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作为西线左翼军团,驻扎在石见国,第四军、第五军作为西线右翼军团,驻扎在越前国。”
“而你,作为前线主将统一指挥西线各军,率部驻扎在京都。我率禁卫军驻扎在江户城。”
“如此,各个军团的兵力不至于太过分散,却可以及时支援各处,即便明军从不设防的地带登陆成功,也会在短时间内遭到我军的反扑进攻。明军虽然强大,也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就投入数十万大军上岸,我军还是有机会、有实力将明军的先头兵马击败的。”
酒井忠胜闻言当即说道:“嗨!属下立即按照将军的方略去办理,一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全军的重新部署。”
德川家光点头说道:“如此最好,另外要尽快从各藩再抽调武士和轻足,尽快完成第六军的重建。目前我日本只能依靠这些新军护卫了,每一个都是不可多得的战力。”
“嗨!”
第七百九十二章 研发与祭奠(一)
崇祯二十四年,八月十一日,北京城。
这一天,北洋舰队总兵官施琅、副总兵郑芝鹏写就的捷报,以及对于大明海军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送到了北京城,快马直接送到了海军部衙门。
海军部尚书郑芝龙看过之后大惊失色,没想到区区倭寇的海军竟然有如此规模、如此的战力,让大明最强的北洋舰队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
于是郑芝龙急忙赶往内阁官署,此时刘衍正在这里处理各部上报的公文,见到急匆匆干赶来的郑芝龙,刘衍微微皱眉,问道:“是琉球那边有消息了?”
“是的阁老。”
郑芝龙将施琅、郑芝鹏送来的公文递了过去,说道:“北洋舰队在伊江岛取得大捷,重创了日本海军。但是北洋舰队也损失严重,数艘战列舰和不少的主力炮舰沉没,大批的普通炮舰损失。”
听到这里,刘衍眉头紧锁,也是没想到这个时代的日本海军竟然有这等战力。
不过想一想,这个时代的历史进程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德川家光还活着,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病死,日本也没有继续闭关锁国,而是受到大明中兴的刺激,开始进行变革,武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甚至与荷兰人都有所往来。
有了这些改变,日本海军的战力大幅提升,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刘衍仔细看了海军存在的诸多问题,然后说道:“施琅和郑芝鹏总结的非常好,海军部要立即根据这份公文拿出一个对策来,在最短的时间内,拟定大明海军战舰整编、调整的方略。”
郑芝龙点头说道:“属下马上着手进行。”
随后刘衍派人将装备部尚书荀景云找来,在通报了伊江大海战的情况后,说道:“怎么样,海军的将士们需要对现有战列舰、主力炮舰、普通炮舰进行改良升级。装备的火炮数量要增加,战舰的体积要增大,可能的话,战舰的速度也要提升。”
“另外,装备部要开始研发海军战舰专用的火炮,我给出的建议是:海军炮的炮身可以加长,海军炮的口径可以加大。”
其实刘衍还设想在海军炮中加上膛线,可是随后便将这个想法给否决了。因为这个时代的钢材质料还不过关,加上膛线的话,肯定会出现挂铅的问题,会大大降低火炮的使用寿命,甚至严重的情况下,会造成炸膛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在战舰上发生的话,那可是致命的!
