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虽然没有读过书,也认不得几个字,可是却依然托人写了这封信,信中自然都是嘱咐李富贵小心谨慎,切不可逞强的话语,还嘱咐李富贵一定要安然回家。
看完书信,李富贵已经泪湿了双眼,将书信贴身收好,看向了一旁已经擦得锃亮的鸟铳,眼神瞬间就变得坚定起来:“此战我一定会立下战功,凯旋而回!”
而在驻防军第二营营垒不远处,便是国防军第七军的营垒,此时都护许铭已经在大队亲卫的护送下抵达营中,在中军大帐内召集各部将领议事。
国防军第七军总兵官董云、副总兵陆远,以及军中各营参将、驻防军各营参将全部到场。
“各部将士已经集结完毕,大军所需钱粮、军备等物资正在汇集,按照眼下的速度,大军将在两日之后出发,各部必须做好准备,不得拖延!”
许铭当即直接下达了开拔的命令,众将纷纷领命。
“此战我军敌手是罗刹国,此国乃是西夷,善用火器、战力强悍,按照国防部的说法,甚至要略强于满清鞑子,所以全军将士务必戒骄戒躁,在小心谨慎的同时,拿出全部的战力,给老子狠狠的干这帮杂碎!”
“得令!”
两天后,大军所需物资准备完毕,并且副都护杜仲明征召了广武州附近的七个蒙古部落,雇佣这些蒙古人为大军运送后勤补给,并且还临时招募了两万多民夫,以及大量的马匹、马车。
许铭当天下令大军出发,从广武州向北,朝着北面千里之外的不里牙惕方向进发。
当然,骑兵出身的许铭自然有所准备,在大军前方派出了大量的夜不收和骑兵,一方面打探消息,一方面为后续大军开路。
到了九月中旬的时候,许铭率部在不里牙惕北岸驻扎,随后便广派夜不收搜寻罗刹国兵马的踪迹。
而在东路方向,总兵官卫东、副总兵齐海伟率领国防军第九军已经出了山海关,并且在八月底、九月初的时候,率军抵达了刺鲁卫城。
国防军第九军将士在城外驻扎休整两日,此时总兵官卫东、副总兵齐海伟入城拜见副都护葛丛。
“这么说,罗刹国已经四次增兵了?”
在都护府内,二人听了副都护葛丛介绍的当前战况,都被罗刹国的入侵决心震惊了。
此时葛丛忧心忡忡的说道:“是啊!此前都护府向朝廷报警的时候,只有数千罗刹国兵马围困木河卫,可是经过四次增兵,昨日收到都护派人送来的战报得知,目前在木河卫一带的罗刹国军队已经达到八万多人,并且装备了大量的火铳、火炮,实力非常强悍!”
“另外,经过审问夜不收抓到的俘虏后得知,罗刹国在我北庭都护府、瀚海都护府两个方向,也投入了小股兵力,其意图应该与朝廷相当,都是为了牵制对方的兵力。”
总兵官卫东、副总兵齐海伟对视一眼,心中都很沉重,随后卫东问道:“不知道岭北都护府的驻防军有几个营?”
葛丛说道:“目前岭北都护府有驻防军六个营,不过刺鲁卫城这里要留下一个营驻守,其余各地要留下两个营驻守,还要动用一个营护卫大军后方粮道,所以目前都护率领的兵马中,除了国防军第十军之外,就只有两个驻防营了。”
齐海伟说道:“如此说来,目前在木河卫城方向,敌我兵力是旗鼓相当的,如果加上我国防军第九军的兵力,我军在兵力上应该会占据很大的优势。”
葛丛却摇了摇头,说道:“可是目前有情报显示,罗刹国还有可能继续增兵。”
“这就奇怪了!”
齐海伟说道:“罗刹国虽然扩张成性,但是我大明又不是软柿子,为何突然之间如此这般死拼啊,这不合常理啊!”
