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初唐峥嵘_分节阅读_第165节
小说作者:狂风徐徐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9:26
  不为别的,只因为陈叔达。
  原因很简单,《春江花月夜》是陈后主所创,而陈叔达是陈后主的弟弟。
  一诗勾动心绪,这是李善在知道陈叔达主持科考事后才决定的。
  虽然陈叔达一直没有插手科举,事实上即使没有他,封伦也不会真的让李善落榜……但李善的选择,的确起到了效果。
  至少,直接把事儿捅到了李渊面前。


第二百四十七章 一日看尽长安花
  二月十五。
  长安皇城,承天门大街边,尚书省门外,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和后世明清不同,隋唐时期的六部实际上是尚书省的下属机构,吏部也不例外。
  今日放榜,磅单直接贴在尚书省面对承天门大街的墙壁上……并没有后世的唱名环节。
  人群中,大部分是赴考的考生,但也有不少考生的亲朋好友……当然了,都是身份不凡的世家子弟,一般人哪里能进皇城。
  这其中,最惹人关注的是站在外围的李善,身边环绕着七八人……都是听说李善落榜凑过来安慰的,王仁表、李楷自然在,还有房遗直、杜荷、长孙冲,李昭德已经挤到前头去看榜单了。
  没有唱名,但也是有名次的,一个名字从数人口中提起,短时间内遍及人群,无数道视线投向了站的远远的那个少年郎。
  台阶上,吏部尚书封伦看向李善的视线中夹杂着复杂的情绪,自己还想做点文章,没想到全盘落空。
  封伦不太确定,那个少年郎是不是刻意的,毕竟早在正月初七,圣人就下诏以江国公陈叔达和自己主持科举事。
  如果是刻意的,能在一个月内写出这首《春江花月夜》,堪称大才。
  “怀仁,进士科以你为首!”李昭德挤出人群喊了句。
  李善有点懵逼,不是落榜了吗?
  怎么突然变成榜首了?
  虽然有些懵逼,但李善脸上保持着温和的笑容,双手负于身后,显得气度卓然不凡。
  “恭喜了。”
  李善侧头看了眼,拱手行礼道:“多谢伏伽兄,同喜,在下侥幸而已。”
  赴考进士科一共就九个人,之前取中八人,现在自己上榜了,那就意味着孙伏伽肯定也上榜。
  孙伏伽神色淡淡,摇头道:“已然拜读大作,实至名归。”
  虽然不知道到底怎么会从落榜变成榜首,但李善觉得……《春江花月夜》的确是实至名归。
  寒暄了几句后,李善心里有古怪的感觉,这一科无人赴考秀才科,而进士科向来比明经科、明算科等要高一等,也就意味着,进士科榜首就是状元了。
  记得有历史记载的中国第一个状元,就是身边这位孙伏伽……抱歉了。
  榜单放出,众人议论纷纷,大家都是世家子弟,都在第一时间看过那篇《春江花月夜》,不是所有人都对李善有好感,但面对这样的佳作,也实在没话说。
  范阳卢氏的卢承基拱手行礼,笑道:“久闻李怀仁之名,如此诗才,必当传世,日后还请指教。”
  李善连声谦虚,琢磨卢照邻是初唐四杰之一,这时候也不知道出生没有。
  李善和卢承基不是第一次碰面了,之前在李楷家中两次碰面,陇西李氏多与范阳卢氏联姻,李楷的姐姐嫁入卢家,长兄娶的是卢家女。
  众人寒暄,孙伏伽站在一旁,心里琢磨两刻钟之前才看到的那首《春江花月夜》,诗文分为九组,每组各用一韵,每组必然转韵,交错穿越……看起来像是炫技,实则意境层层推进,极为巧妙。
  人群中的房遗直也在想这首《春江花月夜》,不过他是昨夜知晓的,父亲房玄龄难得的在书房中未处理公务,而是长时间赏玩这首诗。
  本为陈后主所制的艳曲,却脱胎换骨,宛然一新,更引人深思,从春、江、花、月、夜五字展开,散落无形,有缘聚之,令人神往。
  “如此佳作,令人钦服,今日放榜,名扬天下指日可待,不知可有新作?”
  尖锐的声音响起,李善转头看去,是一位相貌堂堂的青年,身后的李楷附耳低声说:“清河崔。”
  这是李善最不想看到的局面之一,为什么之前他不肯以诗才扬名,就是怕碰到类似的事……不说什么清河崔这等仇家了,说不定李德武都会出幺蛾子呢!
  但既然走上了这条路……呃,应该是被逼着走上这条路,李善自然是要做些准备的……不过今日这是小事,很容易解决。
  李善最怕的是……万一碰到什么诗会,命题作文都算是运气,定个韵脚,那真是叫天天不应了!
