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146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光复延安府的战斗过程非常顺利,基本就没遇到什么抵抗,在府县之中,剩下的寥寥几千百姓冷漠目光中,进入城池。
  但接下来的行动就没这么简单了。
  原本驻守在宁夏的总兵刘芳名放弃了宁夏卫所,退入平凉府,为应对明军南下关中做准备。
  陕西巡抚黄尔性则和孟乔芳一起,收缩凤翔、西安兵马,打算死守关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对于陕西清军而言,惟一的希望只有坚守待援,等山西或是四川、河南的援军抵达。
  两军的第一场战斗,是在延安府和西安府交界处——金锁关
  这里是陕北高原与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越过此地,便是一马平川的西安腹地,北宋时期,是防范西夏的重要关隘,民间传说杨六郎就镇守此处。
  姜镶、姜瑄、姜让三兄弟汇合之后,麾下骑兵总数突破八千,相较而言,清军反而是兵力弱势的一方。
  一旦这些骑兵突入金锁关,便是一泻千里,再难收拾了。
  为此,孟乔芳专门令黄尔性督军八千,严防从金锁关到富平一线。
  姜镶带着一众步骑大军,经宜君县,兵临金锁关。
  大军身后数十里,便是大名鼎鼎的祖宗陵寝,黄帝陵所在。
  姜镶见状有些皱眉,从北向南看金锁关,周围三山雄峙,北面女回山,东曰马栏山,西曰仲家山,明军又缺乏火炮,实在不知该如何下手。
  但好在守城方也缺乏火炮,陕西的军备主要都集中在宁夏、榆林等边镇,金锁关这种内地关隘,没必要装配火炮守城。
  姜镶最后只能推出仅有的十余门佛郎机,还是从榆林卫城头上拆下来的。
  先对金锁关进行炮火试探
  “通通通”
  如果说此时四川战场上驰骋的攻城炮是重锤,那么这玩意就是苍蝇拍,对于用青砖砌成的关城毫无破坏力。
  次日,明军派出步兵,蚁附攻城,不克。
  与此同时,宁夏刘芳名回防西安,关中兵力进一步加强。
  过了五日,明军依旧久攻不克,清军方面一边严防死守,并不断派出援军替换伤亡过重的部队。
  明军人吃马嚼,粮食一天比一天少,上下将士心中渐起烦闷,有些不耐起来。
  结果此时,让姜镶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
  这个满清陕西总督孟乔芳,竟然亲自领兵抵达金锁关。
  只是对方的兵力,怎么和情报上有所出入啊?
  从同官县到富平县,一眼望去,数不清的营寨,怎么也得有四万多人吧?
  不是说整个陕西,就只有两万多清军吗?
  别说姜镶,锦衣卫也没有意料到。
  事实上,整个关中,清军的确只有两万正规军,那些多出来的人马,是孟乔芳临时征召的。
  孟乔芳其人,在诸多降清文物中独树一帜,准确来说,他是真正的干臣。
  接收被三方蹂躏,残破一片,快打成了白地的陕西,孟乔芳积极整顿政务,招揽流民屯田开垦,编户齐民,多次上书顺治,减免陕西赋税,又以招抚、平叛并举,涤荡了关中周边的流寇、叛军,竟是难得的让关中平原焕发生机起来。
  在西安大规模招揽并安置的流民青壮,眼下又成为了孟乔芳的兵力。


第38章 成都战役(上)
  对于百姓,尤其是陕西百姓而言,对抗明军没什么心理压力,相较明廷,孟乔芳的所作所为,反而给清廷在陕西争取到了一丝支持,在清军宣传之下,一旦姜镶所部明军突入关中,必然要大肆劫掠,届时好不容易才安顿下来的日子,又得灰飞烟灭,甚至家破人亡。故而,孟乔芳不难从西安周边征集青壮,参与守备。
  讽刺的是,人家还真没说错,若是姜镶大军突入关中,大概率就是如此。
  匪过如疏,兵过如篦,明军那贼配军般的军纪,也就比清军强点,如今孟乔芳主政陕西后,新编绿营军纪大为改观,反倒是显得姜镶这些,在陕西百姓眼中,手里鲜血不比清兵少的“官兵”尴尬了。
  昔日崇祯时,洪承畴督抚西北,多次以诱杀手段对付起义军将士,顿时让全陕西的百姓都看清了朝廷信誉,故而,哪怕姜镶想许诺些什么,策反对方部将,都不知道怎么说。
  -------------------------------------
  北方战线陷入困顿之时,南边却是高歌猛进,由于李国英的投降,导致明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泸州,并与播州方面刘文秀部光复左军会师,合兵近六万众,沿内江北上,剑指成都平原。
  吴三桂最先反应过来,以他的看法,一旦重庆丢失,其实剩下的川中诸地根本无险可守,为今之计,最好的出路是迅速北上退守汉中,并和孟乔芳合兵,保全力量。
  但豪格是什么性子?怎么可能就这般心甘情愿,灰溜溜跑路?
