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皇后……”
沈老爷叹了口气。
“无子不行。”
他抬头看了看叶婵,继续说道:“本朝的皇子,到我年初离开建康的时候,已经有三个了。”
“年纪最长的皇子,至今已经四五岁。”
“虽然皇帝陛下春秋鼎盛,现在大臣们不会催逼着皇帝立储,但是用不了几年,朝廷里立储的声音一定会越来越大。”
“这就是读书人口中所谓的,立国本。”
沈毅轻轻摇头道:“假如皇后这一胎诞下一个嫡子,朝廷里关于立储的一切争议,都会戛然而止,烟消云散。”
“我也不用再考虑这方面的事情,只安心打我的仗就是了。”
叶婵有些吃惊,问道:“这宫里的事情,如何能影响到公子?”
沈毅微微摇头,没有正面回答,笑着说道:“只是有可能影响到而已,不过大概率不是影响我们这一代人了。”
叶婵对于建康的事情不是怎么了解,因此也听不明白沈毅话里的意思,只是继续帮着沈毅整理文书,她抽出另一份文书,放在沈毅面前,轻声说道:“公子,这是北边燕都送来的文书。”
“妾身没有翻看,不过按例挑了出来。”
沈老爷接过文书,认真看了一遍之后,便丢进了一旁的火炉里。
炉子没有点着,不过一会儿炉子里的火就会点起来。
沈毅办公的地方,一直都有这么一个炉子,用来烧掉一些不应该存在的东西。
丢完东西之后,沈老爷看了看北边,心中有些感慨。
内卫……
在燕都……可用了太多心思了,他们在燕都可能已经经营了几十年,远不是新生的邸报司可以比拟的。
心中感慨了一番之后,沈老爷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开始给皇帝写工作汇报。
这是他的日常工作之一,基本每过一两天,就要写一份密奏上去,如果不写的话,宫里还会催要。
而这种信,向来是沈毅自己亲笔书写,不好假手于人,毕竟是给领导写的,找人代笔有点不太合适。
沈毅写东西的时候,叶婵就静静的站在旁边,给他磨墨,等沈毅一份工作汇报写完,叶婵帮着他收拾桌子,然后轻轻咬了咬嘴唇,问道:“公子,你今年过年,还回建康么?”
沈毅想了想,回答道:“看情况,如果战事吃紧,想回也回不去,否则的话,大概率是要回去的。”
沈毅每年年关的时候,都会回一趟建康,这里面虽然有一部分念家的因素,但是更多的是政治层面的需要。
皇帝需要他回去,一来是听他述职,二来是把控北伐的进度。
只要战事不是特别吃紧,沈毅应该都会回一趟建康。
他看着叶婵,问道:“怎么啦?”
叶婵微微低着头。
“公子今年回去的话,妾身想跟你一起回去……”
沈毅一愣,随即莞尔一笑。
“没问题。”
叶婵松了口气,小心翼翼的看着沈毅。
“夫人好相处么?”
沈毅这会儿也有些心虚,他摸了摸自己的鼻子,想了想,回答道:“好相处的。”
……
建康。
皇后诞下皇女的消息,传到沈毅耳朵里,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但是在建康城里,却是实实在在的轩然大波。
在沈毅接到文书的时候,这件事其实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三天时间,在第四天上午,太后娘娘便把皇帝陛下,请去了坤德宫,跟皇帝商议将最小的皇子,过继给皇后。
最终,这件事情并没有落实下来,皇帝推脱说皇后娘娘年纪并不大,自己也还年轻,这一胎不是儿子,还有机会再生。
太后娘娘考虑了一下,也就没有强行去办,只说如果将来皇后还是没有儿子,就要把一个皇子,过继在皇后膝下。
皇帝自然不好反驳老母亲的意见,也就答应了下来。
从坤德宫回到了甘露殿之后,皇帝陛下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翻看桌子上的文书,不过看了一会儿之后,他就有些心烦,开口说道:“高明,去把陈相请来,朕有事情跟他商议。”
高太监立刻低着头应了声是,然后离开了甘露殿,去中书请来了议事堂首魁陈靖。
陈相见到皇帝之后,躬身作揖。
“老臣拜见陛下。”
皇帝点了点头,示意陈靖落座。
等陈老头坐下之后,皇帝陛下打了个呵欠,开口道:“陈相,淮安军拿下兖州的事情,议事堂已经知道了罢?”
