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328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当然,这玩意不同于火绳枪和燧发枪,技术难度不小
  其中最麻烦是材料问题,无论是用于划刻膛线的铣刀,还是被刻划后能够承担火药燃气而不会让膛线快速磨平的枪膛。
  材料学本就是众多科学研究中,碰运气成分最大的
  朱由榔早在肇庆时期,就依据着自己以往在网上灌水得到的“经验”
  让佛山的工匠们搞什么“米尼步枪”,结果却大失所望
  想想就知道,线膛枪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早在十五世纪,火枪刚发明不久时,就有工匠想过这招了,此后各**队中也一直有零星刻有膛线的火枪应用。
  甚至早于1637年,葡萄牙人就给明廷进献过一批线膛枪
  那为啥不用呢?难道这些人都是傻子吗?
  等到近三百年后,欧洲军队才开始大规模装备,因为在工业革命之前,这玩意压根就没法量产,质量上也不比滑膛枪强到哪去……
  没有冶炼特殊有色金属技术,没有材料学和化学工业的突破,没有高马力蒸汽轮机钻出来的无缝钢管。
  材料不过关,膛线就算刻上去,顶多二三十次就会被磨平
  别说十七世纪,就算放在两百年后,由于缺乏技术设备,民国时期的大部分军阀势力,都没有生产线膛步枪的实力。
  直到现代,枪钢、炮钢的材料属性与制造工艺,那都属于机密,无缝钢管那都是管制物资,出口到中东和中非地区的“游击神器”。
  不过虽然无法量产,却并不意味着不能用
  米涅弹的设计还是相当有用的,解决了线膛枪燃气密闭的一大难题
  武备局那边一年给他弄出来一两百支,虽然只能发射三十几发,膛线就会磨平的线膛枪。
  但也足够用了,毕竟这些线膛枪的应用场合并非正面战阵,而是“特殊战线”。
  线膛枪的射程和精准度,比以往火枪都要强的多
  比如现在这种状况,沈平鸿手里就有二十支从锦衣卫那弄来的线膛枪。
  锦衣卫是每年生产的,数量极其有限的线膛枪最大客户。
  而准噶尔作为最近几年,大明最关注的边境之一,自然也是锦衣卫的重要活跃地区。
  -------------------------------------
  小半个时辰后,僧格面色铁青的看着眼前这一幕
  叶尔羌人的突然袭击,包括准噶尔派入城的一名千帐都尉在内,数百将士顷刻间死伤大半。
  由于出乎意料的火铳射程和斩首成效,让其余部队顿时迟疑慌乱不定
  叶尔羌人趁机率队冲杀,当着万军之面,
  随后对方居然把死去的将士头颅砍下,于城门前垒为京观
  虽然其实并没有伤亡太多,但这侮辱性实在是太强了。
  朱孝敏等人见已得手,立即在火铳掩护下撤回城门
  只留下一个极为显眼,鲜血淋漓、恐怖狰狞,用人头堆成的京观
  无论如何,这毫无疑问是给想要劝降的僧格面上狠狠打了一巴掌
  尤其那战死的都尉,还是他亲信族弟
  僧格随即大怒,命全军攻城,再不提劝降之事
  当即下令,破城之后,十日不封刀,任凭军士施为,尽皆屠戮,老幼不留。
  这便是沈平鸿真正的目的了,他并非是为了对准噶尔造成多大杀伤,纯粹就是为了激怒对方。
  或者说,借此彻底断绝城中军民退路!
  把这满城数万人丁全部绑在自己的战车之上
  军队一回城,沈平鸿就让人大肆宣传,己方出城骗杀了准噶尔大汗亲弟(其实只是族弟),准噶尔怒极下令屠城,此番他们除却死战守城待援,别无他法!