“还是等到钢材质量,或者是大明的冶炼技术再次得到突破之后,再考虑膛线的技术吧。”
听了刘衍的话,荀景云眉头紧锁,沉吟了一阵之后,说道:“好!属下这就回去召集骨干立项,尽快展开研发。”
“属下以为,当务之急是先对海军现有的各级战舰进行改良,确定了最新的改良战舰样式后,命各地的造船厂尽快建造最新型的战舰,同时对现有战舰分批进行改造。”
“至于新式海军炮的话,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研发和改良,所以属下的意见是,海军炮的研发作为次要项目,以改良现有战舰作为主要项目。”
刘衍点头赞同,说道:“好,本公今日便召集岳明和宋功明这两位财神爷商议一下,给装备部和海军部各增加一笔专项款,二位要在两天之内将预算报上来,也好给财政部、商务部进行审核,尽快提交内阁审议通过。”
“遵命。”
荀景云和郑芝龙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各自拟定了一份预算,刘衍和财政部尚书岳明、商务部尚书宋功明一同审核后,对其中的各项进行了必要的裁减,以及必要的增项,然后便召开内阁会议予以通过。
此番装备部获得了六十万银币用于海军战舰的改良设计,以及建造新式战舰“样品”的开支,还分到了五十万银币,用于海军炮研发的费用,一共分到了一百一十万银币。
而海军部则分到了七百五十万银币,用于对现有战舰的改良,和建造新的新式战舰。
一个会议,海军部和装备部就要临时增加八百六十万银币的巨额开支,以眼下朝廷正在调集大军准备对日本开战的局面来看,朝廷肯定拿不出这么多的钱财,所以八百六十万银币并不是一次性拨付到位的,而是分批。
按照装备部和海军部提交的预算,以及制定的计划,所有的费用将按照计划进展的程度,分为五到八笔拨付到位。
对此郑芝龙和荀景云自然没有异议,决意就此通过。
另外在这次会议中,刘衍也提出了一个方案,那就是对现有海军的战舰重新定级。
此番北洋舰队之所以打得如此费劲,就是因为各级战舰装载的火炮数量太少,火力还是无法对日本海军形成绝对的优势。
所以刘衍制定的这个方略中,新的海军各级战舰都大幅增加了火力的配置。
在这份名为《皇明战舰等级划分修改条例》的公文中,将大明的战舰分为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四个等级。
其中战列舰自然不用说了,就是对大明舰队中原有的战列舰进行升级改造得来的;巡洋舰则是主力炮舰升级改造而来的,驱逐舰则是原来的普通炮舰升级后的产物。
至于护卫舰,则是刘衍计划中的一种新型战舰,这种战舰突出速度快、火力适中,但是体积会更小一些,主要用于护卫使用。
至于此时战舰的大小,都是用多少多少料来计算的,并不是后世的多少吨排水量来计算。
所以大概的大小换算很麻烦,刘衍在这份公文中,也对大明海军战舰的大小描述进行了规定。
刘衍知道,此时大明船只的一料等于后世的10立尺,古代尺长度不等,但是宋明的尺都差不多,也就是约0.31米左右。
10立尺大概在0.28--0.33立米之间,也就是说此时大明船只的一料大约在0.28-0.33吨之间。
不过料这个量本用在船上也很麻烦,比如说千料大船取个平均数约合载重300吨上下,轻排水量500吨左右,重排水量则为600吨左右,都是大约的数字,实际数字很难换算。
陆上换算也有一料等于一石的算法,但这个更难,不能作为船料换算。
所以刘衍便想了一个办法,民间船只主要都是运送人员和货物,肯定达不到重排水量的程度,所以一律按照轻排水量计算,以此为依据来收取赋税。
而海军战舰由于装备了大量的火炮和弹药,船上的人员也更多,所以统一使用重排水量来计算大小,以一千料等于六百吨的数额换算。
由此,刘衍将后世吨的概念引入了海军之中,一吨便是两千斤。
由此,在《皇明战舰等级划分修改条例》中做了具体的规定:
战列舰拥有四层炮甲板,甚至作为旗舰使用的主力战列舰,将拥有五层炮甲板,这种海洋怪物至少装备有六十到八十门火炮,这一级的战舰的排水量基本上在四千到五千吨左右,依旧以华夏历代的帝王为舰名。
巡洋舰拥有三层炮甲板,装备四十门到五十门火炮,基本上就相当于之前海军中战列舰的存在了。巡洋舰的新造战舰以后将统一使用大明各府的名称来命名,这一级的战舰的排水量基本上在三千到四千吨左右。
驱逐舰拥有两层炮甲板,装备三十门左右火炮,驱逐舰的新造战舰以后将统一使用大明各州的名称来命名,这一级的战舰的排水量基本上在两千多吨左右。
护卫舰只有一层炮甲板,装备十五门左右的火炮,护卫舰的新造战舰以后将统一使用大明各县的名称来命名,这一级的战舰的排水量基本上在一千吨左右。
护卫舰虽然最小,但是船体细长,突出速度快速,同时也是日后大明海军中数量比较多的一种战舰,将大量用于护卫商船队、护送重要目标,以及大量围攻敌军少量战舰等任务。
海军部尚书郑芝龙看完了这份公文之后,对于刘衍的设想赞不绝口,笑着说道:“阁老的想法总是如此惊人,这种分级非常合理,一旦全面落实之后,我大明海军的战力将突飞猛进。而且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这些名称也取得好:战列者,列阵战之也,乃是战列线战术的主力战舰。巡洋舰乃是巡卫海疆之主力,驱逐舰则是驱逐敌军战船之先锋,护卫舰乃是海上之护卫,这些全都是名如其用,好!”
