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大将军,如此征兵,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能组建堪用的大军吗?”
朴自荀身为朝鲜大将军,对于金自点这个领议政很是看不起,冷声说道:“两个月?怎么可能!两年的时间还差不多。”
“那你还赞成王上这么干?”
金自点不满的说道:“既然集全朝鲜之力也打不赢,那为何还要跟明军开战?”
朴自荀蔑视的看向金自点,说道:“按照你这么说,朝鲜应该立即向大明投降,然后任凭大明内阁首辅刘衍随意发落?当初满清两次进攻朝鲜,就是你带头投降,才让我朝鲜沦落至此的!”
“哼!”
金自点面对朴自荀的指责根本不为所动,直接说道:“我这叫做识时务!当初要不是我力主投向满清,恐怕朝鲜已经被清军屠灭成白地了,哪里还有今日的盛况!”
“盛况?”
朴自荀不知道金自点为何还能有如此的嘴脸,说道:“既然如此,你何不向王上建言投向?我看你应该去鸭绿江边向大明内阁首辅刘衍递交投降书,也许还能博得大明的厚待!”
金自点大笑起来,暗道:“投降是肯定的,只是时候不到,这些事情自然不能跟你这个武夫明说!”
看着大笑的金自点,朴自荀眉头紧锁,正要发怒,却听来人禀报:“启禀领议政、大将军,王上请二位即刻觐见。”
片刻之后,金自点和朴自荀来到大殿上,李倧这段时间根本没怎么休息,眼看着就已经到了二月初,距离朝鲜大地春暖花开的时节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李倧每过一天心中的焦虑都会更加严重,这样的情绪让李倧变得异常憔悴,仿佛老了十几岁一般。
金自点和朴自荀行礼之后,李倧便问道:“扩军之事如何了?”
其实李倧每隔几天便会询问一番,但是李倧心中依然焦虑着,恨不得每时每刻都有人向自己禀报才好。
金自点说道:“启禀王上,我朝鲜八道已经开始全面动员起来,目前各道治所作为囤积钱粮的所在,已经上报过搜集的数目。此时各地已经搜集到一百一十三万两银子、一百三十八万石粮食,其余各种物资有五千四百三十多车。”
李倧眉头紧锁,只有这么一点钱粮,显然是不够大战之用的。在各地府衙如此强力的征收之下,却依然只有这么多的钱粮物资,可见朝鲜百姓已经困苦到了什么地步。
随后朴自荀说道:“启禀王上,目前各道共计征召到七十三万男丁,加上五卫原有的精锐,以及各地的守军,目前我朝鲜国的总兵力有一百三十余万。”
李倧紧皱的眉头稍稍松了一些,可是随即便想到,这一百三十多万人马看上去很多,可是其中有多少精锐?恐怕连三十万都没有,绝大部分都是临时征召的农夫,或者是各地的杂兵,这样的兵马如何迎战精锐强悍的大明精锐?
三人沉默了一会儿,李倧便说道:“各地两班大臣都拿出钱粮了吗?”
金自点傻了眼,虽然李倧的命令里,也要求朝鲜各地的两班官员全部出钱出粮,还要将家里的奴仆、家丁也派遣出来参军,可是整个朝鲜也没有一个两班官吏响应这道命令,谁都知道李倧的命令只能针对普通百姓,谁也不会傻到真的去为难各地的官吏。
此时金自点不知道如何回答,思索了一会儿,只好说道:“现在尚没有两班官员响应王上的命令。”
听到这里,李倧愤怒了起来,不过紧接着就强迫自己冷静了下来,在朝鲜,没有两班官员的支持,自己这个朝鲜国王也坐不稳位子的,眼下即便两班官员拒不执行自己的命令,也只能无可奈何的忍下。
随即李倧颓然的挥了挥手,金自点和朴自荀对视一眼,然后便退出了大殿。
与此同时,刘衍也收到各部夜不收传回来的情报,知道了朝鲜国开始进行总动员的消息,于是便召集各部总兵官到中军议事。
很快,在镇江堡的中军内,国防军第三军到第六军、第十一军到第十六军总兵官齐聚一堂,刘衍便向众人通报了朝鲜国方面的情况。
“情况就是这样,目前朝鲜国已经开始总动员,综合了各部夜不收提供的情况,朝鲜国王李倧开始向全国百姓强征钱粮和壮丁,估计几个月之后,朝鲜国的兵力就将翻倍!”
