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_分节阅读_第135节
小说作者:理振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37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8:53
第20章 兵苑
  就在各省乡试如火如荼进行之时,朱由榔正勒马出南京内城,这几天可是把他憋坏了,总算是能正大光明跑出去了。
  此行倒也不只是为了放风,而是带着任务来的。
  在恩科开始的同时,作为穿越者,朱由榔当然没有忘记另外一个科举——武举。
  但说实话,明清的武举虽然也选拔出不少优异人才,但地位完全无法和科举相提并论,武进士恐怕不比一个举人强多少,这一方面有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在,但更多的,还是武举本身含金量不够。
  首先,所谓“穷文富武”,武举第一项就是考弓马骑射,这玩意实在太难为人了,战马可不同于一般马匹,别说平民,就算许多小地主家庭它也负担不起啊,更何谈还要弓马娴熟。
  除此外,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也必然需要良好的营养条件。
  于是非常尴尬的就是,有这些条件的家庭,人家更愿意请个私塾先生,让子弟考科举入仕,没这个条件的家庭,你想考也没用。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当年太祖朱元璋是反对武举的,朱元璋认为“三代之上,士之学者,文武兼备,故措之于用,无所不宜,岂谓文武异科,各求专习者乎?!”,意思就是,真正的人才都是文武兼备,为啥要搞文官武将各自取士,直接合并到一块不就完事了嘛,所以洪武朝是没有武举的,而是将骑射加到了科举科目当中。
  朱元璋理想丰满,但现实还是那个问题,“穷文富武”,这依旧会堵住寒门士子的路,后来科举中的骑射科目也的确形同虚设,被废除。直到宪宗朝建立了系统的武举之后,武举的地位也非常尴尬,基本上,只有那些卫所军官子弟,实在没办法走科举后,才会参加武举。
  而且即使中举,待遇也不高,相较于科举进士,动不动就能入翰林、入六部,最差也是知县,可武进士,却只能得一个虚衔,运气好有门路的才能混个低级军官。
  并且人数也不多,每科一般也就几十人,虽然也出过俞大猷这种名将,但总体上依然相当拉胯。
  而朱由榔开出的药方也很简单。
  说到底,过去那种武举形式,归根到底是出于一种“图省事”的投机心理,考武艺、考谋略,寄期望于能够碰见个郭子仪那般名将出来。
  这对于封建时代的军队而言无可厚非,但朱由榔既然想推进军队近代化,就必须做出改造。
  之前不是已经有教导师了吗?干脆直接把教导师固定下来,改为武学,扩大招生。
  基层军官才是军队灵魂,“猛将必发于卒伍”,唯有一支有文化、有素质的基层军官队伍,才能将军队带向新时代,成为自己事业的坚定基石。
  于是乎,曾经的武举,变成了招生考试,而教导师也搬到了城外,换了牌子,称为“大明武备兵学苑”,由于所在的地方叫做细柳坊,故而大明兵苑常被称呼为“细柳兵苑”,倒是有当年周亚夫细柳营的典故在。
  招生考试只有两科,不再单独考察骑射,当然,如果你会那更好,直接作为“特长生”录取。
  第一科考文化,不同于以前要考什么谋略,这个考试要求非常低,基本就是小学语文水平,能读会写就行。
  第二科考体力,穿上甲胄,带上武器,跑完八里地,就算完成。
  只要能通过这两科,并且经过审核,没有犯罪记录,就能成为正式学员。
  这标准之下,家庭条件稍好的平民阶层也能进入,甚至常年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自耕农恐怕还更有优势些,唯独需要识字有些麻烦,但考虑到明代的识字率并不算太低,许多自耕农、小地主家庭也会读一两年私塾。
  而且社会上还存在大量科举考试中的淘汰者,那些连秀才都没考中的童生,也多了一条路可走。
  朱由榔让刚刚转任兵苑祭酒的李明忠放大胆些,第一届干脆先召个两千人,教官也好解决,当初的教导师无论虎贲旅还是羽林旅都已经毕业了,直接抓一批成绩优异的回来当教官。
  教导师解散后,原本的总兵李来亨可谓如蒙大赦,非要申请跑到一线当指挥官,不愿意带学员了,这两年他可谓相当惨了,农民出身的他还得和教导师将士们一起学文化知识。
  朱由榔见他学了两年,也算有所成了,便给他挪了窝,先转到枢密院当个承旨,等部队扩军后,再下放一线任职。
  而新建的兵苑祭酒,思来想去,选择了素来以严谨治军闻名,文武双全,在湖广战场立下大功,这次被封了建昌侯的李明忠。
  兵苑学制为两年,效仿之前羽林旅,第一年上半年全体集训,练习纪律、体能和文化政宣课,下半年开始分科,分为步、骑、炮、辎、政五科,政宣科是新设立的,以前只实行在教导师内部的政宣制度,将通过这一渠道逐渐向全军推广。
  从第一年下半年开始,除了文化、体能、纪律、政宣课外,开始添加各自的军事技能、格物、数学、战史等科目,并每月组织演习操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入苑即入伍,这些学员进入兵苑后,和现役士卒一样,是有军饷的,甚至还要高一些,比当年戚家军还要高些,每月一两七钱,一年二十两以上。