刘衍闻言呵呵笑了许久,这些名称完全就是自己按照后世的叫法照搬来的,没想到郑芝龙竟然也能一一找到解释,而且还如此贴切,真是有本事。
“既然郑尚书没有异议,那就照此执行吧。”
“是。”
随后郑芝龙说道:“不过既然阁老对战舰的等级重新划分了,那属下以为,北洋、东洋、南洋舰队的建制,也需要调整一下。”
“目前各大舰队都下辖五个支舰队,每个支舰队都应作为独立作战集团使用,所以每个支舰队下辖的五个分舰队中,应包括战列舰分队、巡洋舰分队、驱逐舰分队各一支,护卫舰分队两支,运输船队和补给船依然按照旧例。”
刘衍点头赞同,后世主要大国的舰队,基本上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来构建的,将各个舰种集中使用,以最大程度的发挥战力。
“好,如此,就对北洋舰队、东洋舰队、南洋舰队现有的战舰进行重新整编,并且尽快补全各支舰队的缺额。”
随后刘衍又补充道:“当然,以目前大明的军费开支数额来讲,三支舰队一千五百艘战舰,如果全部按照这个建制来组建的话,所需要的钱粮数额将会非常庞大,日常维护军费开支也将非常巨大。所以目前先以北洋舰队和南洋舰队为主,东洋舰队主要以改造现有战舰为主,东洋舰队增加的战舰,也只以之前的造舰计划为主,短期内不要再新增造舰计划了。”
郑芝龙当即领命。
当日内阁会议结束后,刘衍自然将伊江海战的情况禀报给崇祯帝,在御书房内,崇祯帝和太子朱慈烺都详细了解到海战的经过。
当太子朱慈烺听闻千总郑云聪率领蓟州号战舰全体将士,与倭寇同归于尽的壮烈事迹,顿时双眼赤红,怒声说道:“恨不能与众将士痛杀倭寇!”
崇祯帝也是唏嘘不已,说道:“对北洋舰队伤亡将士的抚恤,就不要等到战后了,内阁要立即进行抚慰,等到战后再一并嘉奖追封。”
刘衍自然答应不提。
当晚,刘盛也听闻此事,顿时泪如雨下,在房间内大声怒吼道:“杀倭寇!杀倭寇!”
