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明末大军阀_分节阅读_第523节
小说作者:东仙轩辕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55:22
  刘衍则一言不发,盯着哭泣求情的孔兴燮许久,随后才开口说道:“在衍圣公到来之前,本公已经与诸位部堂商议了一番,但是诸位部堂都认为如此不妥,应该给衍圣公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所以本公想听一听衍圣公自己的意思。”
  “将功赎罪?”
  孔兴燮顿时点头说道:“对,我可以将功赎罪!”
  说话间,孔兴燮便看到刘衍身前的桌子上摆放了几份公文,那几份公文的封面上赫然写着:钱粮调拨、不足用度、某某都护府急需钱粮投入等字眼。
  “阁老放心,我孔家可以将功赎罪,我、我有钱!”
  刘衍佯装诧异的说道:“哦?那不知道衍圣公能拿出多少钱粮资助朝廷?”
  孔兴燮微微愣了一会儿,然后咬着牙说道:“孔家拿出一百万银币、三百万粮食,不知……”
  “哈哈!”
  孔兴燮还没说完,刘衍与众人顿时大笑起来,财政部尚书岳明甚至还笑出了眼泪,与身边的宋功明、张耒小声说着什么,看向孔兴燮的眼神也很多了几分戏谑。
  孔兴燮见状也知道自己这是说少了,于是急忙看向刘衍,说道:“不知阁老是何意?”
  刘衍笑过之后,说道:“既然衍圣公还意识不到事态的严重性,那不如这样,本公提出一个方案,衍圣公选择一下,如何?”
  “好、好。”
  “孔府交出除山东道以外所有的产业、房产、土地,产业和房产移交给朝廷商务部,土地移交给朝廷国土部。”
  “孔府必须立即释放所有隐户,并且将人口册子移交给朝廷民政部。”
  “孔府要向朝廷上缴三千五百万银币、五百万粮食作为捐助,同时衍圣公还要再次公开上书,表示支持朝廷对外开拓、落实新政之举,这些钱粮就是向朝廷表达的心意,并且号召天下文官和读书人响应朝廷。”
  “此番本公可以不理会孔府的特权,但是本公也不希望再看到孔家人影响朝政,这一次是第一次,也将是最后一次!”
  刘衍说完之后,盯着孔兴燮问道:“衍圣公,意下如何?”
  听了刘衍的话,孔兴燮顿时傻在当场,虽然刘衍没有打压孔家的特权和待遇,但是却几乎要了孔家的大半条命,这么多的钱粮和产业,可是孔家人历经数百年积攒下来的,一旦交出去,那孔家的实力将会一落千丈!
  孔兴燮当即就要开口回绝,但是却对上了刘衍那一双冰冷的目光,心中顿时一惊,瞬间就明白,如果自己现在不答应刘衍的条件,估计孔家也将真正面临灭顶之灾了。
  “听闻当年几个藩王的死与阁老有关,现在想来应该是真的。眼下这位阁老可是敢杀藩王的,对付孔家也是真的会下杀手!”
  孔兴燮脑海中快速运转着,随即就颤颤巍巍的说道:“我、我答应,还请阁老,放孔家一马!”
  刘衍见状这才点了点头,陈勋、赵民、岳明、宋功明、张耒几人都是面露喜色。
  “这就对了!”
  刘衍笑着站起来,孔兴燮也急忙起身不敢再坐着:“衍圣公这回算是做了一件对的事情,正所谓破财消灾,有时候钱财太多,心思也太多,那就不是什么好事,而是祸事,本公这可是在为孔家人消灾避难啊!”
  “是,阁老说得对。”
  随后刘衍便笑着说道:“好,事情就这么办吧,不久内阁便会派出人马到各地接受孔家的产业和土地、房屋,还请衍圣公尽快给孔家人下令配合。另外三千五百万银币、五百万粮食也要在两个月之内筹集到位,给各地的府衙交割,尽快转运到京城。”
  “是,领命!”
  「今天的第三章 奉上」


第七百六十章 三大政策
  孔兴燮被刘衍命人带了下去,先到花厅去等候,稍后等刘衍等人议事完毕后,便可以开席款待孔兴燮了。
  待到孔兴燮离开后,刘衍和众人便轰然大笑起来,陈勋说道:“阁老此番可是大丰收啊,我来算算这是一箭几雕,至少有好几只大雕!”
  刘衍也笑着说道:“我看:打压了衍圣公,搞到了大批的钱粮,给国土部、民政部、商务部弄到了产业、房屋和土地,震慑了文官和天下读书人,我来算算,差不多有四只大雕。”
  众人再次哄笑起来。
  笑过之后,刘衍说道:“好了,现在有了钱粮,财政部要尽快将各方各面短缺的钱粮补齐,剩下盈余的钱粮也不要动,本公还有大用。”
  众人顿时来了精神,陈勋更是问道:“阁老是不是打算东征日本了?”