  和他们毕业进入部队后,队副一级的工资差不多。
  故而养这个兵苑,虽然就几千号人,但相当于多养一个师了。
  朱由榔规定,每年兵苑入学和毕业仪式,天子都必须到场参加,如果天子染病或者年幼、年迈,才能让太子,或者大都督同知、枢密使代替。
  这些学员,日后便是明军的中流砥柱,再如何重视也不为过。
  朱由榔亲自着戎装,在御前司仪仗队伍的护送下进入还没完全建成的兵苑。
  兵苑主体是在原孝陵卫的一处兵营校场上改建,营房都还没搭建完,只是勉强够住。
  不过校场倒是宽敞,站个几千人不成问题。
  新进的两千学员,尚还有些稚嫩,只接受了七天的临时纪律训练,勉强能排出阵型,但依旧缺乏久战老兵的肃杀之气。
  原本朱由榔还担心两千人招不满,但最后的结果却出乎意料。先后参加选拔考试的人员达到三千五百多人,还不得不以成绩淘汰一批。
  究其本质,科举虽然门槛不高,但有那天赋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淘汰相当残酷,对于许多连秀才都考不上的童生,还有没条件继续读书的平民子弟,只要识字,考兵苑也是一个不错选择。
  而且对于平民子弟而言,兵苑还有一个优势,就是饷银,毕竟一般家庭很难负担一个青壮劳动力脱产读书,但只要进了兵苑,便有不菲的军饷,可以补贴家里。
  两千人全部都是十六到二十八岁之间的青壮,往校场上一列,还是很有视觉冲击力的。
  由于还没有开始训练学习,所以并未发甲胄兵器,统一穿鸳鸯战袄和范阳帽,一眼望去,火红一片。
  朱由榔只讲了几句,毕竟这年头没有麦克风,还需要人传话,讲太多太麻烦。
  但最后却是补充道
  “朕在此许诺,只要尔等毕业考核之时,表现优异的前三十名,朕会亲自赠剑,带花走马太平街,并赐宴于乾清宫,如进士琼林宴例!”
  此话一出,众人无不心潮澎湃,天子亲自赐剑,并且能像科举殿试之后的琼林宴一样,带花走马过街,入皇宫宴饮。
  顷刻间,让这些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从科举入仕,才选择这条道路的青年学员们燃起希望。
  “吾皇万胜!大明万胜!”


第21章 纺织业
  第一届两千学员,还有从原教导师和一线军队抽调而来的教官三百人,军校不仅是新兴军事人才的摇篮,同样也能成为许多伤残、老迈退役军官发挥余热的地方。
  朱由榔给教官们的待遇不低,最基层的教官也对标哨总待遇,日后军中那些年纪较大的将佐退役后,除了兵部外,兵苑也是一个好去处。
  此时教导师建立已经超过了三年,超过五千人被培训后输送到各军当中,至少能影响到全军一半以上单位,大大加强了朱由榔对于军队的掌控力。
  并且,这些具有文化素养的军官,在经过基层锻炼以后,迅速成为了枢密院的中坚力量。
  参加完兵苑入学仪式后,朱由榔并未马上回城,而是继续往城外秦淮河西岸,莫愁湖以南的地区去。
  江南是此时中国经济的绝对重心,故而光复之后,随着战事平息,武备局的工厂也开始进行搬迁。
  胡璇经过和左右侍郎宋应星、王应龙讨论后,决定在南京、南昌、安庆、宁波分别建设厂房,其中南京规模最大,用于装备卫戍军队,南昌、安庆的兵工厂和大冶一样,位于前线不远,便于日后北伐之时,供应大军。
  而宁波的工厂比较特殊,是为了海军设立的。
  随着军队规模的不断扩大,工部下辖的武备局和矿务局也在飞速扩充。
  到了光烈三年,整个工部所辖的各级工匠已经过万,工部一度成为六部当中,预算开销最大的单位,原本避之不及的冷板凳,地位也因此上升,话语权重甚至超过了礼部、刑部,以及被砍掉了一半职能的兵部,成为和户部这种钱粮大户平起平坐的存在。
  厂房建在秦淮河边,方便利用水力车床, 新任提举南京武备分局的,正是宋应星之子,此时已经升到了工部主事的宋士意担任。
  各种器械产品的生产,无论是新式火铳、火炮,以及甲胄、兵械,都进入了水力锻锤的时代。
  以正在兴建的南京厂为例,各式水力车床超过四百具,在蒸汽动力到来之前,水力是最佳的代替品。
  胡璇陪同身侧,向朱由榔报告工部近况。
  东征以来,大战不断,军队损失颇为惨重,各个战场,前后牺牲失踪的,超过六万人,尤其是军山湖一战,就超过了三万。
  但军队的数量却并未因此减少,反而大为增加。
  这种现象在局部战争中可能令人费解,但在全面战争时却很普遍。
  全面战、总体战,打得不仅是军队战斗力,更多的是政权动员力,前方战场炮火连天的同时,源源不断的后备兵员也在往前填充。
  后世二战苏联战前兵力是五百万,但战争结束之前,却一度膨胀到一千三百万,其他国家也是如此,源源不断的动员,才是全面战争制胜之要。
  不同于建制松散的西欧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由于君主集权政体的存在,提前进入了以动员能力决胜负的总体战时代,秦灭六国的战争时期,就已经注重于摧毁对方的动员力量了。
  战后统计,长达半年多的战争中,两广、湖广、江西等地先后征发超过四万人填充军队,转运民夫达二十万之多,再加上被转化的俘虏,以及吴王系人马的改编。
  战后,光复军规模扩充到二十七万,但人数虽然上升,装备却出现了缺口,火器属于消耗品,一支火铳射击一般射击超过百发,性能就有所下降,达到三百发就要考虑退役了,否则很容易有炸膛危险。
  火炮也是同样道理,而且战争中还有大量的武器遗失、损坏,也需要补充,比如之前被赵任反水,邬子寨一把大火,可是毛都不剩。
  “枢密院统计的需求是多少?”
