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威拍了拍胸脯说道:“沈公您放心,属下们一定替您办成这件事情。”
沈毅深呼吸了一口气,开口道:“能杀便立刻杀了,不能杀也要吓一吓他,让他永远记住你们。”
“再有……”
“两国都有在淮水附近驻军,你们只有北齐使团沉船之后,那唯一的一次机会。”
“两边都是军队,一击不中,便立刻遁走,往南边逃。”
沈毅深呼吸了一口气,叮嘱道:“可以被地方官府捉住,但是不能被淮河水师捉住,明白了吗?”
“属下遵命!”
薛威霍然起身,对着沈毅抱了抱拳:“属下立刻去安排!”
“安排个屁。”
沈毅白了这厮一眼,没好气的说道:“大雪的天,那么晚了,你去安排什么?”
“万事都等明天再去做。”
“我让蒋胜带你去厢房休息,再让家里人给你烧一锅热水,你洗漱之后睡一觉,好好休息休息。”
说罢,沈毅就让蒋胜带薛威下去休息了,同时又让家里的丫鬟,给薛威准备了一点饭食。
等到送薛威离开自己书房之后,沈老爷踱步走回自己的椅子上,坐了下来,他看了一眼自己写在纸上的写的新闻稿,先是微微皱眉,然后把这份稿子团成了废纸,丢进了一旁的纸篓里。
他重新拿了一张新纸,放在了自己面前,思忖了一会儿之后,提笔在纸上写上了两行字。
“平倭寇,圣天子经略东南!”
“望北齐,北鞑靼马踏燕京!”
这个标题写的非常浅显易懂了。
只不过有真有假。
上面半句自然是真的,但是下面半句嘛……
只能说不完全真实。
整个洪德九年里,北齐与更北边的鞑靼,的确发生过数次战争。
北朝的齐人,是女真族的一支,而更北边的鞑靼,则是当年蒙古帝国留下来的“碎片”,双方本来就有一些世仇,现在鞑靼统一了附近诸部,慢慢壮大了起来,近些年冲突愈发激烈。
当然了,北齐入关以后,虽然高层迅速腐化,不再有六十年前横扫天下的北齐骑兵,但是毕竟骨架大,在与鞑靼的战争里,只能说是互有胜负。
远远没有到马踏燕都的程度。
因此,这份稿子的下半句,是沈毅根据北齐的情况,“稍加夸张”而来的。
有了思路之后,沈老爷写起文章就要顺手多了,花了一晚上时间,基本上就把一篇文章写完了。
次日,正月十一上午,沈毅带着这份宫里催了好些天的稿子,进了宫里,在内侍省见到了高太监,把自己的稿子递了上去。
高明接过这个稿子,并没有直接看,而是看向沈毅,淡淡的说道:“沈学士这一次的文章,拖了好几天的时间,连陛下都过问了好几次,可是没有以前那么勤快了。”
沈老爷面色严肃,拱手道:“高公公,这篇文章,是下官呕心沥血所作,家中还有好几篇废稿,陛下交待的事情,下官自然是一点也不敢懈怠的。”
高太监呵呵一笑,开口道:“咱家这就把这篇文章递上去,沈学士先不要走,在内侍省坐一会儿,陛下一会儿可能要召见你。”
沈毅老老实实的点头。
高太监离开内侍省之后,他便坐在内侍省喝茶,大约只过了盏茶功夫,就有小太监过来,把他领到了甘露殿,见到了一身冬装常服的皇帝陛下。
皇帝正坐在软榻上,依旧在看沈毅的这篇文章,见沈毅走了进来,不等沈毅行礼,皇帝陛下便对沈毅招了招手:“你过来。”
沈毅又近前了几步,作揖行礼道:“陛下。”
皇帝抖了抖这篇手里的文章,抬头看了沈毅一眼:“朕怎么不知道,鞑靼马踏燕京了?”
“臣也没有说鞑靼马踏燕京。”
沈老爷眨了眨眼睛,笑着说道:“臣只是说鞑靼凶狠,可能要马踏燕京了。”
皇帝笑骂了一句。
“奸滑。”
“你也是读圣贤书出身的两榜进士,怎么会如此奸滑?”
沈老爷摇了摇头,开口道:“陛下,这并非是奸滑。”
“臣这篇文章,除了标题略有夸张之外,内容可以说是句句属实,印发出去,不仅可以掩去惠妃娘娘的事情,还可以提振军民士气……”
沈毅还要继续说下去,皇帝白了他一眼,打断了他的话。
“还能让世人看到你沈七在东南的功劳,是不是?”
沈毅低头微笑,没有接话。
皇帝瞥了一眼高太监,淡淡的说道:“高明,拿下去,照此尽快刊印在邸报上。”
高太监恭敬低头,拿着沈毅写的文章,下去办差去了。
高太监走了之后,皇帝看向沈毅,感慨了一句:“以前年幼的时候,先皇教导朕,说史笔如刀。”
“当时朕年幼,不以为然。”
“觉得那些读书人只是录事,只要朕持身正大,他们如何以刀笔伤人?”
