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前李善奉命率军出征,不得已从北衙禁军中抽调了自己的嫡系以及旧部,甚至还要从代州调来张士贵、薛万彻,以保证自己对大军的掌控力。
但在泾州一战后,李善已经彻底树立了自己在军中的威望,即使没有苏定方、张仲坚、张士贵的力挺,众将亦俯首帖耳。
李善缓缓起身,扬声道:“屯兵已久,孤已决意,诸位点齐麾下,明日出兵。”
厅内众人大都愕然,面面相觑,之前两个月都小打小闹,大雪之后甚至屯兵不动,却在即将过年,依旧大雪的时刻,突然发兵,这实在太令人诧异了。
对其他人来说,这很意外,但对张仲坚来说,却是个好消息,至少不是换帅。
但张仲坚在情绪稳定之后,也不禁皱起了眉头,如今实在不是开战之机,身边的宁州刺史胡演已经越众而出,朗声道:“京中流言蜚语,但陛下赐骏马锦袍,殿下不必为自证而贸然出兵。”
对于京中那些流言蜚语,众多将领其实最关注的是那条“邯郸王按兵不动,拥兵自重。”
自古以来,领兵大将最怕的就是这种事,流言一出,李善就要出兵,而且是在这样的季节,不由得胡演等人如此想。
温彦博笑道:“子忠此言差矣,世人皆道非出兵之机,此正是良机。”
呃,温彦博足以为相,但军略一道非其所长,历史上也是这一年,他担任河东道行军总管管国公任瑰的长史,结果全军覆没,任瑰单骑遁走,温彦博被突厥俘虏。
胡演嗤笑道:“梁军依六盘山,居高临下,一旦发兵,必然难以隐藏踪迹。”
温彦博的意思是,所有人都想不到会出兵,这正是好机会,但胡演一语戳破,大军出动,既占据防守地形又有登高望远优势的梁军肯定会迅速发现,不可能起到奇兵的作用。
张仲坚摸了摸鼻子,眼角余光扫见苏定方面色不变,心想自家这位郎君应该另有谋划。
“子忠乃是沙场宿将,此言不差。”李善笑道:“降将李正宝暗通消息,意欲献那城及南关、平峰、红河三镇,故虽天降大雪,但机不可失。”
窦轨、温彦博都微微蹙眉,没想到李善如此坦然直言。
下面众将有些骚动,大部分人都记得李正宝这个名字,毕竟不久前才换俘,而攻打固原,最关键的就是那城区域,如果能拿下那城,在这种季节出兵,反而的确是一种优势,毕竟消息的传递,梁军的援军的速度都会受到影响。
第九百四十三章 出兵(下)
此时,一位身材雄壮的大汉疾步上前,拜倒在地,声如洪钟,“末将愿为先锋。”
“正要借重平原郡公。”李善深深的看了眼拜倒在地的段德操。
段德操其人,本就因为其父被世人讥讽“段婆”而有奋发之态,半年前大败于这些年手下败将梁师都之手,更恨襄邑王李神符贸然出兵以至于大军溃败。
李善相信,在这些情绪的催动下,段德操会成为刺向梁军的一柄锋锐无比的利箭。
这也是李善通过平阳公主向李渊请愿的主要原因,段德操是在抵达岐州之后才在驿站遇见来传令的使者,欣喜若狂的回了原州……而襄邑王李神符自然还是被送回长安了。
“固原依六盘山而立,地势狭窄,骑兵少有用武之地,军阵亦难以横展。”李善视线来回扫动,“此战分为三军,前军由赵国公苏定方主持,武安郡公薛万彻、淮阳王李道玄为辅,另临济县公阚棱率陌刀队补入。”
“孤坐镇中军,原州刺史张士贵、泾州刺史钱九陇、宁州总管胡演诸将佐之。”
“酂国公窦公、西河郡公主持后军,务必使大军粮草无虞、军械不断。”
“此战出正兵三万。”李善偏头看了眼下首位,“原州长史李乾佑、百泉县令李德谋率辅兵,运送修建营寨各式木料、帐篷,不得有误。”
众将领命一一退下,赶赴各个营地,点齐兵马,准备军械,除了窦轨、温彦博、苏定方、李道玄外,李善点了段德操暂留,此外张仲坚也悄无声息的留了下来,与泾州一战之前的部署比起来,这次李善的安置要粗略的多,不少将校其实并没有得到明确的部署。
比如之前的骑兵副总管冯立以及马三宝、李客师、段志玄等将领,就连曾独领前军的张仲坚都没得到具体的指派。
“三郎。”李善招了招手,“此战你留于中军,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李善的计划是与窦轨、苏定方、李道玄反复讨论过的,也向原州本地人氏打探详情,甚至让皇甫忠出去探路。
李善虽然下定决心亲自领军,但他领军的意义主要还是体现在精神层面,具体的领军者,几人都共推张仲坚,勇力非凡,亦有军略之能,更是李善亲卫头领出身。
好钢用在刀刃上……虽然听不懂这句话,但张仲坚轻易的理解其中涵义,不禁精神一震,“但凭郎君指派。”
温彦博加重语气叮嘱道:“必要护佑殿下周全。”
张仲坚愣了愣才俯首应是,按道理来说殿下坐镇中军,哪里会有什么危险……护佑周全,这说明殿下必有危险,但危险一般都伴随着机遇,张仲坚心里略有些兴奋。
“诸般事宜,定方兄尽知。”李善转头道:“此战与梁军交战,前军一应军略,都拜托定方兄了。”
“分内之责。”苏定方言简意赅。
李善的视线最后落在了段德操身上,好一会儿才道:“半载前,段公兵败被俘,自有雪耻之愿,不知道被放归的千余士卒做何想?”
