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234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明军军服赤红,在远处看去,如同一群火蚁。
  在前些天的战斗中,明军总结经验,于这种地形复杂的攻坚战中,火铳没有弓箭好用,盖因由于无法结为大队,所以明军火铳难以集火杀伤,相反,优秀的射手,反而能够凭借着精确度,提供及时的掩护。
  清军也是占了这个便宜,这些游猎出身的八旗兵,尤善此道,又居高临下,明军过半伤亡,都是弓弩造成的。
  “嗖嗖……”
  山岭之上,无数箭矢,毫无间断地向下面飞来,其中一些尤为刁钻,专门往明军旗帜、军官处扑去。
  经过多日拉锯,明军士卒倒也有了心理准备,纷纷竖起手中圆盾、藤牌,顶住对方的输出,同时也有不少专门从各部挑选出来的善射弓手,在后边向暴露出来的清军还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当然,虽然火铳的威力由于阵型分散,被大大降低,但总比被动挨打的好,自然不会停息,只是都不敢放下藤牌装填,否则很容易被捡到机会的清军射手点名。
  刘文秀站在山岭之上,用望远镜观摩远处战况,一开始还不以为然,他刚听到后军被岳乐万余残兵耗在磐石上下时,心中是有些不屑的。
  出身正统的张名振看不起李定国、刘文秀这些民军出身的“归正叛逆”,那出身贫苦的刘文秀等人,难道又会对张名振这些江南士绅武装出身的后军将领加以颜色了吗?
  虽然李定国本人向来以宽容闻名,带人诚恳,但并不意味着左军之中,人人都是如此。
  之前张名振进攻萧县,直到碰了钉子,拖不下去了,才派人回报李定国,虽然也不算什么错误,但起码不是对上官该有的态度,刘文秀等人心中是有几分不爽的。
  这次提前渡河过来,未尝就没有想看看后军笑话的意思。
  这倒也是军中常态,尤其左军和后军,都是来源构成比较单一的部队,左军将领基本上都是民军出身,后军则多是江浙士绅武装和残余官军改编,这两要是能尿在一个壶,毫无矛盾,那才是怪事。
  是人就有感情,就会有矛盾,不是说朱由榔一声高呼,大家就像机器人一样全部闭嘴。
  光烈朝廷早期,尤其是龙场盟誓以后,军队主力基本上都由原民军改编而来,相较而言,后军才是“晚辈”,在许多左军将领眼里,你张名振何德何能,有多大功劳,就当都督?
  之前白文选的事情,就是体现之一,光复军体系之中,总兵不少,而且也没有固定数量,但总兵之上,都督、同知、佥事,可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满打满算,一共也就二十一个。
  其中,海军的位置,都是专业岗位,自成一体,没办法抢,其余的,就是众人瞩目了。
  而且光烈朝武将品阶之中,有一个虽不成文,但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
  军府以下,难以封侯!
  所谓军府,便是指都督、同知、佥事三职,只有上了这三个位置,算是一军之中的“前敌委员会委员”,才能受封侯爵及以上爵位的资格。目前,以总兵衔封侯爵的,只有一个天子的小舅子,冠军侯王愬。
  无论以功劳,还是资历,左军之中,白文选、张胜、王复臣等人,哪里不如你张名振、王翊了?归根到底,只是天子出于“统战”,安抚人心的目的,才给了浙东一系一个位置罢了,怎教人心服?
  白文选自西军时,就和刘文秀亲厚,故而刘文秀对其数年未能再进一步也颇为不忿。
  不过他向来带人亲善,倒也没有出言讽刺,只是人站在这里,本身就是对后军上下莫大的压力了……


第67章 小将
  但刘文秀冷眼旁观的心情很快就下去了,因为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实在是超乎了他的意料。
  北岭之上,随着两军箭矢交锋后,逐渐在半山接战,明军攻山的基本上也都是精锐,全部着甲,按照队哨,列为五到二十人的小队,刀矛混杂。
  而清军方面,毕竟被耗了十多日,军士疲乏,很快就有些支应不住。
  阮进亲自领数百甲士,于阵后督战,并令三百善射士,于阵后策援前方作战的将士。
  但就在明军先锋一度冲上山头,距离那岳乐帅旗不过百步的时候,两侧山林,却是忽得涌来数百八旗甲士,将冲锋势头顶了回去!