虽然众将对于朝鲜国的反应很是震惊,但是朝鲜兵的战力如何,众将都是知道的,更何况是那些临时强征的民壮?
所以此时众人并没有太过着急,只是纷纷小声议论着,这一仗如何打才能快速取胜。
刘衍见状也是笑了笑,对于朝鲜国,刘衍认为大明已经有了稳操胜券抵达实力,所以对于李倧做出的“挣扎”,也同样并没有放在心上。
不过真到了正式开战的时候,刘衍自然会认真应对、全力以赴,不会给朝鲜人任何扭转局面的机会。
汪博说道:“阁老,咱们什么时候进军?”
刘衍说道:“再等一等,这要看朝廷什么时候能将大军的钱粮筹集到。”
目前刘衍军中已经陆续收到了朝廷方面送来的数批钱粮,差不多够四十多万将士消耗四个多月的时间。
不过刘衍秉承着料敌从宽的原则,给内阁去书要求再筹集部分钱粮,至少要为大军备足半年以上的钱粮,刘衍才会发动全面的攻势。
众人闻言,自然明白刘衍要毕其功于一役,毕竟以如今大明的国力来说,直接打一场灭国之战也是“能力范围内”的事情。
刘衍接着说道:“前两日,本公收到了内阁的例行通报,陛下已经下旨将代善和一众满清俘虏全部凌迟处死,并且将代善等人的首级硝制,派人传遍我大明各地,这个消息也算是给满清的覆灭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当初刘衍派人将代善等俘虏押解到北京城的时候,崇祯帝并没有立即将代善等人直接斩杀,而是在祭告太庙的时候,将代善和一众押解到北京城的俘虏押出来巡街示众,以彰显大明的军威、国威。
如今代善等俘虏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崇祯帝便命内阁经三法司给代善等俘虏定罪,将众人全部凌迟处死,并且将首级传遍大明的消息。
众人闻言顿时大笑起来,至此,满清之战彻底画上了一个句号,众人的所有目光都落在了朝鲜国上面。
而刘衍考虑的则更多一些,目光所及不但有朝鲜,而且还有与朝鲜国隔海相望的倭寇!
“不知道在朝鲜被攻灭之后,那些岛上的矮骡子会作何感受?”
第六百七十七章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崇祯二十年,三月中旬,镇江堡。
北洋舰队总兵官施大瑄风尘仆仆的策马进入堡城之内,身后还跟着一支由上千辆马车组成的庞大车队,这些马车上装载的都是钱粮和兵备物资。
施大瑄命押解车队的北洋舰队将士前往堡城内的府库,自己则是策马赶往中军所在。
片刻之后,施大瑄来到了中军,此时在大堂上,刘衍与各军总兵官已经全部到齐了,施大瑄进来之后,便直接对着刘衍行礼:“末将施大瑄,不负使命,按时将最后一批钱粮物资运到,特来向阁老复命!”
刘衍已经在三天前接到了北洋舰队送来的消息,知道今日最后一批钱粮物资会送到,所以便定下了在今日召开军议的决策。
刘衍笑着说道:“好啊!施总兵这是给大家伙带来了钱粮,如此我军物资丰厚,各部将士也经过了几个月的操练,以本公之见,对朝鲜的进攻,也可以提上日程了。”
众人闻言顿时欢呼一声,纷纷向刘衍投来期盼的目光,施大瑄也赶忙入座,看了过来。
刘衍说道:“从即日起,驻扎在鸭绿江沿岸的国防军各部开始向镇江堡集结,同时,以国防军第三军为主,开始在各地搜罗船只,会同北洋舰队全部,做好渡江的准备。”
“是!”
