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再也无法无视这样一支超过两千骑的精锐甲骑,出现在自己的侧后方。
而王愬也并没有闲着,在用几天时间修筑好黑水营之后,就立即把麾下,按照百人左右的哨队单位,分散出击,在叶尔羌城南骚扰准噶尔军。
这一举动,不仅仅是打击准噶尔的士气,同时也是在向城内宣告明军的到来。
果然,原本经过了两个多月的守城战,城中叶尔羌军队死伤惨重,只是凭着沈平鸿等人的铁腕政策,以及外面敌军屠城的生命威胁,在苦苦支撑。
而当知道明军的援兵已经抵达,城中顿时欢欣鼓舞
虽然两边并没有信息交通,也不了解相互间情况,但当沈平鸿得知此事后,立刻就向城内宣告自己已经和城外大明援军取得了联系!
而且这支援军先锋数量不下一万,后续尚有十五万大军即将抵达!
虽然事实上西征军全军恐怕都没有六万,但这并不妨碍沈平鸿在这大放厥词。
反正他是明廷使者,是城中眼下事实上的最高军政长官,说啥就是啥
沈平鸿甚至还让人将携带有文字纸条的箭矢射出城外,表明已经和大明二十万援军的先锋大将取得了联络,咱叶尔羌城坚守在此,其实就是为了吸引你们这些北面来的准噶尔蛮子,届时中心开花、瓮中捉鳖!
当然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我大明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只要僧格现在退兵,并归还侵占全部的叶尔羌城池,再把叛军头领司马依、伪清余孽的头颅交出来,负荆请罪,亲自带着儿子去南京赔礼,大明皇帝陛下兼蒙古诸部大汗,说不得能网开一面,既往不咎。
当然了,除非僧格脑袋突然瓦特了,根本不可能会信,这纯纯就是在恶心,并且进一步激怒对方。
因为沈平鸿得知援军抵达后,立即反应过来,这是好机会啊。
如果说之前死守叶尔羌城,还只是为了待援,现在援军来了,一方面叶尔羌城的压力就算降低了不少,但另一方面说,此时他只要能继续吸引住僧格主力,让其在叶尔羌周围跑不掉,等明军主力一来,那就真成瓮中捉鳖了!
只是僧格又不傻,他早早就派人在牙儿干河北岸盯得死死的,随时注意明军主力的动向。
据他所知,现在明军主力大概才刚刚进入土鲁番境内,距离自己这边还有四千多里。
可这股翻越沙漠,奔袭而来的精锐骑兵又实在出乎意料,若是置之不理,三千骑也不是小数目,想要解叶尔羌之围也许不可能,但跟他打游击,让僧格无暇抽身却不是什么奇事。
而且,事到如今,他也不得不考虑另一个问题
怎么应对明军大举西征?
他率军倾巢南下的初衷很简单
僧格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
就是趁着叶尔羌内乱,迅速吞并掉这个昔日的西域大国以自肥,只要能兼并且消化掉这块肥肉,再经营上二三十年,不出意外的话,同时拥有了漠西、西域近万里疆域的准噶尔,将一跃成为整个东亚和中亚地区,首屈一指的强大政权。
其人口、规模,比起昔日的瓦剌、女真还要庞大,足以和刚刚退出中原的北元王朝相提并论。
在完成吞并以后
再加上阿济格、满达海等人的加入,僧格完全可以利用和参照他们曾经参与过得,皇太极所开辟的那条,满清从部落迈入帝制国家的成功道路。
届时,准噶尔就不只是一个边陲蒙古部落,而是能真正成为如北魏、西夏、辽金那般可以和中原国家争天下的成熟政权。
从实际实践的过程来看,其实他已经完成了目标的百分之九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短短一个多月,摧枯拉朽,整个叶尔羌故地,除了首都叶尔羌王城,其他现在要么在自己手中,要么在扶持的傀儡司马依手中。
可就是这最后一步,却出了意外
叶尔羌城的坚守没有出乎他的意外,毕竟是经营了近百年的首都,几日而下才是稀奇事。
只是他没想到,城中主持大局的居然不是尧勒瓦斯,而是来自于明廷的使者!这也是城中射出带字箭矢后,他才知晓的。
而明军的援兵居然来得这么快,且这么能打!
