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334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十月二十八日,僧格主力抵达,汗腾格里山南,胡马拉克河畔,两军决战。


第94章 笑谈渴饮匈奴血(下)
  深秋肃杀,百木凋零,阿克苏河畔平原,距离天山不过百里,那白雪皑皑的连绵雄伟,成为了人喊马嘶战场的背景映衬。
  在雪山之下,明准双方,数万铁骑奔腾驰骋,旌旗滔天、烟尘蔽日,火光升腾,那是不断喷发的炮铳,铁雨如幕,那是飞扬扑朔的箭矢。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尤其是光烈八年随着抗清战争的结束,收复了北方故地,在朝廷的有意扶持下,明廷的战马饲养数量迅速扩张,待到光烈十三年,在册成年战马数量,已经超过二十五万。
  而此番西征,就动用了六万匹
  西征军将士几乎人人有马,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是骑兵,类似于盛唐武士,西征军中的燧发枪手们以马代步,但却临阵下马结阵。
  对于燧发枪而言,步兵密集的方阵更能发挥威力
  而准噶尔就第一次遇到了这样的对手
  关于明军火器犀利,僧格事前已经从满达海、阿济格等人口中有所了解,也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
  可当真正面对时,还是让人目瞪口呆,只是他不知道的是,目瞪口呆的不止自己,阿济格等满洲余孽同样如此。
  时隔五年,明军的战术和装备,比起他们当年印象中的那支军队,又有了极大改变。
  有了充足乃至于溢出的骑兵,此时的明军方阵再也不需要像以前北伐时候,小心翼翼,生怕被清军骑兵侧翼包抄。
  长达数里的火枪阵列,列为三排,由五个步营组成,两侧各有近万铁骑,枪声不绝。
  全部披甲的铁骑,自两侧以钳形攻势,夹击面前汹涌而来的准噶尔三个鄂托克组成的骑兵集群。
  将敌人压缩至步兵方阵面前,然后就只闻鼓角阵阵争鸣,铜墙铁壁般的枪林朝着被挤压的准军缓缓前进。
  然后就是风驰电掣而来的火光和铁雨
  严格的纪律训练下,每一营,每一队,每位士兵都迈开相同的步伐,重复着同样的动作。
  装填,射击,前进,再装填
  与此同时,来自两侧的明军铁骑,同样是密集整齐的队列,手持马刀,在阳光下烨烨发光……
  -------------------------------------
  阿克苏战场以南一百二十里,牙儿干河畔
  两军主力都聚集在北面决战,这原本重兵把守的咽喉要道,只剩下一个被僧格抽调一空的鄂托克监视。
  就在两军注意力都焦灼一地时,牙儿干河畔却迎来了一支特殊的骑兵
  根特木尔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索伦人,也就是明廷所谓野人女真。
  索伦人和建州女真的关系很复杂,确切地说,在皇太极以前,双方以敌对关系为主。
  索伦部的前头领,博穆博果尔被皇太极击败俘虏,自此后,索伦部就开始变成了满洲的雇佣军和马前卒。
  但他们生活的区域和建州女真大不相同,大约在今天吉林、黑龙江到外东北一带。
  索伦或者野人女真只是外人对他们的统称,事实上他们并非一个民族,而是生活在这一区域所有游猎部落民的集合。
  由于文明水准普遍不高,生活条件极其恶劣,所以成为了廉价但又坚韧不拔的天生战士。
  满洲的覆灭,对索伦诸部产生了极大震撼,未开化的部落民总是天生崇拜强者的,面对怀揣压倒性武力而来的明军,索伦部没有丝毫负隅顽抗的意思,立刻就顺滑的投降了。
  除了明军的威慑外,造成这一结果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因为此时的索伦部,尤其是生活在黑龙江上游的索伦人,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所以不得不求庇护于明廷。
  根特木尔就是那时投靠明廷的,他从曾祖父开始就是索伦部白义耳氏族酋长,部落世代游猎居住于尼布楚地区,是后世我国鄂温克族的祖先。
  光烈七年,当时清廷尚在,也就是顺治十年,俄国人东扩步伐加大,进入贝加尔湖和额尔古纳河上游地区时,根特木尔不堪俄国人的要求臣服,遂率族人越过额尔古纳河向南迁徙。
  这是历史上康熙朝《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滥觞,而在此时,由于明军北伐成功,根特木尔刚刚南迁不到一年,清廷覆灭,索伦部也就立马变成了明廷属藩。
  不同于对建州女真的处置,明廷对于索伦部的处置堪称优越
  并没有强令迁徙,反而出于自然条件恶劣,没有要求蓄发易服,因为人家本来就不留辫子,而是易于清洗卫生的短发。至于在四季常冬,零下几十度的外东北,自有自己的一套兽皮大袄。
  唯一的要求只是让几个首领部族带头取了汉姓,易于统计管理
  而后经略辽宁的王夫之,把归附的索伦诸部划分为三营,号称抚远三营,设立互贸边市,促进这些部落和辽东辽西的交流,加速了对方文明化进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此番西北用兵,气候苦寒,枢密院就想到的这支同样从苦寒之地而来的“奇兵”。
  他们内里身着自制的兽皮短打,外边却衬着官府提供的制式甲胄,看起来颇为滑稽,纪律性也远不如正规明军,三三两两,按照不同氏族和部落聚拢,只是因为在辽宁经略司那训练了三四个月,能基本认识旗鼓而已。
  个头普遍不高,但骨架稍大,皮肤粗糙,带着许多难以数明的疤痕,他们不太喜欢用枪矛之类长兵,但却很快就接受了火铳。
  就这样一群集合了当世最先进的文明技术成果,和最蛮荒的人员素质的奇怪军队,在牙儿干河畔缓缓推进,映入准噶尔人的眼帘。
  领兵的鄂托克酋长见状实在是摸不着头脑,这算是什么军队?
