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现在,有一个谜团解开了,历史上的杨文干事件中,奉命送军械铠甲的东宫属官突然转道仁智宫,告发太子谋反,这件事的背后一定有其他势力的插手……说白了,这件事是其他人栽赃在太子李建成头上的。
深吸了口气,李善目光炯炯的盯着尔朱焕,“舅父此去坊州,是要送什么东西给杨文干吗?”
尔朱焕霍然起身,目光全是震惊。
果然如此,李善反而坐了下来,在心里这么想着。
虽然历史轨迹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虽然可能时间点与原时空不同,但李渊、李世民、李元吉依旧还在仁智宫避暑,而尔朱焕这个东宫属官却莫名其妙的要去坊州见杨文干……李善忍不住咧咧嘴,历史上告发太子谋反的搞不好就是自己这位舅父。
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相见(下)
虽然知道这位外甥在短短几年之内异军突起,文武两道均有极高建树,被誉为“世间第一流”,但尔朱焕还是大为意外,大为震惊,他完全想不通对方是怎么从中窥破这一切的?
外甥向来不涉夺嫡,乃是陛下嫡系,难道陛下知道了这件事?
尔朱焕不信,这件事极为机密,用的都是绝对信得过的人手,如果陛下知晓……那废太子的理由都不用另外去找了。
呃,谁都想不通啊,谁让李善读过《旧唐书》,还读过《新唐书》呢。
李善叹了口气,“舅父是送军械去吗?”
看尔朱焕没吭声,似乎还没回过神来,李善追问道:“太子意欲使杨文干起兵吗?”
“绝无成功可能。”李善断然道:“杨文干麾下就算召集府兵,也不会超过三千,而左右千牛卫均属精锐之师,加上各将部曲,千余精锐坚守凤凰谷,败敌或许勉强,但绝不至于实守。”
“难道太子在仁智宫中有所布置?”
在察觉到历史车轮再一次滚入原时空的轨迹之后,李善第一时间就做出了判断,首先要确定的是,尔朱焕的身份。
“难道太子有必胜的把握?”
朱氏虽然不懂这些,但至少能看得出来,谈话的节奏已经完全被李善掌握,尔朱焕只能被动的应付。
想了想,朱氏轻声道:“兄长,若东宫没有把握,那为何要让怀仁携家暂避岐州呢?”
在目前的局势下,没有一定的把握,李建成是不会动手,也只有在成功之后,裴世矩才会对李家下手。
看见微有成型的汗珠从尔朱焕的额头泌出,李善感觉自己一点点的接近事实,他慢悠悠的说:“是裴相吗?”
“不对,裴相虽得陛下信重,但却手无缚鸡之力,也难抗秦王之威。”
“是户部尚书兼太子左庶子郑善果吗?”
“应该不是,郑善果在仁智宫中常与江国公来往,其侄郑仁泰为其引荐天策府大将秦叔宝、侯君集、段志玄。”
“更不可能是冯立……”
略为停顿了片刻后,李善才开口问道:“舅父,会是齐王吗?”
“齐王?”一直没吭声的尔朱焕忍不住脱口而出,“怎么会是齐王……”
李善突然笑了,“真的不是齐王?”
“还以为舅父是齐王的人呢。”
尔朱焕用古怪的眼神打量着李善,“齐王一无功,二无威,三无德,四无能,怎敢觊觎东宫之位?!”
“哈哈哈,舅父说得是。”李善放声笑道:“但陛下子嗣虽多,但成年嫡子中,除却太子、秦王,就是齐王了。”
尔朱焕摇摇头,他似乎不太想继续说仁智宫这个话题,“其实某也不知道到底会如何……”
话还没说完,尔朱焕就住了嘴,因为李善打断了他的话。
虽然外甥贵为嗣王,但毕竟是晚辈,尔朱焕心里是很不悦的,但等他听完这句话,不由得身子僵硬,不敢置信的盯着李善,眼神呆滞。
因为李善是用感慨的口吻这么说,“原来舅父是秦王的人。”
一旁的朱氏也目瞪口呆,兄长不是太子的心腹吗?
怎么会是秦王的人?
但看看呆若木鸡的尔朱焕,朱氏立即知道,儿子的猜测是正确的。
对于尔朱焕、朱氏来说,李善的认定堪称天外飞仙,简直匪夷所思。
但实际上在李善这边,却是有迹可循的……只不过是通过这一世的观察与前世记忆相印证得出的结论。
李善很确定封伦与齐王密谋……都盯了三年了,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出错,虽然李善至今都不知道封伦为什么要与齐王勾结。
从尔朱焕默认是运送军械给杨文干这件事上,李善确认历史上杨文干事件中,李建成八成是被人坑了。
而幕后的黑手到底是谁呢?
只有两个选择,而这两个选择都与封伦有关,因为昨晚尔朱焕密会封伦。
所以,要么是齐王,要么是秦王。
一个是暗中与封伦勾结,一个是将封伦视为天策府柱石。
既然尔朱焕否热了齐王,李善相信对方不会在这时候扯谎,那么只有秦王这一种可能了。
至于历史上杨文干事件的真相,李善不再去想,谁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但在这一世,李善已经差不多想明白了。
安静了片刻后,李善还在斟酌如何询问,从哪儿开始问起,尔朱焕却主动开口了。
“十余年前,陛下龙潜晋阳,暗中聚拢豪杰,算起来某也是陛下嫡系。”尔朱焕低低道:“败宋老生,攻占长安,也曾有功勋。”
“武德元年,陛下尚未建国登基,遣派太子、秦王率大军攻略洛阳,不胜而归,那一战的归途中,韦挺曲意接纳……”
“所以,秦王就将你顺势送进了东宫。”李善对此倒是不意外,历史上李世民在东宫内的的确确安插了不少人手。
尔朱焕点点头,“数年间,秦王南征北战,军功盖世,太子于东宫惶恐不安,武德六年调杨文干回关中出任坊州刺史。”
“其实这不是第一次了,太子密令,自去岁十一月起,每三个月送一批铠甲、军械去坊州,这一次正好是七月。”
李善有些诧异,“如今陛下就在坊州避暑,难道太子还要送吗?”