接着,刘衍便开始向众人通报朝鲜国的情况。
目前明军各部的夜不收依旧在朝鲜各地活动,将大量的情报源源不断的送回来。
经过对这些情报的分析和判断,刘衍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朝鲜国兵力和布防的大致情况。
按照情报显示,目前朝鲜已经整顿了至少一百万的兵力,其中平安道二十多万,咸镜道十多万,黄海道三十多万,江原道十多万,京畿道四十多万,至于朝鲜南面的忠清道、庆尚道、全罗道三地有多少兵马,目前还不太清楚,毕竟明军各部的夜不收暂时也无法深入到朝鲜南部探查。
众人听到朝鲜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整顿出来这么多兵力,也是有些吃惊,不过料想以朝鲜国的国力和生产能力来看,在短时间内“爆兵”百万,注定是无法全部装备起来的。
这一百多万兵马之中,估计会有大部分是拿着农具、甚至是木棍的杂兵,甚至连当初李自成手下的死兵都不如。
所以此时在座的众人并没有太多的担忧,刘衍则是告诫众人:朝鲜积贫积弱是实际情况,众人可以在战略上藐视朝鲜,可是在具体作战时,在战术上却要重视起来。
朝鲜国毕竟是一个人口几千万的人口大国,大概率也是会有一些能人、干将的,刘衍可不想率领大军在朝鲜这个阴沟里翻船。
众人对于刘衍的告诫纷纷点头,表示自己已经记下。
随后刘衍便开始部署进军的方略。
明军四十多万将士全部从镇江堡一带出发,横渡鸭绿江杀进朝鲜。
此战以国防军第三军到第六军、第十一军到第十四军为主力军团,在进入朝鲜之后迅速攻占义州,然后一路向平安道治所平壤城进发。主力军团在攻占平壤城,歼灭平安道的朝鲜兵马之后,便继续向南进发,占据黄海道,最后杀进京畿道,拿下朝鲜国都汉城,逼迫朝鲜国投降,并且签订城下之盟。
以国防军第十五军、第十六军为侧翼军团,从义州进入朝鲜国之后,侧翼军团以国防军第十五军总兵官郑成功为主将,以国防军第十六军总兵官陈晖为副将,大军迅速攻占平安道的江界、长津两地,并且伺机杀进咸镜道,牵制朝鲜北部的兵力,保护主力军团的后方侧翼。
众人听完刘衍的方略,可谓是战意高昂,对于即将开始的大战跃跃欲试。
随后刘衍又给众人宣布了一个好消息:“此前本公上报的封赏方略,朝廷已经批准了,诸位现在已经是大明帝国的郡公了!”
按照刘衍的封赏方略,如今国防军各部的总兵官全部是郡公、副总兵全都是侯爵、参将全都是伯爵,自刘衍以下,众人已经形成了大明帝国新一代的军功集团,成为左右大明帝国最强悍的一股政治力量,而这股强大的力量,将支撑大明帝国如日中天,再创辉煌。
此时大堂上欢呼声不断,刘衍的脸上也写满了自豪和欣慰。
片刻之后,刘衍才继续说道:“各部将士要在三天之内完成集结,同时北洋舰队和所有船只都要集结到位。”
沈拓担忧的说道:“阁老,我军十支国防军、四十多万将士、战马、驮马十多万匹,再加上各式大车、辎重等,乘船渡河的话,至少需要十几天的时间吧,这么长的时间足够朝鲜大军做出反应了。”
其余众人也都有这个担忧,刘衍则说道:“此番渡河,我军不乘船,而是过桥。”
“过桥?”
众人并没有听说在镇江堡一带的鸭绿江上有桥梁啊?
