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郎看面前几人懵懵懂懂,只温邦还算清醒,抓住他仔细交代,从便溺到吃饭,从喝水要烧开到孩子饭会管饱,温邦听得脑子都发胀,勉强记下。
迟钝了会儿,温邦上前一步,低声道:“敢问……吾等这是……”
“此地原为顾集镇,郎君决意重建寨堡。”周二郎随口说了句,若有所思的看了眼温邦,“郎君生擒颉利可汗独子,将你们从五原郡换回来的,只要寨堡完工,你们就能回河东,别想着逃走,周围数千骑兵驻守,只要逃,那就是个死!”
“生擒颉利可汗独子?”温邦都懵了,“重建寨堡?”
另外几人低低惊呼,他们在五原郡充为农奴,平日劳作,缺衣少食,也没什么消息渠道……关于代州这一年的变化压根就不知道,李善这个名字也只是在突厥上层流传,这些农奴更是不知情。
那边士卒从千人队中挑出二十人充为队长,每五十人为一队,施行连坐,一人逃亡,全队遭罚,队长更是要斩首示众……不过也有好处,口粮配额更多,还能先行挑选住处。
“待会儿有人带你们去……每人一碗粥,两个馍馍。”
“五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以及妇女一碗粥,一个馍馍,十岁以下孩童不限,直到吃饱。”
看周二郎马上就要走了,温邦忍不住上前问道:“如今中原……”
周二郎奇怪的回头问:“你在五原郡多久了?”
“武德三年,处罗可汗攻河东,在下被掳至五原郡。”温邦面有憔悴。
“武德四年,中原已定,武德五年,江南、蜀地、江淮、山南、岭南均已抚平。”周二郎想了想,继续说:“虽刘黑闼于河北两度复起,但已然兵败身死,江淮军去岁复叛,但已然剿灭,天下已然一统。”
看温邦还要问,周二郎不耐烦的指了指正走过来的一行人,“还有什么去问他,正好也是温氏族人……”
话没说完,周二郎就诧异的看见温邦泪流满面拜倒在地,疾步走近的温彦博浑身剧震。
“还真是太原温氏啊……”周二郎咂咂嘴,但也来不及感慨什么,三万人,三十个千人队呢,还有的忙。
第五百六十二章 怀仁(下)
这是一个世家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这是一个世家子弟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
上至皇帝李渊,纵横沙场不败的秦王李世民,虽然他们都对世家门阀心存忌惮,但他们也不得不依仗世家门阀来维系自己的地位。
朝中数的出来的名臣,天策府内受秦王倚重的幕僚大将,被东宫太子笼络的心腹,大大小小几乎全都是世家子弟,即使有号称寒门出身的……比如秦琼、程咬金之流,父祖辈也曾出仕,并不是真正的寒门。
但天下并不仅仅只是中原,天下还有漠北草原。
信奉武力的突厥人可不会看重所谓的世家门阀,他们在攻入河东,劫掠汉人男女为奴的时候,不会看你是不是世家子弟。
昔日丰神俊朗的侄儿如今看起来年过四旬,皮肤黝黑,脸上甚至有几道深深的皱纹,温彦博如何不黯然神伤。
温邦,二十八岁,温氏三杰中的年纪最小也是最早身登高位,同时也是最早过世的温大有次子。
当年李渊晋阳起兵,就是让温大有任太原令以固后方……要知道当时刘武周已经攻破雁门关,占据代州,随时都可能南下。
后温大有又助秦王李世民攻破西河,出任大将军府记室,执掌机密,武德元年出任中书侍郎,并且爵封清河郡公……古之清河一郡,多少名门望族,这个爵位很有讲究,也证明了李善对其的信重程度。
可惜先是武德二年,因为长子病逝长安,温大有一病不起,第二年处罗可汗攻入河东,掳掠大量汉民,次子温邦不知所踪,消息传至长安,温大有数日后病故。
温邦能够生还,不管对于太原温氏来说,还是对温大有这一支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至少不会绝嗣。
伯侄俩泪光连连,但却不能一叙别情,因为两人手头都有大量事务……温彦博正在押送笔墨纸砚和竹简,还要接应安置送来的粮食、木材等等,毕竟寨堡虽然是用红砖搭建的,但不可能所有建筑物都要用红砖,而且木材还能打制守城器械。
而温邦还要辅助唐军管理面前的千人队,先将老者、携带幼童的妇女单独分出来,会有人专门领走,然后开始登记造册,填写竹筒,中途还要派人去领来粥、馍馍分发下去。
等稍有力气,温邦一边继续登记造册,一边搜罗匠人,有士卒、工匠过来专门教导如何砌屋,一千人至少需要一百栋屋子。
不过疑惑也渐渐在众人心中升腾,温邦只能尽量的解释……的确,暂时不能归乡,需要人手在这儿重建寨堡。
为什么要建寨?