葛丛不愧是副都护,说道:“这也不难理解。之前朝廷已经发来了关于罗刹国的邸报,这罗刹国在欧人国度中,算是一个中上等实力的强国,不过却处处被欧人其余各国针对,所以在西面很不得时,也难有什么作为。”
“如今在东面,我大明又如日中天,这就让罗刹国感到自己将面临东西夹击的危险。也许就是这种危机感,才让罗刹国做出如今这种突然入侵,想要一举击败我大明,打破自身的艰难处境!”
卫东和齐海伟点头赞同,这样的、理由,倒也说得通。
卫东说道:“只是如此一来,朝廷也要继续增兵才是,毕竟罗刹国不比朝鲜、日本这样的敌手,我军的兵力决不能与之差得太多。”
“嗯。”
葛丛点头说道:“我已经派人将各种情报快马送回京城了,相信朝廷一定会继续增调援兵过来的。”
随后卫东和齐海伟与葛丛又说了几句,便急匆匆告辞出城回营,第二天,二人便率军继续向北,朝着木河卫方向进发。
崇祯二十五年九月二十二日,一队夜不收快马冲进了北京城,带来了副都护葛丛搜集到的各种情报。仅仅半个时辰之后,这些情报便由军情部尚书吴国金带着,呈报在刘衍的面前。
第八百三十四章 仆从军出动
北京城,内阁官署。
罗刹国不断向岭北都护府增兵,其意志之坚决,的确是超出了刘衍的预料。
毕竟历史上罗刹国入侵黑龙江流域的时候,只是出动了数百人,而且大多都是亡命之徒,并没有多少正规军。
可是此时,罗刹国却出动了八万多人,刘衍估计,这八万多人应该是罗刹国在东方能够调动的全部兵力了。
而根据岭北都护府副都护葛丛提供的情报:罗刹国还在向岭北都护府调兵,难道说罗刹国还在从西面向东面调兵?
“这些老毛子的战略意图究竟是什么,要直接吞下我大明的岭北都护府?”
刘衍此时还拿不准,不确定罗刹国是向尽可能的占据岭北都护府的疆域,还是想要直接拿下整个都护府,又或者是要最大程度的打击大明的军力?
“不管了!”
此时在内阁官署内,内阁各部尚书已经全部到齐,如今北方的战局越发的严峻,已经从边衅演变成几乎全面的国战了,大明朝廷也必须要做出相应的应对。
国防部尚书田辉叙率先说道:“阁老、诸位!如今看来,以岭北都护府的军力为主,出动国防军第九军支援,这样的兵力已经不够了,至少无法在短时间内取得优势,朝廷必须要继续增兵岭北都护府!”
装备部尚书荀景云随后说道:“罗刹国火器犀利,装备了大量的重炮和精良火铳,朝廷应向岭北都护府增加火炮、弹药、震天雷等装备的支援,绝不能让我军将士在火力上处于劣势!”
二人说完之后,众人都非常赞同,此时所有人都同意增兵岭北都护府。
此时参谋部尚书陈新甲便看向刘衍,说道:“阁老,是不是立即从各地抽调国防军和驻防军北上?如果现在立即从东北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西都护府抽调兵力的话,时间上应该还来得及。”
刘衍思索了许久,却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说道:“不可!”
“为何?”
众人都很诧异,刘衍说道:“如今台湾战事正在关键之时,而且欧人之西班牙、荷兰已经明确增兵台湾了,我军已经注定面临两线作战的境地。”
“甚至荷兰、西班牙如果从本土调兵过来的话,还有可能袭扰我大明沿海,或者是在安南登陆,从南面进攻我大明的广西等地,所以各地驻军不可因为罗刹国而妄动,必须要以静制动,否则我大明的精锐便会再次陷入疲于奔命的不利局面。”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毕竟满清和流贼才灭亡没几年,当年明军各路精锐被这两股敌军牵着鼻子走,北上南下的疲于奔命,多少强军就是在这种奔波中被不断消耗掉的!