“秦王使人下令,起运铠甲、军械去坊州,转道仁智宫告发太子谋反。”尔朱焕苦笑道:“一旦事发,太子走投无路,或会起兵……”
朱氏接过话茬,“所以兄长才会劝怀仁携家往岐州避一避。”
尔朱焕叹道:“太子或会在长安举兵,杨文干或也不会坐以待毙,两处均是凶险之地……”
朱氏点点头,转头看向李善,而后者陷入了沉思。
李善首先判断的是,这个逻辑比较通顺,舅父身为太子心腹,举告太子谋反……李渊要么直接派人回京架空东宫,要么干脆传召太子来仁智宫觐见,都有可能使李建成再也坐不稳太子宝座,而李世民也能顺理成章的入主东宫了。
看上去一切都符合秦王的利益,但无奈李善不信,决计不信。
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选择
在决定来日月潭之前,尔朱焕做了很多的思想准备,也准备了很多有理有据的理由,但他没想到这位外甥用看似平淡却锋锐的言语,一次又一次的让自己心神失守。
但最让尔朱焕震惊的是李善刚刚说出的这句话。
“此非秦王之命。”
简单的言语,却是以非常肯定的语气说出的,尔朱焕呆呆的看着外甥,“但……但……”
李善突然笑了,“舅父,裴世矩为何投入东宫门下?”
“他裴弘大数朝名臣,又年近八旬,大限不远,这是何苦来由?”
那个答案就在喉间打转,尔朱焕双目圆瞪,“你……你……”
“数年间,太子、秦王夺嫡日烈至此。”李善叹道:“自一介随军平民,屡立功勋,山东力挽狂澜,代州扬威塞外,泾州再破突厥,更与平阳公主交好……你真的相信,我不涉夺嫡吗?”
尔朱焕用古怪的口吻说:“你……也是秦王的人。”
“早在山东战事期间便已决意投入秦王麾下。”李善嘿然道:“实在没料到,你我殊途同归。”
这个形容让尔朱焕忍不住笑了,但他随即脸色微变,“不对,河北战事……你难道知晓李德武投入东宫了?”
李善深深的看了眼尔朱焕,“舅父,恰恰相反,因为甥要投入秦王麾下,所以才将其送入了东宫。”
朱氏横了眼过去,心想以后儿子的话要选择性的听了,到现在她才知道儿子那么早就投秦王了。
尔朱焕的脑子转了会儿才反应过来李善这句话的意思,“裴世矩想将其塞入天策府?”
“不错,所以只能将他送入东宫了。”李善将话题扯了回来,“若是前些年还不能断定,但如今……不仅仅是册封嗣王,不仅仅是与平阳公主交好。”
“苏定方、张仲坚、薛万彻、张士贵……秦王若要行大事,难道会不提前告知吗?”
尔朱焕眼珠子转了转,“秦王殿下知晓内情?”
“当然。”
尔朱焕吸了口凉气,他也感觉不太对劲,以李善现在的地位……不说其他的,至少张仲坚还领着灵州军呢,而且代州总管李靖那边麾下的朔州总管刘世让也是李善的嫡系。
考虑到秦王尽知内情,李世民不太可能刻意的绕过李善来做这件事……毕竟朝中公认,李善是个对陛下有影响力的臣子,而且还挺擅长媚上,挺擅长揣摩上意的。
李善很确定这点,他曾经在密议中听李世民强调过……如今东宫不稳,但天策府不可贸然一切以稳为主。
朱氏补充道:“凌公得秦王殿下信重,一度执掌天策府。”
“还有赵国公苏定方。”尔朱焕的脸色有些灰败,“若是秦王殿下欲行大事,必会用苏定方替霍国公执掌北衙禁军。”
“所以,此必不是秦王之命。”李善盖棺定论,“封德彝假借秦王传令。”
尔朱焕眼神复杂的看向李善,鞋子里的脚趾都蜷缩起来了,外甥不可能派人盯着自己,一来没有必要,二来白日自己基本上都是在东宫内,想跟梢都跟不了,那只有一种可能,外甥一直在盯着封伦。
朱氏轻声道:“阿郎,如之奈何?”
这时候脑海中灵光一闪,尔朱焕脱口道:“齐王?”
正准备开口的李善一怔,笑了笑点头道:“的确是齐王,舅父如何猜到的?”
“你之前刻意提及齐王……你猜我是齐王的人……”尔朱焕全盘想通了,“难怪你要盯着封伦……他与齐王有勾结?”
“暗中来往已有数年,最开始是无意间发现的,之后一直遣派人手盯着。”李善饶有兴致的问道:“封伦为何会找到舅父来做这件事?”
“武德二年,封伦入唐,陛下责其谄媚不忠,严词斥责,罢官遣返。”尔朱焕解释道:“后秦王殿下用之,陛下才使封伦出任内史舍人,当时暗中消息传递就是他。”
“难怪了。”李善摸了摸下巴的短须,“局势已然明了,封伦必有谋算,得利者必然不会是秦王……”
尔朱焕忍不住开口打断道:“封伦其人,虽品行低劣,但却非蠢人,为何会选齐王?”
这也是李善想不通的,他顿了顿继续道:“我不会回仁智宫,但已经在各处布置斥候,若是事发,择机率亲卫进发坊州。”
“而舅父,绝不可去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