  “在下无捷才。”李善扬声道:“不过倒是有首旧诗,倒是合用。”
  李义琰朗声道:“还请怀仁吟来。”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有人点头,有人沉思,也有人微微摇头……对比起那首《春江花月夜》,这首就普通多了。
  只李楷、王仁表心有戚戚,科举上榜,是李善前年就定下的入仕之途,所谓的“昔日龌龊”隐隐指向了被父亲抛弃的经历。
  实话实说,李善这首诗在这时候算不上佳作。
  所谓诗以言志,能被传颂被公认的佳作必然能勾动心绪,而初唐科举,还没有中晚唐那么高的地位,中了进士,也不会想孟郊那般欣喜若狂。
  那位清河崔氏子弟嗤笑道:“一日看尽长安花,如今初春,寒意依旧,何来盛景?”
  李善团团做了个揖,笑道:“一日看尽长安花,长安难道只有花圃盛放?”
  “诸位,兵发平康坊去也!”
  场面寂静了一瞬,随后是哄然大笑声……的确,整个长安城,还有比平康坊更娇艳的鲜花吗?
  “此为旧诗……当日怀仁写下此诗,意欲何为?”卢承基大笑道:“不意亦为同道中人!”
  “正所谓老马识途,今日就请子构兄代为引路,使在下览尽盛景!”
  “必使怀仁流连忘返!”
  众人出了皇城,兴致勃勃的往平康坊而去,其中主要是进士科的进士,以及李善的诸多好友。
  九个进士去了七个,清河崔氏那位没去,孙伏伽也没去……李善记得这位在贞观年间出任过大理寺卿。
  “此南曲最负盛名之处,”识途老马卢承基指着一处,“怀仁可赋诗一首,使乐者传唱……”
  李善定睛看去,微微皱眉,好像有点眼熟啊。
  下一刻,迎出来的中年妇人欣喜呼道:“不意再见李郎君!”
  卢承基看了看李楷,再看看李昭德、李义琰、李迁,最后视线落在了李善脸上。
  居然是熟客啊!
  还口口声声要我引路?!


第二百四十八章 倒是巧了
  北宋年间,柳三变名扬天下,人称“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后苏东坡的词作更是上至高官显贵,下至商贾平民,无不吟诵。
  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词便于传唱,由上而下,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另一方面也在于时代的变化。
  事实上这种变化贯穿了整条历史长河,秦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戏。
  而在唐朝,一首诗想名声大噪,一般来说只有两个渠道,其一是得显贵力荐,最著名的就是白居易。
  白居易初至长安,顾况拿起名气开玩笑,长安居,大不易。
  之后那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顾况由此而叹,“居即易矣。”
  白居易就是如此名声鹊起。
  说到底,这套路……和李善为玉壶春打广告基本一回事。
  而第二种渠道就是位于平康坊的教坊司……至少在长安,李善没发现平康坊之外还有青楼。
  事实上,唐朝的教坊司,还真和后世不同,基本上是卖艺不卖身,人家玩的是艺术。
  如果一首诗能在平康坊名声大噪,那必然能在长安,乃至关中名声大噪。
  这也是李善主动提出来平康坊的原因……退缩只会让人怀疑,肆意才能使人忌惮。
  但李善也没想到这么巧……哎,也是,青楼的老鸨,眼睛能不毒吗?记性能不好吗?
  更巧的是,当李善顶着无数道狐疑、羡慕、古怪的视线走进去的时候,不大的厅内只有两位青年斜卧侧听,帘幕后乐声响起,有女扬声唱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罢了罢了,自己当年装的比,那就得装到底,自己当年挖的坑……那也得跳啊。
  但还没等李善开口,斜卧在榻上的一个青年猛地坐起,笑着招呼道:“德谋兄,子构兄……”
  显然是世家子弟,两个青年和众人寒暄,相互见礼。
  王仁表低声介绍:“河东柳氏子弟,柳奭柳子邵,另一位是其族叔柳亨柳嘉礼,前者二姐为王仁佑之妻。”
  李善目光闪烁,玉壶春封门一事持续至今,虽然根源在于太子家令韦庆嗣,但最先递去帖子的却是王仁佑。
  这时候,李楷正介绍到李善,笑道:“这位与两位应是初识,但想必久闻其名……”
  话还没说完,柳奭仔细打量着李善,“李白?”
  肯定是当年也在场的……李善嘴角动了动,难道你每天都待在平康坊?
  小小年纪,不怕精尽人亡?
  更何况,老鸨记性那么好就算了,你为什么记性也那么好?
  “什么李白?”李义琰有些莫名其妙。
  “李太白啊!”柳奭回头看了眼,“三叔,那日你也在呢。”
  柳亨微微颔首,“三年前,君于此地一挥而就,名扬长安,坊间传唱不休。”
  卢承基眼睛一亮,“嘉礼兄说的是适才那首?”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亨笑道:“三年来,足下再未现身……”
  李善尴尬的看着李楷、李昭德、王仁表、房玄龄等人投来的幽怨眼神,“此事……此事……”
  房遗直摇头道:“记得去年,怀仁便言,不善诗赋。”
  “非也非也。”李楷面无表情的说:“怀仁乃言,略懂略懂。”
  周围响起一片低低的哄笑声,这个典故适才在承天门大街上已经是人尽皆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89页  当前第16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65/78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初唐峥嵘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