  这些八旗兵卒,全部身着双重甲胄,后队挽弓,前队擎刀,尤为彪悍善战,无惧生死,分为左右两队,对半山腰上的明军截杀。
  自不必提,这些八旗甲士便是镶白旗重建后特有的,索伦营佐领,索伦各族丁口十分有限,直到康熙年间,也就几千人马,此时撑死也就能动员出两千多人来,隶属镶白旗十个佐领。
  不过在之前漫长的攻防战中,损失惨重,眼下只剩五个残缺的佐领,不过六百人而已。
  阮进见状,咬牙率督战甲士,冲上前去,将渐有溃散的士卒重新逼回战场,同时命下方士卒放铳,先把对方压制一头再说。
  在一比一的情况下,明军士卒几乎不是这些彪悍的八旗甲士对手,而攻山时,队伍被迫列成散队,又无法发挥明军纪律严明的优势。
  只是在阮进的严令,和后方火力输出下,才勉强维持战线。
  刘文秀在远处看得真切,倒是有些理解后军为啥顿兵于此长达十余日了。
  这种情况以前也不是没有过,当年桂北之战,明军在尧山山地与孔有德、尼堪优势兵力周旋,不也是差不多的道理,难道那个时候的明军比清军强多少了?
  乃至于后世,清初活跃十几年的夔东十三家,硬生生撑到了康熙初年,也是占了类似的便宜。
  优势地形,外加精锐步卒,不可能只有明军会,人家清军就全都是傻子。
  这种情况下,除了大兵围困,慢慢消耗,而后一举歼灭,还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不过好在,眼下看情况,战斗已经进入到了最后阶段。
  想到此处,刘文秀转首对张名振道
  “不如让随我而来的左军士卒上前一试?”
  张名振脸色颇黑,这话未免有些侮辱人,什么叫让你左军士卒一试?合着这山下八万后军将士,还不如你这刚刚渡河过来的几千人马是吧?
  奈何人家战绩摆在那里,还真不能不服气。
  张名振并非一人,他身后还站着诸多后军将领,听闻此言,无不愤然,又面面相觑,毕竟自家都督都还未说话,不好上前。
  正当此时,一个年轻的清朗声音却是从后方传来。
  “末将愿领兵援护阮总兵!”
  众人闻声,纷纷看去,只见后军总兵霍湅身侧,一员明明只是参将打扮,不过二十的年轻将领,朗声出列拱手请战!
  事实上,他连参将都不是,只是参佐衔而已,也就是个副团级干部,在眼下一众军、师大佬面前,实在是毫不起眼。
  之所以能站在这里,乃是因为他是霍湅亲信,替其掌管亲兵,而今日帅旗这边,轮到霍湅执勤,也就是说,他是来这站岗的。
  总兵霍湅见状,当即大声呵斥,让他连忙退下
  这也是维护之情,毕竟要是一不小心得罪了张、刘等大佬,他一个小小参佐,日后前程可就断绝了。
  这个年轻人原是陕甘人氏,要说关西出将,的确如此,不仅清军那边这样,明军这边,也是一票陕甘大佬。光复右军撤入陕西以后,接管了甘肃部分州县,文安之便就地征发了士卒,陕甘壮士,向来名冠天下,是古代王朝一等一的兵源。
  这位年轻人便是那时候入伍,但由于其家学渊源,不仅读书懂礼,还武艺了得,在一次右军各营比武之时,赢得弓马第一,得到总督文安之亲自褒奖。
  当时刚好兵学苑成立不久,兵学苑招生,除了每年的统一招考外,还有一个途径,就是各军推荐优秀士兵员额,文安之觉得这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大有可为,便一封荐书,推荐给了兵学苑军官进修科就读。
  学成以后,正值后军扩军,领厢总一职,宿州一战,斩获颇丰,立下乙等功,被霍湅提拔为参佐,一直放在身边培养。
  不过霍湅也是多想了,张、刘二人虽然互相不太顺眼,但都不是小肚鸡肠之辈,为人光明磊落,哪里会在乎这个?