于是此时众人也赞同刘衍的观点,明军分布在各地的主力的确不宜轻举妄动。
只是这样一来,向岭北都护府增兵的决议就陷入僵局了,此时北京城内已经没有国防军可调,要想增兵就只能从北直隶和东北都督府调集驻防军北上了。
此时众人都看向刘衍,等待刘衍的决断。
忽然,刘衍看向议事堂内悬挂的舆图,说道:“大明属国有义务出兵随同征讨,既然如今我大明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那朝鲜国和日本国就不能置身事外,必须出兵拱卫宗主上邦!”
此言一出,众人顿时拍手赞同。
按照大明与朝鲜国、日本国签订的条约,大明向朝鲜国、日本国下令征召仆从军参战,只需要提供少量的粮草作为支持,全部的军费和大部分的粮草都需要朝鲜国、日本国自行承担。
如此一来,不但解决了岭北都护府兵力不足的问题,还可以为朝廷节省一大笔钱粮开支,两全其美。
只是国防部尚书田辉叙担忧的说道:“只是朝鲜国、日本国的兵马战力不足,特别是朝鲜国的兵马,基本上就是炮灰,这样的军队开过去,能有用吗?”
刘衍说道:“正面战事肯定还是我国防军、驻防军来打,朝鲜国、日本国的兵马野战不行,至少可以驻守各地、阻击敌军、袭扰敌阵。要是那些朝鲜人、日本人连跟在我军后面捡便宜都不成,那朝鲜国、日本国也就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众人轰然大笑起来。
随后刘衍说道:“此外,临近的安东都护府位置重要,负责看护辽东外围,防备欧人可能的登陆袭扰,东北都督府又是支援瀚海都护府、岭北都护府的大后方,所以这两处的兵马要全部进行动员警戒,却不能轻易调动。”
“是。”
当日,内阁便发出决议,次日一早,两道调兵的国书便从北京城送出,全部赶往天津府港口,从这里出海送往朝鲜国汉城与日本国京都城。
就在此时,远在北方的木河卫已经变成一处巨大的战场。
岭北都护府都护郑义坐镇城中,以驻防军第一营驻守城内,驻防军第二营、第三营分别在木河卫城的南北两翼扎营布防。
而国防军第十军则在木河卫的西面修筑了坚实的营垒,正面与已经增兵到十二万的罗刹国大军对峙。
至于国防军第九军,也在两天之前抵达了木河卫城,因为木河卫城规模太小,无法容纳太多的兵力,所以此时被部署在木河卫城的东面,作为机动兵力使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激战,木河卫周边已经变成焦土,明军十几万大军、罗刹国十二万大军,双方在兵力上势均力敌,虽然明军的兵力要多一些,可是优势并不明显,而且装备的火炮数量也相差不多,都有着数千门各式火炮,罗刹国的战术水平也很高,所以这段时间里双方不断对轰试探,并且各自都发动了数次进攻,彼此之间有胜有负,战局也陷入了僵持阶段。
此时是崇祯二十五年九月底,都护郑义站在木河卫城的西城墙上,手中举着千里镜观察远处的情况。这段时间以来,郑义几乎每天都要到这里观察罗刹国大军的情况,虽然由于距离的问题,也看不了太仔细,不过大致上可以看出敌军的大致部署情况。
“这些罗刹鬼的决心还真大,这是要拿下我岭北都护府的态势啊!”
郑义微微皱眉,暗道:“就不知道罗刹国还能调多少兵力来了,按照朝廷送来的军情部消息,罗刹国本就地广人稀,能够调集这十几万人,应该已经是极限了吧!”
就在郑义沉思的时候,远处再次响起了火炮的轰鸣声,木河卫城西面几里外的国防军第十军营垒顿时遭到了罗刹国火炮的轰击。
很快,部署在国防军第十军营垒正面和两翼的炮阵,也纷纷开始还击,大量的红衣大炮和佛朗机炮,甚至是部署在前方阵地的火箭炮车猛烈还击。
紧接着,部署在木河卫城南北两翼的驻防军火炮也开始轰鸣起来,明军三面的火炮不断射向前方的罗刹国营垒,双方的炮战再次开始,一时间木河卫城一带硝烟弥漫、炮弹横飞,双方的营垒不断遭受到炮弹的洗礼,不时可以看到被炮弹摧毁的防御工事。
此时不管是明军还是罗刹国大军,谁也没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此时双方都是进行炮战和小规模的突袭战,希望用这种战术来消耗敌军的兵力和士气。
“现在就看谁能继续调集援兵,或者战场上会出现什么不可预知的变数了!”