  朱由榔边在正在兴建的厂房边行走,边向胡璇问道
  “枢密院那边光火铳就需要六万支,而且陛下不是说,要在军中推广炮营吗?按全军需求,至少还需980门新式野炮,照眼下产量,如果江南这边工厂能在三个月内开工的话,预计明年五月之前能完成。”
  枢密院正在总结战后经验教训,而后拿出新的军队编制改革方案,进一步提高明军火力和装备。
  新式野炮在战场上非常受指挥官们欢迎,但当时明军一共只有七个炮营,李过认为还是不够,最好能够每个师都下辖一个炮营。
  除此外,野战炮虽然方便,但面对坚城,口径和威力还是不够,李过建议,除了每师的炮营外,最好还能新建两三个攻城重炮营。
  步兵中的火器比例,也进一步提高,根据一线将士的反应,希望能给阵锋和攻城精锐配备短发火铳,部分长矛兵也可以用火铳替代。
  还有披甲率,也有待提升,最好能达到三成以上。
  当然,也有很难解决的问题。
  胡璇斟酌道
  “其实武器甲械都还好解决,现在的主要问题还是被服,新兵和转化俘虏太多了,以前的部队也有换装需求,我们之前在广东时,被服厂房就不够,还得依靠民间采购,现在需求更大,恐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朱由榔略一思索,道
  “其实被服、帐篷之类,没有技术保密价值的物资供应,可以外包给民间嘛,工部只要做好质量抽检就行。”
  “之前市舶司土地租赁不是考拍卖嘛,你们也可以弄一个招标会,预付部分定金,等民间商家生产完了,抽检合格后再给全款,具体事宜,张同敞那边比较熟悉,你们可以去请教嘛。”
  胡璇沉思片刻后颔首应声。
  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节约成本,军队换装不是每天都有的,一般一两年才有一次,如果工部专门为此建设大量工厂,等换装结束后,就闲置了。
  与其如此,朱由榔更愿意把这些订单给民间,之所以如此考虑,还是为了之前构建国内市场循环的需求在。
  通过海外贸易,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商人,都获得了大量白银,但白银只是堆在手里,或者用做消费,是无法提高生产力的,必须要在国内投资产业,而后开拓国内市场,让远道而来的大量美洲白银转变为大明经济循环的润滑剂才行。
  纺织业就是一个很好的着力点,历史上的工业革命就起源于纺织,当然是有缘故的,因为吃穿作为基本需求,纺织业从来不缺乏市场,而且纺织天然具有集体劳动的条件,并且对于机械效率有不断需求。
  中国传统虽然也重视纺织,但那种纺织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生产,而非社会大生产,小农式的个体生产永远也无法孕育出工业革命,只有市场逻辑下的规模化产业,才会对效率产生需求。
  军队的订单可以作为刺激,先吸引一批民间资本投资纺织业,而后形成的剩余产能,还可以投放占领民间市场。
  这个过程绝非皆大欢喜的好事,朱由榔想都能想到,一旦这些纺织工厂的产品进入市场,由于成本和价格更低,那些农户妇女辛辛苦苦只身劳作的成果,就会被逐渐取代,她们的收入也会一日不如一日。
  工业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互相排斥的,一旦前者变强,后者就会变弱,但与此同时,被大规模生产击败的小农纺织劳动力,又会涌入城市,变成工厂里的纺织工人。
  这就是资本主义的逻辑,残酷、冰冷,却又无法阻挡,如果这些小农生产者今天不被淘汰,那么两百年后,也要被破门而入的西洋纺织业淘汰,付出更为惨痛的代价。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47页  当前第13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5/3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