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索伦部在历史上又是那样一支有赫赫威名的武装力量,朱由榔也不可能忽视。
王夫之在东北地区,将过去所谓的野人女真重新拆散划分,按照本部落原先名号,重新授予土司编制。
毕竟所谓野人女真本就是不负责任的说法,这些部落不仅和女真没啥关系,和建州也没啥关系,他们大都只是白山黑水的原住民罢了。
就连满洲八旗,事实上也没有他们的位置
其中精壮丁口,被王夫之编为三营边军,朱由榔亲赐军号,曰抚远。
故名抚远左、中、右三营。
王夫之这个原本靠学问出名的文臣、言官,自光烈元年的桂北之战以来,却是多以掌边事,在朝中大臣里,也算是知兵了。
此番调回都察院,却是要进一步充实都察院人手,以应对接下来的政治整肃。
而另一位调回朝中的,则是浙直总督张家玉,担任刑部尚书。
而在他之后,浙直也不再设立总督,不仅浙直,整个南方都不再设立总督、巡抚,这也是东南亚一战的结果之一。
督抚本来就是为了兵事、灾害等特殊情况而设立的专署集权大臣,如今东南亚和南海的战事都已终结,可见的未来中,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都不大可能再受威胁,除非发生其他突发情况,各地督抚都要一一召回。
之前的云贵总督王化澄,此时就已经召回担任吏部尚书了。
不过所有人都注意的一点,就是这些天子信赖的从龙老臣们所担当的位置,颇有可以探究的地方。
都察院,吏部,刑部
不仅如此,年前原本的天子近臣,中书署侍郎由夏完淳接任,而原本的谢颖,则出任审计署侍郎,也是一个信号。
相较于这些任命,还有一则不大引人注目的
当年带头清查孔府,想替天子背过的原刑部郎中徐嘉,调任都察院,担任廉政署佥都御史。
不过就在这边政治风暴酝酿之际,一则边关急报却是突然闯了进来。
-------------------------------------
叶尔羌汗国
代表大明出使的沈平鸿在这里呆了快八年,原本来时不过二十的他,此时都已经年近而立,甚至和叶尔羌中贵族联姻,在此结婚生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
联络内地,为日后的西北战略提供支持
而在光烈十一年后,西域情势急转直下
光烈十年,原本统一了叶尔羌,也是积极和大明达成联盟,又于光烈五年向大明称臣接受了册封的的汗王阿卜杜拉病逝。
阿不杜拉长子尧勒瓦斯继承汗位,但他的威望远不足以像之前的阿卜杜拉那样,镇住本就在宗教和民族问题影响下,松散而脆弱的叶尔羌。
其弟司马依举起了叛旗,虽然由于大明对叶尔羌的支持,和历史上不同,尧勒瓦斯并没有死于司马依的谋杀,但司马依的叛乱依旧造成了极大的分裂。
叶尔羌原本就存在的黑山派和白山派宗教矛盾彻底爆发,由于过去的阿卜杜拉支持黑山派,白山派将期望寄托于司马依身上,支持他篡夺汗位。
而准噶尔也趁机加入,支持了司马依的叛乱
光烈十三年初,准噶尔正式出兵
此时,叶尔羌汗国的统治范围急剧缩小,塔什干、费尔干等帕米尔以西地区脱离了叶尔羌汗国。
而在叶尔羌的核心地带,也就是西域地区,准噶尔的大举侵袭,让本就陷入内乱的叶尔羌难以抵挡。
很快就丢城失地无数,准噶尔数万骑兵越过天山,向着叶尔羌王城挺进。
而在此之前,原本依附于叶尔羌的吐鲁番诸部,也已经被准噶尔的铁骑击垮。
这些骑士犹如狼群,迅速在混乱中的叶尔羌身上撕扯开数个流血的伤口
内忧外患之下,已经极难支撑。
沈平鸿在叶尔羌汗王的请求下,向国内发出了求援信。
只是以此时的信息传播速度,等这封信抵达御前,恐怕叶尔羌已经快支撑不住了……
因为准噶尔的先锋骑兵已经抵达距离王城只有两百里的地方
而那支先锋部队,却是打着一面正白色的绘龙三角旗帜……
第75章 西北往事
此时的西域,早已不复汉唐丝绸之路繁盛之时,那种周边大小数十国的盛况了。
随着气候变迁,以及丝绸之路被海上交通代替,西域从宋代开始,就逐渐转入衰落。
到了现在,已经基本蒙古化和伊斯兰化
人口也无法和内地相比,如叶尔羌这样的万里大国,人口也不过百万而已。
主要的城市,也就是这么十几个
所以翻越天山后,准噶尔的兵锋拓展得非常迅速,此时准噶尔的首领,台吉僧格刚刚扫平了自己几个企图争位的兄弟,便准备向外扩张,用实打实的功绩进一步确立自己的威望,开始了自己企图统一西蒙古诸部的征程。
而僧格之所以能够在内部竞争中快速掌握全局,却和一支数年前投靠准噶尔部的精锐骑兵密不可分。
叶尔羌王城北两百里外,战斗已经接近尾声
尧勒瓦斯所派遣的四千多骑兵,在这里被准噶尔先锋碰上
这是内忧外患之下,尧勒瓦斯手里为数不多的机动力量了
双方铁蹄对铁蹄,冲杀近一个时辰后,以准噶尔先锋斩首过千结束战斗
一般而言,实际伤亡都在斩首数的两倍以上,意味着只是一战,对方就将叶尔羌骑兵打残。
虽说,叶尔羌军队战力不及准噶尔和漠西蒙古,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但这样夸张的速度,还是让所有人咂舌
一杆正白色绘龙旗已经在漠北的风尘之中不知飘扬了多久
已经褪了不少颜色,上面的龙纹不大看得清楚了
但这面破旧的旗帜,却代表着曾经那支横扫东亚的劲旅,最后的余晖。
一名四十上下,面色却已然被塞北风雪刮得犹如陕北老农般的将领,勒住马缰,静静远望前方正在打扫的战场。
身上的盔甲样式,和头顶的旗帜,以及周边护卫的红缨,已经宣告了其人的身份。
满达海远眺东南方向,此时距离他和阿济格率正白旗出关,已经过去五年了。
自己只要继续向南,灭亡叶尔羌,就能从广阔的西域旧地,给满洲余部找到一个容身之所。
就算不能像东边那位天子一样中兴社稷,学当年的耶律大石,建立一个如西辽一样的“西清”,总是可以的吧?