段德操精神大振,“被放归的士卒大都末将嫡系,乃延州府兵,坚不肯降,延州多年遭梁军侵袭,与梁贼仇深似海,若殿下用之,必戮力向前,不让人后。”
半年内两场大败,两任灵州道行军总管一个被俘,一个自刎,这直接摧毁了灵州、会州、原州三地的府兵体系,甚至连周边的庆州、宁州、陇州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但最严重的还是灵州、会州两地,府兵都是本地人,为了家人、族人,大量府兵不得已降敌,而相对比的是,半年多前跟着段德操来灵州的延州府兵却没有降敌,大都战死,剩余的被俘。
李善的计划是需要一支数量不需要很多,但一定要有着一往无前决心的军队,他亲自领军的主要原因就在这儿,所以,被放归的段德操很有用,同时被放归的俘虏也很有用。
李善在心里计算了下,才开口道:“许你挑选五百人,不过宁滥勿缺,所需军械,西河郡公会补足。”
段德操大喜过望,“必不负殿下重托。”
众人一一离去,明日就要发兵,还有很多事需要料理,只有李道玄、张仲坚留了下来。
“怀仁,此行太过凶险。”李道玄想来想去还是觉得有些不安,“不如让张三郎领军……或若能拿下那城,怀仁亲率大军绕道北侧,再遣张三郎袭之?”
“道玄兄,此战以五百放归俘虏为主力,若小弟不亲自领兵,悲愤之气难以持久。”李善握住李道玄的双手,笑道:“放心吧,小弟向来谋划无差。”
“两月之内,小弟先后询李正宝、辛獠儿以及梁军众多俘虏,也询问段德操以及被放归的士卒,如今梁师都虽占据三州,但因先败于管国公任瑰,又见突厥溃散而归,看似有稳坐关内之像,实则人心不稳。”
“一旦得手,梁军之势,如沸水泼雪,立时雪化冰消。”
李道玄看了眼张仲坚,压低声音道:“京中可有来信?”
“三姐自然是来信……”
“你知道为兄问的不是三姐!”
李善住了嘴,笑了笑才道:“陛下不是赐了骏马锦袍吗?”
“无只言片语?”
李善微微蹙眉,“道玄兄应知,谋划此战非一日之功,小弟决意此时出兵,非因京中流言。”
“但是……”李道玄迟疑了会儿,再次看了眼张仲坚,后者终于反应过来悄然退下。
李道宗这才低声道:“怀仁以为,当世名将,首推何人?”
“自然是秦王。”
“不错,天台山一战后,秦王兄已有入主东宫之势。”李道玄小声道:“怀仁此时出兵,太过冒险,若是能……”
“久无寸功,陛下不得已用秦王?”李善似笑非笑,“如此一来,秦王重返战场,手握重兵,陛下必起意易储?”
李道玄倒是真的在替李善考虑,他是昨日才知晓李善全盘计划的,在他看来,李善此次出兵冒的风险太大了,还不如让给秦王卖个人情,他日李世民登基,李善还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李善也是无语了,这些……自己早就和李世民商议了无数次,你李道玄真是白操心了。
第九百四十四章 初战(上)
武德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泾州大捷之后顿足两个月的唐军再次出动,大军如蜿蜒的长蛇一般向西北方向进发,夹杂着雪花的北风呼啸而来,在每一个唐军将校士卒耳边回响。
虽然雪依旧在下,但运气不错,雪势比前些日子要小得多,前军专门派出了两支多达五百人的小队,查探地形,清扫积雪,寻找可供安营扎寨的地点,这一次大军出动,不可能再露营野地,也来不及用红砖搭建,李善也只能采用传统的方式。
行军的速度并不算快,一直到二十七日午后,中军才抵达前线附近,开始安营扎寨,李善在心里盘算着,此次进军一共出动了三万人,没有倾巢而出,一方面是因为地势使然,另一方面大雪对粮草运输的阻碍。
但三万人,也足以让梁洛仁提心吊胆了,要知道之前唐军试探性攻打那城区域,最多的一次也不过出兵三千而已。
中军是由李善最为信任的原州刺史张士贵全盘主持,李善并不去管具体的军务,想了想索性带着亲卫往前赶去,刚刚传来军报,前军已经与南关镇梁军开战了。
群山之间,并不大的一块平地上,数百士卒正在奋力厮杀,一员雄壮的梁军将领极为惹眼,一手持盾,一手持刀,虽是单手,但刀光闪烁,横扫竖劈,几乎无一合之敌。
百步开外的一处山丘上,苏定方还能保持镇定,身边的几员将领都脸色铁青,这已经是第四波了,但还是难以破阵。
“是谁在领兵?”
