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262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昆克勿心中略微苦涩,知道这才是正题。
  “禀陛下,叟塞于崇祯时,原为林丹汗部下,乃察哈尔旧部,伪清窃据草原,驱逐林丹汗后,其人主动相投,被伪帝封为郡王。”
  “臣和喀喇沁诸部,愿为陛下前驱,讨灭此贼!”
  随着昆克勿的表态,其余诸多人也纷纷表示愿意效劳。
  不然呢?
  这次过来的大多数都是漠南东道诸部的部落,乃是距离明军控制范围最近的,也是对明廷互市关贸依赖最深的。
  “宁宇、侯服,你们都看到了吧?诸多头领拳拳之心,可不能辜负了啊。”
  随后转向一旁的张名振道
  “侯服”
  “臣在!”
  张名振离席拱手
  朱由榔却是走上前去,握住对方双手,恳切言道
  “朕知道,你因为入编得完,错过了东征建功,在战功资历上比起其他几路帅臣稍显尴尬,一直心中有所郁郁,朕能理解。”
  “臣……”
  张名振闻天子如此诚恳,一时不知所言,心中感动。
  事实上,后军的尴尬和张名振的地位,已经由来已久。
  论及与天子的关系,后军既不像中军那般,算是最早从龙的元从老将,也不如左军、前军那般,有一番血誓指盟的豪气情谊,虽然早在光烈元年,作为朱以海麾下,张名振等人也得了肇庆朝廷的封官许愿,但那毕竟是隔了一层,更多的像是“友军”,而非自己人。
  而言及功劳,和前军、左军自然非法比,中军从尧山、军山湖,到北伐襄阳、汉水之战,算是中路战场柱石,也是打满全场。
  而后军,东征过程中,只是在浙江沿海打了打边鼓,到底不是主力,好不容易打算在北伐时建立殊勋,宿州一战,伤筋动骨,竟是缓了小半年。徐州城外,大溃并斩杀瓦克达,看似宏大,但明眼人都知道,东路战场真正决定胜负的,还是李定国于黄河之畔,以少胜多,大破图海,而徐州城外对阵,不过是大势砥定之后,理所应当的收尾罢了。
  张名振毕竟不是姜氏兄弟那般反复横跳后,能得善终已经不易,自然不敢多奢求什么的人,张名振出身清白,祖上锦衣卫籍贯,早在崇祯时就已经是副将,善于诗赋,也是个读书人,向来以忠义孤臣自诩,自视甚高,如何愿意自甘落后?
  北伐全功之后,诸军帅臣均是志得意满,唯有张名振心中略有郁郁。
  今日听闻天子这般相慰,知道对方竟然对自己这点心思都体察入深,怎能不感动呢?
  再联想到这次朱由榔出关,为何没有点更为精锐的左军,而是专门让后军扈从,更是一时不知所言。
  朱由榔见对方一时哽咽无言,却是长叹一声后,正色道
  “光复后军都督张名振听旨!”
  “臣在!”
  张名振激动单膝跪地,拱手应声
  天子之前这般言语,他心中大致已经猜出接下来的事情了,更是感动莫名。
  “罢卿后军都督衔,新设安北都督府,以卿任安北大都督,统协北直、山西、陕西沿边城防卫塞,并督漠南蒙古诸部,凡漠南诸部,争端、利害、兵马,以卿督之!但有不臣,有平讨之责!”
  张名振郑重俯首
  “臣,领命!”


第6章 防务改制
  朱由榔却是连忙扶起对方
  并笑着道
  “朕打算沿着长城外侧,去察哈尔一趟,和那些个漠中蒙古诸部会一会,侯服可愿为朕扈从?”
  “臣万死不辞!”
  张名振只觉得心中激荡万分,顿生豪气干云,便是此刻赴汤蹈火,也是值了。
  “那朕这七尺之躯,可就全权寄托于侯服了。”
  朱由榔笑着让张名振重新入座,而后转头对下方还战战兢兢跪着的一众蒙古头领们道
  “诸位头领,可愿与朕同往啊?”