当年耶律大石,逃到可敦城时,麾下不过二百骑而已,现在自己手中却是铁骑近万。
-------------------------------------
五年前,在明廷以王愬、郑成功左右两路,又有李定国命李来亨骑兵快速穿插,分别锁住山海关和居庸关退路后,位于北直的八旗主力近乎全歼,鲜有逃脱。
但有支部队,却幸运地存活了下来
当李定国徐州战胜,大军北上之际,整个北方战场,唯有山西,由于西路军乏力,清军能勉强平衡局势。
于是阿济格和满达海,果断抓住了这最后的机遇,得知李来亨穿插居庸关,北京已经不可能西撤后,立即动员在山西的正白旗全军,北上出关,从察哈尔越过漠南,遁入草原。
在关内的明清战争中,正白旗算是保全得比较完整,直到阿济格等人北撤时,尚有八千余众,又裹挟了察哈尔八旗的残部,加一块,也超过了万人。
八旗本就是军民一体的制度,许多军士家属都在太原府的满城当中。
所以也能顺带着一起往北撤离,加上察哈尔汇集的人口,这支流亡大军,竟是有两三万之众。
这样的规模,在明军面前还是不能硬碰硬,二人率军先是在和满洲交好的土谢图汗部得到庇护,然后希望能接应到北京方面。
结果不利的消息一条接一条北传,希望破灭,同时,随着满洲的灭亡,漠北喀尔喀蒙古各部的态度也变得暧昧起来。
阿济格是满清当中难得的骁将,勇猛善战,但却没什么政治头脑,相较而言,在多尔衮手下被提拔,多次署理政务的满达海,继承了他父亲代善长于审时度势的能耐。
他知道在这个关头,漠北诸部未必靠得住,选择继续往西迁移。
而也正是此时,准噶尔前任台吉,也是令准噶尔部脱颖而出,制定《蒙古卫拉特法典》,展现出并吞统一整个漠西卫拉特蒙古(即以前的瓦剌)实力的雄主,和多和沁逝世。
他死后,几个儿子迅速展开内战争夺大位
长子僧格虽然实力最为强劲,却难以取得压倒性优势
于是乎,阿济格、满达海趁机投入其麾下
他们这万余骑兵,说多不多,但说少,也绝对不少,尤其是在草原上,一万骑兵,尤其是无论装备还是技战术都相当厉害的正白旗,几乎可以作为杀手锏使用。
为了拉拢二人和麾下的劲旅为己所用,从而在争夺台吉的内战中胜出,僧格非常大方的许诺了二人在准噶尔部显赫的地位。
而满达海提出的条件,则是在南下叶尔羌以后,将叶尔羌王城以西,葱岭以东的草原,作为自己所部的栖息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双方至此建立了从属关系,阿济格、满达海这帮子最后的爱新觉罗子孙,帮着僧格击败了其他几个兄弟,成为了准噶尔唯一的台吉。
僧格并没有放弃其父统一卫拉特蒙古的抱负,先是击败了和硕特部的头领阿巴泰,后来又通过会盟迫使卫拉特其他几部降服。
可以说,除了南面的叶尔羌,僧格已经完成了统一西部的大半功业。
现在,他需要用从曾经西域大国的灭亡,来给自己漠西霸主的桂冠加冕。
相较于蒙古诸部,在皇太极时期就完成了封建化的满洲,无论是组织,还是技战术、装备,都要强得多。
而且,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八旗是军民一体,参领、佐领的编制里面,本来就有许多技术人员,比如负责修理甲胄、军械的铁匠,打造攻城器械的木匠,甚至还有会配制火药,锻造火器的工人等等。
所以这些八旗余部的到来,对于准噶尔而言,绝不只是多了一支劲旅而已。
同时也带来了一次技术升级
纵观历史,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大概经历过三次技术文明扩散带来的军事革新。
春秋战国到秦末,向外扩散的青铜冶炼技术,缔造了匈奴王国的威势。
汉末至两晋南北朝,冶铁技术也向外扩散,以及马镫、马具的革新,也令游牧民族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唐末五代随着藩镇体系的兴起和解体,又令许多边缘藩镇和游牧民族结合,得到先进军事制度乃至于政治体系的辽、夏等国甚至完成了自身的封建化,而摆脱了所谓“胡虏无百年之运”。
不得不承认,满清在皇太极建制以后,这个时代的亚洲地区,其军事技术的先进性,是仅次于大明的。
而准噶尔,也绝非是漠南、漠北蒙古那种单纯的游牧部落
在前代台吉和多和沁,与沙俄十几年的博弈乃至冲突中,准噶尔对于火器技术并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