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将军说,淮河水师的兵力不足,他请求朕,把在松江府集训的两万沿海都司将士,暂时借调到淮河边上,替淮河水师,守卫其中一截河段。”
“以减轻淮河水师的压力。”
说完,皇帝陛下先给这场会议定了调子:“朕,已经答应赵大将军了。”
他看向几个老头,缓缓问道:“诸公可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
听到皇帝这两句话,几位宰相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无奈。
好家伙,你都应下来了,还问我们有什么意见,难道要中书封驳圣旨不成?
虽然中书的确有这个权力,但是基本上没有哪个宰相会动用,大家主要还是以劝服为主。
毕竟,谁也不想用自己的身家,去挑战皇帝陛下的脾气。
于是乎,五位宰相一时间都没有说话,过了片刻之后,身为首相的宰相陈靖,才缓缓站了起来,他先是对皇帝陛下拱手,拍了一句马屁。
“陛下圣明。”
随即,陈老头话锋一转,继续说道:“不过,老臣以为,沿海都司的将士们,这几年虽然剿倭卓有成效,也立下了不少功劳,但是与北齐的兵,或许还有一些差距……”
“让他们支援淮河水师,自无不可,不过是不是交给赵大将军统一指挥调度为好?这样才能够进退一体,不至于顾此失彼……”
皇帝坐在帝座上,皱眉道:“陈相的意思是,赵大将军的想法错了?”
赵禄是前线的大将,而陈靖从来没有掌过兵,甚至没有在兵部待过,自然没有发言权,他有些尴尬的咳嗽了一声,开口道:“陛下,老臣没有带过兵,自然不敢说安平侯错了,不过老臣觉得,这件事情非同小可,也不能仅凭赵大将军个人的想法……”
他抬头看向皇帝,开口问道:“陛下是不是……请都督府还有兵部的几个堂官,一起来议一议为好?”
“他们又没有跟齐人打过仗,懂得什么?”
皇帝有些不耐烦的摆了摆手,开口道:“朕觉得,淮河水师拱卫大陈边境数十年,赵大将军也已经守卫淮河十几年了,自然不会有错。”
“事情,就这么办罢。”
皇帝打了个呵欠,懒洋洋的说道:“回头,朕让人拟了旨,下发中书,诸公盖了印,立刻下发下去办罢。”
“军情如火,不能耽搁了。”
说完,皇帝扫视了一眼五个老头,目光炯炯。
这会儿就只有陈靖一个人站着,他回头看了一眼自己的四个同事。
四个“同事”都默不作声,不敢说话。
于是乎,陈相只能叹了口气,默默低头拱手道:“陛下……圣明。”
另外四位宰相,这才纷纷站了起来,齐刷刷的拱手行礼:“陛下圣明。”
于是乎,这个几乎有些荒唐,而且不怎么“靠谱”的决议,在皇帝近乎胡搅蛮缠之下,顺利的在中书通过。
并且,很快从中书印发,再由中书印发兵部,然后圣旨连带着兵部文书,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一起火速发往了松江卫大营。
与此同时,皇帝陛下下令都督府和兵部,商议沿海都司要防守的具体河段。
而身为事件主角的沈老爷,此时刚刚起床,坐上了马车,出了家门。
沈家的马车,离开了沈宅之后,一路出了建康城,最后在城外已经更名“琉璃厂”的庄园门口停了下来,一身布衣的许复,毕恭毕敬的站在门口,迎接沈毅,见沈毅下来之后,他立刻上前行礼,微微躬身道:“公子。”
沈毅对着他摆了摆手,示意不用多礼。
走进了琉璃厂之后,沈老爷开门见山的说道:“上次给你写信,让你多弄一些望远镜出来,现在弄出多少个了?”
许复微微低着头,开口道:“公子,东西不难做,镜片跟木框,都能够做得出来,就是这镜片,打磨起来很费时间……”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而且调起来,也很费时间,现在比较好用的望远镜,只有十来个……”
“后面,我会让人尽快赶制……”
“十来个也差不多了。”
沈毅松了口气,开口道:“全部装进盒子里,等会我带走。”
许复点头应是。
沈毅想了想,又说到:“尽量多做一点出来,再让人专门研究这个,看的越远越好。”
许复点头,开口道:“公子放心,我已经找了二三十个匠人,专门琢磨这个了。”
沈老爷点了点头,拿起了其中一个望远镜看了一眼。
虽然依旧没有另一个世界的望远镜那么好使,但是比起他给皇帝看的第一代望远镜,已经好了非常多了。
很快,十几个望远镜,就被装进了沈毅的马车里。
搞定了这些望远镜镜之后,沈老爷摸着下巴,又开始琢磨了起来。
“现在,还缺大量的火药,以及火炮,这些都是内廷兵仗局下属火药司才有……”
“这一次,皇帝赶鸭子上架,这火药……”
沈老爷有些忿忿不平。
“非得多给我一些不可!”