  只是张名振见对方年轻,但又不忍打击自己麾下将士的敢战之心,有些迟疑,打算勉励两句。
  倒是刘文秀顿时来了兴致,因为他听得对方有些陕甘口音,刘文秀本人就是延安府出身,故而有些亲切。
  故而温声问道
  “这位小兄弟是陕西人氏?”
  那还尚未留须的年轻小将只是拱手,不卑不亢地回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末将临洮府人氏!”
  临洮就是后世的甘肃白银,只是此时的甘肃尚未独立建省,这里归属陕西管理。
  刘文秀见对方器宇轩昂,丝毫不以两位一品都督,和诸多总兵前,就畏缩,这番年纪,有此胆识,颇为难得。
  而且刘文秀也是久经战阵,所见壮士无数,从对方身姿上看,恐怕也是个练家子。
  越看越欣赏,竟是转头对张名振道
  “如此年轻俊杰,实在难得,不若便予后辈一次机会吧?张都督以为如何?”
  张名振自无不可,既然刘文秀都开口了,自己这个后军都督哪有退缩的道理?
  便问那小将
  “小兄弟唤作何名啊?”
  “末将岳镇邦!”
  -------------------------------------
  张、刘二人,既然同意,自然没有不尽全力策应的意思,张名振从自己亲兵之中拨了二百甲士,直属上司霍湅也多调了二百精锐与他。
  但岳镇邦却出人意料的推辞了张名振的亲兵。
  按他的说法是,张名振作为一军都督,亲兵多是征战多年的老卒,固然战力彪悍,但他自己不过只是一介二十出头的中层将佐而已,骤然掌此强军,威望不足以服人,上下难以一体同心,反而害人害己。
  所以自己只需领平时与自己相善的霍湅部亲兵,以及八百精锐步卒即可。
  此话一出,倒是让张名振也正视了这个年轻人。
  岳镇邦一手挽弓,腰间插刃,令麾下近千士卒,全部弃了长兵,只持短刃、藤牌,并从霍湅处多讨了数百掌雷,令每名士卒都能配上两枚。
  随后也无需炮火试探,直接接替刚刚退下的阮进所部士卒,一马当先,冲在最前。
  其人平时在军中,颇得基层将士拥护,此番所点兵将,也俱是相处日久,或是统领过的旧部,配合格外融洽。
  岳镇邦不再要求麾下按照哨队分组,而是让众人以平时相善战友组合一起,每五人一队,队头背上插小旗分辨。
  这倒是相当于解散了原本光复军的编制,重新恢复到了以前明初时期,小旗、总旗的分散建制。
  岳镇邦挽弓在最前,清军的阻击箭矢,在他们临近攻山时,就不出意料的来到。
  其人先是一手擒住藤牌,在挡箭之余,仔细探听观察清军弓手方向,随后找到一处山石隐蔽,放下藤牌,搭箭挽弓,两三息间,就忽得回身放矢。
  箭如连珠,抽射不停,他身后亦有十多队,也全部持弓,做出相仿动作,以弓箭相对山上清军弓手,这些人都是岳镇邦平时带出来的,射术功夫,在全军都算前列,竟是一时间差点压制住清兵,至少也吸引了对方。
  而趁此机会,其余刀牌甲士,纷纷快速上山,以五人为队,互相紧密用藤牌防护。


第68章 武穆之后
  “嗖,嗖!”
  “啊!”
  一名清军佐领,刚才射完一羽,搭上第二箭,就躲闪不及被远处驰来的飞箭窜入面门,惨叫倒地。
  距离此处四五十步开外的山石之侧,年仅二十的岳镇邦手中已经放出下一箭。
  明军近千甲士,已经冲到了距离山顶清军阵地五十多步外了,岳乐见状,再也按捺不住,连忙传令,让数个早已准备好的索伦佐领,领兵上前,截断明军攻势。
  同样是数百凶悍甲士,不过经历了之前鏖战后,再是铁人,也有所疲乏了,故而势头略有不足。
  岳镇邦见状,也不急忙,让身后亲兵抽出一支五尺长的蓝色旗帜,在空中挥舞数下。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23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34/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