先盖个框架,再用红砖砌墙,以后不喜欢了把非承重的部分一拆就行了,想改变户型都简单。
只是钢筋混凝土可不便宜,这样一来预算要高不少,所以汪京才有这样一问。
“那预算上可是要高不少,你考虑好了?”
“大概要高出多少来?”楼小乔问。
汪京沉吟片刻,给了一个预算的数字。
楼小乔一听是能接受的,又沟通了几个小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