王芸禾站在房间外,不由得叹息不止。
第七百九十三章 研发与祭奠(二)
八月二十二日的北京城乌云遍布,天空中昏沉沉的,浓厚的云层将太阳遮住,城中也挂起了大风,仿佛一夜之间,京城便从夏日进入了深秋,城池内外蒙上了一层萧瑟之意。
清晨时分,刘盛迈出鲁国公府,门外早已有一辆马车等候,两名仆人将大量的贡品和纸物搬了上去,随后刘盛便说道:“都回去吧。”
“是。”
大门口,王芸禾有些担心的看着刘盛,说道:“盛儿快去快回,万事有朝廷在,寄托哀思即可。”
刘盛回身行礼说道:“儿子知道了,母亲请回。”
随后刘盛也上了马车,两名随从策马护送着,沿着府外的大街向东面行去。
刘盛一行并没有直接出城,而是赶到朝阳门内的一处茶楼,在这里靠边停下。
等候了片刻,就见一辆马车驶来停在旁边,随后车帘掀起,太子朱慈烺探出头来,说道:“弟,上车。”
刘盛当即下车,已经有随行的侍卫开始忙碌,将朱慈烺车上的各种贡品、纸物(纸人等)搬到刘盛的马车上。
东西倒腾完毕后,刘盛上了朱慈烺的马车,两辆马车随即朝着朝阳门驶去,一前一后从朝阳门出了京城,沿着官道赶往天津府城。
路上,刘盛和朱慈烺对坐无言,二人的脸上满是伤感。
上次二人前往天津府城的时候,还是满心欢喜,随后就见识了大明北洋舰队的基地,结交了郑云聪和蓟州号的将士们,在天津府城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可是这一次,刘盛和朱慈烺再次前往天津府城,心中却是沉甸甸的,充满了悲伤和愤怒,这一次二人是前往北洋舰队基地阵亡的同袍。
按照在蓟州号上受训时候,千总郑云聪所说的,“只要当了一天北洋舰队的兵,一辈子都是!”
而如今,郑云聪和全体将士,驾驶着蓟州号炮舰力战殉国,只剩下刘盛、朱慈烺这两个兵,当了几个月北洋舰队士兵的“新手”。
“哥,我听说琉球都护府那边打得很是艰苦,北洋舰队损失不小啊。”
刘盛毕竟年纪还小,此时憋不住,开始说道:“也不知道朝廷有什么对策。倭寇自从国朝立国之时起,就开始袭扰沿海各处,如今更是直接与国朝开战,当真是狼子野心,我恨不得也赶到琉球都护府去,拿着鸟铳去打倭寇!”
朱慈烺说道:“昨晚我整夜未睡,在宫中翻看了不少密档。日本国其实一直都是国朝临近的一个强国,也始终都是豺狼之国。只是日本国自从在万历朝被王师大败于朝鲜,便开始闭关锁国了,说能想到如今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随后朱慈烺感叹道:“我又何尝不想上阵杀倭寇?只是你我的身份摆在这里,别说是去琉球都护府了,就算是出北直隶,都要在朝廷中掀起风波的,这也算是一种禁锢吧。”
刘盛双眼微红,说道:“我看伊江海战北洋舰队之所以损失巨大,就是因为国朝的海军政策有问题。明明海军部尚书郑芝龙见识过西人的战舰,知道现在西人巨舰的火力如何,为何朝廷在制定战舰等级的时候,不提出相应的建议?”
刘盛有些恼怒的说道:“如果北洋舰队在成军的时候,所有战舰的火力都更强、战舰体积更大,也许伊江海战就可以轻松获胜的!”
其实朱慈烺在一开始听到伊江海战详情的时候,也对郑芝龙这个海军部尚书有些抵触。毕竟北洋舰队损失巨大,郑芝龙身为海军部尚书是责无旁贷的。
可是随即朱慈烺就意识到,其实不管是海军部尚书郑芝龙,还是内阁首辅刘衍,其实在下意识里,都有些轻敌了。
毕竟在几年前的朝鲜之战中,大明陆军和北洋舰队合作,几乎是以零代价逼退了数十万日本大军。甚至北洋舰队突袭了济州岛,差一点就将数十万日军堵在了朝鲜国全罗道等地,这场胜利来的太轻松了,以至于让大明上下都对日本国有了一种轻视,认为日本国即便陆战有些实力,但是在海面上,依然是大明的天下。
于是朱慈烺说道:“弟啊,这些话可不要对外去说,会给阁老惹麻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