攻破兖州,是半个月之前发生的事情,这么长时间,不要说议事堂,就是建康城里的一些酒楼茶馆,都已经知道了。
陈靖微微低头道:“回陛下,臣等知道。”
“东路军一路高歌猛进,势头正盛,实乃我大陈之幸事。”
皇帝点头,伸了个懒腰之后,开口说道:“既然陈相已经知道了,朕就不废话了,朕刚收到消息,朕的淮安军,已经占领了大半兖州府。”
兖州城与兖州府是不太一样的。
兖州府占地极大,几乎占了山东的两三成的面积。
事实上,皇帝这话也没有说错,如今的兖州府,除却宁阳几地之外,都已经被淮安军占据。
陈靖低头道:“这更是天大的喜事,有陛下运筹帷幄,大陈恢复旧地,指日可待了。”
皇帝看着陈靖,微笑道:“先前王师收复曲阜的时候,议事堂说曲阜孔氏,是天下……”
皇帝顿了顿,似乎是想不起来了,问道:“什么来着?”
陈靖低头回答道:“回陛下,是天下文宗。”
“不错。”
皇帝恍然想了起来,笑着说道:“是天下文宗。”
“孔圣泽被万世,历代帝王无不祭孔,既然曲阜已经恢复,曲阜孔家也已经归顺,咱们大陈也不好怠慢。”
皇帝淡淡的说道:“中书最近,写一篇祭文出来,朕亲自抄写之后,刻碑送往曲阜。”
皇帝这么做,是对孔家的加恩,也是告诉天下人,他很重视读书人。
听到这句话,陈靖心里自然很高兴,连忙站了起来,低头道:“陛下圣明。”
“老臣这就回去,筹备此事。”
他正要作揖告辞,就听到皇帝咳嗽了一声。
“陈相莫急,朕还没有说完。”
皇帝陛下目光悠悠,继续说道:“朕方才说了,历代帝王,多去山东祭孔,如今兖州归复,朕也准备动身,去山东祭拜孔圣。”
“啊?”
陈靖猛地抬头,看向皇帝,模样有些失态。
“陛下要离京?”
皇帝皱眉:“有什么问题么?朕又不是囚徒。”
这会儿,皇帝陛下心烦意乱,很想离开这个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出去散散心。
见陈靖还要说话,皇帝皱眉道。
“难道陈相觉得,孔圣不应当祭拜?”
陈靖连忙摇头:“老臣不是这个意思,只是……”
“那就没有只是了。”
皇帝陛下直接说道。
“你回去筹备罢。”
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相与将
虽然皇帝陛下这句话,已经带了明显的送客意味,但是陈相咬了咬牙,并没有离开,而是站了起来,抬头看了看皇帝,又低下了头,开口道:“陛下。”
陈相爷沉声道:“议事堂其他宰相是什么意见,老臣现在不知道,但是老臣反对陛下此时出京祭孔!”
宰相这个职位,跟普通的官员是不太一样的。
其他官员,除了御史台之外的几乎所有官员,基本上都是执行单位,也就是说,他们天然只能执行皇帝的命令,除了极少数脖子硬的人以外,其他人都是不敢违逆皇帝的。
但是宰相不一样。
宰相这个职位,天生就与君权有一些冲突,冲突的这个点就在于,宰相除了日常辅佐皇帝处理政事之外,更重要的任务之一,是修正皇帝的想法以及做法。
比如说三省之中的门下省,它的天生职权之一就是封驳权,如果皇帝的意见门下省不同意,是可以原路封驳回去的。
到如今,相权集中在议事堂,议事堂也就成了中书门下的融合体,这个权力在事实上也被议事堂继承,议事堂是有权力封驳皇帝圣旨的!
而陈靖这个议事堂首席,天生的职能之一,就是修正皇帝的过失。
对于陈靖的态度,皇帝陛下并不觉得意外,只是淡淡的挑了挑眉,问道:“怎么?陈相觉得朕不应该亲往曲阜祭孔?”
“自然是应该的。”
这个大帽子,无人可以戴得住,陈靖只能同意这种看法,然后低头道:“但不应该是现在。”
他态度很是坚决:“陛下,如今我大陈王师虽然一路取胜,正在把战线往北推,但是据老臣所知,至今连兖州府都还没有完全打下来。”
“也就是说,兖州府还是前线的战场。”
“如今,陛下如果御驾曲阜,便与亲临战场无异。”
“如果陛下公然摆驾前往,则齐人不可能无有察觉,曲阜距离前线战场,只有百多里的距离,齐人如果不惜一切代价,扑向曲阜,老臣恐怕,陛下圣驾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