其实刘衍也是参考了后世志愿~军入朝的办法,准备在镇江堡一带的江面上,用大量的船只搭建浮桥,供大军将士直接过河。
其实鸭绿江作为东北的一条大河,其河面宽度却并不夸张。
鸭绿江的最宽处有差不多一千五百多米,也就是三里多的距离,主要位于鸭绿江入海口附近。
历史上志愿~军将士入朝的地方,江面的宽度只有六百多米,也就是一里多的宽度。而鸭绿江最窄的地方,据说是在上游支流的虎山长城段,人称“一步跨”。
而历史上志愿~军入朝的地方便是此时的镇江堡一带,也就是后世的丹东市!
一里多的宽度,即便是眼下明代的浮桥技术,刘衍也有信心可以搭建几条坚固的浮桥,只要船只数量足够。
刘衍解释了自己的办法之后,众人才恍然大悟,随即刘衍便看向了施大瑄,说道:“调集船只、搭建浮桥的重任,就交给施总兵了,责任重大啊!”
施大瑄抱拳说道:“阁老放心,末将一定办好此事。只是阁老给末将多长时间,需要搭建几条浮桥?”
刘衍想了一下,说道:“从今日开始计算,本公给你五天的时间搭建浮桥,至少要搭建两条以上,有问题吗?”
施大瑄在率部为大军运送钱粮补给的时候,曾多次乘船往返于镇江堡一带江面与外海之间,所以对于这一带的水纹和江面宽度非常熟悉。
另外,施大瑄对于用船只搭建浮桥的办法也很在行,所以思索了一会儿,便说道:“阁老放心,八天时间,末将有把握搭建三条浮桥,保质保量!”
“好。”
八天时间搭建三条浮桥,实际上工程量并不小,而且还包括调集船只的时间,所以刘衍也知道施大瑄身上的压力。
于是刘衍说道:“这样吧,三条浮桥,十天时间,施总兵今日就去准备吧。”
“得令!”
十天时间扣掉三天的集结、调集船只的时间,以七天时间搭建浮桥,然后供大军快速通过,这已经比用船只转运兵力更快速了。
而且用浮桥过河的话,还可以避免出现“分批投放兵力”的弊端,防止被朝鲜大军各个击破,毕竟“添油战术”在大多的情况下,那都是兵家大忌。
军议结束之后,施大瑄便急忙离开了镇江堡,去着手调集船只、搭建浮桥的事情了。而其余众人,也纷纷动身返回军中,抓紧时间调集兵马开始集结。
三天之后,明军各部将士齐聚镇江堡,并不算大的镇江堡城周围旌旗蔽日、营垒遍布,四十多万明军将士聚集在一处,远远望去蔚为壮观。
与此同时,北洋舰队的大批运输船队,以及明军从鸭绿江边搜集的大量民船也聚集在周边江面上,正在由北洋舰队的将士们指挥、加固着,三条并驾齐驱的浮桥在一里多的江面上逐渐成型。
而在江水对面,在朝鲜国义州一带,明军的夜不收也开始“明目张胆”的行动起来,开始大力清理沿江周边的朝鲜军斥候,这样的举动顿时让朝鲜国部署在义州一带的兵将紧张到了极点。
刘衍更是下令,命北洋舰队将士先派出一部分兵马,占据江对岸的滩涂,掩护三条浮桥的搭建。
虽然此时义州城内驻扎了一万多朝鲜兵马,朝鲜国已经算是大力增兵了,可是这一万多朝鲜兵面对北洋舰队第一支队兵甲齐备、训练有素的六千将士,依然是处于劣势的一方,根本不敢出城作战,只是全力准备守城大战,同时向后方送去了“明军已经渡江”的紧急军情。
此时,刘衍已经不准备再隐藏明军的动向了,而且明军在战力和补给数量上,完全处于绝对优势,也根本用不着搞突然袭击之类的策略。
后世志愿~军之所以要保证入朝的突然性,完全是被美国佬的优势兵器和强大火力给逼得,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做法。