要知道,准噶尔,或者说卫拉特蒙古,都是昔日瓦剌的旧部
至于瓦剌人和明廷、明军之间的历史,想必大多数人都是耳熟能详……
所以卫拉特人、准噶尔人很难对明军形成像漠南蒙古那样,战战兢兢、诚惶诚恐的敬畏情绪。
于是乎,在得知这两个事实后,他不得不对大明的西征军重新正视
因为这真有极大可能会让他折了夫人又赔兵,不仅把吞并的叶尔羌吐出去,还要丢掉老本。
思虑良久后,僧格把和明军先锋交过手的阿拉布坦召入大帐询问
阿拉布坦本就是他在军中最信任的几个亲信之一,此番又知道了明军虚实,自然意见分量极重。
而阿拉布坦的回答非常令人意外
立刻撤军,回师天山北麓!
这可不是被沈平鸿的疑兵计给吓到了,而是一个很现实的考虑。
此时若是准噶尔撤军,把天山以南的叶尔羌故土让出去,收缩兵力,还是能保全吞并的天山以北叶尔羌诸多城镇和草场的。
因为天山以北直接和漠西蒙古相连,本就是他们的主场,就算明军大举出兵追过去,也是有不小胜算的。
只是对此意见,军中诸将和各部落头领们无法接受
对于他们而言,自南下以来,享受了不少以前在草原上见不到的花花世界,一路抢掠,彭满钵满,西域地区,无论是人口、财富,城镇和村寨的数量,可供耕种和放牧的土地,虽然比不上中原,但比起漠西草原还是强得多。
拱手就把天山以南,占了这花花世界七成以上的地盘吐出去,怎么给已经承诺瓜分战利品和户口土地的下属部落头人们交代?
别说僧格这个部落大头领,就算是朱由榔那种封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都不能,也不敢违逆绝大多数统治阶层的意志而独断专行。
于是乎,事情的最终结果就显而易见了,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下下策,在天山以南,与明军对峙,保卫自己的战利品。
只是,僧格还是尝试性的派了使者去甘肃,向明廷“请罪”,表示自己出兵是应了叶尔羌国前任大汗之子司马依邀请,帮助其人对付“残忍暴虐”的尧勒瓦斯,并非有意侵略。
虽然理由很荒谬,但要是明廷万一信了呢?
第90章 壮志饥餐胡虏肉(中)
敦煌,莫高窟前
张煌言毕竟也是个文人,途经此处,自然是不免起意凭吊怀古一番。
敦煌在明代属于罕东左卫,哈密辖地,属于土司,并非中央朝廷直辖的州县。
明初期还好,征西将军冯胜经略河西,一度打通河西走廊直至青海、漠西一线,敦煌随之繁华。
但明中期以后,明军收缩嘉峪关,敦煌就彻底变成了部落民的天下。
曾经交通西域和关中的繁华地,也再次持续衰落
而此番西征,明军自嘉峪关西出,第一站就是收复已经沦落土鲁番诸蕃部之手的敦煌古城。
“陛下事前有诏,此番收复敦煌等地后,不再设土司,效唐时旧制,立瓜、沙、伊三州直属朝廷。”
去了甲胄,一身绯色正二品袍服,风姿与尚书、宰臣等文官大员无二,却是西征军数万甲士统帅的张煌言,一边眯眼看着身前汇丽多彩的隋唐壁画,一边对着身后匍匐的十来人淡淡道。
众人俱皆伏地,不敢多置一词
他们是土鲁番诸部的酋长,西征军第一战,就是先发数千骑兵,携带火器,迅速击破了位于敦煌故地,与准噶尔关系紧密的赤斤蒙古部落,杀鸡儆猴,然后才挥大军西进。
西征军威势凛然,让沿途诸部不敢仰视,相继请降
而此番,张煌言把他们一并招过来,亦是恩威并施
首先,河西走廊不是漠北草原,断无设羁縻、土司之理,直接归属朝廷直辖。
至于沿途这些蒙古部落,暂时先留在瓜沙伊三州,但此战了后,大概率会被迁移到漠西草原。
张煌言此番西征,不仅仅只是物理开拓,随行的除了将领以外,还有不少从内陆抽调而来的官员,他们行军时充当后勤参赞,打下一地,迅速任命,在驻军协助下组织当地衙门。
也就是说,这次西征,并不只是针对准噶尔的“惩戒战争”,而是打算一劳永逸的解决整个河西走廊、西域、漠西草原问题,建立起能够延续的长久统治。
至于当地的部落民,必须要重新编户齐民,除了草原以外,不再专设土司卫所。
这些土鲁番本地的蒙古部落,就是首当其冲的第一波编户齐民
在解决当地蒙古部落问题后,很快就有佐吏上前禀报准噶尔人使者的事情,西北总督府佥事夏完淳请示该如何处置。
张煌言只是笑了笑回应道
“若真是如僧格所言,那我们大明就更要介入了。”
“司马依身为前代王子,以臣谋君,以弟逆兄,难道合乎礼法吗?既然不合乎礼法,我大明作为宗主,明晰宗统,维持礼乐,本是责任,更该兴六师拨乱反正才是!让他回去问僧格,他若是支持司马依以臣谋君,那便也是有违礼法,我大明自当同为讨之!”