  决计不可能是明军御前军主力,边军?也没有这样涣散的纪律,难道是漠南安北都督府的明廷仆从蒙古军?可那些仆从军却是不可能装配这么多的甲胄和火铳。
  根特木尔,或者说大明辽宁经略司参将沐特,只是藐了一眼对面警惕监视的准噶尔游骑,叽里呱啦对着几个酋长一讲,然后就是数百装扮奇怪的骑士嗷嗷奔袭过去。
  抚远三营里,只有专门配属的十几个通译官和典军主簿,能够讲汉话,哪怕作为主将的根特木尔本人,都属于半文盲。
  准噶尔人只是试探性的接触,还没等威吓的言语出口,就被汹涌而来的索伦兵撕成了碎片。
  然后根特木尔没有半分追击残兵的意思,就继续挥兵南下,朝着叶尔羌城方向而去。
  三日后傍晚,索伦营抵达叶尔羌城北,黑水营开始突围。


第95章 突出重围
  黑水营前,仅剩不足两千还有行动能力的战士们聚集了起来
  数百伤员被单独编为一营,保护在最中间,所有仅剩的火药,都被集中起来,静静看着这座奋战了两月有余的营垒。
  木石堆砌的营墙在惨烈拉锯的攻防战后,摇摇欲坠,到处都是焰火和铳弹磨砺后的堆砾。
  就是在这宛若废墟的营垒中,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编制,却同为精锐的明军将士,抵御了十数倍于己的敌军,并且宛若钢刀斜插于南下准噶尔军的腹心。
  对于一个新生的大统一王朝初期,总是不吝于创造前无古人的军事奇迹。
  就在昨日,来自北面的使者终于突破重围,来到黑水营报信。
  为了传递这个消息,张煌言派出了三批,十一名使者,最后只有两人成功抵达。
  他们穿过沙漠,避开僧格和阿济格、满达海以及阿拉布坦的封锁线,把来自北面,有关西征军即将和僧格决战,准噶尔主力已经无法抽身的消息带来。
  虽然张煌言在信中并没有下达什么命令,但其中的意思已经相当明显了,就是让王愬见信之后寻机突围,北上和主力会合。
  他们的使命已经完成了
  当然,在此之前他们还得通知叶尔羌城方面,有关战场形势的变化
  傍晚寒风阵阵,来自大漠的风砂裹挟霜雨,在人的皮肤上刮过如同刀片
  将士们都套上尽可能多的衣物,有些是之前出发时带着的,大部分干脆就是从死去的敌人身上拔下来。
  这些来自漠西草原的蒙古人用腥膻羊毛和牛皮制成的衣物,可远比明军的战袄适合西域的冬天。
  马上就要落雪了
  王愬本人同样如此,从一名准噶尔鄂托克酋长身上缴获的熊皮大袄,紧紧裹住,只有头上象征武官的兜鍪和长长羽缨,能够分辨出他的身份。
  在黑水营正中广场上,用担架摆好了两百多具遗体,那是这近两月来在拉锯中牺牲,遗体勉强夺回的同袍。
  纷纷被披上白绢,然后在王愬微微颔首后,一一点燃身下木柴
  火苗窜起,就迅速蔓延,最后炎光敝月
  伴随着火光延伸,不仅仅是遗体,还有周边的营房,同样开始燃烧起来。
  是夜,黑水营内,火光滔天
  河对岸的准噶尔军都看呆了,明军这是咋了?走水?
  还在晚餐的准噶尔士兵,纷纷拥挤在河边观望,叽叽喳喳,指指点点。
  王愬向着岳镇邦稍稍颔首,二人已经两三月没有打理面容,胡子拉碴的,根本看不出都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
  “上马,开门!”
  “轰隆”
  一声巨响,原本就已千疮百孔的营门轰然倒塌,紧接着无数马蹄争鸣,激流奔涛,汹涌而出。
  “明军出营了!”
  斥候的嘶吼声在黑水河畔蔓延,原本还在观望的准噶尔人终于反应了过来。
  阿拉布坦被从营中通知后,立即指挥人马,准备出营。
  就在准噶尔骑兵不断在黑水河畔聚集之时,于黑水河北面,一串串宛若星光点点,正如游龙倾巢南下。
  紧接着,阿拉布坦就见到了从叶尔羌城方向逃回来的,几名带血的游骑。
  “叶尔羌突……突围了!”
  阿拉布坦只觉得天旋地转,一时居然觉得有些荒谬
  叶尔羌,突围?
  那一万多人在吃干饭吗?
  沈平鸿和尧勒瓦斯手里还有多少兵?四千?五千?
  “到底怎么回事!”
  一名头领直接忍耐不住,抓起来人的衣领厉声相询
  “北边,北边又有明人的援军,数不清,不知是三千还是五千,只是一个上午,就,就把我们击溃了……”
  说到这里,逃人的眼中都还有惊恐
  “他们简直就是魔鬼!像草原上的野狼,和以往的明军都不一样,见到人就扑上去,也不说汉话,但也不像蒙古人,根本不列阵,更不怕死!”
  “那其他人呢?”
  阿拉布坦追问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33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34/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