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初唐峥嵘_分节阅读_第623节
小说作者:狂风徐徐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9:26
  杜凤举坦然道:“草民窥见铠甲,后询叔父执礼公,才赶赴仁智宫,以防有变。”
  李渊嘴角微撇,看向了长孙无忌,杜凤举没有去找堂兄杜如晦,却找到了长孙无忌……李渊很清楚这位在二郎手下充当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李渊想起两年前李善曾经对长孙无忌的评价,此人阴诡。
  果然是留在长安的杜淹,李世民在心里反复桥公山、杜凤举连接不断的举告太子谋反,这件事太诡异了,自己并没有任何动作,顶多只是防御而已……封伦、杜淹在长安到底在做什么?
  李渊的视线再次投在了李世民的身上,杜凤举的举告,让他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会不会是二郎出手构陷?
  毕竟二郎这一次随驾避暑仁智宫,除了唐俭、宇文士及等要留守处理朝政的重臣之外,其他大部分的人都带来了,特别是天策府属官,全都带来了……只有记室参军杜淹留在了长安。
  而偏偏是杜淹的侄儿跑来举告太子谋反,李渊也渐渐有一种颇为诡异的感觉……秦王一脉、东宫门下,同时来举告太子谋反。
  似乎只要自己一声令下,就能废太子,让秦王入主东宫……但身为上位者的李渊,那种天然的警惕性再次攀上心头。
  是的,我是想废太子,我是想易储,但这不是二郎用这种阴诡手段的原因。
  说白了,借用后世的一句台词,朕给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你不能抢!
  殿内安静了片刻后,李渊的视线重新落在了杜凤举身上,“长安可有异动?”
  “草民不知。”杜凤举吞吞吐吐的说:“不过坊间有童子传唱……”
  童谣在古代,是有独特地位的,很多时候被视为征兆,最典型的就是后汉末年,洛阳童子传唱“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是喻董卓凌国后又败亡。
  很难说这种童谣到底是提前出现的,还是后人杜撰的,但当权者对这种近乎于谶言的童谣都很重视。
  就在十年前,或者七八年前,或者更早一些,或者略晚一点,也有类似的童谣,是一首《桃李章》。
  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
  民间也有如“杨花落,李花开”类似的传言,反正李善刚刚穿越而来的时候就已经听说了……不过那时候洛阳虎牢之战已经落幕,很难说这种传言的来源。
  李渊面如寒霜,声音略有些低沉,“念来听听。”
  “房陵王,十八载,归黄泉,子嗣绝。”
  李渊第一时间转头看向了儿子,而李世民的视线也在第一时间投向了父亲,父子俩的视线在空中汇集,交换了个眼神。
  所谓的房陵王指的自然是李渊的表侄,李世民的表兄,前隋太子杨勇,这位倒霉的太子坐镇东宫正是十八年。
  杨广在仁寿宫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赐死已经被降为长宁郡公的大哥杨勇,之后杨勇九个儿子,无一善终,子嗣断绝。
  李世民微微摇头,李渊微微颔首,他心知肚明,这应该不是二郎放出来的。
  如今的局势其实已经比较明朗了,他日秦王入主东宫,太子李建成被废后……是生是死不好说,但至少子嗣应该不会断绝,毕竟与原时空不同,李世民不是通过政变的方式登上皇位的。
  就是李世民心狠手辣如隋炀帝杨广,也没有必要在这时候放出这种风声……就算是杨广,也是在杨坚病逝之后,才对杨勇及其子嗣动手的。
  李渊心想,这应该是大郎自己放出来自保的。
  而李世民却在心里琢磨,或许这是大哥自己放出来……作为起兵谋逆的借口的。
  没办法啊,一旦被废,自己身死,而且子嗣都要被斩尽杀绝……所以我只能无奈举兵了。
  “父亲,还是先遣派信使去京兆,召任国公、萧国公率兵护驾。”李世民抓住最关键的一个点,不管发生了什么事,只要刘弘基、张平高带兵抵达凤凰谷,那就能处于不败之地。
  李渊点头答应,吩咐宫人传召中书令杨恭仁,中书舍人崔信,在这种关键时刻,不需要门下用印,但中书省这边是要留档的。
  长孙无忌是有些懵懂的,他并不知道在杜凤举之前,被杜凤举作为证据举告的桥公山正站在殿角落处,用颇为佩服的视线打量着他。
  秦王果然了得,安排了不止一批人手,先有举告,后有人证。
  而李世民打量着长孙无忌的视线却带着狐疑,他现在很确定是封伦、杜淹在搞东搞西,但不确定长孙无忌在其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是因为这位大舅兄等不及了吗?
  但即使等不及,也应该与我商议,由我来做决定!
