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250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在清军入关之后,为了在北方各省迅速巩固统治,故而在顺治三年于关内首开科举之时,大大放宽了标准,商贾、吏员出身子弟,也多能参与。
  再加上此时北方人口疏离,朱之锡因而得中进士,选庶吉士。
  但即使如此,也不过于翰林编修章典而已,顺治四年,外放山东,为知县,正是因为遇到了当时被调往山东的图海,才得以青云直上。
  年不满三十,却是一路从正七品,干到巡抚级别的高官。
  故而,其人对于图海,还是相当尊重的,毕竟在这个时代,简拔知遇之恩,是仅次于君臣、父子之义的存在。
  图海同样年轻,也正是因为如此,当初才会欣赏同样年轻有为的朱之锡,加以提拔任用。
  不禁慨叹
  “是矣,究根到底,孟九你也是汉人,而我毕竟是满人……”
  闻言朱之锡却是缓缓摇头
  “此与满汉无干。”
  “纵使今日抚台为明廷大员,而河对面汹汹而来的是满洲、蒙古,下官一样会如此作为。”
  图海哑然
  朱之锡躬身附手,若非身侧甲兵森然,浑若道德君子一般,平静言道
  “下官自幼随父祖经商游历,所思所睹,盘剥地方,贪腐行墨,上者纵情犬马,下者鱼肉乡里,难道又是满人吗?”
  言及此处,却是移目看向南面,正在动乱火光之中的清军大营,再往南,便是黄河大堤。
  “下官自幼,以云庄先生(张养浩)为榜样,方知兴亡所苦,俱皆百姓尔,明也好,清也罢,所谓忠贞义节,于百姓何干?自崇祯以来,打着平乱旗号,在中原肆意横行,淫掠鱼肉地方的明兵难道就少吗?若今日,在此决堤的是明军,下官照样会赌上性命阻止!”
  图海明白了,对于朱之锡这样的人而言,什么明清、满汉,都不重要,毕竟作为经历过天启、崇祯年间,又出身低下的士子而言,所谓“大明朝”到底是个什么腌臜样子,他已经领会过了。
  清廷能安稳地方,治理河防,他就投清,明廷愿意整顿农桑,恢复经济,他就投明,所谓“百姓吃饱,便是天下”。
  若是一般人,说这种堂皇大话,未免有些作态,但朱之锡为官清廉,甚至有些苛刻古板,无论但当何职,均是任劳任怨。历史上,这位死后,被雍正亲自追封的“淮黄诸河龙王”,年仅四十,就累死在任上,黄淮之侧数十县百姓,香火不断,还真是让人挑不出毛病来。
  图海无言良久,只是索然道
  “我自幼熟读经史,此生自诩愿为良相,今日方知,别说和历朝那些个名相相提并论,就在眼前,亦不如卿远矣!”
  随后诚恳对朱之锡请求道
  “孟九知我,家中数代,俱受皇恩,是不可能投明的,看在昔日情分上,便请全我之心吧。”
  朱之锡正色打理身上袍服,向图海再次深深一礼
  “下官愧对抚台了。”
  图海笑道
  “孟九胸怀黎庶,悯悲黔首,又勤恳精干,日后当为一代名臣。”
  随后便对一旁军士道
  “请借刀”
  在朱之锡示意之下,那军士只得递出
  周围十数人,长矛步弓,图海就算想干啥,也不太可能。
  随后这位年仅二十出头,历史上文武双全的清初名臣,在十数名严阵以待的军士监视之下,走出帐门。
  “我主在北,不可面南而死!”
  随后面北饮刃
  朱之锡在其身后,再次躬身相礼,吩咐道
  “天亮后,让人去周边村寨寻一寻,找副棺木,将抚台葬于小宋集旁的山地吧。”
  朱之锡倒是并非一人便能完成这番,趁乱斩首的好戏,早在前日,从图海下达的命令中,猜测出对方是想决堤,朱之锡便打算在此之前发作,但他毕竟不善军事,就悄悄派亲信联系了南岸开封方向的明军。
  李过那边获知清军有决堤放水,以水代兵的打算后,十分重视,又通知了随行的锦衣卫,两边合力,在朱之锡配合下,于夜中发动。
  也的确是清军一败涂地之后,士气低迷,神经紧张,被此一搅乱,竟是犹如风声鹤唳,陷入混乱和崩溃之中。
  数千人的大营,都没费多大功夫,除了其中几百朱之锡的亲信外,其他要么如鸟作散,其余的便在朱之锡的招拢之下,一齐投明了。
  有意思的是,豪格派来的三个牛录,只有两百多号,趁乱逃了出去,其余干脆就直接投降了。
  为此,李过为了不再出幺蛾子,也加速命令各部渡河
  先渡河的部队,把沿河府县占住再说。
  很快,先锋马宝部一万余众,完成渡河后,就迅速占领开封府沿黄河北岸的几个县,确保黄河大堤无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直隶,京师
  从前日开始,整个北京都陷入了空前的混乱
  原因很简单,因为南边传来了消息,明军二十万大兵,已经拿下了天津,迅速向北京城扑来。
  按照路程,此时恐怕已经抵达武清了,距离京师,不过百余里。
  对此,全城数十万百姓都陷入莫名的各种情绪与紧张当中。
  当然,情绪各有不同
  对于普通市井百姓而言,反倒没什么感觉,只是纷纷关门闭户,部分胆小的则是找门路出城投亲戚暂避,毕竟以这年头当兵的贼配军军纪,一旦沦作战场,少不得跟着遭殃。
  对此,北方各省百姓都多有体会
  而有意思的是,一开始,清廷还派驻将佐官吏,严肃城内治安,封锁诸门,做出一副要严防死守的样子。
  但这种情况只维持了几天,就很快就放弃了。
  归根到底,人心散了,清军只以不满编的两黄旗,满打满算,也就万余人马,哪里能看住偌大的北京城?守住内城都够呛。
  而其他绿营呢?