第七百八十章 沈大忽悠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沈毅对于沿海都司的战斗力是有数的,算不上太强,但是也不会太弱。
最起码他自信,同样的兵力情况下,沿海都司的战斗力,不会逊色于淮河水师。
因为淮河水师已经烂掉了,而沿海都司纯粹是用高福利砸出来的军队,而且这几年时间,也跟倭寇了不少次,是有一些战斗经验的。
不过尽管如此,沈毅还是尽量武装好这支军队。
首先就是他在温州乐清县花了不少心思,让几百个匠人用了好几年时间,研究出来的小型化火炮。
火炮不是什么新技术,这东西在大陈建国那会儿,也就是一百多年前,就大规模应用于战场上了,到现在南北两朝都有火炮。
不过小型化的火炮,明显在战场上更占据优势,可以运用的更灵活一些。
除了火炮之外,更重要的自然就是火药了。
火炮司挂在内廷,但是某种意义上算是兵部跟内廷双重领导的,毕竟武库司有时候也需要火药。
好在沈毅既是兵部的郎中,跟内廷关系又还不错,应该能给沿海都司,搞到一大批火药。
在琉璃厂看了一个下午,一直到天黑,沈老爷才回家里休息,次日一早,沈毅难得的起了个大早,换上官服,就去兵部去了。
他是兵部的高级官员,在兵部自然是百无禁忌,很容易就见到了兵部尚书姜简,见到了姜简之后,沈老爷脸上满脸堆笑,拱手道:“一些日子不见,堂尊风采依旧,比起从前更加年轻了。”
姜尚书被沈毅这个马屁,拍的浑身不太舒坦,他有些别扭的看了看沈毅,无奈道:“子恒啊。”
沈毅微微低头,笑着说道:“下官在。”
“沿海都司即将要奔赴淮河前线,协助淮河水师固守淮河的事情,老夫已经知道了,想来子恒你也已经知道了。”
姜尚书捋了捋自己的胡须,看了沈毅一眼,开口道:“子恒已经不在东南了,淮河水师的事情,跟你关系不大。”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继续说道。
“这半年以来,武选司破格提拔了很多沿海都司的将官,老夫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沈毅微微叹了口气,开口道:“堂尊,这事若是真的跟下官没有关系,下官今天也不会厚着脸皮来见堂尊,这一次陛下让沿海都司的官兵去守淮河,不出意外的话……”
他假模假样的叹了口气:“应该是下官任钦差,前去督军。”
“也就是说,下官可能会去主事。”
沈老爷咳嗽了一声,开口说道:“堂尊您说,这会儿下官能不急么?”
姜简沉默了半晌没有说话,片刻之后,他才幽幽的叹了口气:“在兵部真多年了,老夫还从没有见到兵部的司官,常年出外差的,不过……”
“这都是子恒的机会。”
他看向沈毅,感慨道:“如果这一次,沿海都司能够固守住淮河,打一点胜仗出来,那么算上东南剿倭的军功,都足够子恒你封侯拜将了。”
姜简这番话,说的有些夸张,大陈的爵位非常难搞,当年大将军赵崇,以一己之力,挡住了南下的齐军十几年,也不过受封安平侯,死后追封了一个国公而已。
姜尚书这句话,已经有一些“捧杀”的嫌疑了。
沈毅微微摇头,叹了口气:“不瞒堂尊,下官也很想待在建康,踏踏实实的在武选司当自己的老爷,每天批批文书收收礼,可是陛下非把差事丢到下官头上,下官也着实是没有什么办法。”
他看向姜简,微微低头道:“所以,还请堂尊帮帮忙。”
“说罢。”
姜简无奈道:“想让老夫怎么帮你?”
沈毅咳嗽了一声:“下官,想从库部司调两万件上好的甲胄,用以装备沿海都司的将官,另外,弓弩都要一些,尤其是箭矢,多多益善。”
姜简闻言,顿时瞪大了眼睛,看着沈毅。
还没等他说话,沈毅又咳嗽了一声,继续说道:“下官还想,调五千匹战马,好让沿海都司的将士能够组织出一支骑兵出来……”
“五千匹!”
姜尚书再也忍耐不住了,吹胡子瞪眼的看着沈毅:“还战马?!”
他连连摇头:“没有,没有,大陈地处南方,本就缺战马,老夫上哪里去给你弄战马去?”
沈毅笑着说道:“那实在不行,战马只要两千匹就行了,甲胄弓弩,还有长枪之类的军器,堂尊您多给一些就是。”
姜简有些无奈:“两千匹战马也没有,你们沿海都司是去守淮河的,又不是让你们千里奔袭,直取燕都,要那么多战马干什么?”
“再有,子恒你要的两万件甲胄,更是没有,那甲胄弓弩之类的军器,都是工部军器监制出来的,你不去工部找他们要,来找老夫要什么?”
“工部下官不熟。”
沈毅笑着说道:“堂尊,下官也在兵部好几年了,您不要骗我,下官知道,库部司的军器,是有库存的,不可能是现从工部订。”
老尚书摇了摇头,无奈的叹了口气道:“罢了,怎么说你也是咱们兵部出身,你真出去打仗,老夫不能短了你的,这样罢……”
他捋了捋自己的胡须,开口说道:“战马,我给你五百匹,甲胄……”
说道甲胄,这位兵部尚书也有一些肉疼,他开口说道:“甲胄给你五千件罢,你两万人的军队,弓弩有个一千把怎么也够了,老夫给你一千五百把。”
“至于箭矢。”
姜尚书挑了挑眉,开口道:“库部司有多少,老夫心里还真不清楚,库部司是田逢管着的,你去找他要,他能给你多少就给你多少。”
沈毅沉默了一会儿,微微摇头道:“堂尊,别的都可以缺,甲胄不能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