难道他日突厥复来,咱们再被掳去,再去过那等人不如畜的日子吗?
等夜幕降临,口干舌燥的温邦才告一段落,但还是有大量的人在发牢骚……甚至温邦还听见有人将矛头直指那位邯郸王。
甩了甩手,温邦一屁股坐在石头上,端起一碗凉粥喝了几口,又咬了几口干硬的馍馍,突然听见身边有人笑道:“忙完了?”
“让二伯父见笑了。”温邦脸一红,当年他在太原温氏中,是以擅诗善字,言行俱雅闻名的,“还算顺利,登记造册、搭建房屋明日应该都能完工,不过多有人……”
温彦博脸一沉,勉强笑道:“这也难免,皆有归乡之心。”
迟疑了片刻后,温邦小声问:“二伯父,侄儿……”
“噢噢,没打探到消息。”温彦博醒转过来,想了想说:“这要去见邯郸王,你一并前去拜会。”
温邦精神大震,几口喝完粥,咽下馍馍就要走,“二伯父,邯郸王是陛下之侄?”
“殿下祖籍陇西成纪,但未闻乃宗室子弟,因屡有大功,又曾救回平阳公主得陛下宠信,三个月前雁门大捷,殿下生擒欲谷设献入京中,陛下大喜将其列入宗室,册封郡王。”
温彦博一边解释一边在心里嘀咕,他觉得自己可能是朝臣中唯一一个知道李善为什么被册封郡王的人……陛下是拿邯郸王来搪塞突利可汗的。
“邯郸王才十九岁,尚未加冠,生于南地,直到武德四年才北上长安。”温彦博随口介绍,关于李善的传闻太多了,只简单的说:“刘黑闼第二次复叛,唐军下博大败,几乎丧尽黄河以北,便是李怀仁于魏州筹谋,三战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
“经此一战,名声鹊起,爵封馆陶县公,去岁北上赴任代州,逼降苑君璋,斩郁射设,收复马邑,又数败突厥,生擒欲谷设……”
听到这儿,温邦忍不住问:“陇西成纪,是陇西李氏吗?”
温彦博迟疑了下,摇头道:“似乎不是,不过怀仁与陇西李氏丹阳房子弟来往甚密,或是陇西李氏旁支出身。”
这大约也是朝臣对李善身世的主流猜测,毕竟陇西李氏传承数百年,开枝散叶,就连皇室都据说是陇西李氏旁支出身。
“对了,四郎善诗文,怀仁之诗文……盖压长安一城。”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温邦在心里默念几遍,不禁低声道:“好生豪气!”
温彦博笑着正要分说,却见帐篷的门帘大开,传来李善毫不留情的叱骂声。
“蠢货!”
“陷入水深火热,回归故土……这难道不是施恩?”
“难道还是某对不住他们了?”
“道理也说了,给衣给食,还搭建房屋以容身,居然还百般挑衅,口出怨言,这就是得陇望蜀!”
温彦博带着温邦悄然入内,站在角落处,后者凝神望去,主位上一位短须青年面带冷意,“张仲坚,你是提不动刀了,还是以为某宁可事败也要为万家生佛?!”
跪在脚边的张仲坚深深埋下头去,“小人不敢。”
李善霍然起身,一脚将张仲坚踢翻,“你以为自己是谁?!”
“你张仲坚乃朔州属官,官居司兵参军,乱民作乱,你居然不率兵镇压,却要跑来问孤?!”
“孤将你张仲坚视为属官,视为唐臣,你却要自视为外人否?”
满头大汗的张仲坚从地上爬起来,躬身道:“下官这便……”
“还不快去!”下首位的席多催促道:“蠢不可及!”