“现在看到沈卿的文章,朕才恍然大悟……”
皇帝目光幽幽。
“同样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笔下,便大不一样了。”
第六百五十二章 标题哥与饼哥
这种踩一捧一的对比文章,在另一个世界的各种媒体以及自媒体上,都已经是非常常见的引流手段了,而且那个世界很多自媒体的标题,要比沈老爷的标题,过分得多。
这种踩一捧一,在沈毅看来,是烂大街的手法。
不过,一个手法在那个大数据的时代,既然能够烂大街,就说明这个手法……百试不爽。
最起码在吸引点击上百试不爽。
沈老爷这篇文章,虽然有点标题党的意思在里面,但是并不是那种空有一个标题全无内容的文章。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沈毅目前对两国局势的一个详细对比。
仅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沈毅觉得,陈国总体是向好的,而北边那个看起来强大而又庞大的北齐,在不由自主的走向衰落。
这种衰落,不仅仅体现在军事上。
而是体现在人心上。
这些女真后裔在六十年前之所以能够入关,能够占据燕京,割去半边天下,并不仅仅是因为当年北齐无敌的十万铁骑。
更多的是因为,当初那个还不被称为“齐”的女真部族,战斗起来,无论男女老幼,的的确确是悍不畏死的,单兵作战能力和群体作战能力都非常强悍。
简直可以称作是轻骑兵的巅峰之一了。
六十年过去,当年入关的朱里真族,如今被北朝称为贵人的那一批北齐的贵族,真正能上马骑射的不能说没有,但是已经十不存一了。
没有办法。
关内的生活,实在是太舒服了。
现在再让这帮朱里真人回转到关外,去抓鱼打猎,十个人里最起码有九个半要冻死在辽东。
之所以堕落腐化的如此迅速严重,主要是因为北齐的第一代创业集团没有文化。
确切来说,他们不读汉人的书。
而且北齐创业的那位太祖皇帝,入关四年之后就崩了,因此没有能够给后人,给那些贵族们留下约束他们,并且使族群保持战斗力的章程。
再加上齐人的第二任皇帝,也没有多少远见,在位十几年,除了穷奢极欲之外,就是喜欢带兵征讨四方。
一直到北齐的第三任,被北朝称为仁宗的皇帝,北齐才开始从上到下进行全方位的汉化。
而到了这个时候,齐人入关已经过去了二十年时间,最早的一代人已经陆续凋零,而新的这一代人,骨头已经软的差不多了。
北朝的仁宗皇帝在位二十年,用尽了各种手段,包括强行征募贵族从军,并且要从小卒做起,亲临战阵等等。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些朱里真贵族,本就掌握了军队的话语权,贵族子弟入伍,除了那些一根筋的愣头青,其他贵族子弟绝少真正上阵拼杀的。
已经是贵族老爷了,为什么还要跟泥腿子一样,用命去挣前途?
而一直到二十年前,齐人的现任皇帝登基,北齐才算彻底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可能性,再也无力南下吃掉陈国。
到现在,双方的实力对比……
天平虽然依旧朝着北边倾斜,但是幅度已经不大了。
所以沈毅的分析,没有任何问题。
诚然,这篇文章在邸报上刊印出去,一定会被一些“精齐”人士嘲讽,说朝廷自不量力,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乃至于民间百姓说不定也会轻飘飘的讥讽两句。
不过沈毅相信,这篇文章,还是多少能够激励一部分国人的。
皇帝陛下让沈毅坐了下来,就沈毅的这篇文章,聊了不少关于北齐的话题。
不得不说的是,标题党的标题,是非常管用的,哪怕是这位皇帝陛下,这会儿也被这篇文章撩拨的有些激动,时不时会问上一句例如“咱们真的胜过北边了吗”这种话。
面对皇帝,一味空谈肯定是没有用的,沈毅还是实事求是的跟皇帝坐在一起,讨论了不少关于北齐的话题。
此时的小皇帝,像极了另一个世界的爱国军迷,话语间有对自己国家实力增长的激动,也有对国家前途迷惘,以及对未来国家命运的些许恐惧。
两个人在一起聊了很久,一直到皇帝嘴都说干了之后,他才低头喝了口茶,抬头看向沈毅,问道:“沈卿,年节马上就要过去了,上元节之后,朕就要决定沿海都司都指挥使的人选了……”
他顿了顿之后,问道:“沈卿觉得,晋世子李穆如何?”
沈毅愣了愣,然后微微低头道:“天家家事,臣本不该置喙,但是臣与晋世子还是有一些交集的,他去年年初托伤请辞,为的就是不让家里人担心,此时让他再一次出面任职,就算他本人同意,晋王爷多半也是不会同意的。”
“而且……”
沈毅犹豫了一下,问道:“陛下心里真的放心么?”
“所以朕才要问你。”
皇帝下意识的伸手敲了敲桌子,开口道:“这个问题,朕这段时间翻来覆去的想,如果从勋贵,或者是高层将领之中调派人选南下,最起码要是三品乃至于二品官了,朕怕你压不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