  “此乃微臣等大幸,岂敢不从!”
  一众人自然是再无言语
  得到自己预想的结果之后,朱由榔倒也不再为难人家五十多岁的老同志了,重新挥手让所有人入席,酒宴继续进行。
  席中,还颇为亲厚的询问了昆克勿和几位其他头领的子嗣状况,听闻昆克勿儿子已经三十几了,不大可能再入学读书,朱由榔也不为难,而是大手一挥,让对方入御前司,培训后以军官在御前供职,并亲自赐了个汉名唤作“梁忠兴”(喀喇沁本姓乌梁海氏),效昔日汉唐旧例。
  其他部落,如果嫡嗣过了入学年纪的,也效此例。
  当然,在敲打的同时,朱由榔倒也不算亏待这些人,不仅承认了喀喇沁等部吞并了科尔沁左翼的事实,而且还给了昆克勿一个“安北都督府右路招讨使”的从三品职衔,不算亏待了。
  一番推杯换盏,宾主尽欢,当然,至少朱由榔这个主是欢的。
  -------------------------------------
  基本的方略定下来,但具体事务还需要规划。
  关于安北都督府的设置,事前朱由榔已经和诸位宰辅通过气,也书信询问过枢密使李过,以及李定国的意见。
  大家都是赞同的,毕竟草原问题,向来是中原王朝一块最大的心病。
  能设置一个专门“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军事外交机构,是必要的。
  在过去,洪武、永乐,大明兴盛之时,也多有过类似的尝试,当年遗留的奴儿干都司就是个例子。
  李过甚至还认为,安北都督府的级别不够高,毕竟虽然现在连漠南都不能完全辐射,只能管得了十几个表明态度的部落而已,且人心各异,但随着时间发展,以后其所辖范围肯定越来越大,说不得还要包括漠北乃至于更北的北海“贝加尔湖”等地。
  如此大的职辖范围,只以和各路野战军以及各省都司相等的都督一级,未免不够看,他建议可以直接恢复唐时大都护府旧制,设置一个高于都督,仅在枢密使、大都督同知之下,与大都督府佥事相等的大都护来统辖。
  这样一来,不仅位当其权,而且也能健全明军的将帅晋升机制。
  李过的考虑非常深远,随着北伐结束,朝廷整顿各地防务,很快,过去屈指可数的都督,会迅速扩编,各个要害边防省份,都会有都督一级坐镇都司。
  那么军中指挥体系,从都督到最高的枢密使-大都督府同知-兵部尚书三元最高品阶之间,缺少一个资历品阶,作为转圜。
  比如有了大都护这一职务后,天子就可以定期将朝中的枢密使、大都督同知与外面督军的大都护轮换,从而避免朝中主帅久不统兵,或是外部边帅久不入朝的尴尬。
  毫无疑问,这才是老成谋国之思,朱由榔也深以为然。
  国家的统治模式不应当是完全一致的,而是得因地制宜。
  对于那种距离中枢过于遥远,必须要放权,但又有所顾虑的方面之任,多一些制度上的考量,是完全正确的。
  事实上,当年唐时大都护地位极高,仅次于三公,与作为宰执的尚书仆射同阶,也有类似考虑。
  而事实证明,这些距离大唐核心万里之遥的边帅、边军,居然比帝国内部的军事力量,更为可靠和忠诚。
  而且虽然李过没说,但朱由榔已经能想到,这一模式,日后也可以在未来大明可能拓展的外围疆域以及势力范围,比如西域、东南亚等地设置推广。
  不过饭还是要一口一口的吃,眼下明军还不他可能在北面投入太多力量,朱由榔让张名振留在北面,更多的是利用明军得胜席卷而来的威压之态,先暂时镇住这些蠢蠢欲动的蒙古诸部。
  等未来养精蓄锐,腾出手来,自有其他计较。
  此时贸然设立一个安北大都护,首先是张名振本人威望不足,骤然升到如此高位,容易引起军中非议。而不用张名振,便也只能以李定国、李过二人而已。
  但朱由榔暂时还有不少任务要交给这二位,完成战后必要的防务改革,而且突然调走其中一人,也意味着要空出来一个关键位置,同样不合适。