看着张仲坚、席多匆匆忙忙往外走,温彦博在心里想,李怀仁的确怀仁举义,但却非小仁小义,关键时刻,从来不会优柔寡断。
第五百六十三章 怀仁(续)
“还请足下襄助。”
张仲坚郑重的向王君昊行了一礼,后者干脆利索的点了点头,“你带三十亲卫前去,均是随郎君多年老人。”
连连感谢目送王君昊去调配人手,张仲坚松了口气,一旁的席多苦笑道:“显然早有预备,难怪殿下斥责。”
张仲坚脸上的表情更是苦涩,“但若不亲禀殿下,何敢安心……”
“是啊。”席多叹道:“不过经此一事,殿下也能稍稍安心了。”
帐篷内,温彦博正要开口,外间传来了喧闹的呼和声,战马嘶鸣、踩踏的声音连绵不绝,王君昊的身影在帐门出现,沉默的向李善做了个手势。
李善挥挥手,笑道:“倒是乖觉。”
温彦博心思细腻,这段时日又眼见李善的手段,很快就看穿了刚才那一幕……不过互相做戏罢了。
乱民聚众而闹事,甚至还有不理严令而逃遁者,刘世让亲自率军驻扎在十里外,但这等弹压民众的事,应该由麾下有三百骑兵的张仲坚来负责。
但张仲坚不敢动手,第一时间来请示李善,无非两个原因,其一是夜间调用兵权,太犯忌讳,而且张仲坚还是苑君璋旧部,这种事不来请示,王君昊、刘世让杀了他都不过分。
其二是因为张仲坚麾下骑兵大部分都曾经随苑君璋数度攻打河东……说白了,这三万农奴中不少都是他们掳来的,现在已然投唐,还要刀兵相向,实在有点底气不足。
所以,张仲坚来请示,而李善代之以看似愤然的态度。
想到这,温彦博笑道:“倒也不是坏事。”
李善点头赞同,不管什么理由,只能证明张仲坚正在有意识的刻意靠拢甚至融入唐军中,自然不是坏事。
虽然有人作乱,但这等小事李善并不放在心上,不说周边有刘世让、张仲坚,还有初唐名将张士贵、苏定方在,他饶有兴致的看向温彦博身后的人,“这便是彦博公之侄?”
温彦博怔了怔,心里苦笑,看似李善不管事,但实际上只要有价值的信息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三弟次子,这一辈排行第四。”
“原来是清河郡公之后。”李善也有些吃惊,犹豫了下点头道:“叔侄重逢,彦博公做主便是。”
虽然说不许逃遁,一旦捕获立时斩首,但清河郡公温大有仅存的子嗣,太原温氏子弟……李善虽然心里有些疙瘩,但也不是不能理解,毕竟在这个时代,说什么人人平等那都是屁话。
“并非为此。”温彦博迟疑了下,转头道:“四郎自己说吧。”
“拜见邯郸王。”温邦上前行礼,“在下武德三年被掳去五原郡为奴,料此生再难重返乡梓,先行谢过殿下。”
李善微微颔首,并没有开口……换回三万农奴,虽然是李善期盼的,主导的,但从客观角度来说,这是对颉利可汗的打击,是试图继续挑动突厥内乱的手段。
“武德四年……在下娶妻,次年生子。”温邦干巴巴的说。
“在五原郡也能成亲?”李善有点意外,“听说去岁十二月,近千老迈汉人、孩童被驱逐,饥寒交迫而死。”
“自然不能成亲,但私下行婚礼。”温邦眼中颇有晶莹,“此番被驱赶而来,与妻儿失散……”
“在三万人中?”
“不知晓。”温邦垂下头。
李善想了想,轻声问:“何家子弟?”
“乡野女子。”
沉默片刻后,李善失笑道:“君乃名门子弟,甘冒奇险,刺探敌情,如今幸得回返故土,必能出仕,名门贵女任尔择之,娶妻生子,其乐融融……”
“彦博公以为呢?”
温彦博还没开口,温邦怒气勃发,昂首道:“虽未有婚书,但却为吾妻,抛妻弃子,难道是丈夫所为吗?!”
“有情有义,有情有义。”李善神情纹丝不动,笑道:“若在三万人中也就罢了,如若不在,只怕难以寻觅……但孤为何要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