  片刻后,中书令杨恭仁与中书舍人崔信均脸色微变,迅速铺开纸张,崔信挥笔拟诏,就在这时候,第三波到了。
  宫人疾步入内,禀报道:“陛下,东宫太子洗马魏征请见。”


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蹊跷
  整个仁智宫都有躁动了,刚开始的桥公山、杜凤举还稍微好一点,毕竟没什么人认识他们,但身为太子心腹幕僚的魏征,熟人就多了。
  凌敬面无表情的站在窗边,想着刚才的魏征以艰难而迅速的姿势一路小跑,怀仁送来的消息无误,真的是今天,不过大半个时辰,已经连续三波了。
  此时此刻,翠微殿内的魏征都已经维系不住站姿了,李渊不得不让宫人搬来个胡凳。
  其实昨日已经有东宫使者抵达仁智宫,是太子舍人卢宏,如今卢宏还在凤凰谷,但信使昨日就启程赶回了长安,魏征昨日提前出了长安,在三原县歇脚,得信使回报后,一路疾驰抵达凤凰谷,此刻累的两条腿都已经站不住了。
  看了眼角落处的桥公山,魏征径直道:“陛下,此僚深受太子隆恩,却是背主之人,请陛下斩其首级。”
  魏征不认识杜凤举,但看到桥公山的那一刻,已经做出了判断……这厮果然是来仁智宫举告了。
  李渊不自觉的瞄了眼李世民,事实上杨恭仁、崔信、柴绍等人都转头去看李世民了……所谓背主,背叛东宫,那只能是秦王的人了。
  李渊觉得有些头痛,接踵而来的突发事件,各种线索,各人的背景,以及两个自己也看不穿心思的儿子,让他心力交瘁。
  “玄成细述之。”李渊指了指胡凳,“坐下说。”
  魏征坚持再次行礼拜谢后才坐在胡凳上侃侃而谈,“今日,臣愿剖心而述。”
  “陛下晋阳起义兵,得天下之望,秦王殿下定关中、陇西,复河东,中原一战擒两王,军功盖世,自古亦少见,必定留名青史。”
  “太子入主东宫多年,辅佐陛下处置朝政,但无奈于秦王之进取,不得不有所自保,故设长林军,亦曾命心腹运送军械、铠甲至坊州刺史杨文干。”
  李渊越来越觉得这件事诡异异常了,好吧,先是东宫属官来举告太子谋反,然后秦王一脉也来举告太子谋反……而太子的心腹幕僚疾驰而来,用这样的话作为开场白。
  魏征这番话的意思无非是在说,太子运送军械、铠甲给杨文干,针对的不是李渊,而是李世民……魏征显然是打过腹稿的,为此还特地将长林军拿出来做例子。
  毕竟,当年长林军就是李建成在李渊的默许下组建的。
  虽然说如今的局势,以及李渊与李建成、李世民父子之间的关系与以前已经大不一样,但其中的缘由却是不能摆到明面上的。
  李渊叹了口气,微微点头,“桥公山举告太子谋反,使坊州刺史杨文干起兵谋逆,玄成亦知晓此事?”
  “约莫猜到。”魏征扬声道:“杨文干武德六年出任坊州刺史,东宫一脉唯其一人在关中出任州府主官,自那时起,东宫每隔一段时日就会运送军械、铠甲至坊州……”
  李渊突然开口打断道:“军械由何而来?”
  魏征犹豫了下才道:“少府。”
  少府在唐初拥有不小的权柄,与民部、兵部、军器监、将作监、司农寺、太常寺都有权责上的重叠,最典型的就是矿山开采、打制军械,按道理来说是民部、军器监的范围,但目前都是少府管辖的。
  而如今的少府监是庐江郡王李瑗,绝对的东宫一脉。
  李渊脸色不是太好看,“继续说。”
  “是。”魏征舔了舔发干起皮的嘴唇,“此事由太子殿下心腹尔朱焕主持,桥公山乃是副手。”
  “如今陛下在坊州仁智宫避暑,太子会傻到往坊州运送军械、铠甲,并命杨文干起兵谋逆吗?”
  “太子无秦王在军中的无上威望,杨文干无天策府如云名将的勇武,但太子不会傻到自寻死路。”
  说到激动处,魏征强忍疼痛,霍然起身,道:“桥公山瞒着太子,暗中运送铠甲、军械出长安,尔朱焕察觉后告知太子,当是时,已然落幕,难以出城,殿下命臣驱马疾驰赶制仁智宫。”
  魏征戟指盯着桥公山,叱骂道:“行此阴诡手段,构陷太子,又是背主之人,陛下难道不应该斩其首级吗?!”