  且也容易打草惊蛇,让漠北诸部有所惊惧防备。
  还不如先把“大都护”这个胡萝卜高高悬起,让那些个刚刚志得意满的都督们,有点理想追求。
  等日后北面草原大局用兵之时,再行考量不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事后,朱由榔又在沈阳待了几天后,再由张名振领军开路,数万人浩浩荡荡,沿着长城外侧,往西面而去,却并非准备入关回北京,而是一路朝着察哈尔腹地。
  后军五个师,近六万骁勇,加上后军、左军全部骑兵,两万余骑,旌旗昭昭,一望无际。
  等大军行到宣府、大同,还有文安之那边的光复骑军精锐过来扈从,令漠南诸部蒙古,惊怖敬畏莫名。
  这一路上,朱由榔倒也不急,也不让下面急行军,而是慢悠悠的沿着长城外围边塞,走走停停,不时还接见一下军中将校,和沿途蒙古部落头领。
  同时,关于这些日子,军中诸多将帅,都紧张兴奋之余,翘首以盼的防务整顿方略,也逐渐从行在传出,而后经由北京的中枢转为正式旨意后,下达出去。
  诸地都司,以陕西、山西、北直、辽宁、云南这五个地方最为紧要,诸多军中将帅,亦是纷纷自荐,奏章都快堆满朱由榔的书案了。
  朝中也私下将陕、晋、冀、辽这四地北面的要害位置职位,称为“四镇”。
  当然,最要害,也最容易建功立业的,还是得算张名振的安北都督府,但那不是已经被陛下定了嘛。
  原因很简单,因为明眼人都知道,这五个地方,以后肯定有仗大,而且是大仗。
  作为军人,还有什么是比战场之上建功立业更吸引人的?
  而中枢传出来的旨意,也还算兼顾军中各个派系
  陕西都督艾能奇,北直都督冯双礼,都还在大家的意料之内,这二位,都是左军一系中,仅次于老大李定国,和都督刘文秀的存在,干了快八年总兵的白文选,也终于升到了辽宁经略副使位置上,虽然还是比都督低一级,但经略使王夫之是个文官,具体领兵军事的事情,事实上是由白文选负责的。
  而颇为关键的山西都督,则是由前军的资历老将郝摇旗担任。
  至于原本颇受众人期待,作为当年天子的元从老将,认为会出任四镇之一的胡一青,居然意外被安置在云南都督的位置上,算是出乎意料了。
  不过,虽然大体的人事安排已经有了着落,但具体编制上,还都是个空架子,各地都督府所辖多少人手、编制,有多少财政预算,都还需要枢密院和宰辅一起慢慢交代核算。
  不过这次扈从朱由榔的安北军,算是最早敲定编制的。
  张名振麾下,先是有三个骑师、三个步师的直辖编制,另外还能领东、西、南、北四路招讨使,这些招讨使主要是用来招抚和辖制蒙古番兵,作为“仆从军”,类似于昔日东汉的“护匈奴中郎将”、“护乌桓中郎将”。
  既可以由汉官担任,也能用归化较为忠诚的蒙古部落头领担任。
  当然,此时还没有具体分割,故而张名振还是领着光复后军编制来扈从朱由榔出巡,待事了之后,会有具体分别。
  至于余下的光复前、后、左、右、中五路野战军,则是作为朝廷直属机动力量保留下来。
  只是战事结束后,不可能继续保持五十多万人的编制,缩编精简,将多余人手分配给各地都督府,却是可以预见的事情了。


第7章 千秋之计
  在这一众基本敲定的决策当中,明军未来的制度架构被基本敲定下来。
  整个决策过程称不上朱由榔一个人独断专行,但在征询意见的过程中,都只是直接写信向北京的宰辅以及军中将帅,单独问对。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26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62/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