  这也算是当年汉唐鼎盛时,使臣们的正常操作了,什么当着人面屠杀对面使团;和人家国中太后私通篡权;从隔壁仇家借兵灭国,挂个几国相印的骚操作,若是在汉武唐宗之时,是连新闻都上不的。
  只是从宋代后,士大夫们越来越讲究所谓“体面”,国家气质逐渐内敛,走上了“内圣外王”的路子,却是越来越少见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接着,沈平鸿软硬兼施,对内得到尧勒瓦斯的支持,把握大权,随后又趁机迅速废掉其他叶尔羌官员职权,通过这些年出使叶尔羌建立的关系,联络军中将佐,让朱孝敏、袁珂等人接管军权,主持守城。
  对外又通过激怒敌人的方式,把满城军民绑上战车,坚定众人守城意志,同时也是在把僧格的主力死死吸引在叶尔羌城周围,为明军即将到来的行动创造条件。
  要说,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不仅体现在武器装备和兵员素质,军官和将领的战术指挥水平和军事素养也是关键。
  事实上,随着朱孝敏、袁珂等出身科班,又兼家学渊源的将门子弟们接管军权,叶尔羌的守城战斗竟然几日间就再次变得有模有样起来。
  沈平鸿虽不知兵,但他手里并不缺知兵之人
  城中粮食、火油、铜铁、木材乃至于砖石都被搜集起来
  由于火炮不够用,就让工匠就地利用拆下来的房梁、门柱制造投石机,加上大户房屋的砖石反制,叶尔羌当年也是蒙古帝国分裂而来,回回炮这种东西并不陌生。
  准噶尔那边同样有此事物,双方火炮都有限的紧,竟是在十七世纪,把几百年前的战术风格给找了回来。
  而就在此时,距离叶尔羌约四千多里外,大明西征军将士却已经整装待发,先锋自甘肃西进。
  由于战事爆发突然,西征军主力其实还没有全部到位,尤其是御前军,从河南运动到陕西,再从陕西西进甘肃需要时间。
  但先锋骑兵却是已经越过甘肃,经由土鲁番,朝着叶尔羌境内挺进
  三千精骑,乃是来自于甘肃经略司、陕西都督府和御前骑军挑选的精锐将士,一人双马。
  主将王愬,副将岳镇邦,二人加在一块都还不到五十岁,实在是不知道怕字怎么写。
  两日夜即至哈密,五日横穿土鲁番,越过铁门关,直抵塔尔布谷尔,也就是昔日汉武帝下罪己诏的轮台。
  按照张煌言的意思,二人的使命是作为全军前哨,在试探西域目前虚实和准噶尔军队动向的同时,占据位于叶尔羌东侧的库车、轮台等地,作为后续大军的落脚地。
  但二人却不甘止步于此,王愬事前向张煌言建议
  眼下叶尔羌城战事惶急,而准噶尔大举南下,以雷霆之势吞城夺地,正是骄傲自满之时,而此时,就算对方能料想到明军出兵,也必定想不到援兵会来得如此之速。
  不如干脆就此以偏师轻骑,不顾沿途,横贯大漠,直插牙儿干河(今塔里木河)畔,作奇兵突击准噶尔侧翼。
  效昔日李卫公灭东突厥故事
  这样既能出其不意,和叶尔羌城内守军相呼应,形成掎角之势让僧格陷入两难。
  更重要的是,此时准噶尔忽然南下,整个叶尔羌故地都陷入混乱,换而言之,大部分叶尔羌本地势力都还没有明晰立场。
  如果明军步步为营,慢慢从甘肃进军,哪么等大军抵近战场之时,很有可能这些势力都会被准噶尔提前吞并拉拢。
  最好的办法还是先发一路偏师,大胜仗倒是其次的,首先是要向西域各势力,宣告明军的存在。
  告诉所有人,“这事,我大明管定了”
  毕竟谁赢,他们才会帮谁。


第86章 霍嫖姚(中)
  从库车城到叶尔羌城,中间隔着一大片沙漠
  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国境内面积最大的沙漠地带。
  很显然,明军三千精骑,不可能就这样横穿沙漠,否则莫说三千骑,就算是二十万大军,都得死里面。
