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吗?安北都督府那边,好像也就一两万骑吧?陕甘更少,真的够对付准噶尔吗?”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既然是军事问题,自然就是由军方代言人解答了。
李定国接口道
“突入土鲁番,救援叶尔羌应该是够了,只是想打进准噶尔,恐怕是不够的。”
“那枢密院的计划呢?”
朱由榔接着问
枢密院对于准噶尔的战略,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完成策划了。
李定国解释道
“计划是将光复后军新编的步兵师,抽三个向北,运抵甘肃,后勤辎重自四川、两河转运。”
新编步兵师,既是光烈十一年后,按照新军制一师两协四标,编制的新军。
目前整个御前军只有六个新编师,分别在中军和后军。
全部装配新式套筒刺刀燧发步枪,每师约一万二千人
枢密院有完整的军事计划,只需要交给张煌言执行即可。
当然,最终战场一线的决策权还是在张煌言手中,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为此,朱由榔也必须给与对方相当的权威屏障
“授张煌言总督西北军政务,加正三品通议大夫衔,总理西北平虏事宜。”
“迁山西布政使于成龙,为甘、陕、晋随军辎重转运使,负责督理后方补给供应。”
“迁御前中军总兵王愬,为征西北兵马指挥使,为西北总督衙门辖”
“擢甘肃经略使司都承旨岳镇邦为兵马副使,亦为总督衙门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王愬成为这一次西北战事的副将,倒是出乎了许多人意料,不过仔细一想,大家也都反应过来。
除了外戚以外,王愬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身份,那就是军中一个全新的,也是占比极大的阶层的代表人物——少壮派学院系军官。
随着李过等一批老将,即将离开一线指挥岗位,所有人都明白,过去战争年代,国内形成的军事贵族派系,将会逐渐被削弱。
而新生代的青年将领,将在未来的大明对外扩张战争中,走向前台。
西北战略中,最重要的兵种还是骑兵,最关键的资源,自然是马匹。
从嘉峪关到叶尔羌腹地,征途近万里,且大多都是戈壁草原,乃至沙漠,又是远离后方,一人双马都显不足,历史上清廷征讨准噶尔,甚至达到一人四马。
除此之外,后勤补给的转运也是大问题,军队全面火器化、职业化以后,相较于过往,对补给线的依赖和需求,也就远胜以往。
好在经过第一个五年规划以后,明廷财政盈余已经相当可观,银行和国债系统的良好运转,能够动员出来的军费预算今非昔比。
按照枢密院的事先策划,整场军事行动大约要消耗一千万元以上的军事预算,持续两到三年。
这个数字比之前东南亚战争还要大得多
但朱由榔明白已经相当划算了,总比后世清廷那样,用三代人来填补。
能在五到十年内解决西域和漠北问题,就非常不错了。
诏书下达后,战争的消息传达出去,不仅没有引发恐慌,反而引起了无数兵将、官员、商人伺机而动,闻到了建功立业和攫取利润了气味。
第79章 启征(上)
河南布政使司,开封府城外
一座座整齐的营房沿着黄河岸排开
密密麻麻的军士,在将佐们的组织下,就地宿营,生火做饭。
就在一个多月前,来自南直隶的数万御前军,向北行军,抵达河南,名义上是一次演习。
数万人从南直隶的江北大营,到河南开封,近三千里的距离,在过去至少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而现在,只需要不到一个月,平均每天行军八十里以上。
毕竟过去万人以上的大队,平均每天能行军五十里,就算精锐了。
御前后军,是第三次军改后,除了御前中军外,第二支开始整编的部队。
整编后的御前军,每军只保留了三个师,但全师人员增加了四分之一
其次,在收复北方后,军队最大的变化就是骡马化
从过去只在师一级设立一个马营不同,现在整编后的明军,每师骡马和人员比例可以将近一比二。
以后军为例,每师分配有战马两千余,骡驴、驮马、挽马四千余。
这样能显着提高军队的机动能力,许多碍事的随军辎重补给,都能通过这些骡马驮运随行,从而让原本需要抽出大量人员转运辎重的军队,可以把更多精力投注在作战上。
第一师,第三标,第八哨驻地
姜平看着眼前成群结队从黄河北面运过来的骡子和挽马,连忙和战友们一起安排进临时修建的马厩。
这已经是第二批了
在南直隶他们刚开拔时,就运过来数千头牲畜,到了河南这,又补充第二次,是从河北、山西那边入口的蒙古马。
虽然整个漠南草原,每年产出的成年马匹数量庞大,但真正堪用为战马的,不到五分之一,不过其余淘汰下来的,却也能训练为驮挽马。
等到了陕西,他们还会补充第三批,从青海方向来的河曲马
最后,人马比例要达到一比一以上,才能保证在往西域的路程中,不至于丧失机动性。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至少需要三万匹,按照现在的行情,每匹驮马折价四十五元左右,这些牲畜价值一百四十万以上。
而花费最大的还不是马骡本身,而是这些人马的辎重和粮草补给,千里馈粮,日费斗金,每日消耗的粮豆,都是天文数字。
在南直隶时还好,一旦到了北方,顷刻间就让河南布政使司的担子重了起来。
现在河南全省的户口,也不到百万,突然多出这么多嘴,自然很麻烦。
好在事前,朝廷已经从湖广调了十五万石的储备过来。
“姜平,这是你们哨的,十匹骡子,十一匹驮马,清点好拉走”
一名身着甲胄,却头戴无翼乌纱的官员,拿着账簿勾勾画画,头也不抬的对姜平道。
新军编制,师、协、标、营均设有辎务处,长官为辎务参事和主簿,负责后勤调运分配。
姜平带着两三亲卒,把这些个马骡一一检查,确认无误后,拉回营地临时修建起来的马厩。
就在此时,黄河北岸,隔着营地相望,一股烟尘渐起,嘈杂人喊马嘶。伴随着黄河水涛,依稀可闻,远远便能瞅见旗帜人影。
军中熟悉阵战的老卒,立马就能分辨出,这是大股骑兵的动静。
正在将马骡入厩的姜平等人见状,不禁讨论起来
这里是河南腹地,当然不可能是敌骑,那大概率就是要跟随他们一同西征的友军了。
但姜平不禁奇怪
“看这旗号,不太像是御前军的编制吧?”