  为了发挥自己麾下骑兵的优势,让吴三桂回防成都,而他自己亲自带着正蓝旗精锐出城,打算在平原之上,凭借骑兵锋锐一举击破明军。
  六月二十三
  明军前锋杨展部,与满清正蓝旗甲喇在成都东南,龙泉镇相遇。
  杨展部见对方大队袭来,迅速坚守结阵,与之苦战,以火铳杀伤,绝不轻出,清军骑兵反复环绕,多次突击未得手,见明军其余各部压来,只得先行退缩回城南豪格处。
  正蓝旗在八旗之中也是精锐,当初皇太极时,正蓝旗和两黄旗并为上三旗,但顺治登基后,多尔衮为打击豪格,特意将正蓝旗踢了出去,扶自己的正白旗上位。
  但正蓝旗实力依旧强劲,和上三旗不相上下,麾下不少能征惯战之将,如尚书星讷、固山额真都类等。
  但他却忘了一个很重要的人,四川巡抚王遵坦
  这位仁兄可不同于一般降清官员,他的家世不寻常,其父王潆是弘光朝的内阁辅臣,又出任过登莱巡抚,也是殉节之臣,他本人虽然降清,但手中没有血债,当初在辽东时,亦颇有战功,对于王遵坦而言,没必要非得和豪格一起一条路走到黑,若是临场倒戈,说不得还能延续家族荣光。
  所以,当锦衣卫联系到其人时,王遵坦没怎么犹豫,就答应了反正。
  六月二十六
  明清两军正式在成都城外对阵。
  大概是在后世双流机场的附近,光复前军、左军拢共六师,六万余人和豪格正蓝旗万余精锐,及万余绿营分侧列阵。
  成都平原一马平川,八万多大军排开架势,竟是毫不局促,但这也让豪格信心倍增,如此地形,正是清军得力之处。
  但光复军将士却已然不服当初在广西、湖广时那种恐慌畏惧了,经过三年半的战争,一场场胜利累积之后,对于所谓八旗劲旅,明军将士不再有某种畏敌情绪,至少对于此时的明军上下而言,什么满不满万,也就是那回事而已。
  于是乎,当豪格使用熟悉的骑兵围绕骚扰,企图动摇明军阵型时,对方却是岿然不动。
  三年来,曾经那支被清军撵到两广云贵,最后被朱由榔东拉西扯拼凑起来的残兵败将,已然脱胎换骨。
  高一功矗立在中军帅旗之下的高台,按剑观望,每下一令,都由身侧掌旗甲士传达。
  光烈朝改制后,不同于以往五军都督府只是武将虚衔,一军都督被视作武将的最高成就,类似于唐宋时期的建节,虽说权力比起节度使那种生杀予夺出于一人肯定差远了,但不受文官太监辖制,独自领兵数万,只需向天子负责的权柄,还是让武将们心折,私下都称呼都督为“督帅”
  随着时间推移,明军武器装备已经越来越齐全,如今每营火铳装备已经达到近半,也就是一千三百支左右,这六万大军,就有近三万支火绳枪,还另有两个炮营合计一百零八门火炮。
  着甲率超过四分之一,包括长矛、刀盾等冷兵器也全部完成制式。
  军容整肃,以哨为小阵,营为方阵,方阵每面为一个厢总(将原千总所辖单位定名为厢,并固定每营辖四厢),阵锋甲士在前,长矛居次,火铳最后,结为空心大阵。
  这回明军的空心方阵,可就没有以前那么好破解了,一方面是火铳装备率更高了,火力输出倍增,而且明军还在人数上占有压倒性优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另一方面,还有另一个大杀器的加入——火炮。
  高一功把口径较小,易于移动的主力五斤野战炮配备在方阵空隙和制高点上,增强打击火力。