  朝廷大军出征西域和西南,许铭、汪博、沈拓、魏汉等人都立下大功,被升迁为国公,陈勋见了也是非常的羡慕。
  而日本已经板上钉钉是一定要征讨的了,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所以陈勋一门心思的想争取到出征的名额。
  刘衍说道:“日本是一定要打的,只不过不是现在,朝廷刚刚结束了西线大战和西南大战,必须要休养生息一段时间,暂时还不会出征东进。”
  “那阁老下一步准备做什么?”
  刘衍伸出三根手指,说道:“下一步,本公准备干三件事:改土归流、火耗归公、摊丁入亩!”
  “什么?”
  “改土归流?”
  “火耗归公?”
  “摊丁入亩?”
  陈勋、赵民、岳明、宋功明、张耒几人都是很诧异,不知道具体这是要做什么。
  改土归流是指对西南地方土司制度进行改革,将其改为由朝廷直接派任流官治理的制度。
  这一改革旨在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改土归流后,土司不再拥有独立的政治和经济权力,而成为朝廷直属的一部分,接受朝廷的监督和管理。
  其实改土归流的政策早在大明初年就已经开始进行了,当时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已经逐渐形成,但朝廷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力较弱。随着大明中后期的政治和经济变化,朝廷开始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并逐步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
  只是到了明末时期,朝廷应对内部的流贼大军、外部的满清鞑子已经应接不暇,所以对于西南各地的改土归流制度也基本上废弛了,甚至不少原本已经完成的地区,也被各处土司“复辟”。
  所以此番刘衍便要继续在西南各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主要内容就是废除西南地区土司制度,改由朝廷直接派官治理。具体来说,朝廷会派遣官员到各个地区,管理当地的行政、司法、税收等事务,同时也会加强对当地人民的教育和文化交流。
  目前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土司聚集的地方,朝廷已经彻底落实了军改制度,并且落实了新政。各地的土司全都要按照朝廷法度缴纳赋税,并且裁撤兵备、上缴人口和土地。
  所以虽然朝廷还没有正式裁撤这些地方土司,但是已经凭借新政、军改之策,以及之前平定西南叛乱的机会,将西南土地的实力最大限度的削弱了,为全面正式推行改土归流制度创造了非常好的机会。
  历史上在清朝后期和民国时期,改土归流制度都没有彻底结束,甚至还因为华夏的整体衰落而逐渐走向衰落,西南各地的土司制度又逐渐恢复。
  甚至到了后世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还再次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并逐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但在西南地区仍然存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不过已经逐渐走向消亡。
  此时刘衍拿出了几份公文,每份公文都包含改土归流、火耗归公、摊丁入亩的具体方略,这些都是刘衍整理出来的,此番便借着孔兴燮上缴了大批的钱粮,朝廷各地平稳、军威正盛,有精力和钱粮的时机,全面推行这三个政策。
  甚至刘衍准备凭借眼下西南各地土司已经遭到了沉重打击,甚至不少的土司都已经被连根拔起的机会,将改土归流在自己有生之年彻底完成,而不是像历史上那样,拖拖延延的历经大明、满清、民国、新中国四代,依旧没有完全、彻底的完成。
  这个事情将由吏部牵头,国土部和民政部协助进行。
  第二个政策是火耗归公,又称耗羡归公,就是由朝廷统一耗损比例来征收赋税。火耗是地方官征收钱税时,会以耗损为由,多征钱银。但耗羡的范围大于火耗,耗羡还包含雀鼠耗等。征纳运京的米谷,被雀鼠偷食损耗,称为雀鼠耗。汉朝时,每缴粮食一石,加耗两斗,后汉隐帝时,雀鼠耗由纳粮一石加耗两斗增到四斗。
  即便到了大明,也基本上维持这个数额进行征收。
  现在朝廷已经做到普遍使用银币了,但是在铸造银币的时候,同样会有耗损,所以百姓在兑换银币的时候,会按照比例多交一些作为火耗,由钱庄定期上交给朝廷。
  历史上满清雍正二年七月将火耗归公之策推广全国,将明朝以来的"耗羡"附加税改为法定正税,并制度养廉银,用意在打击地方官吏的任意摊派行为。
  此举集中了征税权利,减轻了百姓的额外负担,增加了外官薪给,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有积极作用。但州县于额征火耗之外,又暗中加派,这就造成原本的杂税被整合进征税之中,然后各地又新增杂税,在一段时间后,百姓的负担不减反增,同时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吏治。
  所以刘衍准备结合历史上的火耗归公政策进行革新,彻底免除税粮的耗羡,只对银币的火耗进行归公征收,并且统一具体的征收比例,由各地钱庄统一收取,定期直接向财政部报账、转运钱财,而不经过各地府县。