郑义的心中虽然沉甸甸的,但是却并不觉得此战前景堪忧,因为从国防部一并送来的邸报上看,瀚海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此时应该已经出兵进攻了,很快罗刹国就要面临大明的三路进攻,到时候就是整个战局出现巨大变化的时候。
另外,郑义非常清楚大明的兵力肯定是远远多于罗刹国的,只要时间足够,大明完全可以源源不断的运兵过来。
此时郑义只是在心中感慨,这罗刹国对大明的认知一定是出现了偏差,或者说是抱着欧人固有的偏见,认为大明是什么落后的国度,至少在军队上是无法与欧人相抗衡的,所以才会如此孤注一掷?
又或者说,罗刹国是感受到了大明的威胁,想要在大明强大到无法阻挡之前,不惜一切代价击垮大明?
郑义一时之间也想不明白罗刹国朝廷的真实意图,或者是想法,摇了摇头,便在一队亲卫的护送下,返回城内的临时都护府。
“还是想一想如何破局吧,等到下一批援兵抵达,总要打破僵局的,总不能跟这些罗刹鬼一直在这里耗下去!”
转眼到了崇祯二十五年十月十日。
大明帝国向朝鲜国、日本国发出的调兵国书已经先后送达,顿时就在朝鲜国和日本国的朝堂上掀起了惊涛骇浪。
不管是朝鲜国还是日本国,在接到调兵国书的时候,都呈现出相似的局面:国中上层官吏都是愁眉苦脸,因为己方不但要出兵为大明打仗,还要承担巨额的军费开支,这就是一次大出血的事情。
而两国的基层将领和士兵则是欢欣鼓舞,因为按照此时大明帝国的国策,朝鲜国和日本国的将士如果立下大功,同时又有归化的意愿,便可以用这些功勋兑换成积分,只要达到一定的分值,就可以换取一定的归化考察年限,在自己归化为大明百姓的路途中更进一步!
所以与上层高官的反应不同,消息传开之后,朝鲜国和日本国内的参战呼声非常热烈,甚至数量众多的百姓都开始到府衙聚集,争先恐后的想要充当民夫,这样的局面让两国的当权者心中苦涩,却又无可奈何。
第八百三十五章 效忠的机会
崇祯二十五年十月二十日,朝鲜国汉城皇宫。
领议政李希君和朝鲜国王李澄正在商议着出兵岭北都护府的事情,此时大明帝国的调兵国书就摆在二人的面前,只是在二人的脸上却满是忧虑。
“如今天气已经转凉,大军要出动,不但要准备足够的钱粮,还有大量的御寒衣物,以及各种生火的物资,国库又要被搬空了!”
此时国王李澄想到的第一件事,还是花钱的问题,可是领议政李希君却说道:“殿下,这些都是小事,花钱而已,算不得伤筋动骨。而到了北方战场上,才是真的问题!”
“此番大明是与北方的罗刹国全面开战,但是大明因为要防备其余欧人国家,所以无法大规模调动自身兵力北上,要咱们和日本国出兵增援,这就是说,我军要直面罗刹国的大军,那可是火力、战力与明军棋逢对手的强大敌人,此战我军将士肯定要伤亡巨大的!”
李澄重重的点了点头,片刻之后才说道:“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既然大明发号施令了,咱们也只能照办。幸好此番大明也开出了赏格,立下战功者便有归化大明的机会,咱们调动兵力也能好做一些。”
李希君叹息一声,说道:“只怕这个口子一开,我朝鲜人心便要崩坏,到时候人人都想着归化大明,人人都争先恐后的去做汉人,我朝鲜国又怎能留住人才和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