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说这件事的主谋是谁……太子似乎不会那么傻,最终他也并没有举兵。
秦王吗?
似乎说得通,但李善在来到这个时代,涉入朝局,甚至涉入夺嫡之后,却心有狐疑。
李善在不大的屋子里来回踱步,脑子飞速转动,杨文干事件的起因在于太子李建成遣派人手运送铠甲给旧部杨文干……当时杨文干应该就在关内道任一州总管。
问题就在于,李善记不得杨文干任关内道哪州总管。
在半个月前,李善和凌敬、马周议定外放之后,他就拜托朱玮打探消息。
和朱玮、朱氏猜测的不同,李善早在半年前就隐隐猜测到了东宫那人的身份……这也是他为什么要打探杨文干消息的原因。
确定杨文干的位置,李善就有了挑选的余地……不管是因私还是因公。
不管是插手其间,还是冷眼旁观,李善都进退自如……不一定能捞得到多少好处,但应该不会吃亏。
这是李善将在关内道任职定在首位的主要原因,也是今日杨思谊报出那些地名,李善要拖延一二的原因。
但李善没想到,杨文干居然在山东任职……是因为时间还没到,还是因为自己引起的连锁反应?
李善突然停下脚步,目光闪烁不定,转头低声道:“七伯,小侄即将外放……”
“母亲留在庄子,还请七伯照拂一二。”
“分内之事。”朱玮应道:“亲卫队全都带去,不过苏家大郎……”
“定方兄……再说吧。”李善摇摇头,“等不及了,前几日传来战报,西边战事胶着,难以急胜。”
沉默了片刻后,李善身子前倾,轻声道:“杨文干其人,若调回关内道……七伯立遣人来报。”
朱玮虽然应下,但却有些糊涂,他此次打探消息,和大郎君商议许久,实在弄不清楚李善为何要盯着这个人。
离开朱宅,李善没有立即回家,而是沿着石子路缓缓踱步,一直走到村西头,站在山丘上俯瞰如碧玉一般的潭水。
挖掘成潭已经一年了,原先只是通引水渠,但后来与新挖掘的河道相连,小河通往邻村河流,汇入泾水,近日村民发现潭中亦见鱼虾。
这一世还有没有杨文干事件?
李善对此没什么把握,虽有失落,但并不沮丧,自己来到这个时代,声名鹊起,爵封县公,并不都是因为自己穿越者的身份。
呃,当然了,声名鹊起中的一部分……诗才扬名……李善早就将锅甩到了李德武身上,要不是这厮,自己至于吗?!
既然杨文干还在山东,那就让七伯盯着点,以后再说,自己需要考虑的是离京。
离京之前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选择何地任职并不重要……只要不去闻喜就行,晚上和凌敬、马周再商量商量。
其次是李世民相召,李善考虑的主要是这个问题……自己需要表达出什么样的态度?
这是自己和李世民第一次正面的接触……之前在长乐坡,也不过聊聊数语,李善在琢磨,自己需要倨傲一点,还是谦和一点?
需不需要表达出对李德武的恨意?
需不需要表达出对河东裴氏的态度?
甚至对裴怀仁入天策府一事需不需要一探李世民的心意?
如果李世民问起平阳公主执掌北衙禁军,自己需要如何应对?
李善目光深邃,脚尖一挑,将一块石子踢飞,盯着那块石子跌落,将平静的潭水击出串串涟漪。
“郎君,范十一回来了。”
李善没有回身,只点了点头,在将罗阳打的人事不省之后,凌敬、朱玮命亲卫队增派人手,每日护卫。
如今苏定方远在西境,护卫头领以王君昊暂代,此人乃当年窦建德麾下第一大将王伏宝的侄儿,虽统兵一道远逊苏定方,但勇武冲阵犀利不让人后。
而且王君昊此人心思细腻,引范十一上前,自己在山丘下等候。
范十一最早在李道玄麾下,后护送李善南下,战后与十余族人投入李家门下,此人身材矮小瘦削,但却是军中斥候,身手了得。
“查到了?”
范十一行了一礼,上前几步低声道:“一路跟过去,并无防备,一直跟到坊州。”
“嗯?”
“无法入内窥探,只看得到是商号运粮。”范十一疑惑道:“坊州这些年虽未遭突厥侵扰,但并不盛产粮米。”
李善沉默良久后才开口,“上次你提起,堂弟亦善探查事?”
“是,排行十五,武德三年随秦王攻洛阳,为军中斥候,受伤不轻。”范十一点头道:“后随赵郡王入蜀,今岁五月归乡。”
“可有子嗣?”
“尚未成亲,父母老迈。”
“许其迁居日月潭。”李善脸色淡淡,“你此次随某外放,你堂弟留在村中,替某查验一事。”
“是。”
李善不再说话,深幽的视线再一次投向深潭。
虽然名为善,虽然字怀仁,虽然向来与人为善,不愿结怨他人,但为人处世,不可能没有敌手。
说起自己的对手,李德武、裴世矩是最明显的,但如今麻杆打狼两头怕,不会撕破脸。
罗艺、罗阳父子也是一个,但自己即将外放……一时半会儿碰不到面。
草原上的欲谷设也算一个,但更加碰不到了。
王仁佑是最早的一个,但虽然是太原王氏子弟,但却是分量最轻的一个……他是不能代表太原王氏的。
还有一个……杜淹。
结怨颇深,而且是唯一一个和自己站在同一立场的敌人。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李善绝不相信当日之事,杜淹就此罢手。
这老家伙……就连嫡亲侄儿都能下手残害,怎么可能不怀恨在心?