  唯一可行的道路,是沿着牙儿干河畔,在保证通过河流能随时获取水源的情况下,从上游行军至下游的叶尔羌城。
  但很显然,这条道路本就是沟通大漠南北,后世从北疆到南疆的主要干线之一,现在自然也是叶尔羌城周边最重要的干道。
  僧格又不是傻子,自然不可能还会把这地方留给明军,提前派阿济格和满达海的“新八旗”分兵给严防死守。
  故而王愬等人若是从这条路走,就算不至于被对方击败,想要绕行准噶尔侧后的计划也会事实失败。
  思虑各方利弊,最后还是在锦衣卫提供的情报下,他们选择了另一条更加隐蔽和出人意料,同时也更加艰难的道路。
  穿越沙漠,从南面数百里外的和田河、白玉河流域,前往南疆重镇——于阗。
  和田河,是的,就是和田玉的那个和田
  此时却是一条季节河,所谓季节河,乃是因为水源主要来自高山融雪,故而水流按照季节变化,春夏季时有流量,而秋冬季干涸。
  而此时正是夏季转秋之时,和田河流域已经开始减弱,在两侧游牧的部落大多都已经转移。
  数百里间少见人烟,其中甚至有一百多里纯粹就是沙漠,直到南面的白玉河才进入于阗地区的绿洲。
  足够隐蔽、出人意料,毕竟谁能想到,前些天还在北面,数千里外的明军,突然间从沙漠北面飞过来,兵临南疆腹地!
  但反过来说,此时和田河水流逐渐干涸,虽然还能补给一些水源,但已经相当有限,其中还有一段直接要从沙漠里横穿的路途,穿越整个干沙漠,对于任何一支军队而言,都是莫大的意志挑战。
  正如之前说的那样,两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将领,实在是不知道怕字怎么写
  主副二将不过相商半日,便一咬牙做了决断
  好在大明锦衣卫在西域也算精耕细作六七年了,对于此处的地理信息足够了解,当即就派遣了负责叶尔羌地区的锦衣千户带着几十号人,亲自给这股先锋明军做向导。
  他们这些年已经基本把大沙漠里的主要道路的水源补给地弄清楚了,而且还发展了十几个本地缇骑,这任务倒也不算难。
  于是乎,二人即刻开始准备
  岳镇邦亲自带着一千骑跑到库车和轮台周围,强征和抢掠骆驼、骡马等牲畜,以及补给物资。
  外线作战嘛,军纪不军纪的也就那样
  库车和轮台早在西汉时就是西域重镇,此时虽然落寞,但在周边也算是人丁最盛之处了。
  两三天的时间,就收拢了一千一百多头骆驼,四百多匹驮马、骡驴。
  甚至连干粮都不用带,路上一边走,一边杀马、杀驼取食
  另外还有从陕甘和青海河曲之间进行茶马贸易的几个榷场、互市司里,抽调出一批干茶叶。
  每个将士分到小半块压得硬邦邦的茶砖,这年头的人虽然对败血症缺乏认识,但也是知道单纯肉食必须要补充素食,否则要患病的,这也是茶叶能成为关内对外主要商品的原因。
  由于不携带干粮、辎重,反而尽可能多搜集驼马,所以行进速度就快了很多,并腾出不少空间。
  由于此时是枯水季,倒也不必担心下雨,故而王愬干脆连帐篷啥的行军物资都不要了,每人携一毡子、棉被,以及尽可能多的水壶、皮袋,就直接出发。
  三千精锐,加上三千匹军马(本为一人双马,但另外三千匹留在轮台,避免过多水源消耗),数百驮马,一千多匹骆驼,开始南行。
  刚刚从库车出发时还好,每日能行百里,且沿途补充了充足淡水。
  从第二日开始,三千明军涉入沙漠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32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28/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