这话实在是让人挑不出毛病,说到底,在中国古代的朝贡政治中,天朝的地位有些类似于后世的美国,是某种“普世价值观”的化身,谁敢违逆,他就有权以此为借口,武力“纠错”,而且是正大光明的出兵干预。
这种“普世价值观”,在后世是什么“自由民主”,而在这年头,就是宗法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嫡长子继承制,虽然中原王朝自己都不怎么讲究这玩意,但却要求藩属国必须讲究。
哪个藩属国敢搞出违逆这些宗法的事情来,作为宗主国,中原王朝就天然占据道德制高点,轻者指指点点,削爵罢贡,搞“经济制裁”,重则把口实递给你的邻国,进行外交孤立,乃至于出兵干涉。
说完了准噶尔使者的问题,紧接着,二人的话题又回到了西征军身上
王愬和岳镇邦的先锋骑兵怎么样了?
“从现状来看,既然准噶尔之前出兵时还装聋子,现在突然又派人解释,说明冠军侯那边已经成功,而且给准噶尔人造成了不小震慑。”
“也说明叶尔羌尚且无忧”
张煌言微微颔首,却是接着道
“但从僧格的反应来看,大概率还是想和我们打一仗的。”
夏完淳文言稍迟钝了下,又问
“我军是否要加快速度,毕竟冠军侯和沈大使那边压力不小啊……”
张煌言摇头
“虽然有锦衣卫提供不少情报,但是这毕竟为我军第一次进入西域,地形、人文都不熟悉,若是一两万精骑,只为击破僧格,解叶尔羌之围,当然无惧,但既然打算六军齐发,一举荡平西域乃至漠西,就必须步步为营。”
“西域、漠西沦落蒙古已有数百年,人心、文化早非汉土,情形复杂,和当年北伐伪清时并非一回事,这里远离中原数千里,就算粮食能勉强就地征集一些,那弹药呢?何况就地征粮会不会激起反抗,卫拉特蒙古游骑众多,若是截断粮道又如何?若是以数万步骑大军冒进,反而有倾覆之危。”
“至于冠军侯那边……打仗,总是要冒风险的,些许牺牲,值得。”
张煌言面无表情冰冷的说道
因为只要王愬等人穿过沙漠,从侧后牵制住准噶尔主力的那一刻,明军的战略就成功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至于王愬这只军队,说不好听的,就算他们最后没有撑到明军主力到来,坚守到全军覆没。
那又如何?
准噶尔没有逃脱,僧格没有逃脱,明军击败对方只是时间问题
打仗,就得有人牺牲
皇亲国戚,勋贵子弟,就不能牺牲了吗?鄱阳湖大战,朱元璋会因为南昌城头站着的是他侄子朱文正,就修改军事布置吗?不会的,国家建立之初的前一两代统治阶级,都有这种“重公利而轻死生”的气质。
至于最后结果如何,就全凭个人造化,活下来,那就是头等功,活不下来,给朝中报丧便是,仗一样继续打,准噶尔一样继续灭,既然是军人,就理应有马革裹尸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