就算有杜如晦拦着……但李善记得,这位史上名臣在贞观初就病逝了,自己未必能救得回来。
所以,在十余日前,李渊下《禁屠配诏》之后,李善察觉到玉壶春的售量不减反增,思虑良久后,让范十一暗中打探。
最近三年内,关中缺粮,米价升腾……即使是本地望族京兆杜氏,也弄不到那么多粮米来酿酒。
就算杜氏的庄子多,产量多,但那可不是杜淹的……他是从哪儿弄来那么多粮食?
李善行事从来如此,谨慎自守,但在关键时刻,凛然不退……这是需要底气的。
所以,需要留一些后手。
第三百二十二章 事起
太医署。
“既然如此,均随某离京。”李善温和的看着下面的学生,“日后考核毕业,设馆、授课再或从军均可,再不济于某门下。”
二十多个学生起身躬身行礼,这是第二批学生了。
第一批学员被李善塞到长安各个医馆,虽然练手的机会不多,但也展示了对外伤卓越的快速处理能力,所以第二批学员中只有部分是朱八等人在乡野间召集的农家子,其余的都是主动来求学的。
其中还有几个识字的,李善很是重视,心想回头如果有机会,解剖尸体……说不定过些年,这几个还能做个阑尾炎手术呢。
来到太医署三个多月了,李善基本上每日授课,辛苦的很……毕竟很多农家子那是左右都不分的。
不过也有不少好处,比如李善虚心求教,从其他医者手里弄来了止血的药方……虽然李善有点不太敢用,毕竟体系都不同,但试验几次,至少效果还不错,也没发生感染。
另外太医署的药园也渐渐恢复,李善已经订了一批草药,让药科炮制,准备一并带走。
脑子里正在转着,李善偏头看见门外一人,笑着出门道:“此番多谢光大兄。”
窦诞指了指身后随从手里的箱子,“这一批锋锐不比怀仁手中那一套。”
“那也要多谢光大兄,将作监那边小弟可说不上话。”
李善不以为意,之前他在山东使用的那套手术器械是大匠专门打制的,极为锋利……这回一次要了三十套,自然不可能每套都是精品。
“真的要外放?”窦诞叹了口气,“总不会是因为罗艺那厮吧?”
罗艺在长安嚣张跋扈的程度让人瞠目结舌,就连窦诞这等外戚都看不下去,他还以为李善自请外放是因为和罗艺结怨。
李善随口应付几句,请窦诞去东山酒楼搓了一顿,然后拎着刚刚送来装着冰块的箱子去了皇城。
“怀仁?”
鬼鬼祟祟探头探脑的李善回头看了眼,拱手道:“世叔……呃……”
“无需如此。”宇文士及忍笑道:“崔舍人适才去了吏部。”
李善在吏部赴试科考,知道吏部在最南侧,距离中书省不近,这才松了口气,笑着从箱子里掏出几块冰递过去,“世叔拿去凉快凉快。”
宇文士及啧啧道:“你倒是学识驳杂……若无如今名望,此等秘技,惹人眼红。”
李善嘿嘿笑了笑,寒暄几句后加快脚步进了太极宫……若不是如今有些分量,又是送入宫中供给圣人,自己还真不敢折腾出来呢。
玉壶春一事,已经给李善提过醒了。
“怀仁来了!”花园凉亭处的李渊招招手,转头吩咐几句,立即几碗绿豆汤端了上来。
几个宫人接过箱子,熟练的开始磨冰……李善行了一礼,“侄儿拜见伯父。”
刚直起身,一个粉雕玉琢的小男孩抱住了李善的大腿,看模样想往上爬。
“哈哈,十一郎虽然年少,但性情冷淡,倒是和怀仁投契。”李渊大笑着看向一旁的宫装妇人,“十一郎平日与你也无此亲密呢。”
“陛下说的是。”宫装妇人抿嘴一笑,看着儿子乖乖的靠在李善的肩头,扭着身子去抓手边的发簪。
李善侧过身子,脑袋不敢乱动,就怕发簪撞在孩子身上。
这个小男孩是李渊的第十一子李元嘉,武德二年出生……呃,李渊这方面有点过,真的有点过。
武德元年,李渊登基为帝,那一年他已经五十二岁了,在这个时代能算老头了!
但是登基之后,李渊立即广纳后宫,耕耘极勤,武德二年……七个儿子,六个女儿!
而这些子女中,最得李渊宠爱的就是第十一子李元嘉,先封宋王,后封徐王,其母就是宇文士及的妹妹宇文昭仪。
李善这个人因为前世的经历,不太懂如何媚上,马周这方面比较擅长……只送冰那是不够的,你需要和皇室加深联系,既然如今不能和夺嫡的几个皇子以及平阳公主来往,那么宇文士及的外甥是个可以突破的目标……反正你和宇文士及关系本来就不错。
所以,偶尔一次在花园中撞见了这位徐王,李善施展浑身解数……今天送只毽子,明儿编个花环,过几天折个纸青蛙。
“待得十一郎略长几岁,怀仁可愿为师,授其经义诗赋。”李渊抿着冰沙绿豆,笑道:“十一郎虽然年幼,但聪慧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