  六万大军,顿时变成二十个刺猬,并且这二十只刺猬还交替配置,利用清军兵力不足的劣势,不断相互掩护前进。
  当然,具体阵型也不尽相同,比如最前列正对清军的十个营,都采取长方形短纵深的线列式排布,而左右两翼,则以菱形方阵紧密保护。
  豪格让骑兵巡回战场,竟是不知从何处下嘴,最后只得咬牙,带着五千精锐骑兵往明军边路扑去,直奔最边缘的前军谭文部三个方阵。
  在古代战争中,如果只是小股骑兵,如两三千规模,倒是可以随便浪,但在这种数万人的大决战,还是得先让步兵接敌,随后骑兵再从侧翼突入。
  好在八旗也并非只以骑兵见长,豪格先命步军营和八旗汉军压着绿营,与明军正面相碰。
  纵横数十里开阔的战场上,顿时喊杀一片,一眼望不到头的两色旗帜(清廷水德,尚黑,明朝火德,尚红)交错撞击在一起。
  清军步卒入百步之内就开始放箭、放铳,但自然效果不佳,只能造成零星杀伤,明军这边方阵却是依旧毫无动作,只是不断向前移动。
  “通通通……”
  排列在明军方阵空隙中的野战炮不断开火,硝烟弥散开来,飞驰弹丸在平缓土地上,以抛物线弹跳多次,每一次跳起,都能掀起一阵腥风血雨。
  八十步,七十步
  清军弓箭火铳逐渐有了点准头,噼里啪啦的铳声和箭雨“嗖嗖”掠过人群,如雨点般落入明军阵列。
  不断有士卒中箭倒地,但只是被后面的医护兵抬走包扎,整支军队就像恍若未觉般埋着头前进,也不反击。
  直至四十步内,隐约都快能看见对方面孔了,明军将士这才停步,举起步枪,整顿队列。
  统领步军营督战的星讷心中有些揣揣,这明军也太镇定了吧。
  任凭飞舞的箭矢掠过身旁,不时有战友的惨叫声响起,明军火铳手只是掰开火绳钳口。
  三十步
  “预备”
  “射击!”
  “砰砰砰……”
  “通通通……”
  明军最前方接战的十个营根本就没搞什么三段击
  齐射,直接以整齐的齐射,火铳和野战炮一起
  顷刻间,近两万发弹药同时喷射火舌。
  犹如狂风暴雨,将草芥般清兵士卒似庄稼般倾倒一片,数以千计的步兵瞬间扑地,尤其是冲在最前排的,直接就变成了筛子,还有鲜血溅了后排人一脸,都不知道发生了些什么,前面好几排,数千人顷刻间就变成了尸体。
  “上刺刀!突击!”
  十个方阵,近三万人紧密排列,阳光下,雪白刺刀闪闪发光,犹如钢铁森林朝还在混乱之中的清军疾驰而来。
  这超乎了清军对于明军作战风格的认识,根本就没有什么消耗拖延,也没有什么火铳、弓矢对射。
  齐射、冲锋,毫无迟疑。


第39章 成都战役(下)
  进入火器时代后,战争对于军队素质的要求不仅没有降低,恰恰还升高了。
  因为在过去的冷兵器战争中,交战时间虽然更加漫长,但烈度却无法和火器时代相比,往往很短的时间内,就会互相造成极大伤亡。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14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46/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