  李渊目光幽深,在心里沉思,但一时间理不出什么头绪来,而桥公山已经两股战战……如果秦王这一次不能入主东宫,那自己只怕难逃一刀。
  而李世民却转头盯着长孙无忌,这件事太蹊跷了,封伦、杜淹同时使了手段,而且桥公山、杜凤举两人是几乎同时赶到了仁智宫举告太子谋反,但封伦、杜淹之前在天策府内没有直接来往,也没听说这两人有私谊。
  而且桥公山来举告太子谋反,尔朱焕却向太子举告?
  长孙无忌已经完全懵逼了,封伦、杜淹的计划他并不知道,但也欣喜,只是没想到谋划却是这般漏洞百出……尔朱焕为什么会突然叛变?
  殿内如死一般的寂静,杨恭仁、柴绍两人眼观鼻,鼻观心,而还手持毛笔的崔信忍不住打量着李世民的神色……真的会是秦王构陷吗?
  虽然魏征没有指名道姓,但谁都听得出来……就连崔信都听得出来,魏征就是在说,桥公山被秦王收买,以此构陷太子谋反,甚至桥公山就是秦王安插在太子身边的。
  殿内最紧张的其实是魏征,因为在抵达之前,他始终无法确认桥公山的身份……到底是秦王的棋子,还是陛下的棋子。
  所以,之前魏征不敢指责桥公山是秦王的人,万一错了,秦王反驳……那就操蛋了。
  如果是陛下的棋子,那这件事就很难办了……太子就算脱冠请罪,只怕也要落个被废的下场。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发现李渊神色阴郁,发现李渊时不时看向秦王的眼神颇有狐疑,魏征差不多能确认,桥公山应该是秦王的人。
  在这时候,魏征加了把力,“陛下,请传召太子于仁智宫觐见。”
  李渊神色微动,什么样的解释都没有这句话的效果好,如果太子肯来,敢来,那差不多就能确认是别人构陷了,运送军械、铠甲给杨文干不能证明什么……自己都曾经默许太子在皇宫门外组建长林军。
  顿了顿,魏征再次加力,“陛下,请传召坊州刺史杨文干觐见。”
  这时候,李世民面无表情,而长孙无忌咬了咬牙,他已经恨死封伦、杜淹两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了。


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处置(上)
  翠微殿内,李渊面无表情的坐在上首,目光闪烁不定,虽然连续三波人让他目不瑕视,让他心力交瘁,至今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有一点很清楚,不能随意做出抉择,需要考虑清楚。
  李世民同样面无表情,其实他是想说话的,在他看来,首先要尽快召刘弘基、张平高率兵护驾,只要这股兵力能抵达坊州,虽然不能迎刃而解,但可立于不败之地,再慢慢搜寻线索,慢慢查询内情。
  但李世民不能开口,也不敢开口,一方面是因为刘弘基秦王一脉嫡系的身份,更何况李世绩、黄君汉两位军中大将,都是李世民的嫡系。
  另一方面在于魏征的建言……召太子觐见,召杨文干觐见,只要他们来了,那就黑白分明,没有什么比这更有说服力的了。
  除非太子、杨文干不敢来,但魏征启程前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也肯定与太子、王珪、裴世矩商议了,李建成不敢不想来仁智宫的可能性很低很低。
  最重要的是,李世民知道,只怕父亲怀疑是自己暗中动了手脚,企图尽早的入主东宫。
  殿内的气氛有些凝滞,谁都不敢大喘气,角落处的桥公山茫然的看着这一切,一切都超出了他的预料,超出了他的想象。
  事实上,现在的李渊哪个都不相信,但在短暂的茫然之后,发现哪个都不值得怀疑,这让这位大唐皇帝陷入了更深的茫然。
  如果太子决心起兵谋反的话,魏征来做什么?
  缓兵之计吗?
  不可能,这只可能打草惊蛇。
  之前几年运送铠甲、军械给杨文干,那是大郎的自保之道,李渊也没脸面拿这个作为废太子的由头,整个朝堂都知道这是自己默许的……如果想以类似的理由为借口来废太子的话,禁苑内还有三千长林军呢。
  而李渊之所以在长安左右布置后手,无非也就是不想以此为借口来易储。
  这一次桥公山出京运送军械,显然不是太子指使的,不然就不会有魏征疾驰而来,替太子表明心迹了,甚至放出了太子愿来仁智宫觐见这样的承诺……虽然没有言明,但李渊知道魏征的意思,太子肯定是十几骑,甚至孤身来请罪。
  相反的,桥公山来仁智宫举告太子谋反,这说明此人很可能是受二郎的指派……李渊眼角余光扫了扫角落处的桥公山,他隐隐记得这人是东宫老人,也是当年晋阳的老人。
  是最近被二郎收买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89页  当前第62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23/78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初唐峥嵘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