  然后朝廷财政部按照各地府县的人口、大小、上缴火耗的数额,再统一给各地府县反馈钱财,就用各地上缴的赋税中抵扣。如此便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各地官吏向火耗伸手,防止各地新增杂税的事情发生。
  火耗归公的政策自然要落在财政部上面。
  第三项新政策便是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说白了,就是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历史上是在满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
  “摊丁入亩”是满清统治者用以缓和土地兼并的一项政策,早在满清入关之初,他们的皇室、贵戚和大大小小的官吏就疯狂地圈占汉人土地,土地兼并由此一发而不可遏止。后来随着地主经济的复苏,他们对土地的兼并更加狂妄之极。或购买、或奏讨、或投献,手段多种多样。尤其是在那样一个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的时代,土地也被纳入商品的范畴进行交易,地权转移因土地买卖而加速,“千年田八百主”。土地集中已达无可复加的地步。
  其次,丁役负担的严重不均。封建国家征收赋役的原则是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的,人口大量流亡势必引起丁役负担不均。
  最后人丁逃亡和丁役不均又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危及到满清的统治。“以田为经,以丁为纬”征收赋役会影响政府收入。因为“丁额无定,丁银难征”造成不少的钱粮亏空。从康熙五十年到雍正四年之间,大多数省份,百年积欠钱粮都达几十万至几百万。丁役负担沉重地压在无地少地的农民身上,造成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当时结成党类围攻城府的事件时有发生,已经开始威胁到满清的殖民统治。
  而此时的大明,显然还没有到这种土地兼并威胁到统治的地步,但是随着各地商贾势力的崛起,以及各地城中富裕百姓的增多,购买土地已经成了民间的共识,虽然朝廷已经三令五申禁止土地买卖,但是以租代售等手段层出不穷,刘衍必须要未雨绸缪,先以摊丁入亩的手段来抑制土地兼并。
  并且,此番刘衍推行的摊丁入亩政策也与历史上有所差别,虽然同样是将人头税摊入土地之中,但是却有一条原则,那就是不承认民间土地的私自交易。
  朝廷会将人头税减半,然后将一半的人头税并入土地之中一同收税,而且还是按照国土部和各地府衙记录在案的户籍、土地去征收。
  这样一来,民间私自卖掉土地的百姓就要继续承担加了一半人头税的田税,如此这些人便会想尽办法拿回卖出去的土地。
  再加上朝廷不承认土地私自交易,到时候会调集各地官吏进行大范围的调解,卖家退钱、买家退地,而后续土地买卖的事情也会大大减少,从而达到抑制土地兼并的目的。
  “摊丁入亩的事情,由国土部牵头,民政部、财政部协助。”
  此时众人已经看完了这三个政策,都对刘衍的想法大为赞叹。
  刘衍笑着说道:“这三个政策诸位先看下,没问题之后便要提交内阁进行审议,尽快颁布实行吧。”
  众人纷纷赞同。
  “好!”
  随后刘衍笑着说道:“现在公事谈完了,咱们也去花厅赴宴吧,衍圣公可等了许久,咱们有些失礼了。”
  众人大笑起来,簇拥着刘衍前往花厅,少不了又是一番觥筹交错。


第七百六十一章 火耗
  崇祯二十三年八月初三日,北京城。
  这一天,财政部侍郎刘衍换上了一身便服,带着两个小厮来到了城内的一处热闹街市,这里便是后世北京城有名的宣武门内大街。
  此时的街道两侧,也已经遍布店铺,琳琅满目的商货,天南海北、塞外关内的特产数不胜数。
  而在这些店铺之中,有一处四层高楼非常醒目,一块楠木牌匾挂在大门上方,写道:“皇明钱庄总号”几个大字。
  这里便是财政部下辖的皇明钱庄迁到北京城内的总号了,原本在青州府城西北角的总号原址,已经降级为山东道分号。
  刘衍看着门庭若市的皇明钱庄总号,有不少百姓走出来的时候,手中都或多或少的拿着银币,或者是钱庄开具的银票。这些百姓有的是小商小贩,有的是商贾,也有的是小康之家,可见京城百姓之富庶。
  “走,咱们也进去看看。”
  说着,刘衍便迈步走进了皇明钱庄总号内,只见里面一层是宽敞的大厅,最里面是一排大柜,并且用木栏与外面隔开,留出十几个窗口,每个窗口外都有椅子,可供兑换之人坐下。
  这时,一个伙计笑着走过来:“呵呵,这位客官是汇兑还是兑换?”
  刘衍说道:“兑换,换几个银币。”
  “这是号牌,请这位客官到里面稍作,听侯喊号即可。”
  “嗯。”
  刘衍带着两个小厮找个地方坐下,心中则是有些感慨,这钱庄里面的布置与后世的银行非常像,让刘衍有些恍惚的以为,自己是不是又回到了后世,耳边甚至还传来“对公业务请到XXX窗口办理”的语音,不由得哑然失笑。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02页  当前第52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23/60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明末大军阀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