  龙有龙道,狗有狗道,短短数日之内,京师周边之前组织起的三万多青壮绿营,快速逃亡四散,别说兵马,恐怕连参将、总兵都找不齐几个了。
  而且这些剩下不走的,恐怕也并非是忠于大清吧?说不得人家就等着把门,到时候好“弃暗投明”,捞个功勋呢,又怎么敢信任。
  相较于底层士民,和吏员们,紧张观望,却事不关己的态度,上面的六部、阁院大臣官员们,则是惊骇欲绝了。
  事实上,朱由榔自起兵以来,对于大部分降清的官吏,还是比较优容的,其中部分能力优秀突出的,还能在光烈朝,重新得以重用。
  但当初早在肇庆时,朱由榔就立下过规矩,北伐之后,更是重申多次,即所谓“三不究,三必杀”
  其中,“胁从降清的不究,降清后无恶行的不究,所在地被占领后降清的不究”,已经给大部分人吃了定心丸。
  但可惜的是,能被清廷提拔到北京,担任部院大臣的这些人中,不少都未在此列……
  如上了剃头书的孙之獬,建议洪承畴掘孝陵的陈之遴等人,第一反应,就是苦求主子们能带着自己一起跑路。
  殊不知,眼下满洲宗室们自己,也都不知道往哪去了。
  北京满城之内,各个满洲勋贵、宗室们的府邸,都陷入空前恐慌,纷纷收拾行李,准备出城。
  眼下聪明人都不难看出来,就算跑路,想要大家全部一起走,也不大可能了。
  朝廷很大可能,会丢下大多数普通满洲军士和户口,只带着宗室和精干兵马出关逃脱。
  故而,大多数满洲人口,也只得自寻出路。
  事实上,多尔衮也的确是这样想的。
  当得到天津失守消息以后,多尔衮也果断起来,也不管什么迟滞明军,往东往西了,往东肯定不可能,天津之战已经说明,明军海军舰队活动范围覆盖了整个渤海湾,往山海关去就是找死。
  所以只有一条路,就是从西北方,轻装简从,闯出去。


第90章 围城(中)
  北京城中,有一座比较特殊的汉臣府邸,却是没有其他家这般慌乱。
  一名年已过六旬,由于早年阵战,暗伤颇多,故而只能在床上养病的老者,却是招来自家晚辈族人,床前议事。
  哪怕久卧病榻,依旧能看出老人鹰目熊背,当年必是难得猛将
  正是两度降清,曾经名震辽东的昔日辽东总兵——祖大寿
  如果说,在降清的诸多文武中,谁最情有可原的话,那祖大寿绝对当得起。
  不同于那些望风而降,或是主动投清的将领,人家当初在锦州,是真的守到城无全砖,顶无片瓦,弹尽粮绝,易子相食的地步。
  想当初皇太极两度围攻锦州,都在祖大寿这里碰一鼻子灰。
  不得不说,皇太极堪称一代雄主,崇祯四年锦州被围,祖大寿首次降金,皇太极亲自登坛发誓祭天,委以重任,可谓诚恳备至。
  但祖大寿后来还是借口入城当内应,随后潜入锦州,重新组织防御,抗击后金军。
  崇祯十五年,松锦大战,洪承畴大败,在崇祯、陈新甲等朝中君臣,胡乱指挥下,明军一败涂地,锦州再次被围。
  这次祖大寿足足守了一整年,粮道被清军断绝,直至城中杀人相食,祖大寿不得不投降,皇太极却再次原谅,任然委以重任,命其为汉军正黄旗总兵,堪称八旗汉军第一人。
  当然,其实祖大寿这种人,虽然比起吴三桂之类两面三刀的自私小人要强得多,但也很难说什么忠义,几番反复,更多是出于宗族利益考量。
  对于这个年代的人,宗族利益远比个人乃至所谓君臣更加重要,祖家作为辽东将门,降清也好,投明也罢,归根到底,还是为家族利益考虑。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相较于吴三桂的昙花一现,祖家在明清两朝,都得以富贵延续,清廷入关以后,祖家也不乏出任关键位置的。
  从子祖泽润任兵部参政,长子祖泽溥现在正在西路军当新军总兵,其余几个儿子尚还年少,留在身边。
  除此之外,就是弟弟祖大弼、祖大成
  不过其实祖大寿本人,对于明朝,尤其是崇祯还是有些感情的,主要体现在,作为明末名将的他和弟弟祖大弼,在降清以后,虽然不阻止子弟出仕,但二人却均不愿继续担任职务,哪怕清廷先后授予二人汉军正黄旗、镶黄旗一把手的职衔。
  事实上,作为当初在明清之间,能够保全宗族的聪明人,祖大寿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这么鲁莽。
  早在明军拿下川陕以后,他一方面让除长子以外的几个儿子,以及侄子们,都以“侍奉父病”的理由,不要出仕,其实就是坐观形势,另一方面,也未免起了在对面下注的心思。
  让养子祖可法偷偷和榆园军有联络,随后又让其在北京步军统领衙门任了职务。
  眼下,确是到该做出表态的时候了。
  祖大寿在榻上,被两个儿子扶起,正色对自家二弟,昔日被称为“祖二疯子”的祖大弼道
  “可法那边,到底能拉拢到多少人?”
  祖大弼今年也是五十好几了,毕竟不复当年之勇,但毕竟是“疯子”,知道恐怕又要有见血的机会,不禁有些兴奋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25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50/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