御前军作为当年北伐主力光复军改编,建军已有十数年,久经战阵,纪律俨然,就算是马营骑兵行军,也向来阵列分明,而眼前这股骑兵,要散乱得多,而且用于传令的金鼓,也与明军不同,更似以前的清军八旗。
身旁略知实情的队正撇撇嘴回答道
“听说是从辽宁调来的鞑子,好几千呢。”
“鞑子?”
姜平有些懵,怎么这西征还有鞑子的事?
“好像是叫什么……抚远三营!”
-------------------------------------
只见黄河北岸,一支三千多骑的骑兵部队就地开始驻营
如果当初参与过北伐战争的老兵看到这一幕,绝对会似曾相识,因为他们的作风和装扮,和当初的满清八旗有几分相似。
但却也有许多不同
比如他们并不留辫,而是留短发,这是为了方便打猎。
而且服饰基本上都以兽皮为主,只不过现在天气已热,那番在黑龙江深山老林里的装扮不大合适,临行前辽宁经略使司衙门发了夏季用的被服,但许多人都还穿不习惯。
相较于满洲那种啥都有的混合民族,他们才是真正的通古斯人种
后世大概称之为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达斡尔族
而清廷更喜欢称呼为——索伦人,也就是明廷所谓的野人女真
辽宁建制以后,王夫之担任经略使以后,派人安抚收编大兴安岭周边,白山黑水,直至黑龙江流域的这些野人女真部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相较于已经完成了封建化,都点出火器科技点的建州,这些部落许多甚至都还处于后石器时代。
不会冶炼金属,不会纺织布匹,以渔猎为生
过去,他们一直作为满清的兵源地和纳贡部落,但满清入关后,就对这些穷邻居看不上了,属于长期放养状态。
虽然也有收编,但都比较粗陋,基本上只是定期向南边上供,并在战争爆发式征发壮丁即可。
历史上,直到清末,东北开放以后,这些部落才学会了使用布匹裁制衣物,代替了兽皮。
相较而言,王夫之开拓经略东北,可算提前两百年,给他们带来了技术革命,跨步进入农业社会。
白山黑水,黑龙江两岸及以南的数千里河山内,拢共大小百余部落,被划分为两个部分。
一个是靠近鸭绿江、长白山和朝鲜这边的地区,也就是后世吉林一带,设立玄菟宣慰司统辖,玄菟之名,来源于汉武帝灭东胡、朝鲜后设立的玄菟郡。
至于大兴安岭,黑龙江乃至于黑龙江以外的外东北地区,则都归属于黑水宣慰司,黑水既是黑龙江,唐代起就有黑水之称,至此东北三省算是全部建制。
只是新政管辖的区划和后世差别挺大,事实上就是把过去明初的奴儿干都司划分为三块。
只是明初设立的奴儿干都司以卫所为主,并没有详细的州县建制。
而王夫之经略东北后,采取迁民和改土归流、并卫为府等手段,把以前的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聚拢迁移于嫩江一线,直接统辖。
清理户口,得划分政制,置两个正三品宣慰司,十一个正五品的安抚司,将明廷的影响力向北延伸到了库页岛地区。
至此,明廷在东北地区的影响力,基本恢复到了永乐九年,初置奴儿干都司的水准。
而这些东北地区的原住民,由于尚未开化,作风野蛮,用于战争却是一把好手。且东北地区不同于关内,气候苦寒,开发粗陋,野兽横行,还有远东地区来自俄罗斯虎视眈眈,故而这些建制都是相仿西南地区的“三宣六慰”,半军事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