“殿下。”
“拜见殿下。”
众将纷纷行礼,李道玄阴着脸低声道:“是薛万彻。”
邯郸王麾下,向来不讲究派系,虽然薛万彻是太子心腹,但李道玄也佩服对方的勇猛善战,虽然薛万彻更擅长骑战,但自身的武力在唐军中也是出类拔萃的,但还是难以破阵。
李善饶有兴致的取出望远镜看了会儿,“那便是刘黑儿?”
“嗯。”苏定方接口道:“冯立、段志玄、曲四郎先后败下阵,武安郡公不忿请战,率两百精卒迎战。”
“只带了两百士卒?”李善有些意外,但视线扫了扫,随即点头道:“难怪之前武安兄、定方兄也都没能得手。”
一个多月前,苏定方、张士贵先后率兵攻打南关镇,都是在这儿被刘黑儿拦住的,最让他们觉得憋屈的是,梁军并没有据关而守,反而是出关邀战。
刘黑儿选择在这儿邀战自然是有原因的,战场空间不大,而且攀爬上来的道路颇为狭窄,这使唐军无法在短时间内将大股兵力输送道战场上,这儿顶多能容纳双方四五百兵力开战。
而唐军一旦有源源不断的兵力涌上去,梁军就会选择后撤,居高临下,以弓箭、礌石来阻拦唐军的追击,而唐军士卒想在这种局势下追击,难度太大了。
相比较而言,唐军不希望直接攻打南关镇的城墙,也不希望去面对在这种地势上能发挥极强威力的礌石,更希望在目前的战场上击败敌军,这也是薛万彻只率两百精锐士卒的原因。
而刘黑儿没有据关而守,反而出关邀战,一方面在于南关镇城墙矮小,很难抵御唐军的攻打,希望通过关外如此险要的地势消耗唐军的兵力、士气,另一方面也是自信于自己的武力,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鼓舞士气。
事实上刘黑儿也的确做到了,两个月内他就是在这儿连续四次挫败唐军的攻击,阵斩数员唐将,其中一次还将亲自上阵的苏定方都弄得很是狼狈。
而今日应战的曲四郎、冯立、段志玄都非寻常将领,但刘黑儿连胜三场,逼得前军副将薛万彻亲自上阵。
“此僚善战,亦有些韬略,不类寻常胡人。”李善轻笑了声,“不急,缠住他,别让鱼儿脱钩。”
苏定方微微颔首,他知道李善急着赶到前军,就是为了在第一时间掌握可能的变化,接下来的进军是要看梁军这边反应的。
“不好!”王君昊低呼一声,“万彻兄中箭了。”
李善脸色一变,拿起望远镜细看,只见百余唐军士卒正溃散下来,身材高大的刘黑儿似乎正在狂呼,两侧有弓箭手在放箭,自己率数十精锐穷追不舍,如虎入羊群,连续砍翻了四五个唐军士卒。
其实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如《三国演义》那般的武将阵前单挑,顶多是如今的双方小股兵力的放对,也没有不能放冷箭的规矩,薛万彻中箭只能说自己倒霉。
不过苏定方早就布置好了接应,虽然唐军士卒不能一拥而上,但能用弩箭掩护败兵从容退下,李善瞄见刘黑儿中了一箭,却浑不在意。
“真是勇不可当。”李善啧啧两声。
“的确勇悍。”苏定方也不讳言,他自身早年就是以武力称雄,但一个多月前也没能抗住,只能败下阵来。
薛万彻是右肩头中了一箭,李善让亲卫替其疗伤包扎,还笑着说:“还敢小觑吗?”
“兵器不合手……”薛万彻疼的龇牙咧嘴还不肯服输,虽然是步战,但他还是习惯用长槊,阵中与刘黑儿交手了几次,吃了不小的亏。
李善转头看苏定方又在挑选将领,看了看随自己而来的众将,“让正则上吧。”
苏定方略一沉吟,点头招手叫来了兴奋的刘仁轨,“两百步卒,无需死战,但不能容敌将从容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